一种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01344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属于发酵乳制品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乳制品因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是居民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乳制品的消费市场和消费容量不断扩大。但同时,众多的乳品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能力,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为增强盈利能力,各厂家纷纷寻求差异化、创新化发展,开发各种功能性乳制品、高端奶制品。其中,功能性乳制品是当今世界范围内食品产业最为重视的领域之一,市场潜力巨大。功能性乳制品主要是通过添加益生菌或者生理活性物质,从而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功能,是乳品行业中的新星。

老酸奶是乳制品加工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食品。传统意义上的老酸奶实际上是一种凝固型酸奶,是以鲜奶为原料,将半成品分别灌装到预定包装里,密封后实施72小时的冷藏发酵,成品呈固体。该产品有致命的缺陷:制作时间长,保质期相对较短,运输不便。目前市面上的“老酸奶”实际上是在普通酸奶的基础上,添加凝胶剂或增稠剂制成的,产品浓稠、结构稳定,保质期延长。

目前,常用增稠剂主要是明胶、果胶。明胶分食用明胶、药用明胶和工业明胶。食用明胶是由动物的骨、皮、韧、腱经过酸或碱处理得到的胶原蛋白再经热水解制的,适用于食品加工。工业明胶是一种精细化学品,主要在板材、火柴、印刷、材料等行业应用,不能应用于食品行业。从价格上看,工业明胶价格最便宜,按照粘度来划分,价格一般在9000元/吨,粘度6度左右的价格在11000元/吨,粘度每增加一度价格增加2000元/吨;食用明胶价格最低是工业明胶的2倍以上,药用明胶价格则在3.5倍以上。果胶是存在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叶中细胞壁的一种组成成分,本质上是一种线形的多糖聚合物;目前,低酯食用果胶的价格一般在80000元/吨。

近几年,“明胶”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由于价格的原因和生产者利益的驱使,不少工业明胶流入食品、药品行业,使得明胶在消费者心中信任度不高。“明胶”的食用频频遭到质疑。同时,当前,我国老酸奶的制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除了外观形态的相似外,制作的工艺、口感、营养成分等关键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老酸奶”的营养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怀疑。因此,开发“绿色”天然的老酸奶产品或其他新型乳制品,就显得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不添加凝胶剂或增稠剂的条件下,制备出一种口感细腻爽滑、具有类似果冻的凝胶状态的酸奶制品;该酸奶制品还应当具备相对于传统老酸奶生产周期短、稳定性高、保质期长的优点。

技术方案

一种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以100份牛乳、10-30份淀粉乳、2-3份糖、0.002-0.01份低聚麦芽糖和0.8-1.5份乳酸菌发酵剂为原料,所述份为质量份;

所述淀粉乳是指绿豆淀粉和水的混合物,淀粉乳中绿豆淀粉的质量含量为5-10%;

包括以下步骤:

(1)将牛乳、淀粉乳、糖和低聚麦芽糖混合后于50-65℃搅拌至透明状,得糊化料液;

(2)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发酵剂,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

(3)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得成品。

上述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其优选配方为:牛乳100份、淀粉乳19-25份、糖3份、低聚麦芽糖0.01份、乳酸菌发酵剂1份。更优选配方为:牛乳100份、淀粉乳25份、糖3份、低聚麦芽糖0.01份、乳酸菌发酵剂1份;淀粉乳的淀粉含量5.2%。此条件下,42℃发酵6h,4℃老化20h,得到的产品中抗性淀粉的含量是0.47%。

牛乳100份、淀粉乳19-25份、糖3份、低聚麦芽糖0.01份、乳酸菌发酵剂1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淀粉乳的淀粉含量5.2%

上述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将牛乳、淀粉乳、糖和低聚麦芽糖混合”时,若先将糖和低聚麦芽糖加入牛乳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淀粉乳,则所需糊化时间较短,但是所制备的产品的细腻程度和凝固性稍差;若先将淀粉乳加入牛乳搅拌均匀后再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则在糊化时容易导致糊锅,所需糊化时间较长,而且所制成的产品的甜度较低;若将淀粉乳、糖和低聚麦芽糖同时加入牛乳,则所需糊化时间更长。综合考虑,优选的,先将糖和低聚麦芽糖加入牛乳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淀粉乳。

