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和使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5985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和使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和使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更具体地,涉及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能够从三重态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etal-to-ligand transfer,MLCT)态,发射波长从蓝光范围到红光范围的光,以及使用其作为发射层形成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通常,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下文中指EL)包括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光发射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其依次形成在基底上。空穴传输层,光发射层,和电子传输层是由有机化合物制成的有机层。具有上述构造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按照如下驱动。
当电压施加到阳极和阴极之间时,从阳极注入的空穴经由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光发射层。从阴极发射的电子经由电子传输层注入到光发射层。电子和空穴在光发射层复合生成激子。当激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能量传递给光发射层中的发光分子,使得该分子发射光和显示图像。
根据光发射机理,用于形成有机EL器件中光发射层的材料划分为使用单重态的荧光材料和使用三重态的磷光材料。荧光材料或磷光材料或与适当的主体(host)材料结合的材料形成光发射层。作为电子激发的结果,单重态激子和三重态激子在主体中产生。统计上,OLED中产生的单重态激子和三重态激子的比例约1∶3。
通常的有机EL器件,使用荧光材料作为用于形成光发射层的材料,其缺点在于主体中的三重态被浪费。然而,使用磷光材料作为用于形成光发射层材料的有机EL器件,其优势在于单重态激子和三重态激子都得到使用。这些磷光材料能够将所有的75%三重态激子用于发射,并且相对于仅仅把25%单重态激子用于发射的荧光材料,提供更高的发光效率。
各种应用铱或铂金属配合物的磷光材料作为利用三重态激子的发光材料已经被连续报道。然而,满足实现高发射效率全色显示,或具有低的能量消耗的白光电致发光要求的材料,仅仅限制在发射绿光和红光范围,蓝光磷光材料还没有报道,使得难以实现全色显示,因而反过来,成为发展磷光发光全色显示器件的障碍。
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蓝光发光材料的开发(WO 02/15645 A1,US 2002/0064681 A1)。而且,提出了引入具有大体积官能团的有机金属配合物,例如,膦基;或者具有高配体场强度的官能团,例如,氰基,在此引入以通过使分子的几何构型发生变化而增加HOMO-LUMO之间的能级差。该有机金属配合物特别的实例包括具有环金属化的苯基吡啶和膦基的铱(III)配合物,该铱(III)配合物是单核配合物,其具有通式Ir(ppy)2P(X)3Y(X=苯基,苯氧基或正丁基,Y=Cl或CN),如US 2002/0048689 A1中所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能够从三重态的金属配体电荷转移(MLCT)态,有效地发射从蓝光区域到红光区域的宽波长范围的光。本发明还提供使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式1表示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式1] 其中(C^N)表示通过氮(N)和碳(C)结合到M的环金属化(cyclometalating)配体;M1和M2独立地为Ru,Rh,Pt,Os或Ir;X1,X2,X3,和X4独立地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4-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杂芳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烷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酰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酰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烷氧基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芳基氧基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磺酰基氨基,-N(R′)(R″),其中R′和R″独立地为氢,或C1-C20烷基,氨磺酰,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硫基(arylthio),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杂芳硫基(heteroarylthio),磺酰基,亚磺酰基,脲基,磷酸,酰氨基,羟基,巯基,卤素原子,氰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烷基羧基,硝基,异羟肟酸,亚磺基,肼,亚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甲硅烷基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膦基;Y1和Y2独立地为卤素原子,SCN,CNO,CN,RCOO(R=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杂芳基),吡唑化物(pyrazolate),咪唑化物(imidazolate),酰氨基,亚氨基;A为磷(P)或氮(N);Z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亚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亚芳基,-O-,-S-,-P(X)-,-C(=O)-,或-Si(R)2-,其中X和R独立地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或卤素原子;以及n为1或2。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包含在一对电极之间的有机层,其中该有机层包括所述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其优选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方面和优点将更加明显,其中图1是示出实施例1中制备的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1H-NMR谱图;图2是示出经过质谱仪测出的,实施例1中制备的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质谱图;图3是示出实施例6中制备的式8表示的化合物的1H-NMR谱图;以及图4是示出经过质谱仪测出的,实施例8中制备的式6表示的化合物的质谱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本发明式1表示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增加HOMO与三重态MLCT态之间的能隙,导致蓝光电致发光。HOMO能级与三重态MLCT能级之间增加的能隙允许与大体积配体的络合,导致扭曲的几何构型。通过引入配体会引起能隙增大,该配体能够提供强配体场,表现出优越的σ-给体和π-给体能力。能够实现该功能的配体实例包括有机膦,氰化物离子其作为配体之一能够提供强配体场并降低HOMO能级,导致发射波长范围的蓝移。
环金属化配体(C^N)选自下列式所表示的配体之一
其中R1,R2,R3,R4,R5和R6独立地为单取代的或多取代的取代基,其选自氢,卤素原子,C1-C20烷基,或C6-C20芳基,甲硅烷基,膦基,氨基;Y为S,O,P,或NR,其中R为氢或C1-C20烷基。
式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特定的实例包括,但并不限于,式2至11表示的化合物[式2] [式3] [式4]
[式5] [式6] [式7] [式8]
[式9] [式10] [式11] 式1表示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其中[Ir(C^N)2Cl]2用作起始材料以提供环金属化部分,如同Watts小组的报道。(参见F.O.Garces,R.J.Watts,Inorg.Chem.1988,(35),2450)。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铱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参照反应式1,[Ir(C^N)2Cl]2作为起始材料与PX1X2ZAX3X4在溶剂如二氯甲烷中混合,室温下搅拌2到48小时,得到[Ir(C^N)2Cl]2PX1X2ZAX3X4.所得产物[Ir(C^N)2Cl]2PX1X2ZAX3X4在溶剂如二氯甲烷或甲醇中与KCN混合,并在室温至50℃下反应1到6小时,获得最终产物[Ir(C^N)2CN]2PX1X2ZAX3X4,其中结合到铱的Cl被CN取代。还获得另一产物,式[Ir(C^N)2CN]PX1X2ZAX3X4[Ir(C^N)2Cl],其中一个铱络合氯以及另一个铱络合氰基。

其中X1至X4,A和Z如上述定义。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金属配合物能够发射的光不但在蓝光范围内,而且通过配体的结构变化也在各种波长范围内。
通过使用式1表示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形成有机层(具体地,光发射层),而制造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式1表示的有机金属配合物用作磷光掺杂材料非常有优势,该材料用于形成光发射层,并且在蓝光范围表现出优越的发射效率。
