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前叉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2377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车前叉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车前叉避震器,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同时提升机构强度及 阻尼特性的机车前叉避震器。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习知的机车前叉避震器1主要包括有一中空外筒10、一 中空固定杆20、一下阀门座30、一下阀门片组35、一活塞40、一上阀门片组55、一上阀门座 50、一中空螺栓60、一中空内管70、一单向阀75、一上盖螺栓76、一第一弹簧81、一第二弹簧 82、一第一油封91、一第二油封92、一第三油封93及一油止座95。中空固定杆20固定于由铝所制成的中空外筒10之中,并且中空固定杆20具有一 第一端部21、一第二端部22、一中央油道23及一油孔24。第一端部21连接于中空外筒10, 并且第一端部21相对于第二端部22。如图2所示,第二端部22具有一内螺纹部22a。如 图1所示,中央油道23成形于第一端部21与第二端部22之间。在此,中央油道23可视为 是机车前叉避震器1内的一第三油室C,以及第三油室C内容纳有避震油。油孔24邻接于 第一端部21,并且油孔24连通于中央油道23与中空外筒10之间。如图1及图2所示,下阀门座30套设于中空固定杆20的第二端部22之上。下阀门片组35设置于下阀门座30之上。活塞40设置于下阀门片组35之上。上阀门片组55设置于活塞40之上。上阀门座50设置于上阀门片组55之上。中空螺栓60穿设于下阀门座30、下阀门片组35、活塞40、上阀门片组55及上阀 门座50之中,并且中空螺栓60抵接于上阀门座50。在此,中空螺栓60乃是锁附于中空固 定杆20的第二端部22的内螺纹部22a,以用来抵紧固定下阀门座30、下阀门片组35、活塞 40、上阀门片组55及上阀门座50。此外,中空螺栓60具有连通于中央油道23的一内油道 61。如图1所示,中空内管70以滑动方式穿设于中空外筒10之中,并且中空内管70 套设于中空固定杆20、下阀门座30、下阀门片组35、活塞40、上阀门片组55、上阀门座50及 中空螺栓60之上。在此,中空内管70具有一第三端部73及一第四端部74。第三端部73 相对于第四端部74,并且第三端部73是位于中空外筒10之中。第四端部74是位于中空外 筒10之外。单向阀75连接于中空内管70的第三端部73,并且单向阀75是以滑动的方式抵接 于中空固定杆20 (的外壁)。更具体而言,单向阀75乃是随着中空内管70而滑动于中空固 定杆20的油孔24与下阀门座30之间。此外,在单向阀75与中空固定杆20的第一端部21 之间的空间可构成机车前叉避震器1内的一第二油室B,而在单向阀75与活塞40(或中空 固定杆20的第二端部22)之间的空间可构成机车前叉避震器1内的一第一油室A。此外, 第一油室A及第二油室B内容纳有避震油。另外,特别的是,由于单向阀75的设置限制,避
4震油仅能从第二油室B经由单向阀75流入至第一油室A之中,而无法从第一油室A经由单 向阀75流入至第二油室B之中。上盖螺栓76锁附于中空内管70的第四端部74。在此,上盖螺栓76与活塞40之 间的空间可构成机车前叉避震器1内的一第四油室D。第一弹簧81设置于中空内管70之中,并且第一弹簧81抵接于上盖螺栓76与上 阀门座50之间。第二弹簧82设置于中空内管70之中,并且第二弹簧82连接于下阀门座30。在 此,第二弹簧82主要是用来缓冲单向阀75(或中空内管70的第三端部73)与下阀门座30 之间的撞击。如图2所示,第一油封91抵接于活塞40与中空内管70之间。如图1所示,第二油封92抵接于中空外筒10与中空内管70之间。第三油封93抵接于中空内管70的第四端部74与上盖螺栓76之间。油止座95设置于中空外筒10之中,并且油止座95连接于中空固定杆20的第一 端部21。如图1及图2所示,当机车前叉避震器1受压缩时,中空内管70会沿着中空外筒 10进行纵向往下滑动。此时,第一油室A的空间会变大,并且避震油会经由两种路径补充至 第一油室A之中,其一是从第四油室D经由活塞40及下阀门片组35流入至第一油室A之 中,其二是从第二油室B经由单向阀75流入至第一油室A之中。此外,第二油室B中的避 震油除了会流入第一油室A外,其还会经由油孔24流入至第三油室C之中,然后再经由中 空螺栓60的内油道61流至第四油室D之中。在此,第四油室D中只容纳有适当数量的避 震油。在另一方面,当机车前叉避震器1受拉伸时,中空内管70会沿着中空外筒10纵向 往上滑动。此时,第一油室A的空间会受到压缩而变小,而第二油室B的空间会变大。因此, 第四油室D中的避震油会经由中空螺栓60的内油道61流入至第三油室C之中,然后再经 由油孔24补充至第二油室B之中。此外,在第一油室A的空间逐渐缩小的同时,单向阀75 会保持闭锁,而第一油室A中的避震油会流经活塞40及上阀门片组55,渐而产生阻尼力。如上所述,在此种机车前叉避震器1之中,中空螺栓60的设计需考虑其内油道61 的孔径大小。更详细的来说,当内油道61的孔径较小时,中空螺栓60才能提供足够的机构 强度。然而,孔径较小的内油道61会使得避震油在第三油室C与第四油室D之间的流动受 到限制,因而会导致阻尼值过高,进而会使得机车前叉避震器1在运作时的舒适性变差。