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打压成型植骨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700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体外打压成型植骨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骨用的骨成型模具,具体地说是一种体外打压成型植骨模具。
背景技术
对于大段骨缺损的治疗,目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案,一是取髂骨自体骨植骨治疗; 二是外固定延长架延长。前者是将从患者自身取下的髂骨制备成碎骨颗粒或骨棒,待内固定完成后将碎骨颗粒填塞入骨质缺损处。存在的问题是,纤维肉芽组织易长入骨缺损植骨区,治疗过程中易出现植骨吸收,使手术失败。后者是在骨缺损处的骨干骺端截骨,安装外固定延长架,按每天1毫米速度延长。存在的问题是,治疗时间一般要2—3年,每天需调整延长,给患者及其家属都带来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体外打压成型植骨模具,以解决大段骨缺损治疗的疗程长、创伤多和费用高的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体外打压成型植骨模具,在底盘上通过支架接有上定位环,在所述上定位环与所述底盘之间穿接有由若干直立的杆体合围成的栅墙;成型骨段髓腔用的轴杆穿过所述上定位环连接在所述底盘上。所述杆体的长度大于所述上定位环顶面至所述底盘底面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使构成栅墙的杆体上端穿出上定位环,从而便于拆模操作。穿接所述杆体的上穿接孔开在所述上定位环内环圈的边沿。所述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定位环上,所述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上,由此形成一种上定位环与底盘间的间距固定的定位连接模具。所述支架的上端通过调整螺母连接在所述上定位环上,所述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上,由此形成一种上定位环与底盘间的间距可调的定位连接模具。在所述底盘的中部固接有定位凸块,在所述定位凸块上开有连接所述轴杆的螺孔。这样可以减少底盘厚度,降低材料成本。所述轴杆的顶端为方杆体,以便于利用工具拆下轴杆。在所述轴杆上套接有加压套管,以利用其对栅墙中的髂骨骨质进行人体之外的加压成型操作。治疗时,将从大段骨缺损患者身上取出的髂骨骨质制备成3X3X3毫米大小的骨颗粒,装入本发明模具中,再注入生物胶,然后再利用加压套管实施加压成型操作,以将髂骨骨质塑造成为与患者骨缺损部位基本相当的管状骨段。定型完成之后的拆模操作过程是,先取下加压套管和轴杆,再通过敲击组成模具栅墙的杆体的上部外露端,使其松动下移,然后再从底盘的底面将下端露出的该根杆体拔出;在拆除掉大部分的栅墙杆体之后,即可将植骨用的定型骨段从上定位环与底盘之间的空当中取出,以供植骨手术操作之用。骨颗粒在模具中注胶加压成型后,由于生物胶粘滞特性而非常不易与模具的器壁相分离。如果采用普通的强制分离手段,就会损坏定型骨段,使成型失败;而采用本发明模具的由细条杆体插接方式组成模具的侧围栅墙,既满足了其在模具侧面阻挡髂骨骨质的作用,又可通过对单根杆体的逐一拆卸而避免了模具中的定型骨段的损毁,保证了拆模过程中定型骨段的完好。本发明的关键就在于此。将通过本发明模具所制的这种快速成型的定型骨段通过手术操作,移植到患者的骨缺损部位,使得植骨形状符合患者骨缺损处骨的形态,植骨成封闭状,纤维肉芽组织不易侵入,不易出现植骨吸收现象,手术成功率相应提高。本发明为髂骨再塑形提供了一种体外操作成型的有效用具,其操作简便,成型迅速,拆模方便,实用性强,可使得整个骨缺损的治疗过程简化,治疗时间缩短,患者手术次数减少,痛苦程度降低,医疗护理费用减少,为用自体骨植入法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轴杆,2、加压套管,3、调整螺母,4、上定位环,5、杆体,6、支架,7、底盘,8、 下穿接孔,9、上穿接孔,10、定位凸块。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在圆盘状的底盘7中部制有一个定位凸块10,定位凸块10与底盘7 可为一体结构,在定位凸块10上开有一个中心螺孔,用以螺纹连接轴杆1。轴杆1为圆柱形直杆,其下端车制有螺纹,以固定在中心螺孔中;其上端制有一段方杆体,以便于用工具拧紧或拧松。轴杆1的横截面最好是与植骨骨段的髓腔形状相近似。在底盘7上焊接有2—4根直杆支架6,在支架6的上端接有上定位环4,该上定位环4是通过旋接在每根支架上端的一对调整螺母3固定连接在支架6上的;也可焊接在支架6的上端。在上定位环4上,沿内环圈的边沿开有一圈上穿接孔9 ;在底盘7上的定位凸块的周边,开有一圈下穿接孔8。上穿接孔9与下穿接孔8上下位置相对,用以穿接杆体5。 相邻穿接孔之间的距离应小于0. 2mm,以使穿接后的相邻杆体5之间的间隙小于0. 2mm。杆体5的直径以1. 8—2. 2mm为宜。杆体5穿接在上定位环4与底盘7之间,构成作为模具侧壁的合围栅墙。杆体5 的长度要大于上定位环4顶面至底盘7底面之间的距离,这样,在穿接到上定位环4和底盘 7上之后,杆体5的上端可以在上定位环4的顶面露出一截,以便于向下敲击脱模。在轴杆1上套接有加压套管2,加压套管的外形与上定位环4的内环圈的形状相同,但尺寸略小,以便于加压套管在加压操作过程中的出入。本发明模具的使用方法是根据患者的骨缺损程度,确定植骨的长度,再根据该植骨长度,调整好上定位环4的高度。然后,插入轴杆1,将其固定在底盘7的定位凸台10上。 在上下相对的每对穿接孔中分别插入一根杆体5,以形成模具的侧壁栅墙。模具装好后放置在一个操作平台上,再从患者髂骨处取骨制备成骨颗粒,将颗粒骨放在模具的轴杆1与栅墙之间,注入生物胶后将加压套管2套接到轴杆1上,通过上下打压运动加压,使模具内的颗粒骨质逐渐被压紧成型,模具内的骨质即成为一个与模具内腔形状相同的骨段。
