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14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轻量化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技术日新月异,对汽车的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节能环保、安全性能等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通过新材料的普遍应用,汽车的重量变轻,节省燃油,另一方面更轻的车身需要更好的安全性能,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现有技术有一些采用轻量化材料作为车身主体框架的专利,例如专利号码为201020161490. O的中国专利,其车身重量较轻,但是车身的抗碰撞能力则令人担忧,轻量化材料制成的车身框架可能强度不足,既不能在发生碰撞时保持自身完整,也较难吸收作用力保护车内的乘坐人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不仅具有较轻的车身,而且在发生碰撞时能够保持自身完整,保证车内乘坐人员的安全。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包括由型材两两插接而成的车身框架和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框内的保护网。所述保护网为由四条外边线和连接外边线之间的内部边线组成的整体式保护网,所述保护网通过四条外边线与所述车身框架连接,保护网由金属材料焊接形成、或由复合纤维材料整体成型而成。所述保护网由拉线构成,所述车身框架开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来回穿过所述拉线孔形成拉网结构,在所述车身框架的框内编织形成所述保护网。两两插接的所述型材均具有相同的矩形截面,在一根型材的长边表面开设矩形孔与另一根型材形成穿插配合以构成所述车身框架。所述保护网的侧面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固定于所述车身框架,所述保护板外侧还设置有泡沫层,所述泡沫层外侧还设置有外壳。所述保护网的侧面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固定于所述车身框架,所述保护网和保护板之间填夹泡沫层。所述车身框架包括E形垫边,该E形垫边固定于所述型材,该E形垫边的中间边开设有拉线孔,所述保护板固定于所述E形垫边的两外侧边。所述型材的四个表面均设置有沿型材的拉伸方向的T形槽口,且槽口宽度相等,位于所述型材的两个短边表面上的T形槽口的底面向两个长边延伸并连接到两个长边,形成两条内横筋,该两条内横筋之间的距离与型材的短边表面的长度相等。所述车身框架包括T+E形垫边,该T + E形垫边中的T形结构的竖边连接于E形结构的横边的中部,T形结构的横边插入所述型材的T形槽口,E形结构的中间边开设有拉线孔,所述保护板固定于所述E形结构的两外侧边。所述拉线为钢丝绳或者复合纤维绳制成的拉线。本发明的车身框架采用型材插接而成,组装方便,而且型材的结构较轻,强度较高,适合构造轻量化车身。在型材组成的车身框架内部网格内设置保护网,进一步提高了车身框架的安全性,发生撞车事故时,保护网能够吸收撞击力,确保乘客安全。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图I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型材插接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型材插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E形垫边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T+E形垫边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
车身框架1,型材11,内横筋12,T形槽口 13,矩形孔14,拉线2,保护板3,泡沫层4,E形垫边5,T + E形垫边6,拉线孔7。
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I
本实施例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参照图I所示,包括由型材11两两插接而成的车身框架I和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I的框内的保护网。车身框架I采用型材11插接而成,组装方便,而且型材的结构较轻,强度较高,适合构造轻量化车身。在型材11组成的车身框架I的框内设置保护网,进一步提高了车身框架I的安全性,发生撞车事故时,保护网能够吸收撞击力,确保乘客安全。所述保护网为由四条外边线和连接外边线之间的内部边线组成的整体式保护网,所述保护网通过四条外边线与所述车身框架连接,保护网由金属材料焊接形成、或由复合纤维材料整体成型而成。金属材料焊接形成的保护网能够形成确定的形状,适合在车体的不同位置做出相适应的造型,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实施例2
