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薄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饰薄膜,包括一承载层、一第一堆叠层以及一第二堆叠层。第一堆叠层配置在承载层上。第二堆叠层配置在承载层上,且第一堆叠层与第二堆叠层由承载层上离型的离型能力不同以在承载层上分别定义出相邻的一装饰区以及一预定断膜区。
【专利说明】装饰薄膜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装饰薄膜,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应用于模具成形工艺的装饰薄膜。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形成在塑胶成形品或是金属成形品表面上的图像或装饰主要是通过喷涂(spraying)工艺或印刷(printing)工艺来制造,藉以呈现特定的视觉效果。然而,喷涂工艺因耗时和工艺复杂性高等缺点,并不利于大规模的生产制造(mass production)。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模内装饰(In-Mold Decoration,简称IMD)技术被提出,其中常见模内装饰技术包括有模内转印(In Mold Roller,简称MR)、膜内贴标(In MoldLabel,简称 IML)热转印(Heat Transfer Printing)、热升华转印(Sublimation HeatTransfer)、热印盖 / 烫印(Hot Stamping)、喷印(Ink-JetPrinting)、以及水转印(WaterTransfer Printing)等。这些模内装饰技术都是预先将具有所需视觉效果的装饰层制作在承载层(或称承载基板)上以构成装饰薄膜,再通过成形品的制作过程(诸如塑胶成形品的模具射出工艺、金属成形品的冲压工艺等)使得成形品本体与装饰层结合在一起以构成装饰成形品。
[0004]在模内装饰技术中,装饰薄膜的承载层以及部分的装饰层会被移除以获得所需的装饰效果。此时,欲移除的部分装饰层若没有完全被移除,则会残留在最终成品上而使得产品品质不良,即所谓的断膜效果(film cutting effect)不佳。举例而言,图1为断膜效果不佳的装饰成形品的局部示意图。由图1可知,装饰成形品10包括成形品本体12以及贴附在成形品本体12上的装饰层14,其中成形品本体12具有开口 12A。在制作装饰成形品10的过程中,装饰层14应沿开口 12A的边缘断开而暴露出开口 12A的面积。然而,装饰层14的断膜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多余的残膜14A会存在开口 12A中而使装饰成形品10的品质不良。此时,装饰成形品10需额外加工以将残膜14A切除才能够符合设计者的需求,但这会延长制作时长而不利于量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饰薄膜,可以具有理想的断膜效果。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饰薄膜,包括一承载层、一第一堆叠层以及一第二堆叠层。第一堆叠层配置在承载层上。第二堆叠层配置在承载层上,且第一堆叠层与第二堆叠层由承载层上离型的离型能力不同以在承载层上分别定义出相邻的一装饰区以及一预定断膜区。
[000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承载层的装饰区上依次堆叠有一离型层、一保护层、一装饰图案层以及一第一黏着层以构成第一堆叠层。另外,离型层、保护层以及装饰图案层还依次堆叠在承载层的预定断膜区上且一第二黏着层堆叠在承载层的预定断膜区上的装饰图案层上以构成第二堆叠层,其中第二黏着层的玻璃化温度高于第一黏着层的玻璃化温度。举例而言,第二黏着层的玻璃化温度在100°C至130°C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保护层、装饰图案层以及第一黏着层还依次堆叠在承载层的预定断膜区上,而离型层不在承载层的预定断膜区上以构成第二堆叠层。进一步而言,第一堆叠层还包括一耐冲击层,配置在保护层与装饰图案层之间。此时,耐冲击层不在承载层的预定断膜区上,而离型层、保护层、装饰图案层以及第一黏着层还依次堆叠在承载层的预定断膜区上,且一断膜辅助层还配置在承载层的预定断膜区上并堆叠在保护层与装饰图案层之间以构成第二堆叠层。在此,耐冲击层相较于断膜辅助层更硬脆。
[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装饰薄膜还包括一第三堆叠层,配置在承载层上而定义出一非装饰区,且预定断膜区位于装饰区与非装饰区之间。第三堆叠层相同于第一堆叠层与第二堆叠层其中一者。
[0009]基于上述,本发明将组成不同的第一堆叠层以及第二堆叠层设置在承载层上以分别在承载层上定义出装饰区与预定断膜区。第一堆叠层与第二堆叠层自承载层上离型的离型能力不同而可提供理想的断膜效果,这有利于应用在模内装饰技术中而提高装饰产品的品质。
[0010]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示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断膜效果不佳的装饰成形品的局部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装饰薄膜的仰视示意图;
[0013]图3至图10为多个实施例说明图2的装饰薄膜沿剖线11-11’的剖面设计图。
[0014]附图标记说明:
[0015]10:装饰成形品;
[0016]12:成形品本体;
[0017]12A:开口;
[0018]14:装饰层;
[0019]14A:残膜;
[0020]100:装饰薄膜;
[0021]102:装饰区;
[0022]104:预定断膜区;
[0023]106:非装饰区;
[0024]110:承载层;
[0025]120:第一堆叠层;