在 另一方面,当内油道61的孔径较大时,虽能满足阻尼值的设计,但会产生中空螺栓60的机 构强度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车前叉避震器,该机车前叉避震器可在不降低整 体机构强度的同时来提升其阻尼特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中空 外筒;一中空固定杆固定于该中空外筒之中,并且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中央油 道及一油孔,其中,该第一端部连接于该中空外筒,并且相对于该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具有一外螺纹部,该中央油道是成形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以及该油孔邻接于该 第一端部,并且连通于该中央油道与该中空外筒之间;一下阀门座,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的 该第二端部之上;一下阀门片组,设置于该下阀门座之上;一活塞,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的 该第二端部之上,并且设置于该下阀门片组之上;一上阀门片组,设置于该活塞之上;一上 阀门座,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之上,并且设置于该上阀门片组之上,其中,该 上阀门座具有一内螺纹部,以及该内螺纹部啮合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的该外螺纹 部,以使该上阀门座抵紧固定该下阀门座、该下阀门片组、该活塞及该上阀门片组;一中空 内管,是以滑动的方式穿设于该中空外筒之中,并且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该下阀门座、该 下阀门片组、该活塞、该上阀门片组及该上阀门座之上,其中,该中空内管具有一第三端部 及一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相对于该第四端部,并且位于该中空外筒之中,以及该第四端部 位于该中空外筒之外;一单向阀,连接于该中空内管的该第三端部,并且是以滑动之方式抵 接于该中空固定杆,其中,该单向阀是滑动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油孔与该下阀门座之间;一 上盖螺栓,锁附于该中空内管的该第四端部;以及一第一弹簧,设置于该中空内管之中,并 且抵接于该上盖螺栓与该上阀门座之间。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另一实施例是,一种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 中空外筒;一中空固定杆,固定于该中空外筒之中,并且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中 央油道及一油孔,其中,该第一端部连接于该中空外筒,并且相对于该第二端部,该第二端 部具有一外螺纹部,该中央油道成形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以及该油孔邻接于 该第一端部,并且系连通于该中央油道与该中空外筒之间;一下阀门座,套设于该中空固定 杆的该第二端部之上;一下阀门片组,设置于该下阀门座之上;一活塞,套设于该中空固定 杆的该第二端部之上,并且设置于该下阀门片组之上;一上阀门片组,设置于该活塞之上; 一上阀门座,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之上,并且设置于该上阀门片组之上;一螺 帽,锁附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的该外螺纹部,是用以抵紧固定该下阀门座、该下阀 门片组、该活塞、该上阀门片组及该上阀门座;一中空内管,是以滑动方式穿设于该中空外 筒之中,并且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该下阀门座、该下阀门片组、该活塞、该上阀门片组、该 上阀门座及该螺帽之上,其中,该中空内管具有一第三端部及一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相对 于该第四端部,并且位于该中空外筒之中,以及该第四端部位于该中空外筒之外;一单向 阀,连接于该中空内管的该第三端部,并且是以滑动方式抵接于该中空固定杆,其中,该单 向阀滑动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油孔与该下阀门座之间;一上盖螺栓,锁附于该中空内管的 该第四端部;以及一第一弹簧,设置于该中空内管之中,并且抵接于该上盖螺栓与该上阀门 座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车前叉避震器更包括一第二弹簧,是设置于该中空内管之 中,并且连接于该下阀门座。又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车前叉避震器更包括一第一油封,是抵接于该活塞与该中 空内管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车前叉避震器更包括一第二油封,是抵接于该中空外筒与 该中空内管之间。又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车前叉避震器更包括一第三油封,是抵接于该中空内管的 该第四端部与该上盖螺栓之间。[0029]又在本实用新型中,机车前叉避震器更包括一油止座,是设置于该中空外筒之中, 并且连接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一端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机车前叉避震器在运作时能具有较佳的舒适性,保证了机 车整体的强度,可在不降低整体机构强度的同时来提升其阻尼特性。

图1显示一种习知机车前叉避震器的剖面示意图;图2显示根据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机车前叉避震器的剖面示意图;图4显示根据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机车前叉避震器的剖面示意图;图6显示根据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100、100, 机车前叉避震器10、110 中空外筒20、120 中空固定杆21、121 第一端部22、122 第二端部22a、151 内螺纹部23、123 中央油道24、124 油孔30、130 下阀门座35、135 下阀门片组40、140 活塞50、150 上阀门座55、155 上阀门片组60 中空螺栓61 内油道70、170 中空内管73、173 第三端部74、174 第四端部75、175 单向阀76、176 上盖螺栓81、181 第一弹簧82、182 第二弹簧91、191 第一油封92、192 第二油封93、193 第三油封95、195 油止座
7[0064]122a 外螺纹部160 螺帽A 第一油室B 第二油室C 第三油室D 第四油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 配合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兹配合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3及图4,本实施例的机车前叉避震器100主要包括有一中空外筒110、 一中空固定杆120、一下阀门座130、一下阀门片组135、一活塞140、一上阀门片组155、一上 阀门座150、一中空内管170、一单向阀175、一上盖螺栓176、一第一弹簧181、一第二弹簧 182、一第一油封191、一第二油封192、一第三油封193及一油止座195。中空固定杆120固定于由铝所制成的中空外筒110之中,并且中空固定杆120具 有一第一端部121、一第二端部122、一中央油道123及一油孔124。第一端部121连接于中 空外筒110,并且第一端部121是相对于第二端部122。如图4所示,第二端部122具有一 外螺纹部122a。如图3所示,中央油道123成形于第一端部121与第二端部122之间。在 此,中央油道123可视为是机车前叉避震器100内的一第三油室C,以及第三油室C内是容 纳有避震油。油孔124邻接于第一端部121,并且油孔124连通于中央油道123与中空外筒 110之间。如图3及图4所示,下阀门座130套设于中空固定杆120的第二端部122之上。下阀门片组135设置于下阀门座130之上。活塞140套设于中空固定杆120的第二端部122之上,并且活塞140设置于下阀 门片组135之上。上阀门片组155设置于活塞140之上。上阀门座150套设于中空固定杆120的第二端部122之上,并且上阀门座150设 置于上阀门片组155之上。在此,如图4所示,上阀门座150具有一内螺纹部151,以及内螺 纹部151啮合于中空固定杆120的第二端部122的外螺纹部122a,以使上阀门座150抵紧 固定下阀门座130、下阀门片组135、活塞140及上阀门片组155。如图3及图4所示,中空内管170是以滑动的方式穿设于中空外筒110之中,并且 中空内管170套设于中空固定杆120、下阀门座130、下阀门片组135、活塞140、上阀门片组 155及上阀门座150之上。在此,中空内管170具有一第三端部173及一第四端部174。第 三端部173是相对于第四端部174,并且第三端部173位于中空外筒110之中。第四端部 174位于中空外筒110之外。单向阀175连接于中空内管170的第三端部173,并且单向阀175是以滑动的方式 抵接于中空固定杆120 (的外壁)。更具体而言,单向阀175乃是随着中空内管170而滑动 于中空固定杆120的油孔124与下阀门座130之间。此外,在单向阀175与中空固定杆120的第一端部121之间的空间可构成机车前叉避震器100内的一第二油室B,而在单向阀175 与活塞140 (或中空固定杆120的第二端部122)之间的空间可构成机车前叉避震器100内 的一第一油室A。另外,第一油室A及第二油室B内容纳有避震油。此外,特别的是,由于单 向阀175的设置限制,避震油仅能从第二油室B经由单向阀175流入至第一油室A之中,而 无法从第一油室A经由单向阀175流入至第二油室B之中。上盖螺栓176锁附于中空内管170的第四端部174。在此,上盖螺栓176与活塞 140之间的空间可构成机车前叉避震器100内的一第四油室D。此外,第四油室D连通于中 空固定杆120的中央油道123 (或第三油室C)。第一弹簧181设置于中空内管170之中,并且第一弹簧181抵接于上盖螺栓176 与上阀门座150之间。第二弹簧182设置于中空内管170之中,并且第二弹簧182连接于下阀门座130。 在此,第二弹簧182主要是用来缓冲单向阀175 (或中空内管170的第三端部173)与下阀 门座130之间的撞击。如图4所示,第一油封191抵接于活塞140与中空内管170之间。