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9145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
具有当检测到车辆后侧碰撞(vehicle back-side collision)时能 够使用于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的支撑部相对于座椅靠背移 动,从而使支撑部更靠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移动机构的车辆 用座椅。
背景技术
传统上,存在一种具有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能够使头枕 瞬时向前移动以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机构的车辆用座椅。例如, 日本特开2002-142910号公报示教了 一种利用四节点连杆机构 (four-joints link mechanism) 4吏用于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支撑 部/人头一允基部向前移动的纟支术。
在该公开内容中,四节点连杆机构由布置在头枕基部和支 撑部之间的两个平行连杆构成。当车辆后侧^碰撞未发生时,两 个平行连杆被保持在使支撑部朝向头枕基部退回的姿势状态。 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解除该状态。当解除该状态时,由偏 置力使两个平行连杆转动以使支撑部向前移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由上述文献示教的传统技术中,用于使支撑部向 前移动的机构需要多个连杆构件和连接构件。这可能导致部件 数量的增加和重量的增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简化
5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能够使用于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支 撑部移动从而防止就座者的头部向后倾斜的才几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使用如下手段。 首先,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 椅具有头枕移动机构,当检测到车辆后侧碰撞时,该头枕移动 机构能够使用于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的支撑部相对于座椅 靠背相对移动,从而靠近就座者的头部地定位支撑部。该头枕
移动机构包括连杆构件,其使头枕的支撑部和支撑在座椅靠 背上的头枕基部彼此连结;以及引导路径,其形成在头枕基部 中。引导路径能够可滑动地收容支撑部,以确定支撑部的姿势 位置,其中,可以经由连杆构件转动地改变支撑部相对于头枕 基部的姿势。引导路径的形状被形成为随着连杆构件转动使支 撑部相对于头枕基部从车辆后侧碰撞发生之前的初始位置向前
和向上移动到碰撞准备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 一 方面,用于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的 支撑部可滑动地接合引导路径,从而通常将支撑部保持在相对
于头枕基部的初始位置的姿势。当检测到车辆后侧碰撞时,随 着连杆构件转动,支撑部在沿引导路径滑动的同时从初始位置 向前和向上移动到碰撞准备位置。
接着,在引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 头枕移动机构包括止动机构,使得在支撑部到达碰撞准备位置 且限制支撑部所设置的接合部在引导路径内沿前进方向移动的
的载荷可以起到使支撑部的接合部沿前进方向进一 步移动的加 压力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当支撑部到达碰撞准备位置时,限制支撑部所设置的接合部相对于引导路径沿前进方向滑动。 在该状态下,当向支撑部施加由就座者的头部的向后倾斜引起 的载荷时,该载荷使接合部在引导路径内沿前进方向进一步滑 动。因此,即使支撑部受到来自就座者的头部的载荷也不能推 回支撑部,支撑部可以将就座者的头部保持在碰撞准备位置。
接着,在引用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本发明的第三方 面中,形成在头枕基部中的引导路径形成为具有沿头枕基部的 宽度方向凹进的凹状。支撑部所设置的接合部形成为具有能够 与凹状的引导路径接合的凸状。凹进的止动槽形成在将接合部 从初始位置引导到碰撞准备位置的引导路径中。当在引导路径 内向后推动接合部时,止动槽能够收容接合部。止动槽被构造 成在接合部沿前进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当由来自就座者的头部 的载荷压接合部时,止动槽收容接合部并且防止接合部被向后 推回。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当检测到车辆后侧碰撞时,如果 支撑部在沿前进方向朝向碰撞准备位置移动的状态中受到来自 就座者的头部的载荷,则对接合部作用相应的力并且接合部被 推回而进入止动槽。结果,支撑部位于限制支撑部进一步被推 回的位置。因此,支撑部可以将就座者的头部保持在该位置。
此外,在引用上述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中,接合防止机构被设置到头枕基部,当接合部沿退回方向从 碰撞准备位置朝向初始位置移动时,接合防止机构能够阻止接 合部进入形成在引导路径中的止动槽,从而使接合部越过止动 槽。当接合部在引导路径内沿前进方向从初始位置向碰撞准备 位置移动时,接合防止机构允许接合部在前进移动的途中进入 止动槽。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如果支撑部在朝向碰撞准备位置移动的时候受到来自就座者的头部的载荷,则接合部在前进方 向的途中进入止动槽。然而,即使当接合部从碰撞准备位置朝 向初始位置移动时支撑部受到来自就座者的头部的载荷,也可 以由接合防止机构阻止接合部进入止动槽,使得接合部可以越 过止动槽。
