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829674阅读:来源:国知局
4、柱塞31借助弹簧39的弹性力向活塞杆12侧移动,辊13在第一抵接面211上滚动。此外,此时,辊13与活塞杆12—起向锁止侧移动,因此,基本上不会从辊13向第一抵接面211作用使锁止轴21等向后盖38侧移动的力。并且,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性力,活塞杆12进一步向锁止侧移动,如图2所示,在辊13与第一抵接面211之间形成第一规定间隔的位置停止。
[0110]这样一来,在活塞杆12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性力向锁止侧移动起到停止为止的期间,棘爪杆8围绕支撑轴8s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驻车棒4向图1中左侧移动。由此,伴随着驻车棒4的移动,通过被凸轮弹簧7施力的凸轮构件5按压驻车棘爪3以与驻车齿轮2卡合,从而进行驻车锁止。这样一来,在形成驻车锁止状态时,结束对线圈35的通电。
[0111]在活塞杆12向锁止侧移动时也与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相同,辊13在第二抵接面212、第一抵接面211上滚动。由此,能够使辊13与第二抵接面212、第一抵接面211之间的摩擦阻力降低,从而能够使两者的耐磨耗性(耐久性)提高。
[0112]在第一实施例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与传递轴24分别单独地构成,在两者一体地在轴向上移动时,传递轴24在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径向内侧在轴向上移动。通过锁止轴21与传递轴24分别单独地构成,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抵接时(参照图5 )、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参照图8)等,即使锁止轴21在径向上晃动,也能够抑制该晃动传递至传递轴24,从而能够抑制传递轴24在径向上晃动。由此,与锁止轴21以及传递轴24作为I个构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传递轴24的外周与吸引部331的内周的间隙变小,即能够使第一内径部330的内周面的内径变小。其结果,能够实现磁锁止装置20的磁效率的提高、紧凑化。而且,锁止轴21的传递轴24侧的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侧的端面240形成为向锁止轴21侧凸出的球面状。由此,锁止轴21的端面214与传递轴24的端面240能够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抵接,即使锁止轴21在径向上晃动,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该晃动传递至传递轴24,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传递轴24在径向上晃动。其结果,能够使传递轴24的外周与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内周的间隙进一步变小。并且,除此之外,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形成为向柱塞31侧凸出的球面状,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为在与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由此,即使径向的稍微晃动从锁止轴21传递至传递轴24,该晃动也能够被传递轴24吸收,从而能够抑制传递至柱塞31,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柱塞31在径向上晃动。其结果,能够使柱塞31与第一芯体32、间隙构件34之间的间隙变小。另外,柱塞31的传递轴24侧的凹部310的内径被设定为比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的外径稍大的值。由此,即使传递轴24在径向稍微晃动,也能够通过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的外周面与凹部31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吸收该晃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柱塞31在径向上晃动。
[0113]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被实施表面硬化处理而硬度变高。由此,与未被实施表面硬化处理的情况相比,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未抵接时,能够抑制锁止轴21的小径部22因从直动轴承29接受的力而变形(表面凹陷等)。另外,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抵接时(参照图5),能够抑制锁止轴21的第一抵接面211、小径部22因从辊13、直动轴承29接受的力而变形(表面凹陷等)。而且,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参照图8),能够抑制锁止轴21的第二抵接面212、小径部22因从辊13、直动轴承29接受的力而变形(表面凹陷等)。其结果,能够使锁止轴21的耐久性提高。此外,在辊13与抵接部210 (第一抵接面211、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通过从辊13向抵接部210作用与图5、图8中左右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力,与辊13以及抵接部210未抵接时相比,能够从直动轴承29向锁止轴21的小径部22作用大的力。因此,为了应对辊13与抵接部210抵接,将小径部22的硬度变高的意义大。另外,从图5、图8可知,抵接部210 (第一抵接面211、第二抵接面212)的从辊13接受力的受压部(力点)从小径部22的被直动轴承29支撑的被支撑部(支点、作用点)分离一定程度时,基本上向小径部2 2的被支撑部作用的力比向抵接部210的受压部作用的力大。因此,就将小径部22的硬度变高而言,比将抵接部210的硬度变高意义更大。
[0114]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磁锁止装置20的柱塞31上形成有空气孔319,以使凹部310与凹部315相连通。由此,在柱塞31在轴向上移动时(参照图6),能够抑制柱塞31的轴支架28侧的空间(由柱塞31、第二芯体33、轴支架28所形成的空间)的压力变化,具体而言,能够抑制伴随着柱塞31从磁锁止装置20的组装状态的位置(参照图4)向后盖38侧移动(参照图6),柱塞31的轴支架28侧的空间的压力降低(变为负压)。由此,能够使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向后盖38侧的移动动作变顺畅。
[0115]在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柱塞31侧的端面332形成在与通过线圈35的径向内侧的磁通(轴向的磁通)垂直的位置。由此,能够一边抑制磁锁止装置20甚至驻车装置I的大型化,一边使未对线圈35通电时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变大,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以更大的力)限制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的轴向的移动。其结果,既能够实现磁锁止装置20甚至驻车装置I的装置的紧凑化,又能够更加可靠的限制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活塞杆12向锁止侧移动。
[0116]而且,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在未对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线圈35通电时,通过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性力,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被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施力,以使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相抵接。由此,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与柱塞31的端面313未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吸引部331与柱塞31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未对线圈35通电时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进一步变大。
[0117]当然,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以油压促动器10的活塞杆12的轴向与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式配置油压促动器10与磁锁止装置
20。由此,以与两者在同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同一轴线上)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向有限空间的配置变得良好。
[0118]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在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上实施了表面硬化处理,但也可以只对被锁止轴21的直动轴承29支撑的被支撑部或对从抵接部210到被支撑部的部分实施表面硬化处理,也可以不实施表面硬化处理。
[0119]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与传递轴24分别单独地构成,但也可以一体地构成。在该情况下,一体地构成的构件优选为,为了降低磁铁起因磁通、解除磁通的漏磁,至少相当于传递轴24的部分由非磁性体形成。