如图3所示,第二油封192抵接于中空外筒110与中空内管170之间。第三油封193抵接于中空内管170的第四端部174与上盖螺栓176之间。油止座195设置于中空外筒110之中,并且油止座195连接于中空固定杆120的 第一端部121。如图3及图4所示,当机车前叉避震器100受压缩时,中空内管170会沿着中空外 筒110进行纵向往下滑动。此时,第一油室A的空间会变大,并且避震油会经由两种路径补 充至第一油室A之中,其一是从第四油室D经由活塞140及下阀门片组135流入至第一油 室A之中,其二是从第二油室B经由单向阀175流入至第一油室A之中。此外,第二油室B 中的避震油除了会流入第一油室A外,其还会经由油孔124流入至第三油室C(或中央油道 123)之中,然后再流至第四油室D之中。在此,第四油室D中只容纳有适当数量的避震油。在另一方面,当机车前叉避震器100受拉伸时,中空内管170会沿着中空外筒110 纵向往上滑动。此时,第一油室A的空间会受到压缩而变小,而第二油室B的空间会变大。 因此,第四油室D中的避震油会直接流入至第三油室C(或中央油道123)之中,然后再经由 油孔124补充至第二油室B之中。此外,在第一油室A的空间逐渐缩小的同时,单向阀175 会保持闭锁,而第一油室A中的避震油会经由活塞140及上阀门片组155流入至第四油室 D之中,渐而产生阻尼力。如上所述,由于第三油室C (或中央油道123)是直接连通于第四油室D,故避震油 在第三油室C与第四油室D之间的流动会受到较少的限制,因而可使得阻尼值较低,进而可 使得机车前叉避震器100在运作时能具有较佳的舒适性。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均标示以相同的符号。请参阅图5及图6,本实施例的机车前叉避震器100’主要包括有一中空外筒110、 一中空固定杆120、一下阀门座130、一下阀门片组135、一活塞140、一上阀门片组155、一上 阀门座150、一螺帽160、一中空内管170、一单向阀175、一上盖螺栓176、一第一弹簧181、 一第二弹簧182、一第一油封191、一第二油封192、一第三油封193及一油止座195。[0094]如图6所示,上阀门座150套设于中空固定杆120的第二端部122之上,并且上阀 门座150设置于上阀门片组155之上。螺帽160锁附于中空固定杆120的第二端部122的外螺纹部122a,以抵紧固定下 阀门座130、下阀门片组135、活塞140、上阀门片组155及上阀门座150。如图5及图6所示,中空内管170以滑动方式穿设于中空外筒110之中,并且中空 内管170套设于中空固定杆120、下阀门座130、下阀门片组135、活塞140、上阀门片组155、 上阀门座150及螺帽160之上。同样地,中空内管170具有一第三端部173及一第四端部 174。第三端部173相对于第四端部174,并且第三端部173位于中空外筒110之中。第四 端部174位于中空外筒110之外。至于本实施例的其它元件构造、特征或运作方式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为了使 本案的说明书内容能更清晰易懂起见,在此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同样地,由于第三油室C (或中央油道123)是直接连通于第四油室D,故避震油在 第三油室C与第四油室D之间的流动会受到较少的限制,因而可使得阻尼值较低,进而可使 得机车前叉避震器100在运作时能具有较佳的舒适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可在不降低整体机构强度的同时 来提升其阻尼特性。
10
权利要求一种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中空外筒;一中空固定杆,固定于该中空外筒之中,并且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中央油道及一油孔,其中,该第一端部连接于该中空外筒,并且是相对于该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具有一外螺纹部,该中央油道是成形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以及该油孔邻接于该第一端部,并且是连通于该中央油道与该中空外筒之间;一下阀门座,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之该第二端部之上;一下阀门片组,设置于该下阀门座之上;一活塞,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之上,并且设置于该下阀门片组之上;一上阀门片组,设置于该活塞之上;一上阀门座,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之上,并且设置于该上阀门片组之上,其中,该上阀门座具有一内螺纹部,以及该内螺纹部啮合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的该外螺纹部,以使该上阀门座抵紧固定该下阀门座、该下阀门片组、该活塞及该上阀门片组;一中空内管,是以滑动方式穿设于该中空外筒之中,并且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该下阀门座、该下阀门片组、该活塞、该上阀门片组及该上阀门座之上,其中,该中空内管具有一第三端部及一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相对于该第四端部,并且位于该中空外筒之中,以及该第四端部位于该中空外筒之外;一单向阀,连接于该中空内管的该第三端部,并且以滑动方式抵接于该中空固定杆,其中,该单向阀滑动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油孔与该下阀门座之间;一上盖螺栓,锁附于该中空内管的该第四端部;以及一第一弹簧,设置于该中空内管之中,并且抵接于该上盖螺栓与该上阀门座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二弹簧,是设置于该中 