接着,在引用上述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本发明的第五方面 中,接合防止机构包括臂状防止杆和对防止杆施加弹簧力的弹 簧构件。防止杆被可转动地连接到头枕基部。弹簧构件将防止 杆保持在使防止杆露出到引导路径的姿势状态。防止杆具有形 成在其前端部并且能够保持沿退回方向移动的接合部的收容 部。防止杆能够转动并引导被纳部保持的接合部以使接合部越 过止动槽移动。当接合部沿前进方向移动时,防止杆在被接合 部推开的状态下允许接合部沿前进方向移动。当接合部接近碰 撞准备位置地移动时,防止杆与接合部解除接合,以使防止杆 返回到防止杆能够保持沿退回方向移动的接合部的姿势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由弹簧构件通常将防止杆保持在 使防止杆露出到引导路径的姿势状态。当支撑部沿前进方向移 动时,防止杆在,皮沿前进方向滑动的接合部推开的状态下允许 接合部进入止动槽。然而,当支撑部从碰撞准备位置沿退回方 向移动时,防止杆能够将滑动的接合部保持在收容部中,从而 在转动时使接合部越过止动槽移动。
接着,在引用上述本发明的第三至第五方面中任一个的本 发明的第六方面中,在引导路径中形成沿着引导路径定位的多 个止动槽。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引导路径中形成沿着引导路径 定位的多个止动槽。因此,当支撑部在沿前进方向移动的时候 支撑部受到来自就座者的头部的载荷时,接合部可以进入最靠近的一个止动槽中。
接着,在引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个的本 发明的第七方面中,引导路径相对于头枕基部向前和向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引导路径对应于支撑部的移动方 向向前和向上延伸。因此,支撑部可以在大致保持相对于头枕 基部的倾斜姿势的状态下移动。
发明的效果
上述手段可提供如下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 一 方面,由于支撑部被连结到头枕基部并 且可滑动地接合引导路径的简单构造,支撑部可以在保持支撑 部相对于头枕基部的倾斜姿势的状态下从初始位置向可以防止 就座者的头部的向后倾斜的碰撞准备位置移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设置当支撑部到达碰撞准 备位置时即使支撑部受到来自就座者的头部的载荷也可以防止
支撑部被推回的止动机构,该止动片几构由支撑部和头枕基部独: 此可滑动地接合的接合结构构成。因此,可以使用于防止就座 者的头部的向后倾斜的构造简化和合理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引导路径中形成能够防 止支撑部被就座者的头部推回的止动槽,其中,支撑部沿着该 引导路径滑动。因此,即使当支撑部沿前进方向移动时,也可 以防止就座者的头部向后倾斜。结果,可以简化该构造。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设置接合防止机构。当支 撑部沿前进方向移动时,4妻合防止才几构允许连4妄轴在前进方向 的途中接合止动槽。相反地,当支撑部从碰撞准备位置沿退回 方向移动时,接合防止机构能够引导连接轴,使得连接轴可以 越过止动槽。因此,支撑部可以平稳地返回到初始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接合防止机构由臂状防止杆和将防止杆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弹簧构件构成。因此,接合防
止机构可以由相对简单的部件构成。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引导路径中形成沿着引 导路径定位的多个止动槽。因此,当支撑部沿前进方向移动时, 可以在前进移动的途中的多个位置防止支撑部被就座者的头部 推回。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引导路径对应于支撑部的 移动方向向前和向上延伸。因此,支撑部可以在大致保持其倾 斜姿势的状态下移动。结果,可以保持用于支撑就座者的头部 的支撑部的支撑姿势。


图l是根据实施方式l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其示意性示 出了车辆用座椅的构造。
图2是结构图,其示出了由操作缆线(cable)向上推推杆 的结构。
图3是放大立体图,其示出了头枕的支柱和操作缆线被插入
到筒状支撑件中的插入结构。
图4是可以检测车辆后侧碰撞的检测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侧视图,其示出了头枕的支撑部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
图6是头枕移动机构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其与沿着图11 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对应。
图7是侧视图,其示出了头枕的支撑部朝向就座者的头部移 动的状态。
图8是侧视图,其示出了头枕的支撑部到达碰撞准备位置的 状态。图9是侧视图,其示出了头枕的支撑部从碰撞准备位置朝向 初始位置移动的状态。
图10是侧视图,其示出了头枕的支撑部在被引导的状态下 朝向初始位置移动的状态。
图11是沿图8的线XI观察的头枕移动机构的结构图。 图12是立体图,其示出了支柱被插入到筒状支撑件中之前
的状态。
图13是立体图,其示出了支柱被插入到筒状支撑件中的状态。
图14是沿着图13的线XIV-XIV截取的剖视图。
图15是头枕移动机构的变型形式的示意图。
图16是头枕移动机构的另 一个变型形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座椅
2 座椅靠背 2F 靠背框架 Fu 上框架 Fs 侧框架 2S 支撑件 Sb 按钮
St 接合爪 Sd 插入槽
3 座垫
4 头枕 4A 支撑部 4B 支柱 Bk 接合槽Bd 收容槽 4C 头枕基部 10 头一光移动才凡构 11B背面部 11D底面部 11S侧面部 11U顶面部 UR肋
11H长孔(引导路径) HO下端部
HI 第一止动槽(止动槽) H2 第二止动槽(止动槽) H3 上端部
12 连杆构件 12A连4妻轴 12B连接轴
13 支撑构件
13A连接轴(接合部)
14 钩 14A连接轴 14B上顎部 14C下颚部 14D接合槽 14S扭力弹簧
15 接合-解除接合构件 15A操作臂部
15B连4妻轴15C接合臂部
15S扭力弹簧
16 拉伸弹簧
17 防止杆 17A连接轴 17B收容部
17S扭力弹簧(弹簧构件)
20 压力接收构件 20S扭力弹簧
21 压力接收部
30 阻尼器
31 转动轴 31A连接臂
32 壳体 32A操作臂
40 操作缆线
41 内部构件 41P接合突起
42 外部构件 42S长孑L 42H头部 42D鼓出部 50 推杆
60 安装支架
61 外安装部
62 止动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实施方式l
