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12310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扣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JP-A)No.2013-35465(专利文献1)公开了
一种带扣装置(用于汽车的带扣支承装置),该带扣装置包括带扣本体
(带扣装置),该带扣本体保持舌状部,横过乘员而佩戴的安全带插入
穿过该舌状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带扣装置包括:带扣本体;锚板,
该锚板固定至车辆座椅;内部安全带(联接构件),该内部安全带将带
扣本体与锚板连接在一起;以及内部护罩(护罩);该内部护罩形成为
管状、覆盖内部安全带。用于检测例如带扣本体是否保持有舌状部的
线束插入内部护罩中,并且线束的一个端部从内部护罩的一端引出。
线束经由外部带子固定至锚板。从而限制线束的运动。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带扣装置中,需要围绕线束缠绕
外部带子,由此增加了带扣装置的组装过程的数量。
此外,当系上和解开安全带时,覆盖联接构件的护罩可能发生
弯曲。因此要求护罩的弯曲方面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获得一种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在不增加组装
过程的数量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连接至带扣本体的线束的运动。
此外,鉴于上述情况,获得一种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能够抑
制护罩的弯曲方面的耐久性的降低。
第一方面的带扣装置包括:带扣本体,该带扣本体保持舌状部,
横过乘员而佩戴的安全带插入穿过该舌状部;固定部,该固定部固

定至车辆座椅或车身;线束,该线束连接至带扣本体;联接构件,
该联接构件形成为带状并且将带扣本体与固定部联接;以及护罩,
该护罩在线束的一部分布置在护罩内的状态下覆盖联接构件,并且
该护罩包括限制线束在联接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运动的限制部。
第二方面的带扣装置为第一方面的带扣装置,其中,限制部设
置在护罩上的沿联接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处,从而使得线束能
够在位于联接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处和另一侧端部处布置
在护罩内。
在第二方面中,限制部可以是在护罩的内部的联接构件的宽度
方向上的中间部处朝向联接构件一侧突出的凸形部,线束在护罩内
相对于凸形部布置在联接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或另一侧中的至
少一者处,并且通过使线束抵接凸形部来限制线束沿联接构件的宽
度方向的运动。
第三方面的带扣装置为第一方面的带扣装置,其中,限制部设
置在护罩的沿联接构件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从而使得线束能
够在联接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处布置在护罩内。
在第三方面中,限制部可以是在护罩的内部的联接构件的宽度方
向上的两个端部处朝向联接构件一侧突出的凸形部,线束在护罩内
布置在两个凸形部之间,并且通过使线束抵接凸形部来限制线束沿联
接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运动。
即,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线束在联接构件的宽度方向上
的运动可以由下述结构通过使线束抵接凸形部来限制:在该结构中,
“限制部为在护罩的内侧、在联接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处朝
向联接构件侧突出的凸形部,线束在护罩内相对于凸形部布置在联
接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或另一侧中的至少一者处”,或“限制部
为在护罩的内侧、在联接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朝向联接
构件侧突出的凸形部,线束在凸形部之间布置于护罩内”。
第四方面的带扣装置为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带
扣装置,其中,带扣本体插入护罩的一侧端部中;并且通过使带扣
本体抵接限制部的一部分来限制带扣本体插入至护罩中的插入量。
在第一方面的带扣装置中,固定部固定至车辆座椅或车身,由

此将带扣装置固定至车辆座椅或车身。安全带插入穿过其中的舌状
部由带扣本体保持,使得安全带横过乘员而佩戴。在本方面中,联
接构件由护罩覆盖,并且护罩设置有限制线束在联接构件的宽度方
向上的运动的限制部。这由此使得能够限制线束在护罩内的运动。
此外,由于这种构型限制了线束在护罩内的运动,因此不需要诸如
缠绕带子等过程。即,本方面的带扣装置使得能够在不增加组装过
