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38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对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车辆用座椅的位置进行控制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例如,非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若满足换挡杆处于停车位置、发动机开关被关闭、并且安全带从扣环中脱离这样的条件(退离条件),则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例如移动100_(退离动作)。因此,即使下车时驾驶者不进行特别的操作,仅通过下车前通常进行的操作,车辆用座椅也向车辆后方移动,车辆用座椅和转向装置等之间的空间变宽广,所以使下车性能(即、驾驶者容易从车辆下来的程度)提高。之后,若满足发动机开关被切换为辅助模式(accessory Mode),或者发动机被启动,或者安全带被系在扣环上这样的条件(复位条件),则该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前方,即、向退离动作前的位置移动(复位动作)。因此,乘车时车辆用座椅和转向装置等之间的空间保持宽广,所以使上车性能(即、驾驶者容易上车辆的程度)提高。并且,即使在上车后到开始驾驶为止驾驶者未进行特别的操作,而仅通过驾驶开始前通常进行的操作,车辆用座椅就能够返回到退离动作前的位置(驾驶位置),驾驶者能够顺利地开始驾驶。非专利文献I 卜3夕^ ^4 U卜''新型車解説書”,丰田汽车株式会社,2008年2月,第11章部分驾驶者习惯性地在系上安全带之前启动发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于启动发动机的操作(例如,一边踩踏制动踏板一边按压发动机开关的操作)的操作部件(例如,制动踏板以及发动机开关)位于远离车辆用座椅的位置,所以有可能驾驶者不能顺利地进行该操作。特别是,在启动发动机的操作包括踩踏制动踏板的动作的情况下,对于身材矮小的驾驶者(即、具有 低于标准的身高的驾驶者)来说,退离动作的行程量(例如100mm)的影响相对地变大。也就是说,由于矮小的驾驶者一般具有比标准短的腿,所以在就座在车辆用座椅上的状态下可能难以使脚到达制动踏板。也可以考虑预先将退离动作的行程量设定得较小(例如,设为50mm)。然而,在该情况下,不能充分地确保上车时车辆用座椅和转向装置等之间的空间,所以上下车性能的提高效果减弱。可以考虑在驾驶者之前将发动机开关切换为辅助模式来使车辆用座椅返回到退离动作前的位置(驾驶位置)之后,一边踩踏制动踏板一边按压发动机开关来启动发动机,但是,在该情况下,操作变得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上下车性能提高,并且驾驶者能够顺利地开始驾驶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该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具备控制部。若满足为了提高上下车性能而预先设定的退离条件,则该控制部执行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移动的退离动作,若在该状态下满足预先设定的复位条件,则该控制部执行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前方移动的复位动作。复位条件包括在便携式钥匙位于车内的状态下车门被关闭,作为第I复位条件。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说明图1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3是用于说明其他例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驾驶席)1具备马达M,通过该马达M的驱动力能够使车辆用座椅I相对于车辆地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车辆用座椅I还具备作为控制部的E⑶2。E⑶2基于从未图示的上位E⑶经由车载网络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控制器局域网络)输入的各种信号、和从对是否是系上设置在车辆用座椅I上的安全带23的状态进行检测的扣环开关11输入的信号来驱动控制马达M。在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I的车辆中采用能够检测便携式钥匙(智能钥匙或者电子钥匙)12位于车外的车辆附近的位置还是位于车内,不使用机械式钥匙而能够进行车门的上锁、开锁,还有向辅助模式(accessory mode)切换、启动发动机等所谓的智能钥匙智能进入系统(smart entry Intelligent Key system)。将发动机开关13切换为辅助模式的操作包括在驾驶者未踩踏设置在转向盘的下方的制动踏板(制动器操作部件)22的状态下,按压设置在该转向装置侧方的按钮式发动机开关13。另外,启动发电机20的操作包括驾驶者在踩踏制动踏板22的状态下按压发动机开关13。另外,关闭发动机开关13的操作(使发动机20停止的操作)包括换挡杆19处于停车位置的状态下按压发动机开关13。从上位E⑶输入到E⑶2的各种信号包括基于来自检测换挡杆19是否位于停车位置的停车传感器14的信号的信号、和基于来自检测发动机20是否启动的发动机状态传感器15的信号的信号。上述各种信号还包括基于来自检测便携式钥匙12是否在车内的车厢内天线16的信号的信号、基于来自检测车门21是否处于关闭状态的门控灯开关17的信号的信号、基于来自检测是否是踩下制动踏板22的状态的制动器传感器18的信号的信号、和基于来自发动机开关13的信号的信号。若满足为了提高上下车性能而预先设定的退离条件,则ECU2执行使车辆用座椅I向车辆后方移动预先设定的行程量的退离动作。在该状态下,若满足预先设定的复位条件,则ECU2执行使车辆用座椅I向车辆前方,即、向退离动作前的位置移动的复位动作。详细地说,上述退离条件是换挡杆19位于停车位置、发动机开关13关闭、且未系上安全带23。退离动作中的车辆用座椅I的行程量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预先设定为100mm。上述复位条件包括第I以及第2复位条件。第I复位条件包括在便携式钥匙12位于车内的状态下车门21被关闭。第2复位条件包括发动机开关13被切换为辅助模式、发动机20被启动、以及系上安全带23中的至少I个。若满足复位条件,则ECU2执行使车辆用座椅I向车辆前方,即、向退离动作前的位置移动的复位动作。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的位置位于预先设定的设定位置Pl的后方时(参照图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右侧的车辆用座椅la),ECU2使上述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上述第2复位条件有效。另一方面,在上述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的位置位于上述设定位置Pl或者其前方时(参照图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左侧的车辆用座椅lb),使上述第I以及第2复位条件双方都有效。车辆用座椅I的位置的信息,例如从设置在马达M上的未图示的脉冲传感器输入到E⑶2。