首先,参照图l至图14说明根据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座椅的 构造。
图l是车辆用座椅l的立体图,其示意性示出了车辆用座椅l 的构造。车辆用座椅1由用作就座者的背部支撑的座椅靠背2 、 用作就座部的座垫3和用作就座者的头部支撑的头枕4构成。在 如图l等的附图中,为了阐明座椅靠背2、头枕4和其它部件的内 部结构,省略了它们的覆盖结构。
头斗允4具有沿上下方向安装到其下部的两个棒状支柱4B和 4B。支柱4B和4B分别被插入到被安装到座椅靠背2的上表面部 的筒状支撑件2S和2S中,使得头枕4被安装到座椅靠背2的上表 面部。支撑件2S和2S被一体地固定到构成座椅靠背2的骨架的 靠背框架2F的上4匡架Fu。上框架Fi^皮一体地连接到两个侧框架 Fs和Fs,以连接侧框架Fs和Fs的上端部。
头枕4通常被保持在其预定位置,以在其后方侧位置保持就 座者的头部。然而,头枕4被构造成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支撑 部4A能够瞬时向前移动,以移动靠近就座者的头部。支撑部4A 被定位在头枕4的前侧且被构造成保持就座者的头部。也就是 说,头枕4被构造成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只有头枕4的支撑 部4A可以移动到呈身体与座椅靠背2和头枕4向前间隔开的姿 势的就座者的头部的正后方的位置。从而,当车辆后侧碰撞发
结果,可以减小施加到颈部的载荷,使得可以防止鞭抽式损伤 (whiplash injury )。 可以由侧碰撞发生时使支撑部4A向前移动的动作。如图5所示,在车 辆后侧碰撞未发生的通常状态下,头枕移动机构10在将支撑部 4A保持在向前运动限制状态的同时将支撑部4A保持在初始位 置的姿势。此外,由被定位在支撑部4A和与支柱4B和4B—体的 头枕基部4C之间的拉伸弹簧16对支撑部4A通常施加沿向前移 动方向、即沿朝向就座者的头部的方向的偏置力。因此,在车 辆后侧碰撞未发生的通常状态下,支撑部4 A抵抗拉伸弹簧16的 偏置力而被保持在初始位置。
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并且解除支撑部4A的运动限制状态 时,头枕移动机构10可以通过拉伸弹簧16的偏置力而使支撑部 4A向前移动。此时,头枕移动^L构10可以〗吏支撑部4A沿着长孔 11H和11H的形状向前和向上移动,该长孔11H和11H形成在稍 后说明的头枕基部4C中。结果,如图8所示,使支撑部4A移动 至就座者的头部的正后方的位置(碰撞准备位置)。头枕移动机 构10被构造成在使支撑部4 A移动至碰撞准备位置的状态下,即 使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支撑部4A受到由就座者的头部的向 后倾斜引起的载荷,也不会推回支撑部4A。结果,可以由支撑 部4 A将就座者的头部稳定地保持在碰撞准备位置。
此外,长孔11H和11H与本发明中的引导路径对应。
再次参照图1,可以由推杆50的上推动作来进行上述解除支 撑部4 A在初始位置的运动限制状态的操作。推杆5 0被插入到头 枕4的如图所示的右侧管状支柱4B中。
如图2所示,推杆5 0的上端部被连接到作为头枕移动机构10 而设置的操作构件的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此外,推杆50的下 端部被连接到布置在座椅靠背2的内部的操作缆线40的上端部。
如图4所示,操作缆线40的下端部被连接到布置在座椅靠背 2中的压力接收构件2 0,使得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可以向下拉操作缆线40 。压力接收构件20可起到车辆后侧碰撞的检测装置
的功能。此外,如图2所示,操作缆线40被构造成当拉操作缆线 40的下端部时,对应的操作力被反向地传递到操作缆线40的上 端部,从而向上推推杆50。
此外,当向上推推杆50时,推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且使接 合-解除接合构件15如图所示逆时针转动,使得可以解除支撑部 4A的运动限制状态。
下面,说明车辆后侧碰撞的上述检测装置、即当车辆后侧 碰撞发生时用于向上推推杆50的检测装置的构造。
如图4所示,弯曲的棒状压力接收构件2 0被布置在座椅靠背 2中的中间部。压力接收构件20被定位成沿宽度方向延伸。压力 接收构件20的如图所见的右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座椅靠背2 的右侧框架Fs上。此外,压力接收构件20的如图所见的左端部 经由转动型阻尼器30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左侧框架Fs上。
在压力接收构件2 0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能够接收由就 座者施加的座椅靠背载荷的压力接收部21。通过向下弯曲压力 接收构件20的如图所见的右端部从而使压力接收部21与压力接 收构件20的转动中心错开来形成压力接收部21。从而,当由就 座者施加的座椅靠背载荷向后压压力接收部21时,可以使压力 接收构件20绕其两个端部转动。
此外,扭力弹簧20S被布置在压力接收构件20的右端部和 右侧框架Fs之间。在预先扭曲扭力弹簧20S的状态下布置扭力弹 簧20S,从而沿向前推压力接收部21的方向转动地偏压压力接
压靠被安装到座椅靠背2的座椅靠背表面的緩沖垫(未示出)的 姿势状态。
此外,使用已知的转动型阻尼器作为被连接到压力接收构
16件20的左端部的阻尼器30。也就是说,在阻尼器30中,转动轴
31被插入到筒状壳体32中。转动轴31和壳体32被组装成相对于 4皮此可转动。
转动轴31具有被安装到转动轴31的如图所见的右端部的连 接臂31A。连接臂31A被一体地连接到压力接收构件20的左端 部。此外,由左侧框架Fs可转动地支撑转动轴31的如图所见的 左端部。从而,由转动轴31支撑壳体32,使得壳体32能相对于 侧框架Fs转动。此外,壳体32具有被安装到其外周面的操作臂 32A。操作臂32A被连接到稍后说明的操作缆线40的内部构件41 的下端部。壳体3 2被构造成当操作臂3 2 A接触被安装到左侧框 架Fs的安装支架60的止动部62时,可以限制壳体32的沿接触止 动部62的方向的运动。
用如硅油等粘性流体填充并气密性地密封上述壳体32。结 果,当对转动轴31施加使其相对于壳体32转动的力时,取决于 转动轴31的转动速度而在转动轴31和壳体3 2之间产生粘滞阻 力。在转动轴31和壳体32之间作用该粘滞阻力。粘滞阻力随着 转动轴31的转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地,粘滞阻力随着转 动轴31的转动速度的降低而降低。当作用的粘滞阻力大时,可 以容易地将转动轴31的转动力传递至壳体32。相反地,当作用 的粘滞阻力小时,不能容易地将转动轴31的转动力传递至壳体 32。
