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模具及压铸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87888阅读:1031来源:国知局
压铸模具及压铸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材料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铸模具及压铸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以及用户对轻薄化电子产品的需求,金属薄壁件也是向着越来越薄的方向发展,目前压铸成型工艺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对于超薄(厚度约小于0.6mm)的产品制作仍存在很多不足;由于超薄产品在进行压铸时,金属液会在极短时间内冷却;若在金属液凝固之前模腔充填不饱满,则会对成型件造成裂纹、缩陷、冷接纹、包气等不良影响;若为了在短时间内使金属液充满模腔而单纯的提高压射速度,会对模具造成冲蚀和烧腐等损害,因此如何对模具内浇口的面积及位置排布做合理调配,是解决超薄件压铸工艺缺陷的根本,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内浇口排布合理,能够满足超薄压铸件制备的压铸模具及压铸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压铸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及所述动模扣合形成一模腔,

所述模腔的腔体的第一侧具有侧内浇口,所述腔体的第二侧具有排气口,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所述腔体的相对的两侧;

所述腔体还具有辅助内浇口,所述辅助内浇口位于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腔体上。

作为优选,所述侧内浇口设置于所述定模上,所述动模上设有流道。

作为优选,所述辅助内浇口距离所述第一侧的距离为h1,所述辅助内浇口距离所述第二侧的距离为h2;其中,1/3<h1/h2<1/2。

作为优选,所述模腔为长方形结构,所述第一侧及所述第二侧均位于所述模腔的长边。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上设有多个所述侧内浇口。

作为优选,所述压铸模具的流道由靠近所述第一侧的中部向左右两侧延伸,并与多个所述侧内浇口及辅助内浇口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模腔的两短边处的腔体宽度大于所述模腔的其他部分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模腔的其他部分的宽度为0.3-0.6mm。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侧上均匀设有多个所述排气口。

一种压铸方法,其包括在压铸模具的模腔内喷涂润滑剂,然后关闭所述压铸模具,用高压将金属液通过侧内浇口及辅助内浇口注入所述模腔内,并保持压力至模腔内的金属液凝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的压铸模具能够减少压铸件充填不良、缩陷、冷接纹、包气等缺陷的发生,并有效降低对模具的冲蚀,对于局部较厚的压铸件可提供有效的保压压力,有效防止缩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压铸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压铸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腔内金属溶液在0.0056s时的充填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腔内金属溶液在0.0059s时的充填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腔内金属溶液在0.0063s时的充填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腔内金属溶液在0.0073s时的充填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模腔;11-侧内浇口;12-辅助内浇口;2-流道;3-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铸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定模上设有浇口,动模上设有流道2;具体的,如图1所示,定模及动模扣合形成一模腔1,模腔1的腔体的第一侧具有侧内浇口11,腔体的第二侧具有排气口3,第一侧与第二侧为腔体的相对的两侧;腔体还具有辅助内浇口12,辅助内浇口12位于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腔体上。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模腔1为长方形结构,第一侧及第二侧均位于模腔1的长边,模腔1的长宽比例为3:1,第一侧上设有多个侧内浇口11,辅助内浇口12距离第一侧的距离为h1,辅助内浇口12距离第二侧的距离为h2;其中,1/3<h1/h2<1/2。

进一步的,压铸模具的流道2由靠近第一侧的中部向左右两侧延伸,并与多个侧内浇口11及辅助内浇口12连通。模腔1的两短边处的腔体宽度(即定模与动模扣合后之间的间隙)大于模腔1的其他部分的宽度。

下面以具体产品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详细解释(若无具体说明,下述侧内浇口11及辅助内浇口12统称为内浇口);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铸件由压铸模具的模腔内压铸成型,进一步的,压铸件的产品尺寸为:长:290mm;宽:97mm;其中部厚度a为0.5mm;左右两端的局部厚度b为1.9mm。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压铸模具的模腔1与压铸件尺寸相匹配,即模腔1的尺寸为:长:290mm;宽:97mm;其中部厚度a为0.5mm;左右两端的局部厚度b为1.9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侧上设有多个所述排气口3,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排气口3在所述第二侧上均匀设置。

进一步的,对于该压铸件:

1、其理论充填时间t;

由t=ct2;(t表示充填时间;c表示金属经验系数;t表示压铸件厚度);其中,镁合金的经验系数c=0.006;铝合金的经验系数c=0.01;因此得出,压铸件厚度为0.3-0.6mm压铸件所需充填的时间,其中,镁合金所需的充填时间为0.54ms-2.16ms,铝合金所需的充填时间为0.9ms-3.6ms。

2、内浇口总面积ag

由ag=w/(ρ*vg*t);(w表示通过内浇口金属液的重量;ρ表示金属液比重;vg表示金属液通过内浇口速度;t表示金属液通过内浇口的时间)。

3、内浇口总长度lg

lg=ag/t;

其中,内浇口的布置一般不能超过该侧边总长度的2/3,否则会造成紊乱、包气、充填不良等缺陷,且充填速度一般为80-100m/s,故得出压铸件厚度为0.3-0.6mm时,内浇口的理论总面积ag为129.3-161.7mm2,故内浇口的理论总长度为258.6-323.4mm,其理论长度已经超过290*2/3=193.3mm的侧边总长度,因此,超出部分由辅助内浇口12弥补。

因此,辅助内浇口12的面积ac为:ac=(lg-l*m)t;(l表示辅助内浇口12所在的该侧边的总长度;m表示经验值,一般小于2/3);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对内浇口的充填速度vp进行了验证

vp=ag*vg/ap;(ap表示活塞面积)

模具限界速度vd

vd=c*(2g*fi*ag2/ρ*ap3)1/2;(c表示系数,一般压铸件材质为镁时取0.4;fi=pp*ap,其中,pp表示活塞输出压强,ap表示活塞面积);最后得出vp<vd,因此合格。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对内浇口位置进行了大量实验分析:

如图3至图6所示,其中图中由左到右依次表示,流道一:未设辅助内浇口12、流道二:内浇口位置h1/h2=1/3、流道三:内浇口位置h1/h2=1/2、内浇口位置h1/h2=1/1。

通过模流分析可以看出,流道四会产生包气、正面的冷料也不易排出,流道二和三的充填效果比较好,充填比较同步;综上,辅助内浇口12的位置满足:1/3<h1/h2<1/2时,充填效果较好。同时,辅助内浇口12还能直接给b区提供良好的保压压力,从而避免了缩陷等缺陷的发生。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压铸方法,其包括在模具的模腔1内喷涂润滑剂,然后关闭模具,用高压将熔融金属注入模腔1内,并保持压力至模腔1内的金属凝固。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