当式1表示的有机金属配合物用作磷光掺杂剂时,有机层可以进一步包含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至少一种高分子的主体(high molecular host),高分子的主体和低分子的主体(low molecular host)的混合物,低分子主体,以及非发光的高分子基质。作为高分子的主体,低分子的主体和非发光的高分子基质,可以使用任何本领域所知的有用材料,作为用于形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发射层材料。高分子主体典型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咔唑)(PVK),聚芴等,低分子主体典型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CBP(4,4′-N,N′-二咔唑-联苯基),4,4′-双[9-(3,6-联苯基咔唑基)]-1-1,1′-联苯基{4,4′-双[9-(3,6-联苯基咔唑基)]-1-1,1′-联苯基},9,10-双[(2′,7′-叔丁基)-9′,9″-螺联芴基蒽,四芴等。非发光的高分子基质典型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
优选地,式1表示的有机金属配合物的用量为约1到30份重量,基于总重量,即,100份光发射层形成材料的重量。将有机金属配合物引入到光发射层有用的方法的实例包括真空沉积,溅射,印刷,涂膜,喷墨打印,电子束敷涂,等。
当与绿光或红光发光材料结合时。式1表示的有机金属配合物可以引入白光电致发光。
各有机层的厚度优选地为约10到100nm。此处使用的术语“有机层”意思是,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由一对电极之间的有机化合物制成的层,例如,光发射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已知的结构,该结构选自阳极/光发射层/阴极,阳极/缓冲层/光发射层/阴极,阳极/空穴传输层/光发射层/阴极,阳极/缓冲层/空穴传输层/光发射层/阴极,阳极/缓冲层/空穴传输层/光发射层/电子传输层/阴极,和阳极/缓冲层/空穴传输层/光发射层/空穴阻挡层/阴极,但是并不具体地限于这些结构。
对于缓冲层,可以是本领域普遍使用的材料,但并不限于此。在缓冲层中优选使用铜酞菁,聚噻吩,聚苯胺,聚乙炔,聚吡咯,聚亚苯基亚乙烯,或其衍生物。
对于空穴传输层,可以是本领域普遍使用的材料,优选使用聚三苯胺。
对于电子传输层,可以是本领域普遍使用的材料,优选使用聚噁二唑。
对于空穴阻挡层,可以是本领域普遍使用的材料,优选使用BCP,TAZ,TPBI,或Balq。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按照本领域中传统的设备和方法制造,而没有任何限制。
双核铱配合物能够发射的光的波长范围是400到650nm。使用该有机金属配合物的LED可以用在以下用途如全色彩显示的光源,背光,布告板,光学通讯,室内装饰,等。
下文中,本发明将参照以下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然而,这些实施例作为示例给出并没有限制性。
实施例1式2表示的[Ir(F2ppy)2Cl]2P(Ph)2(CH2)4P(Ph)2的合成向溶于10mL二氯甲烷的0.1mmol下式表示的铱配合物[Ir(F2ppy)2Cl]2中,缓慢加入0.1mmol P(Ph)2(CH2)4P(Ph)2(BDP),在氮气,室温下搅拌2小时。

接着,该反应混合物减压下蒸馏以除去溶剂,得到柠檬色的固体。所获得固体经硅胶柱色谱层析分离,其中使用混合溶剂,该混合溶剂由体积比为10∶1的二氯甲烷和丙酮组成;该固体溶解在5mL的二氯甲烷中,并用己烷重复沉淀得到黄色沉淀,接着过滤和干燥。该过程重复三次,获得式2表示的最终产物,即,[Ir(F2ppy)2Cl]2P(Ph)2(CH2)4P(Ph)2。最终产物的组成和结构通过质谱仪和1H-NMR谱图鉴定。图1是示出实施例1中制备的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1H-NMR谱图,图2是示出其质谱的图。
1HNMR(300MHz,CD2Cl2),ppm9.24(d,1H),8.81(d,1H),8.32(d,1H),7.96(d,1H),7.84(t,1H),7.62(t,1H),7.44-7.06(m,10H),6.85(d,2H),6.39(t,1H),6.15(t,1H),5.63(d,1H),5.27(t,1H),2.18(b,1H),1.51(b,1H),1.17(b,2H)。
按照以下方式测试所得到的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发光特性。
首先,式2表示的化合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以制备10-5M溶液,接着检测溶液状态下化合物的发光特性。
接下来,6重量%式2表示的化合物和94重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溶于溶剂中以制成膜。接着,检测膜状态下化合物的发光特性。
结果显示式2表示的化合物在溶液状态具有的发射波长峰在462nm,带有488nm的肩峰,该化合物膜状态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发射特征。
化合物的CIE色坐标(x,y)为(0.15,0.26)。