当就座者倚靠座椅靠背2时,如此构造的压力接收构件20 和阻尼器30可如下操作。
首先,在车辆后侧碰撞未发生的通常状态下,当就座者倚 靠座椅靠背2时,压力接收构件20被推动并且对应于就座者的举 动以较緩的速度向后转动。因此,在该情况下,转动轴31可以 以较緩的速度相对于壳体32转动,使得作用的粘滞阻力小。结果,转动轴31在壳体32内空转,使得不会将转动轴31的转动力 传递至壳体32。
然而,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就座者由于碰撞沖击而剧 烈地压靠座椅靠背2。此时,压力接收构件20被推动并且对应于 就座者的冲击运动以较高的速度向后转动。因此,在该情况下, 转动轴31可以以4交高的速度相对于壳体32转动,使得作用的粘 滞阻力大。结果,可以将转动轴31的转动力传递至壳体32,使 得壳体3 2可以与转动轴31 —体地转动。由于操作缆线4 0的内部 构件41的下端部^皮连接到操作臂32A,因此,壳体32可以向下 拉内部构件41的下端部。
此外,当拉#:作缆线40的内部构件41的下端部时,如图2 所示,对应的操作力被传递至内部构件41的上端部,使得在支 撑件2S内向上推动推杆50。
接着,说明将操作力从操作缆线40传递至推杆50的传递机构。
操作缆线4 0具有线状内部构件41被插入到柔性管状夕卜部 构件42中的双层结构。内部构件41的柔性比外部构件42的柔性 大。如图3所示,操作缆线40被布置在座椅靠背2的内部,并且 内部构件41的下端部被连接到如上所述的阻尼器30的操作臂 32A。此外,外部构件42的下端部被连接到安装支架60的外安 装部61,该安装支架60被安装到如图所见的左侧框架Fs。从而, 操作缆线4 0被构造成当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从外部构件4 2的下 端部拉出内部构4牛41的下端部。
如图2和图3所示,当操作缆线4 0的上端部从下方插入到支 撑件2S中时,操作缆线40可被组装到支撑件2S以推动布置在筒 状支柱4B中的推杆50,该筒状支柱4B被插入到筒状支撑件2S 中。特别地,如图3所示,操作缆线40被构造成使得形成在内
部构件41的上端部的T形接合突起41P和41P从贯通形成在外部 构件42的上端的周壁中的长孔42S和42S径向向外突出。
结果,内部构件41可以在与T形接合突起41P和41P可在长 孑L42S和42S内移动的范围对应的范围内相对于外部构件42轴 向移动。接合突起41P和41P以及长孔42S和42S轴对称地形成在 内部构件41和外部构件42的两个圆周位置。头部42H形成在外 部构件4 2的上端部,从而封闭外筒构件4 2的管状端部。
如图12所示,当如此构造的操作缆线40的上端部从下方被 插入到筒状支撑件2S中时,在操作缆线40的上端部悬挂在支撑 件2S上的状态下暂时保持操作缆线40。在该悬挂状态下,如图 13所示,当支柱4B从上方插入到筒状支撑件2S中时,操作缆线 4 0可以从操作缆线4 0被悬挂在支撑件2 S上的状态转换5 'j操作 缆线40被悬挂在支柱4B上的状态。
此外,当操作缆线40处于悬挂在支柱4B上的状态时,操作 缆线40处于操作缆线40可以将由被拉的下端产生的操作力反向 地传递至被定位在支柱4B的内部的推杆50作为推动操作力的 状态。
参照图3详细说明上述构造。首先,在支撑件2S的周壁中 形成从支撑件2S的下端部轴向向上延伸的缝状插入槽Sd和Sd。 插入槽Sd和Sd彼此轴对称地定位在支撑件2S的两个圆周位置。 插入槽S d和S d的形状分别形成为使得形成在操作缆线4 0的内 部构件41中的接合突起41P和41P可以收容在插入槽Sd和Sd中 并且可以沿轴向^皮插入到插入槽Sd和Sd中。
插入槽Sd和Sd的形状分别形成为使得与收容接合突起41P 和41P的上端侧对应的终端部分別如图所示向左和向右沿圓周 方向弯曲。特别地,被定位在图3的近侧且由实线示出的插入槽Sd的形状形成为使得其终端部如图所示向左稍微弯曲。相反 地,被定位在图3的远侧且由虛线示出的插入槽Sd的形状形成 为使得其终端部如图所示向右弯曲。也就是说,被定位在图3
的远侧的插入槽Sd的形状形成为与被定位在图3的近侧的插入 槽Sd轴对称。
插入槽Sd和Sd的沿圆周方向弯曲的各终端部的形状均形 成为定位在水平线的下方。结果,当接合突起41P和41P (操作 缆线40)被插入到插入槽Sd和Sd中直到接合突起41P和41P到达 插入槽Sd和Sd的终端位置时,在接合突起41P和41P纟皮悬挂在支 撑件2S上的状态下稳定地保持接合突起41 P和41P,从而防止接 合突起41P和41P由于自重而落下。
在将被设置在内部构件41的上端部的接合突起41P和41P 插入到插入槽Sd和Sd之后,可以简单地通过向上(沿轴向)插 入操作缆线40而将操作缆线40插入到筒状支撑件2S中。此外, 当接合突起41P和41P到达插入槽Sd和Sd的轴向终端位置时,使 操作缆线40沿着弯曲的终端部沿圆周方向转动。从而,如图12 所示,接合突起41P和41P到达插入槽Sd和Sd的沿圆周方向弯曲 的终端位置,使得可以在操作缆线4 0被悬挂在支撑件2 S上的状 态下保持操作缆线40。
再次参照图3,外部构件42的上端部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 从而具有径向向外部分鼓出的鼓出部42D。鼓出部42D^皮定位在 插入到筒状支撑件2 S中的外部构件4 2的上端部的轴向中间部 位。鼓出部42D形成在外部构件42的整个圆周上并且具有锯齿 形状。鼓出部42D形成为具有与筒状支撑件2S的内径大致相等 的外径。由于当操作缆线4 0的上端部被插入到筒状支撑件2 S中 时鼓出部42D可以被平缓地装配到筒状支撑件2S中,因此,操 作缆线4 0可以在不摇摆的情况下被平稳地插入到筒状支撑件2S中。
此外,如图12所示,缝状收容槽Bd和Bd形成在从上方插入 到筒状支撑件2S中的支柱4B的周壁中。收容槽Bd和Bd形成为从 支柱4B的下端部轴向向上延伸。收容槽Bd和Bd彼此轴对称地定 位在支柱4B的两个圆周位置。当支柱4B乂人上方^:插入到筒状支 撑件2S中时,收容槽Bd和Bd可以收容操作缆线40的内部构件41 的悬挂在筒状支撑件2S中的接合突起41P和41P。此外,当在接 合突起41P和41P一皮收容在收容槽Bd和Bd中之后将支柱4B进一 步插入到支撑件2S中时,沿着收容槽Bd和Bd向上(轴向)引导 接合突起41P和41P。
收容接合突起41P和41P的收容槽Bd和Bd的形状分别形成 为使得与其上端侧对应的终端部沿与形成在上述支撑件2S中 的插入槽Sd和Sd相反的方向在圆周方向上弯曲。收容槽Bd和Bd 的各弯曲终端部的形状均形成为从轴向向水平方向平緩地弯 曲。结果,当支柱4B被插入到筒状支撑件2S中时,可以通过沿 轴向施加到支柱4 B的推入操作力而将被定位在筒状支撑件2 S 中的接合突起41P和41P平稳地收容在收容槽Bd和Bd中,直到接 合突起41P和41P到达收容槽Bd和Bd的水平指向的终端位置。