程的数量的情况下限制连接至带扣本体的线束的运动。
在第二方面的带扣装置中,线束在护罩内可以分别布置在联接
构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处和另一侧端部处。这由此实现当将
线束布设在护罩内时的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实现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
的通用护罩。
在第三方面的带扣装置中,线束在护罩内可以设置在联接构件
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中央部)处。这由此使得同一(通用的)
带扣装置用在下述两种情况中:带扣装置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座椅宽
度方向上的一侧的情况和带扣装置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
上的另一侧的情况。
在第四方面的带扣装置中,当将带扣本体插入护罩中时,通过
使带扣本体抵接限制部的一部分来限制带扣本体插入至护罩中的插
入量。即,这将带扣本体完全插入护罩中。采用这种构型使得能够
在带扣装置的组装期间更易于操作。
第五方面的带扣装置包括:带扣本体,该带扣本体保持舌状部,
其中,横过乘员而佩戴的安全带插入穿过该舌状部;固定部,该固定
部固定至车辆座椅或车身;联接构件,该联接构件形成为带状并且将
带扣本体与固定部联接;以及护罩,该护罩覆盖联接构件并且该护罩
包括第一弯曲起始部和第二弯曲起始部,其中,该第一弯曲起始部用
作当带扣本体朝向联接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移动时弯曲的起始
部,该第二弯曲起始部用作当带扣本体朝向联接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
另一侧移动时弯曲的起始部,第一弯曲起始部和第二弯曲起始部在联
接构件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
第六方面的带扣装置为第五方面的带扣装置,其中,第一弯曲
起始部和第二弯曲起始部各自由下述形成在护罩上的凹陷部、孔或

减薄部中的一者构成,其中,该减薄部的厚度设定成比护罩的其他
部分(减薄部的周缘)薄。
第七方面的带扣装置为第六方面的带扣装置,其中,第一弯曲
起始部设置在护罩的与车辆座椅相反的一侧;并且第二弯曲起始部
设置在护罩的车辆座椅侧。
在第七方面中,第一弯曲起始部可以由设置在护罩的与车辆座
椅相反的一侧的减薄部构成;并且第二弯曲起始部可以由设置在护
罩的车辆座椅侧的凹陷部构成。
第八方面的带扣装置为第七方面的带扣装置,其中,第二弯曲
起始部设置在护罩的固定部侧。
在第五方面的带扣装置中,固定部固定至车辆座椅或车身,由
此将带扣装置固定至车辆座椅或车身。安全带插入穿过其中的舌状
部由带扣本体保持,使得安全带横过乘员而佩戴。在本方面中,当
带扣本体朝向联接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移动时,护罩围绕作为
弯曲的起点的第一弯曲起始部弯曲,并且当带扣本体朝向联接构件
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移动时,护罩围绕作为弯曲的起点的第二弯
曲起始部弯曲。注意,在本方面中,护罩的第一弯曲起始部和第二
弯曲起始部在联接构件的长度(纵向)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
置。即,当带扣本体朝向联接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移动时的护
罩的弯曲起始部与当带扣本体朝向联接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移动时的护罩的弯曲起始部在联接构件的长度方向上是不相同(不
重合)的。这由此使得能够抑制护罩的弯曲耐久性的降低。
在第六方面的带扣装置中,护罩的一部分设置有凹陷部、孔或
减薄部,使得能够使护罩围绕位于这种部分处的起点弯曲。
在第七方面的带扣装置中,不仅护罩的第一弯曲起始部和第二
弯曲起始部在联接构件的长度(纵向)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
置,而且第一弯曲起始部设置在护罩的与车辆座椅相反的一侧;而
第二弯曲起始部设置在护罩的车辆座椅侧。
此外,例如,位于护罩的容易被乘员看到的部分处的第一弯曲
起始部由减薄部构成,由此使得能够抑制在该部分处形成台阶,比
如凹陷部。在护罩的不易被乘员看到的部分处,设置有凹陷部作为

第二弯曲起始部,由此使得能够避免凹陷部被乘员看到。即,在本
方面中,能够避免对带扣装置的外部设计特征的任何损害。
在第八方面的带扣装置中,用作第二弯曲起始部的凹陷部设置
在护罩的不易被乘员看到的固定部侧。这由此使得能够进一步避免
对带扣装置的外部设计特征的任何损害。
附图说明
将参照以下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图1为图示了当从带扣本体侧观察时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扣
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图示了沿着图2中的线4-4截取的带扣装置的截面图;