上述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所述“于50-65℃搅拌”的作用为:使淀粉分子与水分子接触越完全、淀粉越易糊化;为了防止料液沸腾、糊锅,优选的温度条件为58-60℃,此时糊化速率更快。

上述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淀粉乳浓度影响着淀粉糊化回生质量。淀粉浓度过高,淀粉糊化后分子链相互影响,在冷却老化时,难以形成有序排列,进而导致产品组织不均匀,影响到产品的口感和凝乳质地;淀粉浓度过低,糊化时延伸的淀粉分子难以相互接触,也不易形成有序排列,影响产品的结构稳定性。所以,本发明将淀粉乳的浓度限定为5-10%。

上述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牛乳和淀粉乳的质量比会影响产品的奶香味、外形、口感、质地等。牛乳量较少,导致淀粉糊化后搅拌不均匀,甚至造成糊底,同时奶香味较淡;而牛乳量较多,会导致伸展的淀粉分子间较难接触,难以有序排列,同时降低甜味,影响口感。糖是酸奶重要的组成成分。糖的加入有利于改善产品的风味, 使生产出的酸奶具有合适的糖酸比,而且糖可作为乳酸菌发酵的碳素来源。蔗糖量过少会导致味淡,同时酸味较大,而含量过大时,会造成浪费,不利于人体健康,同时会影响乳酸菌的生长。所以,本发明限定了牛乳、淀粉乳、糖的用量。

上述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相对于市售老酸奶的低温发酵,采用相对较高的温度发酵,使得乳酸菌发酵剂在合适的温度下,生长速率大大提高,发酵速率升高。另外,本发明虽然采用较高温度发酵,发酵速率高,但是不存在“产酸过少而导致的凝固性差”的问题。发酵时间对酸奶口味影响比较明显;时间过短,发酵不充分,乳酸菌生长不旺盛,同时产生的风味物质不足;发酵时间过长,导致酸度过大,口感较差,产品较粘稠。所以,本发明发酵至“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时停止发酵;此时,发酵充分、发酵物酸度、粘度适中。

上述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于2-6℃条件下冷藏的作用是糊化淀粉重结晶,以提高产品的凝固性,有利于晶核的形成。但淀粉乳在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下,粘稠度也相应的提高,这就使晶体的生长受阻碍,生长速度很小。因此,老化时间的延长不能明显增加抗性淀粉的含量,因为对于酸奶奶冻的形成并未有太多的促进作用,另外,延长时间会耗费生产成本,同时增加染菌几率。因此,本发明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时停止冷藏;此时,糊化淀粉充分重结晶。

上述酸奶-粉冻的制备方法,绿豆淀粉不能用其他淀粉代替,否则,无法获得凝固性类似果冻的产品。

本发明中,所述的牛乳为符合GB 19301规定的生乳。

本发明利用绿豆淀粉、鲜牛乳、乳酸菌发酵剂、低聚麦芽糖和蔗糖为原料,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乳制品——酸奶-粉冻制品。该配方所有原料均为“绿色”、天然,为纯天然绿色食品。产品口感细腻,香甜爽滑,具有类似果冻、奶冻的凝胶状态,是一种具有酸奶营养价值的新型乳制品。本发明的酸奶-粉冻中添加有绿豆淀粉,绿豆淀粉经过适当的高温糊化、冷却老化,一方面发挥增稠、凝固功能,代替其他增稠剂和凝固剂;另一方面在老化过程中可形成抗性淀粉,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型、低热、高膳食纤维含量的功能性保健食品添加剂,对控制糖尿病、治疗便秘、促进矿物质的吸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本发明利用绿豆淀粉的糊化、老化后易凝固的特性,取代了传统酸奶制品中的明胶成分,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酸奶-粉冻,主要原料为牛奶、绿豆淀粉、乳酸菌,功能因子选用低聚麦芽糖,辅料为蔗糖,组分经合理比例搭配,使产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而且蕴含独特的生理功能。鲜牛奶经乳酸菌发酵,营养成分更趋完善,更易消化吸收。牛乳中的碳水化合物以乳糖为主,经乳酸菌发酵后,有20~30%变为乳酸及其它有机酸如苯甲酸、柠檬酸、醋酸及酪酸等。产生的酸味物质除供给机体能源外,还可提高乳制品的保存性,增加乳制品的爽快风味;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促进胃肠蠕动和胃液分泌;提高机体对钙、磷、铁等元素的吸收利用。此外,乳糖还有部分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除供给能源外,半乳糖可参与脑苷脂和神经物质的合成,有助于婴幼儿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牛乳中的蛋白质经过乳酸菌的发酵,可分解为氨基酸,更易于消化。酸奶中约含3%的脂肪,其脂肪球小,易于消化;低级脂肪酸高而容易代谢;乳脂中的磷脂能促进脂肪乳化,调节胆固醇浓度。饮用酸奶制品,可改善肠道菌群,预防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并可清除自由基,有防止衰老、延年益寿。