因此,如图13所示,当支柱4B从上方被插入到筒状支撑件 2S中时,接合突起41P和41P在被形成于支柱4B的收容槽Bd和 Bd的弯曲部引导的状态下沿圆周方向转动。结果,从接合突起 41P和41P被保持在插入槽Sd和Sd的终端位置的状态推回接合 突起41P和41P,并且使接合突起41P和41P沿从该状态中释放 的方向运动。当4妻合突起41P和41P沿着收容槽Bd和Bd的弯曲 部移动并且到达收容槽Bd和Bd的终端位置时,接合突起41P和 41P被推回至插入槽Sd和Sd的轴向延伸部。
从而,接合突起41P和41P从接合突起41P和41P被悬挂在支
21撑件2 S上从而限制接合突起4 1 P和4 1 P的轴向移动的状态转变
到接合突起41P和41P被悬挂在支柱4B上的状态。结果,接合突 起41P和41P被置于限制接合突起41P和41P相对于支柱4B轴向 移动的状态。也就是说,从限制接合突起41P和41P相对于支撑
而将接合突起41P和41P置于限制接合突起41P和41P相对于支 柱4B轴向移动的状态。
此时,由于才妻合突起41P和41P^皮定位在插入槽Sd和Sd的轴 向延伸部中,因此,接合突起41P和41P净皮置于限制接合突起41P 和41P相对于支撑件2S沿圆周方向移动的状态。结果,接合突 起41P和41P在被轴向延伸插入槽Sd和Sd引导的状态下被保持 在收容槽Bd和Bd的终端位置。从而,支柱4B和操作缆线40的内 部构件41沿轴向彼此连接成一体,从而将支柱4B和操作缆线40 的内部构件41置于可以相对于支撑件2S彼此 一起轴向移动的 状态。
如图14所示,在筒状支撑件2S中布置能够与形成在支柱4B 的外周壁中的凹状接合槽B k接合的板状4妻合爪S t 。通常向接合 爪St施加偏置力并且将接合爪St保持在接合爪St突出到筒状支 撑件2S中的姿势状态。可以通过从侧面推动按钮Sb而使接合爪 St从筒状支撑件2S退回。
从而,在支柱4B被插入到筒状支撑件2S中时,当其中一个 接合槽B k的插入位置与接合爪S t对准时,接合爪S t通过偏置力 而进入对应的接合槽B k并且与该对应的4妄合槽B k接合。结果, 支柱4B^皮置于限制支柱4B沿插入方向移动的状态,乂人而锁定支 柱4 B 。可以通过推动按钮S b使接合爪S t与接合槽B k解除接合来 解除限制支柱4 B沿插入方向移动的状态。接合槽B k沿支柱4 B 的轴向形成在多个位置。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地进行按钮Sb的推动操作来自由调整头枕4的高度。
如上所述,当插入支柱4B时,支柱4B的下端部和内部构件 41的上端部沿轴向彼此连接,从而提供操作缆线40的外部构件 42的头部42H从下方被插入到筒状支柱4B中的状态。结果,外 部构件4 2的头部4 2 H沿轴向被定位成接近插入到筒状支柱4 B中 的推杆50的下端部。
严格来说,在推杆50的下端部和头部42H之间形成小间隙, 使得当插入支柱4B时不会由外部构件42的头部42H错误地推动 推杆50。
此外,在外部构件42的头部42H和推—干50的下端部沿轴向 被定位成彼此接近的状态下,头部42H和推杆50处于可以通过 外部构件42的头部42H使由被拉的操作缆线40的下端产生的操 作力反向并且将其作为推动操作力传递至推杆50的轴向连接状 态。
此外,可以通过从筒状支撑件2 S和2 S拉支柱4 B和4 B而使上 述头枕4与座^"靠背2分离。此时,随着支柱4B和4B被拉出,可 以解除如上所述的内部构件41和支柱4B的下端部的轴向连接 状态。
特别地,如从图13了解的那样,随着从支撑件2S向上拉支 柱4B,接合突起41P和41P在被支撑件2S的插入槽Sd和Sd的弯曲 部引导的状态下沿圆周方向转动。结果,接合突起41P和41P从 接合突起41P和41P被保持在收容槽Bd和Bd的终端位置的状态 被推回,并且使-接合突起41P和41P沿离开该状态的方向移动。 当接合突起41P和41P沿着插入槽Sd和Sd的弯曲部移动且到达 插入槽Sd和Sd的终端位置时,接合突起41P和41P被推回至收容 槽Bd和Bd的轴向延伸部。结果,如图12所示,接合突起41P和 41P再次从接合突起41P和41P被悬挂在支柱4B上的状态转变到说明书第20/30页
接合突起41P和41P被悬挂在支撑件2S上的状态。从而,可以解 除被定位成彼此接近的推杆50和操作缆线40的外部构件42的头 部42H的轴向连4^状态。
接着,说明头枕移动机构IO。虽然在图5至图ll中示出了头 枕移动机构10的构造,但是,在图8中最佳地示出了该构造。因 此,参照该图说明该构造。
头枕移动机构10被配置成使得支撑部4 A被连接到头枕基 部4C。头枕移动机构包括沿横向定位的一对连杆构件12和12、 支撑构件13和13、钩14和14、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拉伸弹簧 16以及防止杆17和17。
头枕基部4C由合成树脂制成。头枕基部4C具有 一体形成的 板状背面部11B、底面部11D、侧面部11S和11S以及顶面部11U。 特别地,底面部11D从背面部11B的下端纟彖向前延伸。此外,侧 面部11S和11S被立设在头枕基部4C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此外, 顶面部11 U连接侧面部11 S和11 S的上边缘。
图ll是沿图8的线XI观察的视图,即从斜下方观察的头枕4 的主视图。如图所示,在头枕基部4C的侧面部11S和11S之间立 设形成多个板状肋IIR-(符号"-"表示复数个),从而加强头枕 基部4C。肋llR-平行地立设。
支柱4 B和4 B的上端部分别被插入到头枕基部4 C的底面部 IID中,并且一皮一体地固定到底面部11D。此外,支柱4B和4B 具有管状形状,并且被固定到底面部11D,使得支柱4B和4B的 带开口的上端部向底面部11D的上表面侧露出。
此外,在头枕基部4 C的侧面部11S和11S中形成波状长孔 IIH。通过沿厚度方向切掉侧面部11S和11S而形成长孔11H和 IIH。长孔11H和11H具有形成在下端部H0和H0与上端部H3和 H3之间的第一止动槽H1和第二止动槽H2。第一止动槽H1和第二止动槽H2以波状和台阶状的方式向后(图中向右)凹进。此
外,第一止动槽H1和第二止动槽H2中的每一个与本发明的止动 槽对应。
接着,再次参照图8, —对连杆构件12和12由合成树脂制成。 连杆构件12和12可以起到使头枕基部4 C和支撑部4 A彼此连结 的连接构件的功能。连杆构件12和12以沿4黄向彼此间隔开的方 式定位在支撑部4A上,并且连杆构件12和12的端部分别被连接 到头枕基部4C的上端部和支撑部4A的背面。
特别地,由贯通头才光基部4 C的侧面部11S和11S的连接轴 12A可转动地支撑连杆构件12和12的后端部。此外,如图ll所 示,连杆构件12和12的后端部一皮定位在侧面部11S和11S与肋 11R和11R之间,该肋11R和11R被定位在侧面部11S和11S的内 侧。从而,由在侧面部11S和11S之间延伸的连接轴12A可转动 地支撑连杆构件12和12。
再次参照图8,由沿横向被定位在支撑部4 A的背面上的连 接轴12 B可转动地支撑连杆构件12和12的前端部。连接轴12 A和 12B被定位成互相平行。