接下来,参照图2的流程图,对E⑶2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E⑶2判定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的位置是否位于设定位置Pi的后方(S100),并根据该判定结果来决定复位条件(S110,S120)。即、在车辆用座椅I位于上述设定位置Pl的后方时(S100:是),E⑶2使上述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上述第2复位条件有效(S110)。另一方面,在上述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位于上述设定位置Pl或者其前方时(SlOO:否),E⑶2使上述第I以及第2复位条件双方都有效(S120)。在该状态下,E⑶2判定是否满足退离条件(S130)。例如在车辆行驶后,若换挡杆19移动到停车位置、且发动机开关13被关闭、且安全带23被解开(未系上),则满足退离条件。在该情况下,ECU2执行使车辆用座椅I向车辆后方移动预先设定的行程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0mm)的退离动作(S140)。因此,即使在下车时驾驶者不进行特别的操作,只通过下车前通常进行的操作,车辆用座椅I也向车辆后方移动,由于车辆用座椅I和转向装置等之间的空间变宽广,所以使下车性能提高。其后,若在便携式钥匙12位于车内的状态下将车门21关闭,则满足第I复位条件。这里,在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的位置位于设定位置Pi的后方的情况下,在SllO中仅使第2复位条件有效,所以不执行复位动作。另一方面,在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位于上述设定位置Pl或者其前方的情况下,在SllO中使第I以及第2复位条件双方都有效,所以判定为满足复位条件,执行使车辆用座椅I向车辆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0mm)移动的复位动作(S160)。在发动机开关13被切换为辅助模式,或者发动机20启动,或者安全带23被系上的情况下,满足第2复位条件。这里,无论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的位置相对于设定位置Pl位于哪个位置,在SllO或者S120中至少使第2复位条件有效,所以判定为满足复位条件,执行使车辆用座椅I向车辆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0mm)移动的复位动作(S160)。因此,在上车时,在车门21被关闭之前车辆用座椅I和转向装置等之间的空间保持宽广,所以使上车性能提高。即使在乘车后从车门21被关闭到开始驾驶为止驾驶者不进行特别的操作,只通过驾驶开始前通常进行的操作车辆用座椅I也能够返回到退离动作前的位置(即、驾驶位置),驾驶者能够顺利地开始驾驶。接下来,以下记述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性优点。(I)复位条件作为第I复位条件包括便携式钥匙12位于车内的状态下车门21被关闭。因此,持有便携式钥匙12的使用者仅仅在车辆用座椅I上坐下并关闭车门21,例如即使不启动发动机20,车辆用座椅I也向车辆前方(即、向退离动作前的位置)移动。因此,使上下车性能提高,并且在复位动作后,驾驶者能够顺利地启动发动机20 (B卩、一边踩踏制动踏板22 —边按压发动机开关13),能够顺利地开始驾驶。另外,在便携式钥匙12不位于车内的状态下,不满足复位条件(第I复位条件)。因此,在持有便携式钥匙12的使用者下车后等不必执行不需要的复位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采用了原本设置了检测便携式钥匙12是否位于车内的车厢内天线16的所谓的智能钥匙智能进入系统的车辆的车辆用座椅I中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化,所以不必特别重新设置用于检测便携式钥匙12是否位于车内的传感器,也能够获得上述优点。(2)复位条件作为第2复位条件包括作为以往的复位条件的发动机开关13被切换为辅助模式、发动机20被启动、以及安全带23被系上中的至少I个。因此,例如能够在驾驶者未关闭车门21的情况下,执行与以往相同的复位动作。(3)作为第2复位条件之一的启动发动机20的操作包括踩踏制动踏板22的动作,即、制动操作部件的操作。ECU2在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的位置位于预先设定的设定位置Pl的后方时,即、在预想为驾驶者的身材高大(驾驶者具有比标准高的身高)时,ECU2使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以往的复位条件亦即第2复位条件有效。另一方面,在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的位置位于预先设定的设定位置Pl或者其前方时,即、在预想为驾驶者的身材矮小(驾驶者具有比标准低的身高)的情况下,ECU2使第I复位条件有效。即、矮小的驾驶者一般具有比标准短的腿,所以退离动作的行程量(IOOmm)的影响相对地变大。因此,在执行了退离动作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I上就座的状态下启动发动机20时,难以使脚到达制动踏板22。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预想为驾驶者的身材矮小的情况下,使第I复位条件有效,所以能够回避那样的困难,驾驶者能够顺利地开始驾驶。在预想为驾驶者的身材高大时,并不特别需要基于第I复位条件的复位动作,所以仅使以往的复位条件亦即第2复位条件有效。另外,高大的驾驶者一般具有比标准长的腿,所以退离动作的行程量(IOOmm)的影响相对地较小。因此,高大的驾驶者即使在退离动作后的位置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状态下也能够比较容易地使脚到达制动踏板22,所以即使在复位动作前,驾驶者也能够顺利地进行踩踏制动踏板22的动作。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像以下那样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ECU2在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的位置位于预先设定的设定位置Pl的后方时,使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第2复位条件有效。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E⑶2也可以使第I以及第2复位条件一直有效。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如图3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车辆用座椅中的右侧的车辆用座椅Ic那样,从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c的位置到车辆用座椅I的可动作范围中的最后端位置P2的距离小于预先设定的退离动作的行程量S时,ECU2使上述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上述第2复位条件有效。