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行位座拔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5209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行位座拔针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模具的行位座一般采用斜顶或拔块,使其行位脱模,其缺点为加工困难,从而使加工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模具行位座拔针结构,该模具行位座拔针结构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加工简单、成本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模具行位座拔针结构,包括有A板及对应的B板,A板内装设前模仁,B板内装设有与前模仁对应的后模仁,前模仁与后模仁配合形成模腔,模腔侧端装设有行位,行位装设于设置于B板上端的行位座,行位座上端装设有贯穿B板至B板下端装设有的拔针板上端的并呈竖向布置的拔针。

其中,所述A板上端依次装设有面板及水口板。

其中,所述行位座上端装设有固定于所述A板上端的铲基。

其中,所述B板下端通过方铁装设有底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模具行位座拔针结构,包括有A板及对应的B板,A板内装设前模仁,B板内装设有与前模仁对应的后模仁,前模仁与后模仁配合形成模腔,模腔侧端装设有行位,行位装设于设置于B板上端的行位座,行位座上端装设有贯穿B板至B板下端装设有的拔针板上端的并呈竖向布置的拔针。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加工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包括有:

1——A板 11——前模仁

12——面板 13——水口板

2——B板 21——后模仁

22——方铁 23——底板

3——模腔 31——行位

32——行位座 33——拔针板

34——拔针 35——铲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模具行位座拔针结构,包括有A板1及对应的B板2,A板1内装设前模仁11,B板2内装设有与前模仁11对应的后模仁21,前模仁11与后模仁21配合形成模腔3,模腔3侧端装设有行位31,行位31装设于设置于B板2上端的行位座32,行位座32上端装设有贯穿B板2至B板2下端装设有的拔针板33上端的并呈竖向布置的拔针34。

进一步的,所述A板1上端依次装设有面板12及水口板13。

进一步的,所述行位座32上端装设有固定于所述A板1上端的铲基35。

进一步的,所述B板2下端通过方铁22装设有底板23。

需更进一步的解释,本实用新型采用拔针34对行位座32、行位31脱模的限位,提高其脱模效率,而且拔针34加工简单,成本低,故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加工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