上述连杆构件12和12被配置成当使连杆构件12和12绕着 可转动地支撑其后端部的连接轴12 A顺时针转动时,连杆构件 12和12接触头枕基部4C的顶面部11U,使得可以限制连杆构件 12和12的顺时针转动。
接着, 一对支撑构件13和13被一体地连接到支撑部4A,以 使支撑构件13和13以臂状形式从支撑部4 A的背面向后延伸。支 撑构件13和13以沿横向彼此间隔开的方式定位在支撑部4 A上。 支撑部4A由合成树脂制成。此外, 一体地形成支撑部4A,使得 支撑部4A的前表面具有弯曲的板状。此外,支撑部4A的背面与 用于可转动地支撑连接轴12B的支撑部形成为一体。此外,支
25撑部4 A的背面与支撑构件1 3和1 3形成为 一 体。
由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轴13A使支撑构件13和13的后端 部互相连接。特别地,如图ll所示,支撑构件13和13的后端部 被定位在位于支撑构件13和13的外侧的肋11R和11R与位于支 撑构件13和13的内侧的肋11R和11R之间。此外,连接支撑构件 13和13的后端部的连接轴13A纟皮定位成与上述连接轴12A和连 接轴12B平行。此外,连接轴13A与本发明的接合部对应。
使连接轴13 A的端部贯通形成在头部4 C的侧面部11S和 IIS中的长孔11H和11H。因此,连接轴13A能够在由长孔11H和 IIH的形状限定的范围内前后移动和上下移动。此外,形成在 侧面部11S和11S之间的肋IIR-(图11 )的形状形成为不与在长 孔11H和11H内移动的连接轴13A干涉。
接着,如图6所示, 一对钩14和14形成为整体呈凸轮形状且 被布置在头枕基部4 C中。钩14和14以沿4黄向互相间隔开的方式 定位在头枕基部4C的下端部。设置钩14和14作为用于将能够在 长孔11H和11H内移动的连接轴13A保持在下端部H0和H0的保 持构件,该下端部H 0和H 0限定连接轴13 A的初始位置。
特别地,如图ll所示,钩14和14一皮定位在侧面部11S和11S 与肋11R和11R之间且分别被在侧面部11 S和11 S与肋11R和11R 之间延伸的连接轴14 A和14 A可转动地支撑,该肋11R和11 R被 定位在侧面部11S和11S的内侧。
再次参照图6,在钩14A和14A中的每一个中形成径向向外 延伸的爪状的上颚部14B和爪状的下颚部14C。上颚部14B和下 颚部14C中的每一个被定位在钩14的外周部上的两个位置。在 上顎部14B和下颚部14C之间形成凹部,该凹部的形状形成为可 以在其中收容上述连接轴13A。连接轴14A和14A被定位成与连 接轴12A和12B以及连接轴13A平行。此外,在上述钩14和14与头枕基部4C之间布置扭力弹簧
14S和14S。在预先扭曲扭力弹簧14S和14S的状态下布置扭力弹 簧14S和14S。由扭力弹簧14S和14S对钩14和14施加从如图6所 示的位置逆时针转动的偏置力。
此外,在钩14和14的外周部中形成台阶状接合槽14D。接 合槽14D和14D与形成在稍后说明的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中的 一对接合臂部15C和15C接合。从而,可以将钩14和14保持在限 制钩14和14由于偏置力而逆时针转动的状态。
因此,在限制钩14和14逆时针转动的状态下,钩14和14可
端部H0和H0中的状态,该下端部HO和HO限定连4妻轴13A的初始 位置,而连接轴13A被收容在形成于上颚部14B和14B与下颚部 14C和14C之间的凹部中。
如图5所示,由布置在连接轴13A和连接轴12A之间的拉伸 弹簧16对连接轴13A通常施加朝向连接轴12A的力,从而沿着长 孔11H和11H的形状对连4妻轴13A施加朝向上端部H3和H3的力。 从而,通常将连接轴13A保持在抵抗拉伸弹簧16的偏置力由钩 14和14将连接轴13A保持在长孔11H和11H的下端部HO和HO中 的初始状态。
此外,再次参照图6,当接合臂部15C和15C在逆时针转动 时与钩14和14解除接合时,可以由扭力弹簧14S和14S的偏置力 使钩14和14逆时4十转动。结果,如图6中的虚线所示,钩14和14 的上颚部14B和14B乂人长孔11H和11H中向外移动,并且从下方 向上推动下顎部14 C和14 C ,以使下颚部14 C和14 C露出到长孔 11H和11H。从而,解除了由钩14和14保持连接轴13A的状态。 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连接轴13A通过拉伸弹簧16的偏置力 而沿着长孔11H和11H的形状向前和向上移动。结果,在使连杆构件12和12转动的同时,支撑部4A相对于头枕基部4C向前和向 上相对移动。
再次参照图6,可以限制钩14和14的逆时针转动的接合臂部 15C和15C被定位成沿横向互相间隔开,并且被定位成能够接合 钩14和14。特别地,如图ll所示,与钩14和14类似,接合臂部 15 C和15 C被定位在侧面部11S和11S与肋11R和11R之间,该肋 11R和11R被定位在侧面部11S和11S的内侧。此外,由在侧面部 11 S和11 S之间延伸的连接轴15B可转动地支撑接合臂部15C和 15C。连接轴15B被一体地连接到接合臂部15C和15C并且被侧 面部11 S和11 S可转动地支撑。连接轴15B^皮定位成与连接轴12A 和12B以及连4妾轴13A平行。
此外,扭力弹簧15S被布置在 一 个接合臂部15C和头枕基部 4C之间。在预先扭曲扭力弹簧15S的状态下布置扭力弹簧15S。 如图6所示,扭力弹簧15S对接合臂部15C和15C施加顺时针方向 的力。从而,通常将接合臂部15C和15C保持在如下状态在接 合臂部15C和15C的远端分别接合台阶状接合槽14D和14D的状 态下,接合臂部15C和15C被压向钩14和14的外周部。当接合臂 部15C和15C与接合槽14D和14D接合时,使接合臂部15C和15C 与接合槽14D和14D彼此对接,使得相互限制接合臂部15C和 15C的偏置转动。
此外,再次参照图5,操作臂部15A被一体地连接到连接轴 15B的端部,该连接轴15B被连接到上述4妄合臂部15C和15C。 操作臂部15A被配置成通过上述推杆50而转动。当车辆后侧碰 撞发生并且向上推动推杆50时,使操作臂部15A逆时针转动。 结果,如图6所示,操作臂部15A使接合臂部15C和15C沿相同的 方向转动,从而解除接合臂部15C和15C与钩14和14的接合。从 而,可以解除支撑部4A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使得由拉伸
28弹簧16的偏置力向前和向上移送支撑部4A。
如图8所示,当连接轴13A到达长孔11H和11H的上端部H3 和H3时,限制并4亭止支撑部4A的向前和向上移动。此外,在停 止支撑部4A的前进移动的状态下,即使支撑部4A受到来自就座 者的头部的载荷,也不能向后推回支撑部4A。
也就是说,当连接轴13A到达长孔11H和11H的上端部H3和 H 3时,连接到支撑部4 A的连杆构件12和12接触头片光基部4 C的 顶面部11U,从而变成限制连杆构件12和12的顺时针转动的状 态。在限制连杆构件12和12的顺时针转动的状态下,当支撑部
