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的防水复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_4

文档序号:8249200阅读:来源:国知局
干浆重量的5.0%。
[0183]步骤3:
[0184]在制备纸张的过程中,均匀加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超细活性碳酸钙,继续制备过程,直至该纸张的克重为80g/m2且含水量低于9%,从而得到植物纤维层。
[0185]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0.3%。
[0186]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的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2.0%。
[0187]步骤4和步骤5:
[0188]所述防水剂为重量比为1:1的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与硬脂酸丙烯酸酯共聚物,按照高分子聚合物和水的重量比为1: 20的比例加水稀释得到。
[0189]步骤6:填充
[0190]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的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2.0%。
[0191]上述步骤中,所使用的超细活性碳酸钙为颗粒极细的白色细腻粉末,采用硬脂酸进行表面活化处理,硬脂酸占活性碳酸钙重量的0.8%。
[0192]实施例八可降解的防水复层材料的制备:
[0193]采用以下技术参数改进实施例一:
[0194]步骤1:
[0195]采用北木牌针叶绝干浆550kg,加入12000kg水,打浆至89度。另取凤凰牌阔叶绝干衆450kg,加入100kg水,打衆至35度。混合两种衆,并按照实施例一的步骤制备,其中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总加入量为170kg,湿强剂的总加入量为10kg。
[0196]上述步骤中,所使用的超细活性碳酸钙为颗粒极细的白色细腻粉末,采用硬脂酸进行表面活化处理,硬脂酸占活性碳酸钙重量的0.9%。
[0197]实施例九可降解的防水复层材料
[0198]采用实施例二所述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参数制备得到的防水复层材料具有以下的复层结构:
[0199]1、植物纤维层,所述植物纤维层是采用由天然植物制成的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并经打浆、造纸制得,位于所述复层结构的中心。
[0200]2、第一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植物纤维层的形成过程中加入湿强剂聚酰胺环氧氯丙烷和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湿强剂和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植物纤维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01]3、防水层,所述防水层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的各外表面上涂敷防水剂所形成,所述防水剂为重量比为1:1的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与硬脂酸丙烯酸酯高分子共聚物。
[0202]4、第二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防水层高分子聚合物凝结过程中加入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间的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防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03]所述聚酰胺环氧氯丙烷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0.9%。
[0204]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24.0%。
[0205]所述植物纤维层和第一填充渗透层的总克重为26g/m2、含水量低于9%。
[0206]实施例十可降解的防水复层材料
[0207]采用实施例三所述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参数制备得到的防水复层材料具有以下的复层结构:
[0208]1、植物纤维层,所述植物纤维层是采用由天然植物制成的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并经打浆、造纸制得,位于所述复层结构的中心。
[0209]2、第一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植物纤维层的形成过程中加入湿强剂聚酰胺环氧氯丙烷和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湿强剂和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植物纤维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10]3、防水层,所述防水层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的各外表面上涂敷防水剂所形成,所述防水剂为重量比为1:1的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与硬脂酸丙烯酸酯高分子共聚物。
[0211]4、第二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防水层高分子聚合物凝结过程中加入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间的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防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12]所述聚酰胺环氧氯丙烷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1.1%。
[0213]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20.0%。
[0214]所述植物纤维层和第一填充渗透层的总克重为28g/m2、含水量低于9%。
[0215]实施例1^一可降解的防水复层材料
[0216]采用实施例四所述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参数制备得到的防水复层材料具有以下的复层结构:
[0217]1、植物纤维层,所述植物纤维层是采用由天然植物制成的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并经打浆、造纸制得,位于所述复层结构的中心。
[0218]2、第一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植物纤维层的形成过程中加入湿强剂聚酰胺环氧氯丙烷和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湿强剂和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植物纤维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19]3、防水层,所述防水层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的各外表面上涂敷防水剂所形成,所述防水剂为重量比为1:1的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与硬脂酸丙烯酸酯高分子共聚物。
[0220]4、第二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防水层高分子聚合物凝结过程中加入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间的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防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21]所述聚酰胺环氧氯丙烷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1.0%。
[0222]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19.0%。
[0223]所述植物纤维层和第一填充渗透层的总克重为28g/m2、含水量低于9%。
[0224]实施例十二可降解的防水复层材料
[0225]采用实施例五所述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参数制备得到的防水复层材料具有以下的复层结构:
[0226]1、植物纤维层,所述植物纤维层是采用由天然植物制成的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并经打浆、造纸制得,位于所述复层结构的中心。
[0227]2、第一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植物纤维层的形成过程中加入湿强剂聚酰胺环氧氯丙烷和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湿强剂和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植物纤维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28]3、防水层,所述防水层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的各外表面上涂敷防水剂所形成,所述防水剂为重量比为1:1的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与硬脂酸丙烯酸酯高分子共聚物。
[0229]4、第二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防水层高分子聚合物凝结过程中加入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间的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防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30]所述聚酰胺环氧氯丙烷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1.4%。
[0231]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16.0%。
[0232]所述植物纤维层和第一填充渗透层的总克重为34g/m2、含水量低于9%。
[0233]实施例十三可降解的防水复层材料
[0234]采用实施例七所述的制备方法和技术参数制备得到的防水复层材料具有以下的复层结构:
[0235]1、植物纤维层,所述植物纤维层是采用由天然植物制成的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并经打浆、造纸制得,位于所述复层结构的中心。
[0236]2、第一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植物纤维层的形成过程中加入湿强剂聚酰胺环氧氯丙烷和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湿强剂和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植物纤维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植物纤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37]3、防水层,所述防水层是通过在所述第一填充渗透层的各外表面上涂敷防水剂所形成,所述防水剂为重量比为1:1的全氟辛基乙基丙烯酸酯与硬脂酸丙烯酸酯高分子共聚物。
[0238]4、第二填充渗透层,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是通过在防水层高分子聚合物凝结过程中加入超细活性碳酸钙所形成,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均匀填充在所述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链间的缝隙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填充渗透层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防水层的内部和各外表面上。
[0239]所述聚酰胺环氧氯丙烷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1.0%。
[0240]所述超细活性碳酸钙的总加入量为所述含有植物纤维的绝干浆重量的9.0%。
[0241]所述植物纤维层和第一填充渗透层的总克重为80g/m2、含水量低于9%。
[0242]对比例一
[0243]硬脂酸改性的活性碳酸钙中,硬脂酸含量为2.0%,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防水复层材料。
[0244]对比例二、
[0245]硬脂酸改性的活性碳酸钙中,硬脂酸含量为2.5%,参照实施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