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9664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英砂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将石英石投入焙烧炉中进行焙烧时,多采用人工直接投料,不仅耗时,工作效率低,而且人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使用方便,提高工作效率的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包括倒锥形漏斗本体,漏斗本体设有上进料口和下出料口,其特点是,所述下出料口处设有两块对称设置的下料挡板,每块下料挡板均设有铰接端,每块下料挡板的铰接端均与漏斗本体铰接,在其中一块下料挡板上靠近两块下料挡板的对接处设有板托,所述漏斗本体上还设有控制两块下料挡板开合的启闭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启闭机构包括固定环和折形杆,固定环设在漏斗本体上,折形杆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其中,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水平设置,第二连杆竖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穿设在固定环内,且其上端穿出固定环并与第三连杆的一端相接,且其下端穿出固定环并与第一连杆的一端相接,当两块下料挡板闭合时,第一连杆处于设有板托的下料挡板下方并与其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连杆的长度为下料挡板宽度的0.5~2倍。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环设置为筒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环的长度为第二连杆长度的0.3~1倍。

进一步地,所述的漏斗本体上设有若干挂耳。

进一步地,所述的漏斗本体上设有方向手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装料时,先通过转动第三连杆将第一连杆转至具有板托的下料挡板下方实现两块下料挡板的闭合,装料后,使用航车将该下料漏斗移动至焙烧炉的入料口,再通过转动第三连杆将第一连杆从下料漏斗下方转出,实现卸料;设置的挂耳方便使用航车实现该下料漏斗在原料存储位置与焙烧炉之间的移动;增设的方向手柄便于掌控该下料漏斗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包括倒锥形漏斗本体2,漏斗本体2设有上进料口和下出料口,所述下出料口处设有两块对称设置的下料挡板1,每块下料挡板1均设有铰接端8,每块下料挡板1的铰接端8均与漏斗本体2铰接,在其中一块下料挡板1上靠近两块下料挡板1的对接处设有板托9,所述漏斗本体2上还设有控制两块下料挡板1开合的启闭机构,所述的板托9用以托住另一块下料挡板1。

实施例2,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启闭机构包括固定环6和折形杆,固定环6设在漏斗本体2上,折形杆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7和第三连杆5,其中,第一连杆10和第三连杆5水平设置,第二连杆7竖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7穿设在固定环6内,且其上端穿出固定环6并与第三连杆5的一端相接,且其下端穿出固定环6并与第一连杆10的一端相接,当两块下料挡板1闭合时,第一连杆10处于设有板托9的下料挡板1下方并与其抵接。

实施例3,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第一连杆10的长度为下料挡板1宽度的0.5倍。

实施例4,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第一连杆10的长度为下料挡板1宽度的1.2倍。

实施例5,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第一连杆10的长度为下料挡板1宽度的2倍。

实施例6,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固定环6设置为筒状结构,用以保证旋转折形杆时沿第二连杆7的轴线转动,实现两块下料挡板1的正常开启和闭合。

实施例7,实施例6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固定环6的长度为第二连杆7长度的0.3倍。

实施例8,实施例6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固定环6的长度为第二连杆7长度的0.6倍。

实施例9,实施例6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固定环6的长度为第二连杆7长度的1倍。

实施例10,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漏斗本体2上设有若干挂耳3,方便使用挂钩和航车实现该下料漏斗在原料存储位置与焙烧炉之间的移动。

实施例11,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石英焙烧炉下料漏斗中,所述的漏斗本体2上设有方向手柄4,便于掌控该下料漏斗的位置,比如下料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