动的力时,连杆构件12和12受到使连杆构件12和12压靠头枕基 部4C的顶面部IIU的力。如此产生的力可以起到从长孔11H和 11H的上端部H3和H3沿前进方向(向上)进一步压连接轴13A 的力的功能。因此,即使支撑部4A受到如上所述的加压力,也 可以防止支撑部4A逆时针转动。结果,支撑部4A可以将就座者 的头部保持在碰撞准备位置。
此外,如图7所示,在支撑部4A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如果 就座者的头部按压支撑部4A,也可以防止支撑部4A纟皮向后推 回。也就是说,在支撑部4A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当连接轴13A 受到使连接轴13A向后移动的力时,连接轴13A可以进入以台阶 状形式向后(图中向右)凹进地形成在长孔11A和11A中的第一 止动槽H1和H1或第二止动槽H2和H2。结果,限制了连接轴13A 的向后移动,使得可以将支撑部4A保持在向前移动的途中位 置。因此,即使当支撑部4A尚未到达碰撞准备位置时,也可以 由支撑部4A保持就座者的头部。此外,图7示出了连接轴13A 被置于第二止动槽H2和H2中的状态。
再次参照图5, —对防止杆17和17被安装到头枕基部4C。防止杆17和17,皮定位成沿^黄向互相间隔开,且它们的后端部分
别#皮可转动地连4妄到头枕基部4 C 。
特别地,如图ll所示,防止杆17和17的后端部纟皮定位在防 止杆17和17的外侧的肋11R和11R与防止杆17和17的内侧的肋 11R和11R之间且分别由在防止杆17和17的外侧的肋11R和11R 与防止杆17和17的内侧的肋11R和11R之间延伸的连接轴17A和 17A可转动地支撑。
此外,扭力弹簧17S和17S被布置在防止杆17和17与头枕基 部4C之间。此外,扭力弹簧17S和17S与本发明的弹簧构件对应。 如图5所示,绕连接轴17A和17A缠绕扭力弹簧17S和17S。扭力 弹簧17S和17S中的每一个的一端被连接到防止杆17和17中的 一个。扭力弹簧17S和17S中的每一个的另 一端被连接到头枕基 部4C。从而,在它们的自由状态下,防止#干17和17#皮<呆持在由 扭力弹簧17S和17S的弹簧力使防止杆17和17露出到长孔11H和 IIH的姿势状态。
匙状收容部17 B分别形成在露出到长孔11H和11H的防止杆 17和17的左侧前端部中。如图7所示,当连接轴13A在长孔11H 和IIH内/人下端部H0和H0沿前进方向向上移动时,由连接轴 13A推开收容部1 7B和17B,以从长孔11H和11 H推出收容部17B 和17B。然而,如图8所示,当连接轴13A到达长孔11H和11H的 上端部H 3和H 3时,收容部17 B和17 B返回到由扭力弹簧17 S和 17S的弹簧力使收容部17B和17B露出到长孔11H和11H的姿势 状态。
此外,如图9所示,当在长孔11H和11H内从上端部H3和H3 沿退回方向向下移送连接轴13 A时,收容部17B和17B通过它们 的匙状末端保持连接轴13A。此外,在该状态下,当进一步向 下移送连接轴13A时,在由收容部17B和17B保持的连接轴13A对防止杆17和17施压的状态下,推动防止4f 17和17并且使防止 杆17和17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如图IO所示,当连接轴13A在^^皮防止^干17和17引导的状态 下被移送到靠近下端部HO和HO的部分时,连接轴13A与收容部 17B和17B解除接合。从而,当在长孔11H和11H内从上端部H3 和H3向下移送连接轴13A时,连接轴13A在被防止杆17和17引 导的状态下越过第 一止动槽H1和H1以及第二止动槽H2和H2被 平稳地移送到下端部HO和HO,从而不进入第 一止动槽H1和H1 或第二止动槽H2和H2。
此外,由于连接轴13 A被操作成被压向长孔11H和11H的下 端部H0和H0,因此,连4妻轴13A在向下压露出到下端部HO和HO 的钩14和14的下颚部14C和14C的状态下到达下端部HO和HO。 结果,如图6所示,使钩14和14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以将 钩14和14置于钩14和14的上颚部14B和14B被定位在连接轴13A 的上侧的姿势状态。
当钩14和14被置于如上所述的状态时,钩14和14接合接合 臂部15C和15C,从而将钩14和14再次锁定在连接轴13A被保持 在初始位置的状态。结果,将支撑部4A再次保持在支撑部4A 返回到初始位置、即支撑部4A向前移动之前的位置的姿势的状 态。
接着,说明该实施方式的使用方法。
参照图l,在车辆后侧碰撞未发生的通常状态下,车辆用座 椅1处于头枕4的支撑部4A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姿势的状态。当 车辆后侧碰撞发生时,由就座者施加的座椅靠背载荷向后压压 力接收部21。结果,经由操作缆线40和推杆50传递对应的操作 力,使得接合-解除接合构件15转动。
从而,从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状态释放支撑部4A。结果,如图8所示,支撑部4A由于拉伸弹簧16的偏置力而移动到碰撞
准备位置。此外,移动到碰撞准备位置的支撑部4A可以收容由
于来自就座者的头部的后侧的碰撞沖击而向后倾斜的就座者的 头部。
从而,才艮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由于支撑部4A被连 接到头枕基部4C并且可滑动地接合引导路径(长孔11H和11H) 的简单构造,在保持支撑部4 A相对于头枕基部4 C的倾斜姿势的 状态下,支撑部4 A可以从初始位置向能够防止就座者的头部的 向后倾斜的碰撞准备位置移动。
此外,设置止动机构。即使支撑部4A在到达碰撞准备位置 时受到来自就座者的头部的载荷,止动机构也可以防止支撑部 4A净皮推回。止动才几构由支撑部4A和头才先基部4C4皮此可滑动地 接合的接合结构构成。因此,可以使用于防止就座者的头部的 向后倾斜的构造简化和合理化。
此外,在引导路径(长孔11H和11H)中形成能够防止支 撑部4A被就座者的头部推回的止动槽(第一止动槽H1和H1以 及第二止动槽H2和H2 ),其中,支撑部4A沿着该引导路径(长 孔11H和11H)滑动。因此,即使当支撑部4A沿前进方向移动 时,也可以防止就座者的头部向后倾^K结果,可以简化该构 造。
此外,设置接合防止机构(防止杆17和17以及扭力弹簧 17S)。当支撑部4A沿前进方向移动时,接合防止机构允许连接 轴13A在其前进移动的途中接合止动槽(第一止动槽H1和H1以 及第二止动槽H2和H2 )。相反地,当支撑部4A从碰撞准备位置 沿退回方向移动时,接合防止机构能够引导连接轴13A,使得 连接轴13A可以越过止动槽(第一止动槽H1和H1以及第二止动 槽H2和H2)。因此,可以使支撑部4A平稳地返回到初始位置。
32此外,引导路径(长孔11H和11H)对应于支撑部4A的移 动方向向前和向上延伸。因此,支撑部4A可以在大致保持其倾 斜姿势的状态下移动。结果,可以保持用于支撑就座者的头部 的支撑部的支撑姿势。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可以以多种形式来 实施本发明。