[0026]130、230、330、430:第二堆叠层;
[0027]121:离型层;
[0028]123:保护层;
[0029]125:耐冲击层;
[0030]127:装饰图案层;
[0031]129、331:黏着层;
[0032]131:断膜辅助层;[0033]1-1’、11-11’:剖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装饰薄膜的仰视示意图。请参照图2,装饰薄膜100具有一装饰区102、一预定断膜区104以及一非装饰区106,其中预定断膜区104位于装饰区102与非装饰区106之间。装饰薄膜100应用于模内装饰技术时,装饰区102是预定要贴附于模具成形品的区域而非装饰区106是不被保留在模具成形品上的区域。
[0035]由此可知,预定断膜区104是设定要在模内装饰过程中被断开的区域以使装饰区102与非装饰区106彼此分离。一般来说,预定断膜区104的宽度约为0.2?0.4mm。并且,预定断膜区104与装饰区102较佳是具有不同的特性以使装饰薄膜100具备理想的断膜效果。一般而言,装饰薄膜100是利用多个材料层的堆叠(或称之为堆叠层)来实现所需的装饰图案。所以,在本实施例中,预定断膜区104与装饰区102中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堆叠层,藉以获得所需的断膜效果,而非装饰区106中所设置的堆叠层则可相同于预定断膜区104与装饰区102其中一者。具体而言,图3至图10为多个实施例说明图2的装饰薄膜沿剖线11-11’的剖面设计图。
[0036]请参照图3,装饰薄膜100可以包括一承载层110、一第一堆叠层120以及一第二堆叠层130。第一堆叠层120与第二堆叠层130都配置在承载层110上。第一堆叠层120位于装饰区102中,而第二堆叠层130则同时位于非装饰区106与预定断膜区104中。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非装饰区106中所设置的堆叠层相同于预定断膜区104中所设置的堆叠层,不过这仅是举例说明之用并非意图限定本发明。
[0037]具体而言,第一堆叠层120包括由承载层110向外依次堆叠的离型层121、保护层123、耐冲击层125、装饰图案层127以及黏着层129。第二堆叠层130则包括由承载层110向外依次堆叠的离型层121、保护层123、断膜辅助层131、装饰图案层127以及黏着层129。也就是说,离型层121、保护层123、装饰图案层127以及黏着层129在本实施例中都是同时形成于装饰区102、预定断膜区104以及非装饰区106。以下段落将先说明承载层110、离型层121、保护层123、装饰图案层127以及黏着层129的材质。
[0038]承载层110例如是可以提供承载作用的高分子可挠性薄膜(thin film)。承载层110的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简称PEN)、二醇变性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co-cyclohexane-1,4dimethanolterephthalate,简称 PETG)、热塑性聚胺基甲酸酯(thermalplastic polyurethane,简称 TPU)、聚胺酯(polyurethane,简称PU)、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非结晶化聚对苯二甲酸二醇酯(amorphou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 A-PET)、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简称 PVC)、三酯酸纤维素(triacetyl cellulose,简称 TAC)、压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MA-St,简称MS)或环状烯烃聚合物(cyclo olefin copolymer,简称C0C)等高分子材料,或者可由多数上述高分子材料组成。
[0039]离型层121通常是一种低表面张力膜层,其制备自诸如蜡、石蜡或聚硅氧中的一材料、或是一种高度平滑不渗透的膜层,或是制备自诸如辐射可固化的多官能基丙烯酸酯、聚硅氧丙烯酸酯、环氧化物、乙烯基酯、烯丙基与乙烯化物、不饱和的聚酯或其混合物。离型层121的材质可包含选自于环氧化物、聚胺酯、聚酰亚胺、聚酰胺、三聚氰胺甲醛、脲甲醛、与酚甲醛所组成的族群中的一种缩合聚合物、共聚合物、混合物或复合物。
[0040]保护层123的材质包括福射固化多功能基团丙烯酸酯(radiation-curedmult1-functional group acrylic ester)、环氧化物(epoxide)、乙烯酯树脂(vinylesterresin)、邻苯二 甲酸二烯丙酯(diallyo (o_) phthalate)、乙烯基醚(vinyl ether)或是上述材料的组合。福射固化多功能基团丙烯酸酯可为环氧丙烯酸酯(epoxy acrylate)、聚氨酯丙烯酸酯(polyurethane acrylate)、聚酯丙烯酸酯(polyester acrylate)、娃氧丙烯酸酯(silicone acrylate)或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lycidyl acrylate)。
[0041]装饰图案层127可为彩色油墨层、黑色油墨层、白色油墨层或其组合。在一实施例中,可由任何合适的印刷工艺形成上述的油墨层以形成所需的装饰图案层127,例如,凹版印刷工艺(gravure printing process)、丝网印刷工艺(screen printing process)、胶版印刷工艺(flexographic printing process)、平版印刷(offset printing)、反面印刷工艺(reverse printing process)、喷墨印刷工艺(ink jet printing process),而油墨层的材料可为升华型转印油墨、热融型转印油墨、紫外光固化(Ultraviolet Curing,简称UV)型转印油墨等。
