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40078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4-004943号中描述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延伸构件(第二构件)设置在前侧构件(第一构件)的车辆后侧处。前侧构件的后端部和延伸构件的前端部分别接合到前隔板以将该前隔板置于在该后端部和该前端部之间的插入状态。因此,在车辆的正面碰撞中朝向车辆后侧输入到前侧构件的碰撞载荷通过该前隔板传递至该延伸构件。
[0003]然而,在JP-A第2014-004943号中描述的车辆前部结构为以下方面的改进留出了空间。即,当碰撞载荷被输入到前侧构件时,该碰撞载荷主要沿着形成在前侧构件的角部处的脊线朝向车辆后侧传递。因此,为将输入到前侧构件的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至延伸构件,期望沿着前侧构件的脊线行进的碰撞载荷被传递至延伸构件。然而,JP-A第2014-004943号未提及这一点。因此,在上面描述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对于将在车辆的正面碰撞中输入到前侧构件(第一构件)的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至延伸构件(第二构件)而言,仍有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0004]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能够将在正面碰撞中输入至第一构件的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至第二构件的车辆前部结构。
[0005]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包括:第一构件,其由金属材料构成、形成为中空矩形柱状,并且在车辆的前部处布置成使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第二构件,其由金属材料构成、在所述第一构件的车辆后侧处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固定至所述第一构件的后端部的前端部;以及止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构件处、布置成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面对所述第一构件的后端,并且从所述车辆后侧覆盖所述第一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
[0006]在第一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中,形成为中空矩形柱状的所述第一构件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前部处布置成使其长度方向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所述第二构件在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车辆后侧处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前端部被固定至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后端部。因此,当在所述车辆的正面碰撞中朝向所述车辆后侧的碰撞载荷被输入到所述第一构件时,所述碰撞载荷被传递至所述第二构件。此外,当碰撞载荷被输入到所述第一构件时,朝向所述车辆后侧的所述碰撞载荷主要沿着形成在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角部处的脊线朝向所述车辆后侧传递。
[0007]就这点而言,所述第二构件设置有所述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布置成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面对所述第一构件的后端,并且从所述车辆后侧覆盖所述第一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所述止动件因此承受沿着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脊线朝向所述车辆后侧行进的所述碰撞载荷,从而使得所述碰撞载荷能够向所述第二构件很好地传递。因此在正面碰撞中,输入到所述第一构件的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第二构件。
[0008]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是第一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止动件从所述车辆后侧覆盖所述第一构件的每个角部。
[0009]在第二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止动件从所述车辆后侧覆盖所述第一构件的每个角部。这因此使得在正面碰撞中,输入到所述第一构件的碰撞载荷被更有效地传递至所述第二构件。
[0010]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是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后端抵接所述止动件。
[0011]在第三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后端抵接所述止动件。这因此使得碰撞载荷能够从当碰撞载荷被输入到所述第一构件时的初始阶段传递至所述第二构件。
[0012]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是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通过MIG焊接而接合在一起。
[0013]第四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使得形成为中空矩形柱状的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后端部能够良好接合至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前端部。
[0014]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是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构件通过压铸法而形成,并且所述止动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一体地形成。
[0015]在第五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第二构件通过压铸法而形成,从而使得所述止动件能够容易地形成至所述第二构件。
[0016]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是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
[0017]在第六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中,即使当所述第一构件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时,在所述车辆的正面碰撞中输入至所述第一构件的碰撞载荷也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第二构件。
[0018]本公开的第七方案是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由布置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前侧构件构成,并且所述第二构件由后构件构成,所述后构件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便顺着将所述车辆的所述前部与车厢之间隔开的前隔板。
[0019]在第七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第一构件由所述前侧构件构成,并且所述第二构件由所述后构件构成。这因此使得在所述车辆的正面碰撞中,输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后构件。
[0020]本公开的第八方案是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由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前部处的悬架构件的联接构件构成,所述悬架构件包括悬架构件前部和悬架构件后部,并且所述第二构件由所述悬架构件后部构成,并且其中所述悬架构件前部构成所述悬架构件的前部,所述悬架构件后部构成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并且所述联接构件将所述悬架构件前部和所述悬架构件后部联接在一起。
[0021]在第八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第一构件由所述联接构件构成,并且所述第二构件由所述悬架构件后部构成。这因此使得在所述车辆的正面碰撞中,输入至所述悬架构件前部的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悬架构件后部。
[0022]根据第一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在正面碰撞中输入至所述第一构件的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第二构件。
[0023]根据第二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在正面碰撞中输入至所述第一构件的碰撞载荷能够被更加有效地传递至所述第二构件。
[0024]根据第三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碰撞载荷能够从当碰撞载荷被输入至所述第一构件时的初始阶段传递至所述第二构件。
[0025]第四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使得形成为中空矩形柱状的所述第一构件能够良好接合至所述第二构件。
[0026]根据第五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所述止动件能够容易地形成到所述第二构件。
[0027]根据第六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即使当所述第一构件通过挤出成型来形成时,在所述车辆的正面碰撞中,输入至所述第一构件的碰撞载荷也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第二构件。
[0028]根据第七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输入至所述前侧构件的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后构件。
[0029]根据第八方案的所述车辆前部结构,输入至所述悬架构件前部的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至所述悬架构件后部。
【附图说明】
[0030]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0031]图1为图示出当从车辆的左斜前侧观看时,处于剖切状态的、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侧构件的后端部的周边的示意性剖视图;
[0032]图2为图示出了当从车辆的左斜前侧观看时,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侧构件和后构件的整体的示意性立体图;
[0033]图3为图示出图2中所示的前侧构件的后端部和后构件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0034]图4A为图示出当从上侧观看时,图3中所示的前侧构件的后端部的周边的剖视图(沿着图3中的线4A-4A的剖视图);
[0035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