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黄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药制药领域,涉及黄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公开了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抗补体药物研究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药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目前临床实践对此类疾病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临床上急需高效、低毒、专一的新型补体抑制剂。研究表明,直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补体抑制剂的成本低,并且大多数活性成分作为天然产物的一部分可以直接被机体消化吸收,因此近年来从天然来源中寻找新的具有抗补体活性的药物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的学者从包括海洋生物在内的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大量的具有补体系统抑制作用的单体化合物,为抗补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鸭妬草科(Commelinaceae)鸭妬草属(Commelina)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少数种产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产13属49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尤以西南地区为盛。鸭妬草为鸭妬草属(Commelina)植物鸭妬草(Commelina communis Linn.)的全草,性温味辛,专入脾胃两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的功效,在临床上可单独或与其他中药合用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腺炎、咽炎、水肿、小儿肺炎、泌尿系感染、急性肠炎、黄疸型肝炎、高血压、痢疾、毒蛇咬伤、疮疗肿毒、痔疮等疾病。近年来对鸭跖草的研究仅集中在化学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上,从中分离得到了一些黄酮类、留体、萜类等化合物,但迄今为止,尚未见黄烷类化合物对补体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报道。金荞麦为寥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植物金荞麦(Fagopyrumdibotrys(D.Don)Hara)的干燥根茎。 生于荒地、路旁、河边阴湿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痈、祛风除湿疮毒、蛇虫咬伤等功效。主治肺热咳喘、咽喉肿痛、痢疾、风湿痹证、跌打损伤和痈肿癌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癌和抑菌等作用。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单宁类化合物及黄烷类化合物等,但未见其对补体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新的具有抗补体活性的物质,具体涉及鸭跖草、金荞麦中的黄烷类化合物其具有抗补体活性,所述的黄烷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3-0-β -D-(2-肉桂酰基)_吡喃葡萄糖苷(l)、(2R,3R,4S)-3',5' -二叔丁基_3,4,5,7,4'-五羟基黄烷(2)、原花青素B-2 (3)和原花青素C-1 (4)。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上述黄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应用现代药理筛选方法,对植物药中的抗补体活性物质进行研究,从鸭跖草科(Co_elinaceae)植物鸭妬草(Co_elina communis Linn.)全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和寥科(Polygonaceae)植物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ra)干燥根莖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黄烷类化合物并证实其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发明的活性黄烷类化合物具有下述结构通式的化学结构:
权利要求
1.有下述结构通式的黄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黄烷类化合物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正丁醇提取物或寥科植物金荞麦的正丁醇提取、分离物。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儿茶素-3-0-β-D-(2-肉桂酰基)_吡喃葡萄糖苷(1)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有抑制作用,其中,50%溶血所需最小供试品浓度(CH50)为 0.13 ±0.03mM。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旁路途径中,所述的原花青素C-1(4)对旁路途径有抑制作用,50%溶血所需最小供试品浓度(AP50)为0.12±0.01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制药领域,涉及黄烷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新用途。本发明应用现代药理筛选方法,对植物药中的抗补体活性物质进行研究,从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正丁醇提取物和蓼科植物金荞麦的正丁醇提取物分离得到黄烷类化合物,并通过体外抗补体活性评价试验证实其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所述化合物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抑制作用的CH50为0.13±0.03~0.78±0.06mM,对旁路途径抑制作用的AP50为0.12±0.01~1.00±0.15mM。所述化合物可用于制备抗补体药物。
文档编号A61P37/02GK103083342SQ20111033874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陈道峰, 金家宏 申请人: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