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640078阅读:来源:国知局
接合到第一联接构件62的外周部。第一联接构件62的后端抵接第一止动壁56的前表面,并且第一止动壁56在第一联接构件62的后端处从后侧覆盖第一联接构件62的角部62A。
[0074]类似于第一联接构件62,第二联接构件64通过诸如铝合金的金属材料挤出成型而形成。第二联接构件64形成为中空矩形柱状,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相应的脊线64B因此形成为在每个第二联接构件64上的四个部位处的角部64A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0075]联接托架66由诸如铝合金的金属材料构成,并且通过压铸法而形成。联接托架66形成为具有朝向下侧开口的开口截面轮廓,并且在俯视时,大致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T形。具体地,联接托架66与沿着前后方向突出的一对前后第一连接部68F、68R 一体地形成。第一连接部68F朝向前侧开口,而第一连接部68R朝向后侧开口,并且沿着前后方向观看时,第一连接部68F、68R大致形成为朝向下侧开口的凹形。相应的第二止动壁70F、70R—体地设置在第一连接部68F、68R的内侧,并且第二止动壁70F、70R大致形成为矩形板状,分别布置成使其厚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
[0076]第一联接构件62的前端部布置在第一连接部68R的内侧,并且第一连接部68R的开口边缘部通过MIG焊接接合至第一联接构件62的外周部。第一联接构件62的前端抵接第二止动壁70R的后表面,并且第二止动壁70R在第一联接构件62的前端处从前侧覆盖第一联接构件62的角部62A。
[0077]第二联接构件64的后端部布置在第一连接部68F的内侧,并且第一连接部68F的开口边缘部通过MIG焊接接合至第二联接构件64的外周部。第二联接构件64的后端抵接第二止动壁70F的前表面,并且第二止动壁70F在第二联接构件64的后端处从后侧覆盖第二联接构件64的角部64A。
[0078]联接托架66与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第二连接部69 —体地形成。第二连接部69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并且当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看时,大致形成为朝向下侧开口的凹形。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细长中间构件72设置在一对联接托架66之间。中间构件72通过诸如铝合金的金属材料挤出成型而形成,并且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大致形成为朝向下侧开口的凹形。中间构件72的两个长度方向端部布置在相应的第二连接部69的内侧,并且每个第二连接部69的开口边缘部通过MIG焊接而接合到中间构件72的每个长度方向端部的外周部。
[0079]悬架构件前部74构造成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细长形状,并且当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观看时,大致形成为朝向后侧开口的凹形。悬架构件前部74由诸如铝合金的金属材料构成,并且通过压铸法而形成。每个第二联接构件64的前端部布置在悬架构件前部74的对应的长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并且悬架构件前部74的开口边缘部通过MIG焊接而接合到在每个第二联接构件64的前端部处的外周部。
[0080]在如上面所述构造的悬架构件50中,当在车辆V的正面碰撞中,朝向后侧的碰撞载荷被输入到悬架构件前部74中时,碰撞载荷通过联接部60 (第二联接构件64、联接托架66和第一联接构件62)而被传递到悬架构件后部52。
[0081]具体地,碰撞载荷通过悬架构件前部74而被输入到第二联接构件64,并且该碰撞载荷主要沿着第二联接构件64的脊线64B被朝向后侧传递。沿着第二联接构件64的脊线64B朝向后侧传递的碰撞载荷由第二止动壁70F承受,并且该碰撞载荷被良好地传递至联接托架66。
[0082]传递至联接托架66的碰撞载荷通过第二止动壁70R而被输入至第一联接构件62。输入至第一联接构件62的碰撞载荷主要沿着第一联接构件62的脊线62B被朝向后侧传递。然后,沿着第一联接构件62的脊线62B朝向后侧传递的碰撞载荷由第一止动壁56承受,并且该碰撞载荷被良好地传递至悬架构件后部52。这因此使得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输入至第一联接构件62的碰撞载荷被有效地传递至悬架构件后部52。
[0083]注意,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联接构件64的后端抵接第二止动壁70F的前表面,并且第二止动壁70F在第二联接构件64的后端处从后侧覆盖第二联接构件64的角部64A。第二联接构件64因此可以用作本公开的“第一构件”和“联接构件”,联接托架66可以用作本公开的“第二构件”,并且第二止动壁70F可以用作本公开的“止动件”。
[0084]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后构件30的止动壁38从后侧覆盖前侧构件20的四个角部22。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止动壁56从后侧覆盖第一联接构件62的四个角部62A。可选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构造可以使得止动壁38从后侧覆盖前侧构件20的角部22中的至少一个。此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构造可以使得第一止动壁56从后侧覆盖第一联接构件62的角部62A中的至少一个。
[0085]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前侧构件20的后端抵接后构件30的止动壁38,而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联接构件62的后端抵接第一止动壁56。可选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构造可以使得小间隙形成在前侧构件20的后端和止动壁38之间。此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构造可以使得小间隙形成在第一联接构件62的后端和第一止动壁56之间。
【主权项】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 第一构件,其由金属材料构成、形成为中空矩形柱状,并且在车辆的前部处布置成使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 第二构件,其由金属材料构成、在所述第一构件的车辆后侧处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固定至所述第一构件的后端部的前端部;以及 止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构件处、布置成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面对所述第一构件的后端,并且从所述车辆后侧覆盖所述第一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止动件从所述车辆后侧覆盖所述第一构件的每个角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后端抵接所述止动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通过MIG焊接而接合在一起。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构件通过压铸法而形成,并且所述止动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一体地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通过挤出成型而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由布置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前侧构件构成;并且 所述第二构件由后构件构成,所述后构件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便顺着将所述车辆的所述前部与车厢之间隔开的前隔板。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由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前部处的悬架构件的联接构件构成,所述悬架构件包括悬架构件前部和悬架构件后部,并且所述第二构件由所述悬架构件后部构成,并且其中所述悬架构件前部构成所述悬架构件的前部; 所述悬架构件后部构成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并且 所述联接构件将所述悬架构件前部与所述悬架构件后部联接在一起。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所述结构包括:第一构件,其由金属材料构成、形成为中空矩形柱状,并且在车辆的前部处布置成使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第二构件,其由金属材料构成、在所述第一构件的车辆后侧处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固定至所述第一构件的后端部的前端部;以及止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构件处、布置成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面对所述第一构件的后端,并且从所述车辆后侧覆盖所述第一构件的至少一个角部。
【IPC分类】B62D25/08
【公开号】CN105398498
【申请号】CN201510559960
【发明人】小池裕之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6日
【公告号】US20160068193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