总之,各辅料与绿豆淀粉配合,既可发挥各自独有的保健功效和作用,还能够起到协同作用。本发明的产品制品口感细腻,香甜爽滑,具有类似果冻、奶冻的凝胶状态,易于保存,稳定性强,是一种具有酸奶营养价值的新型乳制品。同时,在发酵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抗性淀粉,保健价值远高于酸奶,可作为甜点或餐后甜品食用。

本发明中,酸奶-粉冻产品因为绿豆淀粉的老化作用而产生了丰富的抗性淀粉,具有特殊的功效,这是传统老酸奶中所不具有的。在生产过程中,不涉及到任何增稠剂或凝胶剂,相反却因绿豆淀粉的加入,而产生了特殊的风味与功能,这也是与市售老酸奶明显不同的地方。该产品发酵周期大大缩短,产品浓稠,结构稳定,保质期长,是一种新型的乳制品。市售老酸奶是在酸奶中添加明胶作为增稠剂,利用增稠剂的稳定性和粘性,促进酸奶的稳定性。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没有添加果胶或明胶等增稠剂,其发酵周期为4-8h、生产周期为30-36h,所制备的酸奶-粉冻,口感细腻爽滑、具有类似果冻的凝胶状、酸甜适中、风味协调,兼有酸奶、奶冻的特有风味与质感,且在4℃下放置2周不会变质。与传统老酸奶相比,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备生产周期短,所制备的产品稳定性高、保质期长的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25g质量浓度为5.2%淀粉乳、3g糖、0.01g低聚麦芽糖和1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2-15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6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0h。

实施例2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10g质量浓度为5.2%淀粉乳、2.3g糖、0.009g低聚麦芽糖和1.2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8-10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8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4h。

实施例3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30g质量浓度为5.2%淀粉乳、2.3g糖、0.009g低聚麦芽糖和1.2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5-18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5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19h。

实施例4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19g质量浓度为5.2%淀粉乳、3g糖、0.002g低聚麦芽糖和0.8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0-12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7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2h。

实施例5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25g质量浓度为5.2%淀粉乳、2g糖、0.01g低聚麦芽糖和1.5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2-15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6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3h。

实施例6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25g质量浓度为4%淀粉乳、3g糖、0.01g低聚麦芽糖和1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0-12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8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7h。

实施例7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25g质量浓度为5%淀粉乳、3g糖、0.01g低聚麦芽糖和1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1-14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7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1h。

实施例8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25g质量浓度为10%淀粉乳、3g糖、0.01g低聚麦芽糖和1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6-19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5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0h。

实施例9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25g质量浓度为11%淀粉乳、3g糖、0.01g低聚麦芽糖和1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7-20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5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1h。

实施例10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19g质量浓度为5.2%淀粉乳、3g糖、0.01g低聚麦芽糖和1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淀粉乳,然后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4-17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4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0h。

实施例11

(1)绿豆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19g质量浓度为5.2%淀粉乳、3g糖、0.01g低聚麦芽糖和1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低聚麦芽糖和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3-18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物呈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状态,停止发酵;所需发酵时间为4h;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至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时,得成品;所需冷藏时间为20h。

实施例12

(1)马铃薯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19g质量浓度为5.2%淀粉乳、3g糖、0.01g低聚麦芽糖和1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5-20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4-8h,无法获得粘稠、有乳清析出但无分层的弹性的发酵物;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18-24h,无法获得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的成品。

