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塑机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6668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塑机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塑机领域,尤其是一种吸塑机自动上下料机械手。



背景技术:

吸塑成型技术即塑料片(板)材热成型加工技术,是塑料二次加工工业技术中的一种。它不同于注塑,挤出等一次加工工艺,不是针对塑料树脂或颗粒进行加热模塑成型或同过口模同截面连续成型;也不是利用机床,刀具等机械进行加工手段,将一部分塑料材料切削下来,获得需要的形状,尺寸,而是针对塑料片(板)材,进行加热,利用模具,真空或压力使片(板)材变形,达到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辅以配套工序,实现应用目的。现使用的吸塑机多是加热与成型一体化的设备,但仍需人工将料材放置到吸塑机内,成型后再人工取出,这样即造成人工取放料的繁琐过程,同时一次只能加工一个板材,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塑机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结构简单,作业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塑机自动上下料机械手,包括设于吸塑机一侧的上料装置、位于吸塑机另一侧的下料装置和移料装置;

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架和与上料架对接的上料传输带,所述上料架包括第一支架、用于承托物料的第一托板、驱动所述第一托板上下运动的第一电机和将物料从第一托板推送至上料传输带上的第一气缸;所述上料传输带套在四根第一支撑辊上,四根第一支撑辊呈矩形分布,位于上方的两根第一支撑辊之间的上料传输带形成第一支撑输送带段,位于下方的两根第一支撑辊之间的上料传输带形成第一限位输送带段,第一限位输送带段上设有第一凸起,该第一凸起与两侧的第一支撑辊组成限位机构;

所述下料装置包括下料传输带和与下料传输带对接的下料架,所述下料架包括第二支架、用于承托物料的第二托板、驱动所述第二托板上下运动的第二电机和将物料从下料传输带推送至第二托板上的推料机构;所述下料传输带套在四根第二支撑辊上,四根第二支撑辊呈矩形分布,位于上方的两根第二支撑辊之间的下料传输带形成第二支撑输送带段,位于下方的两根第二支撑辊之间的下料传输带形成第二限位输送带段,第二限位输送带段上设有第二凸起,该第二凸起与两侧的第二支撑辊组成限位机构;

所述上料传输带上设有上料工位,下料传输带上设有下料工位,吸塑机上设有吸塑工位,上料工位、下料工位和吸塑工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移料装置包括固定架和导轨,所述固定架沿导轨移动,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上均设有吸盘架,所述吸盘架由若干管道相互连接而成,管道之间相互连通形成气路,所述吸盘架的顶部固定在固定架上,吸盘架的底部设有若干真空吸盘。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支架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托板设于第一支撑柱内,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电机设在第一安装板上。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托板与第一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螺杆连接,第一螺杆与第一螺母配合。

作为改进,靠近上料传输带的支撑柱的顶部与上料传输带平齐并形成过渡面。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第一支架上且位于第一电机的下方,第一气缸的伸缩杆与第一推板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支架包括若干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托板设于第二支撑柱内,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顶部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电机设在第二安装板上。

作为改进,所述推料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气缸、竖直设置的第三气缸和设置在吸塑机一侧的滑轨,第二气缸的伸缩杆与第三气缸连接,第三气缸的一侧设有与滑轨配合的滑块,第三气缸的伸缩杆朝下且与第二推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上料装置和下料装置分别设置在吸塑机的两侧,结构紧凑,而且距离吸塑工位比较近,能够缩短机械手的移动距离,提高生产效率;上料装置和下料装置分别设置在吸塑机的两侧,结构紧凑,而且距离吸塑工位比较近,能够缩短机械手的移动距离,提高生产效率;机械手具有两个工位,在下料的同时可以进行上料的动作,提高生产想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侧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侧面示意图。

图3为吸盘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吸塑机自动上下料机械手,包括设于吸塑机4一侧的上料装置1、位于吸塑机4另一侧的下料装置3和移料装置2。