例如,在上述行程量S被设定为100mm,从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的位置到上述最后端位置P2的距离小于100mm (50mm等)时,E⑶2使上述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上述第2复位条件有效。如图3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车辆用座椅中的左侧的车辆用座椅Id那样,从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Id的位置到车辆用座椅I的上述最后端位置P2的距离在预先设定的退离动作的行程量S (例如,100mm)以上时,使上述第I以及第2复位条件双方都有效。当然,该例(参照图3)或者上述实施方式(参照图1)中的上述行程量S也可以设定为100_以外的值。这样做的话,在退离动作的移动量与预先设定的退离动作的行程量S(例如100mm)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在满足第I复位条件时执行复位动作,能够回避在启动发动机20时驾驶者难以使脚到达制动踏板22这样的状态。因此,驾驶者能够顺利地开始驾驶。另一方面,在退离动作的移动量小于预先设定的退离动作的行程量S (例如IOOmm)的情况下,并不特别需要基于第I复位条件的复位动作,所以ECU2仅使以往的复位条件亦即第2复位条件有效。在该情况下,驾驶者即使从退离动作后的位置(即最后端位置P2)也能够比较容易地使脚到达制动踏板22。因此,即使在复位动作前,驾驶者也能够顺利地进行踩踏制动踏板22的动作。另外,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也可以在车辆上设置驾驶者能够使上述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上述第2复位条件有效的条件设定操作部件24。例如,可以在车辆用座椅1、车门21、转向装置附近、便携式钥匙12等上设置作为条件设置操作部件24的开关等,汽车导航系统的画面(触摸屏等)也可以作为条件设定操作部件24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例如,驾驶者能够随意地设定(定制)车辆用座椅I的控制,以使驾驶者仅仅持有便携式钥匙12在车辆用座椅I上坐下并关闭了车门21而不执行车辆用座椅I的复位动作。当然,除此之外,或者代替此,驾驶者还可以针对上述第2复位条件中的各条件(发动机开关13是否被切换为辅助模式、是否启动发动机20、是否系上安全带23),能够使其个别无效。例如,驾驶者也可以使第2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第I复位条件有效。并且,可以变更退离条件、第2复位条件,也可以追加其他的条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车辆中采用了原本设置了检测便携式钥匙12是否位于车内的车厢内天线16的所谓的智能钥匙智能进入系统。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专用地设置车厢内天线16,用于复位条件(第I复位条件)的判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部,若满足为了提高上下车性能而预先设定的退离条件,则该控制部执行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移动的退离动作,若在该状态下满足预先设定的复位条件,则该控制部执行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前方移动的复位动作, 所述复位条件作为第I复位条件,包括在便携式钥匙位于车内的状态下车门被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条件作为第2复位条件,包括发动机开关被切换为辅助模式、发动机被启动、以及安全带被系上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启动发动机的操作包括制动操作部件的操作, 在所述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的位置位于预先设定的设定位置的后方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所述第2复位条件有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启动发动机的操作包括制动操作部件的操作, 在所述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的位置位于预先设定的设定位置或者其前方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I以及第2复位条件双方都有效。
5.根据权利 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退离动作中,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移动预先设定的行程量, 启动发动机的操作包括制动操作部件的操作, 在从所述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的位置到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可动作范围中的最后端位置的距离小于所述预先设定的行程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所述第2复位条件有效。
6.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退离动作中,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移动预先设定的行程量, 启动发动机的操作包括制动操作部件的操作, 在从所述退离动作前的车辆用座椅的位置到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可动作范围中的最后端位置的距离在所述预先设定的行程量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I以及第2复位条件双方都有效。
7.根据权利要求2 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使所述第I复位条件无效而仅使所述第2复位条件有效的条件设定操作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该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具备控制部。若满足为了提高上下车性能而预先设定的退离条件,则该控制部执行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移动的退离动作,若在该状态下满足预先设定的复位条件,则该控制部执行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前方移动的复位动作。复位条件作为第1复位条件包括便携式钥匙位于车内的状态下车门被关闭。
文档编号B60N2/06GK103079876SQ20118004242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1日
发明者藤井雄辉, 前田敏朗, 木野弘树, 宝角惣一朗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