[0042]黏着层129的材质例如可由选自以下各项材料来形成: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脂、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氨脂、聚酯、聚酰胺、环氧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 vinylacetate copolymer,简称 EVA)或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elastomer),或其共聚物、掺合物或组合。
[0043]上述数种材料层是整体地形成在承载层110上,不过本实施例的耐冲击层125与断膜辅助层131并非整体地形成在承载层110上。具体而言,耐冲击层125在本实施例仅形成于装饰区102,而不形成于预定断膜区104以及非装饰区106。同时,断膜辅助层131仅形成于预定断膜区104以及非装饰区106,而不形成于装饰区102。如此一来,装饰薄膜100在预定断膜区104与装饰区102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性。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耐冲击层125相较于断膜辅助层131更加硬脆,所以第一堆叠层120与第二堆叠层130由承载层110上离型的离型能力不同,以提供理想的断膜效果。
[0044]举例而言,耐冲击层125的材质例如为聚丙烯酸多元醇或聚甲基丙烯酸酯。耐冲击层125的设置有助于提升装饰图案层127与保护层123之间的附着特性并且可以保护装饰图案层127以降低冲墨或是破墨等情形。另外,断膜辅助层131的材质可选自压克力聚丙烯酸多元醇。如此一来,耐冲击层125的性质相对较硬脆而断膜辅助层131的性质相对较柔韧。通过耐冲击层125与断膜辅助层131的特性差异,在模内装饰过程中,第一堆叠层120自承载层110离型的离型能力优于第二堆叠层130。因此,第一堆叠层120容易自承载层110分离而第二堆叠层130不容易自承载层110分离,藉以达成理想的断膜效果。也就是说,装饰薄膜100应用于模内装饰技术时,第二堆叠层130可以与承载层110—并被移除而不会残留在最终产品上。换言之,以本实施例的装饰薄膜100制作装饰成形品不容易发生图1所示的残膜14A。
[0045]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装饰薄膜100的第一堆叠层120如同图3所示出的实施例,而第二堆叠层230可以仅由保护层123、耐冲击层125、装饰图案层127以及黏着层129所构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耐冲击层125可选择性地同时配置在装饰区102、预定断膜区104以及非装饰区106中。同时,离型层121则选择性地仅配置于装饰区102,而不在预定断膜区104以及非装饰区106中。此时,第一堆叠层120与第二堆叠层230可以具有不同的离型能力而使装饰薄膜100应用于模内装饰技术时具有理想的断膜效果。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不需在装饰薄膜100中设置图3所示出的断膜辅助层131就可以实现理想的断膜效果。
[0046]再者,请参照图5,装饰薄膜100中第一堆叠层120可以相同于图3所示出的实施例,而第二堆叠层330可以由离型层121、保护层123、耐冲击层125、装饰图案层127以及另一黏着层331所构成。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使用两种黏着层129、331分别配置于装饰区102以及装饰区102以外的区域(即非装饰区106与预定断膜区104)。
[0047]在本实施例中,黏着层331的材质可以是聚胺基树酯。此时,黏着层331的玻璃化温度例如在100°C至150°C之间或是在130°C至150°C之间,其高于黏着层129的玻璃化温度。如此一来,装饰薄膜100应用于模内装饰技术时,黏着层129与模具成形品的结合强度大于黏着层331与模具成形品的结合强度。所以,在移除承载层110时,第一堆叠层120不容易随着承载层110被移除而第二堆叠层330相对地较容易随着承载层110被移除。因此,装饰薄膜100在模内装饰过程中可以具有理想的断膜效果。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可以采用黏着材料的选择使得第一堆叠层120与成形品的结合强度优于第二堆叠层330,造成第一堆叠层120相对地容易自承载层110上离型而第二堆叠层330相对地不易自承载层110上离型。如此,第一堆叠层120与第二堆叠层330可以容易地分离开来而实现所需的断膜效果O
[0048]又,如图6所示,装饰薄膜100中第一堆叠层120可以相同于图3所示出的实施例,而第二堆叠层430可以仅由离型层121、保护层123、耐冲击层125以及装饰图案层127所构成。也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堆叠层430不包含有黏着层129。如此一来,第一堆叠层120与模具成形品的结合强度大于第二堆叠层430与模具成形品的结合强度,使得第一堆叠层120不容易随着承载层110被移除而第二堆叠层430相对地较容易随着承载层110被移除。
[0049]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图3至图6所示出的实施例都表示着非装饰区106与预定断膜区104具有相同的堆叠层,不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非装饰区106的堆叠层可以相同于装饰区102的堆叠层。