本实施例如图I所示,在实施例I的基础上,与实施例I不同的是,所述保护网由拉线2构成,所述车身框架I开设有拉线孔7,所述拉线2来回穿过所述拉线孔7形成拉网结构,在所述车身框架I的框内编织形成所述保护网。拉线2构成的保护网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较大程度吸收撞击力。所述拉线2为钢丝绳或者复合纤维绳制成的拉线2。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两插接的所述型材11均具有相同的矩形截面,在一根型材11的长边表面开设矩形孔14与另一根型材11形成穿插配合以构成所述车身框架I。矩形孔14的长度和宽度与型材11横截面的长度和宽度相同。如图4,所述保护网的侧面(保护网的两侧,或者保护网的一侧)设置有保护板3,所述保护板3固定于所述车身框架1,所述保护板3外侧还设置有泡沫层4,所述泡沫层4外侧还设置有外壳。设置的保护板3和泡沫层4能够缓冲撞击力,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倉泛。实施例3
本实施例参照图I,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与实施例2 不同的是,所述保护网的侧面设置有保护板3,所述保护板3固定于所述车身框架1,所述保护网和保护板3之间填夹泡沫层
4。所述泡沫层4为泡沫直接喷射成型或者由两层泡沫层4夹住所述保护网。如图4和图6,所述车身框架I包括E形垫边5,该E形垫边5固定于所述型材11,该E形垫边5的中间边开设有拉线孔7,所述保护板3固定于所述E形垫边5的两外侧边。实施例4
本实施例参照图I和图5,所述型材11的四个表面均设置有沿型材11的拉伸方向的T形槽口 13,且槽口宽度相等,位于所述型材11的两个短边表面上的T形槽口 13的底面向两个长边延伸并连接到两个长边,形成两条内横筋12,该两条内横筋12之间的距离与型材11的短边表面的长度相等。于是,当一根型材11 (插入型材)插入到另一根型材11 (被插入型材)的矩形孔14时,插入的型材的两个短边表面都能够刚好抵触于被插入型材的内横筋12,使插接更稳定。如图5和图7,所述车身框架I包括T+E形垫边6,该T + E形垫边6中的T形结构的竖边连接于E形结构的横边的中部,T形结构的横边插入所述型材11的T形槽口 13,E形结构的中间边开设有拉线孔7,所述保护板3固定于E形结构的两外侧边。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权利要求
1.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型材两两插接而成的车身框架和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框内的保护网。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网为由四条外边线和连接外边线之间的内部边线组成的整体式保护网,所述保护网通过四条外边线与所述车身框架连接,保护网由金属材料焊接形成、或由复合纤维材料整体成型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网由拉线构成,所述车身框架开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来回穿过所述拉线孔形成拉网结构,在所述车身框架的框内编织形成所述保护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两插接的所述型材均具有相同的矩形截面,在一根型材的长边表面开设矩形孔与另一根型材形成穿插配合以构成所述车身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网的侧面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固定于所述车身框架,所述保护板外侧还设置有泡沫层,所述泡沫层外侧还设置有外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网的侧面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固定于所述车身框架,所述保护网和保护板之间填夹泡沫层。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包括E形垫边,该E形垫边固定于所述型材,该E形垫边的中间边开设有拉线孔,所述保护板固定于所述E形垫边的两外侧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的四个表面均设置有沿型材的拉伸方向的T形槽口,且槽口宽度相等,位于所述型材的两个短边表面上的T形槽口的底面向两个长边延伸并连接到两个长边,形成两条内横筋,该两条内横筋之间的距离与型材的短边表面的长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包括T+E形垫边,该T + E形垫边中的T形结构的竖边连接于E形结构的横边的中部,T形结构的横边插入所述型材的T形槽口,E形结构的中间边开设有拉线孔,所述保护板固定于所述E形结构的两外侧边。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为钢丝绳或者复合纤维绳制成的拉线。
全文摘要
汽车车身安全保护结构,包括由型材两两插接而成的车身框架和安装于车身框架的框内的保护网,在保护网的两侧进一步组合应用保护板和泡沫层,进一步增加车身框架的安全性。保护网由拉线构成,车身框架开设有拉线孔,拉线来回穿过拉线孔形成拉网结构,在车身框架的框内编织形成所述保护网。两两插接的型材均具有相同的矩形截面,在一根型材的长边表面开设矩形孔与另一根型材形成穿插配合以构成车身框架。本发明的车身框架采用型材插接而成,组装方便,而且型材的结构较轻,强度较高,适合构造轻量化车身。在型材组成的车身框架的框内设置保护网以及泡沫和蒙皮,对车身框架进行多层次保护,进一步提高了车身框架的安全性,确保乘客安全。
文档编号B62D23/00GK102673651SQ201210129389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8日
发明者宗志坚 申请人: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