空内管之中,并且连接于该下阀门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油封,是抵接于该活 塞与该中空内管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二油封,是抵接于该中 空外筒与该中空内管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三油封,是抵接于该中 空内管之该第四端部与该上盖螺栓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油止座,是设置于该中空 外筒之中,并且连接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一端部。
7.一种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中空外筒;一中空固定杆,固定于该中空外筒之中,并且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中央油 道及一油孔,其中,该第一端部是连接于该中空外筒,并且相对于该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 具有一外螺纹部,该中央油道成形于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以及该油孔是邻接于 该第一端部,并且连通于该中央油道与该中空外筒之间; 一下阀门座,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之上;2一下阀门片组,设置于该下阀门座之上;一活塞,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之上,并且设置于该下阀门片组之上; 一上阀门片组,设置于该活塞之上;一上阀门座,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之上,并且设置于该上阀门片组之上;一螺帽,锁附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二端部的该外螺纹部,是用以抵紧固定该下阀门 座、该下阀门片组、该活塞、该上阀门片组及该上阀门座;一中空内管,是以滑动的方式穿设于该中空外筒之中,并且套设于该中空固定杆、该下 阀门座、该下阀门片组、该活塞、该上阀门片组、该上阀门座及该螺帽之上,其中,该中空内 管具有一第三端部及一第四端部,该第三端部相对于该第四端部,并且位于该中空外筒之 中,以及该第四端部位于该中空外筒之外;一单向阀,连接于该中空内管的该第三端部,并且以滑动方式抵接于该中空固定杆,其 中,该单向阀是滑动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油孔与该下阀门座之间; 一上盖螺栓,锁附于该中空内管的该第四端部;以及一第一弹簧,设置于该中空内管之中,并且抵接于该上盖螺栓与该上阀门座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二弹簧,设置于该中空 内管之中,并且是连接于该下阀门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油封,是抵接于该活 塞与该中空内管之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二油封,是抵接于该中 空外筒与该中空内管之间。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三油封,是抵接于该中 空内管的该第四端部与该上盖螺栓之间。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油止座,是设置于该中空 外筒之中,并且连接于该中空固定杆的该第一端部。
专利摘要一种机车前叉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中空外筒、一中空固定杆、一下阀门座、一下阀门片组、一活塞、一上阀门片组、一上阀门座及一中空内管。中空固定杆固定于中空外筒中,并具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连接中空外筒,并相对第二端部。第二端部具一外螺纹部。下阀门座套设于第二端部上。下阀门片组置于下阀门座上。活塞置于下阀门片组上。上阀门片组置于活塞上。上阀门座置于上阀门片组上,并具一内螺纹部。内螺纹部啮合外螺纹部。中空内管滑动穿设于中空外筒中,并套设于中空固定杆、下阀门座、下阀门片组、活塞、上阀门片组及上阀门座上。本实用新型可在不降低整体机构强度的同时来提升其阻尼特性。
文档编号B62K21/20GK201647031SQ20102011902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0日
发明者廖泰皓, 陈怡如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