拆模时,先取下加压套管2,再松开并卸下轴杆1 ;然后,逐一下敲杆体5的上露端, 使杆体5松动,与骨段相分离;当杆体5的上端面被敲至与上定位环4的顶面相平齐后,在底盘7的底面即可露出杆体5的下端头;用钳子从底盘7的底面将所有杆体5的下露端分别夹住并逐一拽出;最后从支架6上卸下上定位环4,即可得到一个与患者骨缺损部位基本相当且带有髓腔的骨段。随后将该骨段植入患者的骨缺损部位,即可达到对骨缺损病症的有效治疗。由于再塑形后的骨段本身带有髓腔,这样,一植骨呈封闭状既减少了纤维肉芽组织的侵入,又减少了骨髓腔空间处的用骨量;二是在治疗时可利用髓内钉固定,随内钉可从髓腔中穿过,形成中心固定和环形支撑;三是髓腔内的血流通畅,给骨愈合提供了有效的营养,避免了植骨被吸收的情况发生,使植骨治疗更加有效。本发明可制成系列的模具组,亦即使模具栅墙的合围形状与临床常见的骨缺损部位的骨形态形状基本相同或相近似,以便临床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体外打压成型植骨模具,其特征是,在底盘(7)上通过支架(6)接有上定位环 (4),在所述上定位环(4)与所述底盘(7)之间穿接有由若干直立的杆体(5)合围成的栅墙; 成型骨段髓腔用的轴杆(1)穿过所述上定位环(4 )连接在所述底盘(7 )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打压成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杆体(5)的长度大于所述上定位环(4 )顶面至所述底盘(7 )底面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打压成型模具,其特征是,穿接所述杆体(5)的上穿接孔 (9)开在所述上定位环(4)内环圈的边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打压成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支架(6)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定位环(4 )上,所述支架(6 )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7 )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打压成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支架(6)的上端通过调整螺母(3 )连接在所述上定位环(4 )上,所述支架(6 )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盘(7 )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打压成型模具,其特征是,在所述底盘(7)的中部固接有定位凸块(10),在所述定位凸块(10)上开有连接所述轴杆(1)的螺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外打压成型模具,其特征是,所述轴杆(1)的顶端为方杆体。
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的体外打压成型模具,其特征是,在所述轴杆 (1)上套接有加压套管(2)。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外打压成型植骨模具,其结构是在底盘上通过支架接有上定位环,在所述上定位环与所述底盘之间穿接有由若干直立的杆体合围成的栅墙;成型骨段髓腔用的轴杆穿过所述上定位环连接在所述底盘上。本发明模具是由细条杆体插接方式组成模具的侧围栅墙,既满足了其在模具侧面阻挡髂骨颗粒骨质外漏的作用,又可通过对单根杆体的逐一拆卸而避免了模具中的定型骨段的损毁,保证了拆模过程中定型骨段的完好。本发明操作简便,成型迅速,拆模方便,实用性强,可使得整个骨缺损的治疗过程简化,治疗时间缩短,患者手术次数减少,痛苦程度降低,医疗护理费用减少,为用自体骨植入法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文档编号A61F2/28GK102551920SQ20121005551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6日
发明者张纯朴, 张英泽 申请人:张纯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