图5为图示了以下状态的俯视图:连接有线束的带扣本体与固定
板通过联接安全带连接在一起;
图6为图示了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7为图示了护罩的俯视图;
图8为图示了从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观察的护罩的正视图;
图9为图示了从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的护罩的后视图;
图10A为图示了沿着图4中的线10A-10A截取的带扣装置的截面
图;
图10B为图示了沿着图4中的线10B-10B截取的带扣装置的截面
图;
图10C为图示了沿着图4中的线10C-10C截取的带扣装置的截面
图;
图10D为图示了沿着图4中的线10D-10D截取的带扣装置的截面
图;
图10E为图示了沿着图4中的线10E-10E截取的带扣装置的截面

图;
图10F为图示了沿着图4中的线10F-10F截取的带扣装置的截面
图;
图11为示意性地图示了由于带扣本体朝向车辆座椅的宽度方向外
侧移动因此护罩弯曲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为示意性地图示了由于带扣本体朝向车辆座椅的宽度方向
内侧移动因此护罩弯曲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为与图2对应的俯视图,其中,图示了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的带扣装置;
图14为图示了沿着图13中的线14-14截取的带扣装置的截面图;
以及
图15为图示了带扣装置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0F来说明关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
扣装置。
如图1至图3中所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10设置在车
辆座椅(附图中未示出)的横向侧部处,并且固定至构成车辆座椅的
一部分的椅垫框架200。带扣装置10包括:带扣本体12,该带扣本体
12保持舌状部110,其中,横过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而佩戴的安全
带100插入穿过该舌状部110;线束14,该线束14连接至带扣本体12;
以及用作固定部的固定板16,该固定板16固定至椅垫框架200。如图
4和图5中所示,带扣装置10还包括用作联接构件的联接安全带18
和护罩20,其中,该联接安全带18形成为带(条带)形状并且将带
扣本体12与固定板16联接在一起,该护罩20在线束14的一部分布
置在护罩20内的状态下覆盖联接安全带18。
带扣本体12形成为呈矩形块形状并且在带扣本体12内设置有在
附图中未示出的保持机构和释放机构,其中,该保持机构保持舌状部

110,该释放机构解除保持机构对舌状部110的保持。如在图4中所示,
带扣本体12的固定板16侧的端部设置有锚部22,联接安全带18(在
下文详细描述)的一个端部锚固至该锚部22。
如图5中所示,线束14由容置在柔性线管26内的多个线芯24构
成,多个线芯24连接至开关,该开关用于检测例如带扣本体12是否
保持有舌状部11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线束14沿着联接安全带
18的一个端部延伸,在俯视图中该端部位于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
向上的一侧。
如图6中所示,固定板16通过例如对钢板构件进行压制而形成。
固定板16包括圆盘部30,该圆盘部30包括位于其中央部的圆形开口
28并且形成为呈圆盘形状,并且该圆盘部30使用在附图中未示出的
紧固构件而固定至椅垫框架200;联接安全带锚部32,联接安全带18
的端部锚固至该联接安全带锚部32,该端部位于联接安全带18的长
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参见图5);以及倾斜连接部34,该倾斜连接部
34将圆盘部30与联接安全带锚部32连结在一起。
圆盘部30设置有两个突出部36,两个突出部36朝向圆盘部30
的径向方向外侧突出。突出部36抵接设置在椅垫框架200上的被抵接
部,使得限制圆盘部30围绕紧固构件的旋转。带扣装置10(例如参
见图1)由此以特定取向固定至椅垫框架200。
倾斜连接部34从圆盘部30朝向联接安全带锚部32侧倾斜。圆盘
部30和联接安全带锚部32相应地设置成在它们各自的厚度方向上彼
此偏移。倾斜连接部34形成有卡夹锚孔40,在下文描述的(参见图4)
卡夹38锚固至该卡夹锚孔40。
联接安全带锚部32形成有联接安全带插孔42,该联接安全带插孔
42形成为呈长孔形状并且该联接安全带插孔42用作被接合部和联接
构件插孔。联接安全带插孔42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径D设定为下述内径:
该内径是联接安全带18(参见图5)的厚度的若干倍。相应地,如图
4中所示,设置在下文描述的护罩20上的接合突出部72可以接合在
插入穿过联接安全带插孔42的联接安全带18与联接安全带插孔42的
内缘部之间。注意,在联接安全带插孔42的周缘部处形成有凸缘44,
该凸缘44朝向联接安全带锚部32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突出。