实施例2式3表示的[Ir(F2ppy)2CN]2P(Ph)2(CH2)4P(Ph)2和式4表示的[Ir(F2ppy)2Cl]-P(Ph)2(CH2)4P(Ph)2-[Ir(F2ppy)2CN]的合成0.1mmol式2表示的[Ir(F2ppy)2Cl]2BDP在氮气下溶解在10mL二氯甲烷中,接着加入溶解在15mL甲醇中的10mmol KCN。该反应混合物在氮气、室温下搅拌5小时,并且减压下蒸馏除去溶剂。接着,硅胶柱色谱层析分离该反应产物,使用的混合溶剂由二氯甲烷、丙酮和己烷按体积比9∶1∶3组成。柱色谱层析得到3个带。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从每个流过层析柱的洗脱液中得到沉淀。第一洗脱液为未反应的[Ir(F2ppy)2Cl]2BDP,第二洗脱液为式4表示的[Ir(F2ppy)2Cl]-BDP-[Ir(F2ppy)2CN],第三洗脱液为式3表示的[Ir(F2ppy)2CN]2BDP。最终产物的组成和结构通过质谱仪和1H-NMR谱鉴定。
式3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NMR谱图鉴定,得到以下1HNMR共振信号(300MHz,CD2Cl2),ppm8.97(d,1H),8.68(d,1H),8.38(d,1H),8.01(d,1H),7.86(t,1H),7.61(t,1H),7.52-7.06(m,10H),6.88(d,1H),6.73(t,1H),6.45(t,1H),6.22(t,1H),5.59(d,1H),5.36(t,1H),2.1(b,1H),1.69(b,1H),1.23(b,2H)。
式4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NMR谱图鉴定,得到以下1HNMR共振信号(300MHz,CD2Cl2),ppm9.20(d,1H),8.96(d,1H),8.82(t,1H),8.69(d,1H),8.35(t,2H),8.00(t,2H),7.86(d,2H),7.62(t,2H),7.51-7.02(m,18H),6.96-6.63(m,4H),6.41(m,2H),6.19(m,2H),5.69-5.50(m,2H),5.39(t,1H),5.26(d,1H),2.36-1.96(m,2H),1.81-1.37(m,4H),1.20-0.98(m,2H)。
式3和4表示的化合物的分子量通过ESI质谱仪确认。
式3和4表示的化合物的发光特性,即,[Ir(F2ppy)2CN]2BDP和[Ir(F2ppy)2Cl]-BDP-[Ir(F2ppy)2CN]经过评估,其结果如下。
根据评估结果,式3表示的[Ir(F2ppy)2CN]2BDP具有的发射峰波长为450nm和477nm。化合物CIE色坐标(x,y)为(0.14,0.18)。
式4表示的化合物溶液状态下具有的发射峰波长为461nm,带有488nm的肩峰,该化合物膜状态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发射特征。化合物CIE色坐标(x,y)为(0.14,0.22)。
实施例3式5表示的[Ir(F2ppy)2Cl]2P(Ph)2(CH2)2P(Ph)(CH2)2P(Ph)2的合成在氮气下,0.1mmol下式表示的[Ir(F2ppy)2Cl]2溶解在10mL二氯甲烷中,向其中加入0.1mmol的P(Ph)2(CH2)2P(Ph)(CH2)2P(Ph)2(3P)。
该反应混合物室温下搅拌24小时,接着减压下除去溶剂,当得到黄色固体时。所获得固体使用乙醚作为洗脱剂经过硅胶柱,接着除去溶剂。然后,所得产物经过硅胶柱,使用的混合溶剂由二氯甲烷,丙酮和己烷以体积比12∶1∶3组成,待溶剂蒸发后到黄色固体。通过加入己烷到二氯甲烷溶液沉淀出固体。式5表示的化合物结构,通过1HNMR谱鉴定。1HNMR(300MHz,CD2Cl2),ppm9.31(d,1H),9.25(d,1H),8.50(d,1H),8.28(d,1H),7.85(d,1H),7.62(t,1H),7.57-6.97(m,10H),6.42-6.10(m,3H),5.84(t,2H),5.58(t,2H),5.25(d,1H),5.09(t,1H),2.60-2.42(m,2H),1.8(t,2H)。
式5表示的化合物的分子量经过ESI质谱仪确认。
根据评估结果,式5表示的化合物,在10-5M二氯甲烷溶液状态具有发射波长峰为460nm,该化合物膜状态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发射特征。化合物的CIE色坐标(x,y)为(0.14,0.22)。
实施例4式6表示的[Ir(F2ppy)2Cl]2P(Ph)2(CH2)3P(Ph)2的合成P(Ph)2(CH2)3P(Ph)2通过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反应以合成式6表示的化合物。
式6表示的化合物结构,经过1HNMR谱鉴定。1HNMR(300MHz,CD2Cl2),ppm9.26(dd,2H),8.55(t,2H),8.28(d,2H),7.88(dd,2H),7.69(t,2H),7.35-6.73(m,22H),6.39(t,4H),6.27(t,2H),5.62(dd,2H),5.28(t,2H),2.66-2.35(b,2H),1.87(t,1H),1.65(t,1H),1.42-1.02(b,2H)。
式6表示的化合物的分子量通过ESI质谱仪确认。
实施例5式7表示的[Ir(F2ppy)2Cl]2P(Ph)2(CH2)2P(Ph)2的合成P(Ph)2(CH2)2P(Ph)2通过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反应以合成式7表示的化合物。
式7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NMR谱鉴定。1HNMR(300MHz,CD2Cl2),ppm9.55(d,1H),8.67(d,1H),8.22(d,1H),8.07-7.86(m,3H),7.80(d,1H),7.69-7.25(m,7H),7.16(d,1H),6.97(t,3H),6.70(t,1H),6.26(t,3H),5.17(d,1H),5.03(t,1H),2.03(b,2H),1.48(b,1H)。
式7表示的化合物的分子量通过ESI质谱仪确认。
