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及其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878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客车及其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客车,同时还涉及该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是由悬置支架组件、下托板、冷却中间过渡轮及风扇驱动轮、散热器、中冷器、护风圈、风扇及传动皮带组成,其中,散热器和中冷器通过悬置支架组件固定在客车的车架上方,悬置支架组件的底端固定在客车的车架顶面上,散热器和中冷器通过阻尼减震垫和下托架固定在悬置支架组件的顶端,从而使得散热器和中冷器在客车的车架上高出的高度较高,使客车的底板和车厢顶面之间的空间减小,对客车的后部座椅空间产生干涉,从而造成客车后部座椅的布置比较困难,增加了客车组装的难度,提高了整车装配的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客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在客车车架上高出的高度较高的问题,同时还涉及该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该客车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客车,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纵梁以及车架纵梁上设置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所述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单元、用于与冷却单元配合使用的风扇、固定在车架纵梁上的悬置支架,所述的冷却单元和风扇均固定在悬置支架上,所述的悬置支架具有沿水平方向从车架纵梁的侧面伸出以与冷却单元固定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冷却单元通过其底部设置的第一连接结构固定在悬置支架的前侧或后侧,所述的风扇固定在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上方;所述的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冷却单元固定在车架纵梁的侧面的第二连接结构以及用于连接冷却单元和水箱固定架的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冷却单元的底部,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设置在冷却单元的顶部。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冷却单元和悬置支架之间设置的托架,所述的托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前侧和冷却单元的底部的后侧,所述的托架的端部和冷却单元的底部的后侧之间装设有减震垫。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设置在冷却单元的右侧和车架纵梁的顶面之间的连接架,所述的连接架的顶端固定在冷却单元的右侧,所述的连接架的底端设置有用于与车架纵梁连接的减震垫。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设置在冷却单元的顶面和水箱固定架的后侧的调节杆,所述的调节杆的底端铰接在冷却单元的顶面,所述的调节杆的顶端设置有用于与水箱固定架铰接的铰接结构。用于将发动机的输出转动传递到风扇上的中间过渡轮转动装配在用于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的调节支架上,所述的调节支架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的调节长孔,所述的中间过渡轮的轮轴沿调节长孔的延伸方向导向滑动装配在调节长孔内。该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单元、用于与冷却单元配合使用的风扇、用于固定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纵梁上的悬置支架,所述的冷却单元和风扇均固定在悬置支架上,所述的悬置支架具有用于沿水平方向从车架纵梁的侧面伸出以与冷却单元固定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冷却单元通过其底部设置的第一连接结构固定在悬置支架的前侧或后侦牝所述的风扇固定在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上方;所述的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冷却单元固定在车架纵梁的侧面的第二连接结构以及用于连接冷却单元和水箱固定架的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冷却单元的底部,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设置在冷却单元的顶部。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冷却单元和悬置支架之间设置的托架,所述的托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前侧和冷却单元的底部的后侧,所述的托架的端部和冷却单元的底部的后侧之间装设有减震垫。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设置在冷却单元的右侧和车架纵梁的顶面之间的连接架,所述的连接架的顶端固定在冷却单元的右侧,所述的连接架的底端设置有用于与车架纵梁连接的减震垫。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设置在冷却单元的顶面和水箱固定架的后侧的调节杆,所述的调节杆的底端铰接在冷却单元的顶面,所述的调节杆的顶端设置有用于与水箱固定架铰接的铰接结构。用于将发动机的输出转动传递到风扇上的中间过渡轮固定在用于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的调节支架上,所述的调节支架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的调节长孔,所述的中间过渡轮的轮轴沿调节长孔的延伸方向导向滑动装配在调节长孔内。本实用新型使悬置支架的连接部从车架纵梁的侧面伸出,并使冷却单元的底部落入车架纵梁和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相邻两侧侧面之间的区域内,再通过第一、二、三连接结构将冷却单元固定在客车的后部,从而使得冷却单元在客车内的安装位置降低,对应的,在客车的整车布置时,处于客车发动机上方的底板也能够相应的降低,进而使得客车后部的座椅的安装空间增大,便于客车的整车装配,提高了整车装配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客车整车装配的装配成本。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客车的实施例如图I和图2所示,该客车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纵梁I以及车架纵梁I上设置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车架纵梁I上固定的悬置支架2、由散热器3和中冷器4组成的冷却单元5、悬置支架2上固定的用于与冷却单元5配合使用的风扇6,其中,悬置支架2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固定在车架纵梁I的左侧;冷却单元5的底部处于悬置支架2和车架纵梁I的相邻两侧侧面之间的区域内,冷却单元5的顶部铰接有用于将冷却单元5的上端铰接在水箱固定架7上的调节杆8,冷却单元5与悬置支架2过两者之间设置的托架9固定连接,冷却单元5与车架纵梁I通过两者之间设置的连接架10固定连接,并且在连接架10与车架纵梁I之间以及冷却单元5与托架9之间均装设有阻尼减震垫11 ;风扇6与悬置支架2通过两者之间设置的固定架12固定连接。