如图4和图5中所示,联接安全带18使用与横过坐在车辆座椅中
的乘员而佩戴的安全带的材料类似的材料形成。如图4中所示,联接
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在其锚固至带扣本体12的锚部22的状
态下以U形折叠,并且联接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在其插入
穿过固定板16的联接安全带插孔42的状态下以U形折叠。位于联接
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18A、位于联接安全带18的长
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18B以及联接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
部18C通过在交叠状态下缝制或缝合而连结在一起。
护罩20在线束14(参见图5)的一部分布置在护罩20内的状态
下覆盖联接安全带18。护罩20通过将树脂材料、橡胶材料等倾倒至
模具中并且进行冷却,此后从模具脱出(脱模)而形成。具体地,如
图7至图9中所示,护罩20构造成包括管形部46和延伸部48,其中,
该管形部46形成为呈管形形状并且覆盖联接安全带18,该延伸部48
从管形部46的一端伸出。
管形部46包括内壁50(参见图8),该内壁50设置在车辆座椅(椅
垫)的一侧;外壁52,该外壁52相对于内壁50而言设置在远离车辆
座椅的一侧并且该外壁52设置成面向内壁50;以及一对侧壁54,一
对侧壁54将内壁5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两)端部连结至外壁52的
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两)端部。由此,当沿着管形部46的长度方向观
察时,管形部46形成为呈矩形管的形状。
如图4中所示,内壁50形成为呈沿着带扣本体12和联接安全带
18延伸的矩形板形状。此外,内壁50的位于固定板16侧的端部形成
有用作第二弯曲起始部的凹陷部(凹部)56,该凹陷部56用作当带扣
本体12朝向车辆座椅侧移动时(当带扣本体12朝向联接安全带18的
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移动时)的弯曲的起始部。内壁50的面向带扣本
体12的位置的厚度设定成比内壁50的面向联接安全带18的位置(除
了在形成有凹陷部56的位置之外)的厚度薄。注意,如图7中所示,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对侧壁54上的与形成有凹陷部56的位置
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凹陷部(凹部)58,凹陷部(凹部)58具有与
凹陷部56类似的构型。
如图4中所示,外壁52包括第一延伸部60和第二延伸部62,其
中,该第一延伸部60面向带扣本体12设置,该第二延伸部62在联接

安全带18的厚度方向上面向联接安全带18设置。在第一延伸部60的
位于远离固定板16的一侧的端部处连结有形成为呈片状的毡64。如
图4和图7中所示,在第二延伸部62的位于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
向(短边方向)上的中间部处形成有凸(凸出)形部66,该凸形部66
构造成朝向联接安全带18侧突出的凸形,并且该凸形部66用作限制
部。即,由于凸形部66以这种方式形成,在护罩20内侧(在第二延
伸部62的内侧),第二延伸部62的位于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短
边方向)上的中间部在联接安全带18的厚度方向上朝向护罩20的内
侧(朝向联接安全带18侧)突出。凸形部66形成为呈长形,其长度
方向沿着联接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延伸。由于第二延伸部62形成有
凸形部66,如图9中所示,第二延伸部6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
形成有用于将线束14布置于其中的线束放置槽68。换言之,在护罩
20内侧(在第二延伸部62的内侧),线束放置槽68相对于凸形部66
分别形成在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上的两侧处(在一
侧处和在另一侧处)。如图10A至图10F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
式中,线束14布置在线束放置槽68内,当从固定板16侧观察护罩
20时,该线束放置槽68位于左侧(例如参见图1)。此外,通过使线
束14的线管26在护罩20内抵接凸形部66来限制线束14在联接安全
带18的宽度方向上的运动。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线束14
布置在位于左侧的线束放置槽68内;然而,线束14可以根据带扣装
置10的设置位置而布置在位于右侧的线束放置槽68内。在包括两个
线束14的构型中,两个线束14可以分别布置在左侧线束放置槽68中
和右侧线束放置槽68中(例如,在图10A至图10F中,另一个线束
14还可以布置在位于右侧的线束放置槽68内)。即,在本示例性实施
方式中,线束14布置在位于左侧的线束放置槽68或位于右侧的线束