实施例6式8表示的[Ir(F2ppy)2Cl]2P(环己基)2(CH2)2P(环己基)2的合成P(环己基)2(CH2)2P(环己基)2通过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反应以合成式8表示的化合物。
图3是示出实施例6中制备的式8表示的化合物的1H-NMR谱图,图4是示出其质谱的图。
式8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NMR谱鉴定。1HNMR(300MHz,CD2Cl2),ppm9.8(d,1H),8.95(d,1H),8.25(t,2H),7.89(t,1H),7.62(t,1H),7.35(t,1H),7.08(t,1H),6.39(t,2H),5.84(d,1H),5.08(t,1H),2.37(b,1H),2.24(b,1H),2.07-1.38(m,12H),1.23-0.98(m,4H),0.92-0.63(m,6H)。
式8表示的化合物的分子量通过ESI质谱仪确认。
实施例7式9表示的[Ir(F2ppy)2Cl]2P(Ph)2(CH2)2O(CH2)2P(Ph)2的合成P(Ph)2(CH2)2O(CH2)2P(Ph)2通过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反应以合成式9表示的化合物。
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NMR谱鉴定。1HNMR(300MHz,CD2Cl2),ppm9.18(d,1H),8.73(d,1H),8.30(d,1H),7.88(d,1H),7.79(t,1H),7.58(t,1H),7.42-7.08(m,10H),6.82(d,2H),6.34(t,1H),6.08(t,1H),5.60(d,1H),5.24(t,1H),2.08(b,1H),1.46(b,1H),1.17(b,2H)。
式9表示的化合物的分子量通过ESI质谱仪确认。
实施例8式10表示的[Ir(F2ppy)2Cl]2P(Ph)2(Ph)2P(Ph)2的合成P(Ph)2(Ph)2P(Ph)2通过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反应以合成式10表示的化合物。
式10表示的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NMR谱鉴定。1HNMR(300MHz,CD2Cl2),ppm9.76(d,1H),9.54(d,1H),8.36-8.00(m,4H),7.61(d,2H),6.79(t,3H),5.73(d,1H),5.07(d,1H)。
式10表示的化合物的分子量通过ESI质谱仪确认。
实施例9式11表示的[Ir(F2ppy)2Cl]2P(环己基)2(Ph)2N(CH3)2的合成P(环己基)2(Ph)2N(CH3)2通过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反应以合成式11表示的化合物。
式2至11表示的化合物的HOMO和LUMO能级以及发光特性归纳在表1中。
表1

实施例10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从异丙醇中旋涂20nm的PEDOT于预清洁的ITO覆盖的玻璃基底上,以制成空穴注入和传输层(HIL,HTL),接着在120℃烘烤1小时。接下来,0.015g的PMMA,0.0226g的mCP和0.0025g的掺杂剂[(F2ppy)IrCN]2BDP溶解在3.96g二氯乙烷中,从而制得在PMMA和MCP中掺杂剂为6%的掺杂膜。PMMA对mCP的比例为40∶60。过滤该溶液并旋涂在PEDOT-PS膜上以制得40nm发射层(EL)的膜,接着在手套箱中60℃下烘烤2小时。接着20nm BCP空穴阻挡层(HBL),紧接着40nm的电子注入层(EIL)Alq3被气相沉积到发射层上。在Alq3上依次沉积0.8nm的LiF和100nm的Al,从而最终完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对器件的EL性能进行测试,并且发现具备了2cd/A的蓝光发射效率。CIE色坐标(CIE)为(0.21,0.34)。制作了掺杂剂为[(F2ppy)IrCN]2CHDP的类似器件,该器件的发光效率和CIE色坐标分别为1.34cd/A和(0.24,0.38)。
式1表示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能够从三重态MLCT态有效地发射波长范围为蓝光到红光的光。该有机金属配合物适合用于形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有机层,并提供最大发射波长为400-650nm的发光。
权利要求
1.式1表示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式1] 