该冷却装置还包括发动机的输出轮13和风扇6之间设置的中间过渡轮14,该中间过渡轮14转动装配在发动机缸体15上连接的调整支架16上,该调整支架16的顶部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的调整长孔16-1,调整支架16的底部开设有水平方向延伸的弧形长孔16-2,而中间过渡轮14的轮轴沿调整长孔的延伸方向滑动装配在该调整长孔16-1内,调整支架16的底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装配在发动机缸体15上,并通过弧形长孔16-2与发动机缸体15沿弧形长空的延伸方向导向配合。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降低冷却单元5整体高度,为整车后地板台的降低从而更加便于布置后置车后五人座椅提供了足够空间;而且能够通过阻尼减震垫11有效地降低冷却悬置振动,从而减少整个冷却装置给整车带来的振动。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能够通过调整支架调节中间过渡轮的上下左右位置,从而使得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震动被中间过渡轮在调整支架的滑动所缓解,进而减轻了发动机震动对客车整体的影响。在上述实施例中,悬置支架固定在车架纵梁的左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悬置支架也可以固定在车架纵梁的右侧。在上述实施例中,冷却单元与车架纵梁之间、冷却单元与悬置支架之间、冷却单元与水箱固定架之间以及风扇和悬置支架之间的固定连接结构均主要由连接件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这些连接结构也可以为螺栓连接或焊接。本实用新型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的实施例如图I和图2所示,该冷却装置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因而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单元、用于与冷却单元配合使用的风扇、用于固定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纵梁上的悬置支架,所述的冷却单元和风扇均固定在悬置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置支架具有用于沿水平方向从车架纵梁的侧面伸出以与冷却单元固定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冷却单元通过其底部设置的第一连接结构固定在悬置支架的前侧或后侧,所述的风扇固定在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上方;所述的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冷却单元固定在车架纵梁的侧面的第二连接结构以及用于连接冷却单元和水箱固定架的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冷却单元的底部,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设置在冷却单元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冷却单元和悬置支架之间设置的托架,所述的托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前侧和冷却单元的底部的后侧,所述的托架的端部和冷却单元的底部的后侧之间装设有减震垫。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设置在冷却单元的右侧和车架纵梁的顶面之间的连接架,所述的连接架的顶端固定在冷却单元的右侧,所述的连接架的底端设置有用于与车架纵梁连接的减震垫。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设置在冷却单元的顶面和水箱固定架的后侧的调节杆,所述的调节杆的底端铰接在冷却单元的顶面,所述的调节杆的顶端设置有用于与水箱固定架铰接的铰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将发动机的输出转动传递到风扇上的中间过渡轮固定在用于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的调节支架上,所述的调节支架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的调节长孔,所述的中间过渡轮的轮轴沿调节长孔的延伸方向导向滑动装配在调节长孔内。
6.一种客车,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架纵梁以及车架纵梁上设置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所述的客车发动机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单元、用于与冷却单元配合使用的风扇、固定在车架纵梁上的悬置支架,所述的冷却单元和风扇均固定在悬置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置支架具有沿水平方向从车架纵梁的侧面伸出以与冷却单元固定连接的连接部,所述的冷却单元通过其底部设置的第一连接结构固定在悬置支架的前侧或后侧,所述的风扇固定在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上方;所述的冷却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冷却单元固定在车架纵梁的侧面的第二连接结构以及用于连接冷却单元和水箱固定架的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冷却单元的底部,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设置在冷却单元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冷却单元和悬置支架之间设置的托架,所述的托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前侧和冷却单元的底部的后侧,所述的托架的端部和冷却单元的底部的后侧之间装设有减震垫。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设置在冷却单元的右侧和车架纵梁的顶面之间的连接架,所述的连接架的顶端固定在冷却单元的右侧,所述的连接架的底端设置有用于与车架纵梁连接的减震垫。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用于设置在冷却单元的顶面和水箱固定架的后侧的调节杆,所述的调节杆的底端铰接在冷却单元的顶面,所述的调节杆的顶端设置有用于与水箱固定架铰接的铰接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客车,其特征在于用于将发动机的输出转动传递到风扇上的中间过渡轮转动装配在用于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的调节支架上,所述的调节支架上开设有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的调节长孔,所述的中间过渡轮的轮轴沿调节长孔的延伸方向导向滑动装配在调节长孔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及其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使悬置支架的连接部从车架纵梁的侧面伸出,并使冷却单元的底部落入车架纵梁和悬置支架的连接部的相邻两侧侧面之间的区域内,再通过第一、二、三连接结构将冷却单元固定在客车的后部,从而使得冷却单元在客车内的安装位置降低,对应的,在客车的整车布置时,处于客车发动机上方的底板也能够相应的降低,进而使得客车后部的座椅的安装空间增大,便于客车的整车装配,提高了整车装配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客车整车装配的装配成本。
文档编号B60K11/02GK202557278SQ20122010308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9日
发明者王耀前 申请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