放置槽68中的至少一者中(即,在两个线束放置槽68处,在仅右侧
线束放置槽68处,或在仅左侧线束放置槽68处)。
如图4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带扣本体12在插入管形
部46的一侧端部中的状态下固定。带扣本体12插入管形部46的一侧
端部中,并且带扣本体12抵接凸形部6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
66A,由此限制带扣本体12插入至管形部46中的插入量。
如图4和图7中所示,第二延伸部62的位于第一延伸部60侧的

端部由渐变厚度部70构成,该渐变厚度部70的厚度朝向第一延伸部
60侧渐进地(朝向带扣本体12侧渐进地)逐渐变薄,并且该渐变厚
度部70用作第一弯曲起始部并且用作厚度减薄部。即,在厚度减薄部
处,其厚度(护罩20的厚度)沿着联接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渐进地
改变。渐变厚度部70的厚度设定成比第二延伸部62的下述位置的厚
度薄:该位置比渐变厚度部70更接近固定板16侧。因此,当带扣本
体12朝向远离车辆座椅的一侧移动时(当带扣本体12朝向联接安全
带18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移动时),护罩20通过用作弯曲的起始部的
渐变厚度部70而弯曲。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从一侧沿着
截面观察时,渐变厚度部70相对于形成在护罩20的内壁50处的凹陷
部56设置在带扣本体12侧。即,渐变厚度部70和凹陷部56在联接
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注意,在本示例性实
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60的厚度设定成与渐变厚度部70的最小厚度
部相同的厚度。
如图4和图9中所示,延伸部48从管形部46的内壁50的位于固
定板16侧的端部朝向固定板16侧延伸,并且延伸部48形成有当从固
定板16侧观察时朝向管形部46的外壁52一侧敞开的U形截面。在延
伸部48与管形部46的内壁50之间的边界部设置有用作接合部的接合
突出部72,接合突出部72朝向管形部46的外壁52侧突出。即,接
合突出部72设置成跨过延伸部48与管形部46的内壁50之间的边界
部。接合突出部72以特定配装间隙配装在插入穿过联接安全带插孔
42的联接安全带18与联接安全带插孔42的内缘部之间,由此抑制护
罩20相对于固定板16的松动。延伸部48形成有卡夹插孔74,其中,
卡夹38插入穿过该卡夹插孔74。插入穿过卡夹插孔74的卡夹38锚
固至形成在固定板16处的卡夹锚孔40,由此将护罩20的延伸部48
固定至固定板16,并且抑制配装在联接安全带18与联接安全带插孔
42的内缘部之间的接合突出部72从联接安全带插孔42脱出。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有利效果
接下来,以下对关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有利效果进行说
明。
如图1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10中,固定板16
的圆盘部30固定至车辆座椅的椅垫框架200,由此将带扣装置10固

定至车辆座椅。通过将穿有安全带100的舌状部110保持在带扣本体
12中而使安全带100横过乘员佩戴。
如图4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联接安全带18由护罩20
覆盖,并且如图10A至图10F中所示,护罩20设置有限制线束14在
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上的运动的凸形部66。因此,可以限制线
束14在护罩20内的运动。此外,在这种构型中,不需要为了限制线
束14在护罩20内的运动而进行缠绕带子之类的过程。即,在本示例
性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10中,在不增加组装过程的数量的情况下,能
够限制连接至带扣本体12的线束14的运动。
此外,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线束14在护罩20内可以布置在联
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处或另一侧端部处。这由此实现
了将线束14布设在护罩20内的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实现用于不同类
型的装置的通用护罩20。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带扣装置
10固定至车辆座椅的宽度方向一侧的情况下,线束14在护罩20内布
置在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并且在带扣装置10固定至
车辆座椅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情况下,线束14在护罩20内布置在联
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此外,如图4中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将带扣本体12