其中,(C^N)表示通过氮(N)和碳(C)结合到M的环金属化配体;M1和M2独立地为Ru,Rh,Pt,Os或Ir;X1,X2,X3,和X4独立地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链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4-C20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杂芳基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烷氧基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酰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酰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烷氧基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芳基氧基羰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磺酰基氨基,-N(R′)(R″),其中R′和R″独立地为氢,或C1-C20烷基,氨磺酰,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氨基甲酰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氨基甲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杂芳硫基,磺酰基,亚磺酰基,脲基,磷酸,酰氨基,羟基,巯基,卤素原子,氰基,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烷基羧基,硝基,异羟肟酸,亚磺基,肼,亚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甲硅烷基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膦基;Y1和Y2独立地为卤素原子,SCN,CNO,CN,RCOO(R=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2-C20杂芳基),吡唑化物,咪唑化物,酰氨基,亚氨基;A为磷(P)或氮(N);Z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亚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亚芳基,-O-,-S-,-P(X)-,-C(=O)-,或-Si(R)2-,其中X和R独立地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0芳基,或卤素原子;以及n为1或2。
2.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中环金属化配体(C^N)以下列式表示 其中R1,R2,R3,R4,R5和R6独立地为单取代的或多取代的取代基,选自氢,卤素原子,C1-C20烷基,或C6-C20芳基,甲硅烷基,膦基,氨基;Y为S,O,P或NR,其中R为氢或C1-C20烷基。
3.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2表示的化合物[式2]
4.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3表示的化合物[式3]
5.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4表示的化合物[式4]
6.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5表示的化合物[式5]
7.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6表示的化合物[式6]
8.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7表示的化合物[式7]
9.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8表示的化合物[式8]
10.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9表示的化合物[式9]
11.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10表示的化合物[式10]
12.权利要求1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其为式11表示的化合物[式11]
1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含在一对电极之间的有机层,其中该有机层包含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
14.权利要求13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中该有机层进一步包含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高分子的主体和低分子的主体的混合物,低分子的主体,以及非发光性的高分子基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高效地发出磷光的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以及使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双核有机金属配合物适用于形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有机层,提供最大磷光发射波长范围是400-650nm,并且当结合绿光或红光发光材料时,导致白光电致发光。
文档编号C09K11/06GK1610467SQ20041006876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6日
发明者达斯·R·拉吉尼, 张硕, 李钟侠, 夫龙淳, 韩尹锡, 孙海贞, 李志勋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