实施例13

(1)抗性淀粉加入蒸馏水分别调制成质量浓度为4%、5%、5.2%、10%、11%的淀粉乳;

(2)取100g灭菌后的牛乳、19g质量浓度为5.2%淀粉乳、2.3g糖、0.009g低聚麦芽糖和1.2g乳酸菌;

(3)将牛乳加热至58-60℃,在搅拌、维持牛乳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加入糖和低聚麦芽糖,然后加入淀粉乳,持续搅拌至料液呈透明状,得糊化料液;所需搅拌时间为10-15分钟;

(4)糊化料液冷却至38-45℃后加入乳酸菌,密封,于38-45℃恒温发酵;发酵10h,获得粘稠、稍有分层的弹性的发酵物;

(5)发酵结束后,发酵产物于2-6℃条件下冷藏,冷藏26h,获得凝固、表面光滑、微显淡绿色的成品。

对实施例1-13制备的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检测、质量感官评价、凝固性检测

(一)理化指标的检测:脂肪含量测定采用GB5413.3,非脂乳固体含量测定采用GB5413.39,蛋白质含量测定测得利用GB5009.5,酸度测定采用GB5413.34,抗性淀粉含量检测采用TSA法;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抗性淀粉测定:TSA法

准确称取0.5g样品,加入HCl-KCl缓冲溶液和一定的胃蛋白酶,37℃保温16h,期间不断振荡,调整pH后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和耐高温α-淀粉酶,100℃恒温30min,并不断振荡,冷却至室温,调整pH值后,加入糖化复合酶,60℃保持1h,并不断振荡,冷却,加入四倍体积95%乙醇,混合均匀,4000r/min离心30min,弃去上清液,醇洗3次,将沉淀物溶于4mol/L KOH溶液中,用HCl溶液中和,加入糖化复合酶,60℃恒温1h,并不断振荡,4000r/min离心30min,收集上清液。对沉淀物至少水洗3次,离心后合并上清液,用水定容至50mL。DNS测定还原糖。样品液适当稀释,DNS测定还原糖样品液适当稀释,使糖浓度为0.1-1.0mg/mL,取稀释后的糖液1.0mL于10mL刻度试管中,加DNS试剂1.5mL,沸水煮沸5min,冷却后用水补足到10mL刻度,在54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540值)。从糖标准曲线(绘制方法如下所示)查出葡萄糖mg/mL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抗性淀粉含量。

抗性淀粉(g/100g)=(C.V/M×1000)×100×0.9;

其中,C:从糖标准曲线查出葡萄糖浓度(mg/mL);V:样品总体积(mL);M:样品质量(g);1000为mg换算成g的系数。

糖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DNS法。取10ml刻度具塞试管6支,编号,按表1加入试剂,然后加水至刻度,各管快速摇匀,沸水浴中煮沸5min,取出冷却至室温,以0号管为空白对照,在540nm处比色,迅速测定各管A540值。以葡萄糖含量为横坐标,以A540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表1 DNS法测定糖标准曲线

加入试剂后加水至刻度,各管快速摇匀,沸水浴中煮沸5min,取出冷却至室温,以0号管为空白对照,在540nm处比色,迅速测定各管A540值。以葡萄糖含量为横坐标,以A540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表2 实施例1-13与市售老酸奶中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酸奶国标:脂肪含量≥3.1g/100g,非脂乳固体含量≥8.1g/100g,蛋白质含量≥2.9g/100g,酸度≥70°T。

(二)酸奶-粉冻质量感官的检测:取适量试样,置于干净的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样品的色泽和组织状态、分层情况等。放入鼻下,闻其气味。用温开水漱口,品尝滋味。

感官评定采用计分制,4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分成四级,对应着评定分数,满分为100分,同时取实施例1-13制备的产品与市售老酸奶进行感官评定比较。评定小组由经过感官培训的10人组成,男女各半,评定结果以每个指标平均值计算。感官评定标准见表3;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酸奶-粉冻感官评价标准

表4 酸奶-粉冻产品感官评价结果

(三)产品凝固性实验:将实施例1-13制备的与市售老酸奶于37℃振荡培养器内同时振荡,记录产品发生分层、组织开始出现松散现象时的时间,结果见表5;

表5 产品发生分层、组织松散现象时的震荡时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