插入至护罩20的管形部46中时,带扣本体12抵接凸形部66的端部
66A,由此限制带扣本体12插入至护罩20中的插入量。即,这将带
扣本体12完全插入护罩20中。采用这种构型实现了带扣装置10的组
装期间的更好的可加工性。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设置在护罩20上的接合突出部72与
形成在固定板16上的联接安全带插孔42接合,由此使得能够抑制护
罩20相对于固定板16的松动。此外,在这种构型中,不需要为了抑
制护罩20相对于固定板16的松动而进行缠绕带子之类的过程。即,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10,在不增加组装过程的数量的情
况下,能够抑制护罩20对于固定板16的松动。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置在护罩20上的接合突出部72与联接
安全带18插入穿过其中的联接安全带插孔42接合。这由此使得与以
下情况相比能够使固定板16的构型简化:联接安全带插孔42和仅与

护罩20的接合突出部72接合的被接合部彼此独立地设置在固定板16
上。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接合突出部72设置成跨过(横跨)延伸
部48与管形部46的内壁50之间的边界部。即,接合突出部72的一
部分设置在朝向管形部46的外侧伸出的延伸部48处。这由此实现了
在将树脂材料、橡胶材料等倾倒在模具内并且形成护罩20之后使护罩
20脱离模具的良好的脱模特性。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如图11中所示,当带扣本体12朝向远
离车辆座椅的一侧移动时,护罩20通过用作弯曲起始部的渐变厚
度部70而弯曲。如图12中所示,当带扣本体12朝向车辆座椅的一
侧移动时,护罩20通过用作弯曲起始部的凹陷部56而弯曲。注
意,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护罩20的渐变厚度部70和凹陷部56
在联接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即,当带
扣本体12朝向远离车辆座椅的一侧移动时的护罩20的弯曲起始部
与当带扣本体12朝向车辆座椅的一侧移动时的护罩20的弯曲起始
部在联接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上是不重合(没有处于同一位置)
的。这由此使得能够抑制护罩20的弯曲耐久性的降低。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护罩20的管形部46的容易被乘员看到
的外壁52的弯曲起始部由渐变厚度部70构成,由此使得能够抑制
在该部分处形成台阶,比如凹陷。此外,通过将构型设置成使得凹
陷部56设置在护罩20的不易被乘员看到的内壁50处,能够避免凹
陷部56被乘员看到。即,本示例实施方式使得能够避免对带扣装
置10的外部设计特征的损害。此外,由于对内壁50的位于固定板
16侧的端部设置凹陷部56,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凹陷部56被乘员
看到。这由此使得能够进一步避免对带扣装置10的外部设计特征
的损害。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给出关于下述示例的说明:在该示例
中,渐变厚度部70形成在护罩20的外壁52处,并且凹陷部56设
置在内壁50处;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护罩20
处的与渐变厚度部70和凹陷部56对应的相应部分处设置至少一个
凹陷部、孔或减薄部,以在该部分处构成弯曲起始部。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给出关于下述示例的说明:在
该示例中,接合突出部72的一部分设置在朝向管形部46的外侧伸
出的延伸部48处;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整个接合突
出部72可以设置在朝向管形部46的外侧伸出的延伸部48处。此
外,与设置在固定板16上的被接合部接合的接合部可以设置在管
形部46的周缘部处。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给出关于下述示例的说明:在该示例中,
使设置在护罩20上的接合突出部72与联接安全带18插入穿过其中的
联接安全带插孔42接合;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联接安全
带插孔42和仅与护罩20的接合突出部72接合的被接合部可以彼此独
立地设置在固定板16处。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给出关于下述示例的说明:在该示例中,
在将带扣本体12插入护罩20的管形部46中时,带扣本体12抵接凸
形部66的端部66A;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当带扣本体12
插入护罩20的管形部46中时被带扣本体12抵接的被抵接部可以设置
在管形部46内侧以限制带扣本体12插入至护罩20中的插入量,而不