例如,可以如图15和图16所示配置和成形连结头片光基部和 支撑部的连杆构件。此外,可以如图15和图16所示配置和成形 作为引导路径的长孔。特别地,如图15所示,连杆构件和长孔 可以被配置成互相交叉。相反地,如图16所示,可以在靠近头 枕基部的下端的位置可枢转地连接连杆构件,使得长孔可以被 定位在连杆构件的上方。此外,在这些变型形式中,连杆构件 被配置在头枕基部的外侧。然而,连杆构件不限于该配置。
此外,如在日本特开2005-104259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
支撑部可以沿前进方向直接移动与缆线的移动距离对应的距 离。
此外,形成在头枕基部中的引导路径不限于如上述实施方 式所示的形成为贯通槽的长孔。也就是说,引导路径可以具有 能够可滑动地收容支撑部的多种形式。特别地,引导路径可以 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凹进的形成在头枕基部中的带底的槽。此外, 引导路径可以形成为轨道状肋,该轨道状肋形成在头枕基部中, 可滑动地引导支撑部。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引导路径对应于支撑部的移动方 向向前和向上延伸。然而,引导路径可以被配置成向前或向上
延伸。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当支撑部沿前进方向或退回方向 移动时,可以容易地改变支撑部的倾斜姿势。此外,形成在引导路径中的止动槽可以是仅 一 个止动槽。 相反地,止动槽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止动槽。此外,止动槽必 须被配置成当支撑部退回时,可以使支撑部的接合部(连接轴) 随着防止杆转动而越过所有的止动槽移动。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具有头枕移动机构,当检测到车辆后侧碰撞时,该头枕移动机构能够使用于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的支撑部相对于座椅靠背相对移动,从而靠近所述头部地定位所述支撑部,所述头枕移动机构包括连杆构件,其使所述头枕的所述支撑部和支撑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头枕基部彼此连结;以及引导路径,其形成在所述头枕基部中,所述引导路径能够可滑动地收容所述支撑部,以确定所述支撑部的姿势位置,其中,能够经由所述连杆构件转动地改变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头枕基部的姿势,其中,所述引导路径的形状被形成为随着所述连杆构件转动使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头枕基部从车辆后侧碰撞发生之前的初始位置向前和向上移动到碰撞准备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 头枕移动机构包括止动机构,使得在所迷支撑部到达所述碰撞 准备位置且限制所述支撑部所设置的接合部在所述引导路径内 沿前进方向移动的状态下,由所述头部的向后倾斜引起的且被 施加到所述支撑部的载荷能够起到使所述支撑部的所述接合部 沿前进方向进一步移动的加压力的作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形 成在所述头枕基部中的所述引导路径形成为具有沿所述头枕基 部的宽度方向凹进的凹状,所述支撑部所设置的所述接合部形 成为具有能够与凹状的引导路径接合的凸状,其中,凹进的止动槽形成在将所述接合部从所述初始位置 引导到所述碰撞准备位置的所述引导路径中;当在所述引导路 径内向后推动所述接合部时,所述止动槽能够收容所述接合部; 所述止动槽被构造成在所述接合部沿前进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当由来自所述头部的载荷压所述接合部时,所述止动槽收容所 述接合部并且防止所述接合部一皮向后推回。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接合防止机构被设置于所述头枕基部,当所述接合部在所述引导路 径内沿前进方向/人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石並撞准备位置移动时, 所述接合防止机构允许所述接合部在前进移动的途中进入形成 在所述引导路径中的所述止动槽,当所述接合部沿退回方向从所述碰撞准备位置向所述初始位置移动时,所述接合防止机构 能够阻止所述接合部进入所述止动槽,从而使所述接合部越过 所述止动槽。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 接合防止机构包括臂状防止杆和弹簧构件,该防止杆被可转动 地连接到所述头枕基部,该弹簧构件将所述防止杆保持在使所 述防止杆露出到所述引导路径的姿势状态,其中,所述防止杆具有形成在其前端部并且能够保持沿退 回方向移动的所述接合部的收容部,所述防止杆能够转动并引 导被所述收容部保持的所述接合部以使所述接合部越过所述止 动槽移动,其中,当所述4妾合部沿前进方向移动时,所述防止杆在祐: 所述接合部推开的状态下允许所述接合部沿前进方向移动,当 所述接合部接近所述碰撞准备位置地移动时,所述防止杆与所 述接合部解除接合,以使所述防止杆返回到所述防止杆能够保 持沿退回方向移动的所述接合部的姿势状态。
6. 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 在于,在所述引导路径中形成沿着所述引导路径定位的多个止 动槽。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路径相对于所述头枕基部向前和向上延伸。
全文摘要
一种头枕移动机构(10),其包括用于使支撑部(4A)和头枕基部(4C)彼此连结的连杆构件(12,12)以及形成在头枕基部(4C)中的长孔(11H和11H)。长孔(11H和11H)用于可滑动地收容被设置到支撑部(4A)的连接轴(13A),从而确定支撑部(4A)的姿势位置。长孔(11H和11H)的形状被形成为随着连杆构件(12,12)的转动使支撑部(4A)相对于头枕基部(4C)从车辆后侧碰撞发生之前的初始位置向前和向上移动到碰撞准备位置。
文档编号B60N2/48GK101522466SQ20078003763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31日
发明者佐佐木笃树, 林纩司, 西村圣也, 西浦武史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