如图1所示,所述上料装置1包括上料架9和与上料架9对接的上料传输带5。所述上料架9包括第一支架、用于承托物料的第一托板、驱动所述第一托板上下运动的第一电机6和将物料8从第一托板推送至上料传输带5上的第一气缸7。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四根呈四边形布置的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托板设于第一支撑柱内,远离上料传输带5的两根第一支撑柱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电机6设在第一安装板上,电机的输出轴朝下且与第一螺杆连接;所述第一托板的一侧设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杆与第一螺母配合,第一电机6可通过丝杆螺母机构驱动第一托板上下运动,将物料8逐渐的往上输送,该种输送方式更适合板状物料8的自动输送。靠近上料传输带5的两根支撑柱的顶部与上料传输带5平齐并形成过渡面,可以使物料8顺利的转移到上料传输带5上。所述第一气缸7固定在第一支架上且位于第一电机6的下方,第一气缸7的伸缩杆与第一推板连接,第一推板将物料8推到上料传输带5上,实现物料8在第一托板到上料传输带5的转移。所述上料传输带5套在四根第一支撑辊上,四根第一支撑辊呈矩形分布并将上料传输带支撑,位于上方的两根第一支撑辊之间的上料传输带形成第一支撑输送带段,位于下方的两根第一支撑辊之间的上料传输带形成第一限位输送带段,第一限位输送带段上设有第一凸起51,所述第一凸起51由第一限位输送带段向上折起所形成。该第一凸起51与两侧的第一支撑辊组成限位机构,当第一凸起51运行到第一支撑辊处时受到第一支撑辊的阻挡而停止,此时第一支撑输送段刚好将物料运输到指定位置。

如图2所示,所述下料装置3包括下料传输带12和与下料传输带12对接的下料架14。所述下料架14包括第二支架、用于承托物料8的第二托板、驱动所述第二托板上下运动的第二电机10和将物料8从下料传输带12推送至第二托板上的推料机构。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四根呈四边形分布的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托板设于第二支撑柱内,远离下料传输带12的两根第二支撑柱的顶部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电机10设在第二安装板上;第二电机10的输出轴朝下且与第二螺杆连接;所述第二托板的一侧设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杆与第二螺母配合,第二电机10可通过丝杆螺母机构驱动第二托板上下运动,将物料8逐渐的往上输送,该种输送方式更适合板状物料8的自动输送。所述下料传输带12套在四根第二支撑辊上,四根第二支撑辊呈矩形分布并将下料传输带支撑,位于上方的两根第二支撑辊之间的下料传输带形成第二支撑输送带段,位于下方的两根第二支撑辊之间的下料传输带形成第二限位输送带段,第二限位输送带段上设有第二凸起121,所述第二凸起121由第二限位输送带段向上折起所形成。该第二凸起121与两侧的第二支撑辊组成限位机构,当第二凸起121运行到第二支撑辊处时受到第二支撑辊的阻挡而停止,此时第二支撑输送段刚好将物料运输到指定位置。

如图2所示,所述推料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二气缸13、竖直设置的第三气缸11和设置在吸塑机4一侧的滑轨16。第二气缸13的伸缩杆与第三气缸11连接,第三气缸11的一侧设有与滑轨16配合的滑块15,第二气缸13推动第三气缸11沿着滑轨16平稳的直线行走;第三气缸11的伸缩杆朝下且与第二推板连接,第二气缸13控制第二推板的横向移动,第三气缸11控制第二推板的纵向移动,从而将物料8从下料传输带12上转移到第二托板上。第二支撑辊上套有两条下料传输带12,所述第三气缸11位于两条下料传输带12之间的上方位置;两条下料传输带12之间的间隙用于避开第二推板。

所述上料传输带5上设有上料工位,下料传输带12上设有下料工位,吸塑机4上设有吸塑工位,上料工位、下料工位和吸塑工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移料装置2包括长方形的固定架和导轨,驱动机构可以驱动固定架沿导轨移动,使固定架在各个工位之间运行;升降机构可以驱动固定架和导轨整体上下运动来实现物料8的抓取。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上均设有吸盘架21。如图3所示,所述吸盘架21由若干管道相互连接而成,管道之间相互连通形成气路,所述吸盘架21的顶部固定在固定架上,吸盘架21的底部设有若干真空吸盘22;吸盘架21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真空吸盘22的分布位置可以根据物料8的形状和大小来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上料装置1和下料装置3分别设置在吸塑机4的两侧,结构紧凑,而且距离吸塑工位比较近,能够缩短机械手2的移动距离,提高生产效率;上料装置1和下料装置3均采用传输带,可以对板状的物料8进行输送;本发明的移料装置2在上料工位、吸塑工位和下料工位之间移动,初始状态下,移料装置2的第二工位位于上料传输带5的上料工位上方;当上料传输带5将物料8输送至上料工位时,移料装置2下降,第二工位的吸盘将物料8吸住,同时吸塑机4将在吸塑工位中的物料8冲压完毕;移料装置2沿导轨向吸塑工位移动,当移料装置2的第一工位移动到吸塑工位后停止并下降将吸塑完的物料8吸住;移料装置2继续向下料装置3方向移动,直到移料装置2的第一工位位于下料传输带12的下料工位上方,移料装置2的第二工位位于吸塑机4的吸塑工位上方,移料装置2下降并同时将第一工位未加工的物料8放到吸塑工位上以及把已经完成加工的物料8放到下料工位上;移料装置2复位等待下一轮的物料8抓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