具有限制线束14的运动的功能。此外,可以使构型为不设置限制带扣
本体12插入至护罩20中的插入量的部分。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给出关于下述示例的说明:在该示例中,
线束14在护罩20内可以分别设置在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上的一
侧端部处或另一侧端部处;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是否将构型设
置成使得线束14在护罩20可以分别设置在联接线束18的宽度方向上
的一侧端部处或另一侧端部处可以根据护罩20等的形状而适当地设
定。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给出关于下述示例的说明:在该示例中,
带扣装置10的固定板16固定至椅垫框架200;然而,本示例性实施
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带扣装置10的固定板16还可以固定至车身
210。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3和图14来说明关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
扣装置。注意,对于与以上示例性实施方式具有类似的功能的构件和

部分,给予其与以上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
说明。
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80构造成
包括下述类型的护罩82:在该护罩82中,线束14布置在联接安全带
18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
具体地,用作限制部的、朝向联接安全带18侧凹陷的凹陷部(凹
部)84分别形成在护罩82的第二延伸部62(外壁52)的在联接安全
带18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上的两个侧部处。即,由于凹陷部84
以这种方式形成,在护罩82内侧(在第二延伸部62的内侧),第二延
伸部62的在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上的两个侧部在
联接安全带18的厚度方向上朝向护罩82的内侧(朝向联接安全带18
侧)突出(凸形部),用作限制部。凹陷部84形成为呈长形,其长度
方向沿着联接安全带18的长度方向延伸。由于使第二延伸部62形成
有凹陷部84,第二延伸部6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中间部)形成
有将线束14布置于其中的线束放置槽68。即,在护罩82的内侧,第
二延伸部62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即,在两侧的凸形部之间的部
分)形成为凹形形状(凹陷形状),其在联接安全带18的厚度方向上
朝向护罩82的外侧(朝向与联接安全带18侧相反的一侧)凹入(凹
陷),从而构成线束放置槽68。通过使线束14的线管26在护罩82内
抵接凹陷部84的面(在护罩82内抵接第二延伸部62的两个侧部处的
凸形部),来限制线束14在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上的运动。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带扣本体12插入位于管形部46的一侧
的端部中并且带扣本体12抵接凹陷部84的位于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的
端部,由此限制带扣本体12插入至管形部46中的插入量。
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线束14可以布置在线束放置
槽68中,此外多个线束14可以分别布置在形成在第二延伸部62的宽
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线束放置槽68中。
在上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80中,线束14在护罩82内
可以布置在联接安全带1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处。这由此使得同一带扣
装置80能够用在下述两种情况中:带扣装置80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座
椅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情况和带扣装置80设置在车辆座椅的座椅宽

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情况。
以上给出关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
述示例性实施方式,而是明显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实
施各种其他改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