[0050]具体而言,请参照图7,装饰薄膜100在此实施例的剖面中相似于图3所示出的剖面,不过本实施例与图3的实施例的差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堆叠层130仅配置在预定断膜区104中,而非装饰区106中所配置的堆叠层相同于第一堆叠层120。也就是说,第一堆叠层120的叠层结构同时设置在装饰区102与非装饰区106中,而第二堆叠层130的叠层结构仅设置在预定断膜区104中。如此一来,预定断膜区104与装饰区102具有不同程度的离型能力,所以装饰薄膜100应用在模内装饰技术中可以具有理想的断膜效果,而有助于提升最终广品的品质。
[0051]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装饰薄膜100的剖面结构近似于图4所示出的剖面结构,其中本实施例与图4的实施例间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堆叠层230仅配置在预定断膜区104中,而第一堆叠层120还配置在非装饰区106中。也即,非装饰区106中所设置的堆叠层在本实施例中是相同于装饰区102中所设置的第一堆叠层120,而根据第一堆叠层120与第二堆叠层230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仅有预定断膜区104不设置离型层 121。
[0052]另外,图9所示出的实施例则近似于图5所示出的实施例,不过在图9的实施例中,黏着层331仅设置于预定断膜区104而黏着层129同时配置于装饰区102以及非装饰区106。也就是说,非装饰区106中所设置的堆叠层在本实施例中是相同于装饰区102中所设置的第一堆叠层120。
[0053]图10所示出的实施例则近似于图6所示出的实施例,不过在图10的实施例中,黏着层129同时配置于装饰区102以及非装饰区106,而预定断膜区104则没有设置黏着层129。如此一来,第一堆叠层120与第二堆叠层430在模内装饰过程中自承载层110离型的离型能力不同而可以具有理想的断膜效果。
[0054]整体而言,图7至图10所示出的实施例表示为装饰区102与非装饰区106设置了相同结构的堆叠层而预定断膜区104的堆叠层不同于装饰区102的堆叠层。如此一来,装饰薄膜100在预定断膜区104与装饰区102仍可以提供不同的离型能力而实现理想的断膜效果。换言之,本发明不需特别地局限装饰区102与非装饰区106的堆叠层具有不同或是相同的设计。凡是使得装饰区102的堆叠层相对于预定断膜区104的堆叠层更为硬脆或是更为容易自承载层110上离型的设计都有助于提升装饰薄膜100的断膜效果。
[0055]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不同材料层堆叠于装饰区以及预定断膜区使得装饰薄膜在装饰区以及预定断膜区具有不同的离型能力。因此,装饰薄膜应用在模内装饰技术中可以提供理想的断膜效果,以增进装饰成形品的品质。
[005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装饰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承载层; 一第一堆叠层,配置在该承载层上;以及 一第二堆叠层,配置在该承载层上,且该第一堆叠层与该第二堆叠层由该承载层上离型的离型能力不同以在该承载层上分别定义出相邻的一装饰区以及一预定断膜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薄膜,其特征在于,该承载层的该装饰区上依次堆叠有一离型层、一保护层、一装饰图案层以及一第一黏着层以构成该第一堆叠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薄膜,其特征在于,该离型层、该保护层以及该装饰图案层还依次堆叠在该承载层的该预定断膜区上且一第二黏着层堆叠在该承载层的该预定断膜区上的该装饰图案层上以构成该第二堆叠层,且该第二黏着层的玻璃化温度高于该第一黏着层的玻璃化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饰薄膜,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黏着层的玻璃化温度在100°C至130°C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薄膜,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该装饰图案层以及该第一黏着层还依次堆叠在该承载层的该预定断膜区上,而该离型层不在该承载层的该预定断膜区上以构成该第二堆叠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薄膜,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堆叠层还包括一耐冲击层,配置在该保护层与该装饰图案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饰薄膜,其特征在于,该耐冲击层不在该承载层的该预定断膜区上,而该离型层、该保护层、该装饰图案层以及该第一黏着层还依次堆叠在该承载层的该预定断膜区上,且一断膜辅助层还配置在该承载层的该预定断膜区上并堆叠在该保护层与该装饰图案层之间以构成该第二堆叠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薄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三堆叠层,配置在该承载层上而定义出一非装饰区,且该预定断膜区位于该装饰区与该非装饰区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饰薄膜,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堆叠层相同于该第一堆叠层与该第二堆叠层其中一者。
【文档编号】B44C5/04GK103786516SQ201210478959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6日
【发明者】胡士强, 苏芳玉 申请人:锣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