[0120]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的传递轴24侧的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侧的端面240形成为向锁止轴21侧凸出的球面状,除此之外,磁锁止装置20的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形成为向柱塞31侧凸出的球面状,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为在与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但也可以是,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为在与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0121]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的传递轴24侧的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侧的端面240形成为向锁止轴21侧凸出的球面状,但也可以是,端面214形成为向传递轴24侧凸出的球面状,并且端面240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在该情况下,优选地,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为在与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或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形成为向传递轴24侧凸出的球面状。
[0122]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的传递轴24侧的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侧的端面240形成为向锁止轴21侧凸出的球面状,但也可以是,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端面240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0123]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柱塞31的凹部310的内径被设定为比吸引部331的内径大的值,但也可以被设定为与吸引部331的内径相同或比其稍小的值。
[0124]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柱塞31形成为,传递轴24侧的凹部310及其相反一侧的凹部315为相同形状,但如图9的磁锁止装置20B所示,磁部30B的柱塞31B也可以被设定为,凹部310B的深度比凹部315的深度浅。在该情况下,与柱塞31B的凹部310B比柱塞31的凹部310浅相应地,传递轴24B的小径部25B与磁锁止装置20的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相比,轴向的长度变短。与上述的磁部30相同,传递轴24B被插入凹部310B,其小径部25B的端面241与凹部310B的底面311B相抵接。另外,如图10的磁锁止装置20C所示,磁部30C的柱塞31C也可以在传递轴24C侧不具有凹部。在该情况下,与在传递轴24C侧不具有凹部相应地,传递轴24C的小径部25C与磁锁止装置20的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相比,轴向的长度变短。另外,传递轴24C的小径部25C的端面241与柱塞31C的传递轴24C侧的端面313C相抵接。
[0125]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配置在线圈35的径向内侧且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吸引部331的柱塞31侧的端面332形成在与通过线圈35的径向内侧的磁通垂直的位置,而且,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与柱塞31的端面313平行,但是,若吸引部331的柱塞31侧的端面332形成在与通过线圈35的径向内侧的磁通垂直的位置,吸引部331也可以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以外的位置,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与柱塞31的端面313也可以不平行,例如,柱塞31的端面313也可以形成为大致球面状等。
[0126]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配置为,与以包括通过线圈35的轴向的中心且与轴向垂直的第二平面的方式配置的环状的间隙构件34在径向上重叠,但是,若该吸引部331位于线圈35的径向内侧且位于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则该吸引部331可以与间隙构件34在径向上不重叠,例如配置为,间隙构件34的轴支架28侧的端面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在径向上对齐。
[0127]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在未对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线圈35通电时,通过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性力,锁止轴21、传递轴
24、柱塞31被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施力,以使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相抵接,但也可以在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隔(在其他的某个位置抵接,例如,锁止轴21的大径部23的小径部22侧的端面与轴支架28的磁部30侧的端面抵接等)。
[0128]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永久磁铁36配置在线圈35的与轴支架28相反一侧且配置在第一芯体3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但也可以配置在线圈35的轴支架28侧的位置(凸缘部334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在与柱塞31在轴向上相对的位置,例如,吸引部331的位置等。
[0129]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在线圈35的后盖38侧且在第一芯体32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永久磁铁36,但可以如图11的磁锁止装置20D所示,在磁部30D的线圈35的后盖38侧且在第一芯体32的径向外侧配置有由磁性体形成的环状的环36D来代替永久磁铁36。在该情况下,在未对线圈35通电时,借助弹簧39的弹性力,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被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图11中左侧)施力,以使柱塞31的端面313与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端面332抵接,在对线圈35通电时,借助基于通过轭体37、第二芯体33(凸缘部334、第二内径部333、第一内径部330)、柱塞31、第一芯体32、环36D、轭体37的磁通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性力,柱塞31被吸引至第二芯体33侧(图4中左侧)而被锁止。
[0130]在该磁锁止装置20D中,与磁锁止装置20相同,磁部30D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配置在线圈35的径向内侧且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因此,能够使对线圈35通电时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变大。并且,在开始对线圈35通电前,借助弹簧39的弹性力,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被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施力,以使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抵接。由此,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以及柱塞31的端面313未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吸引部331与柱塞31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使对线圈35通电时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进一步变大。
[0131]另外,在该磁锁止装置20D中,在磁锁止装置20上配置有永久磁铁36的位置,配置有环36D,但也可以是环状的凸缘部从第一芯体32的右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构件,也可以是环状的凸缘部从轭体37的右端部附近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构件。
[0132]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在磁锁止装置20安装在油压促动器10上时,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与辊13不抵接,但第一抵接面211与辊13也可以抵接,由此,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体地向后盖38侧移动,在柱塞31的端面313与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该情况下,在驻车锁止状态下,第一抵接面211与辊13抵接。由此,能够使借助油压使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的活塞杆12的移动行程量变小,从而能够从驻车锁止状态快速地移至驻车锁止解除状态。另外,由于避免在借助油压使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辊13与第一抵接面211碰撞,所以能够使锁止轴21、辊13的耐久性提尚,并且能够抑制噪首和冲击的广生。
[0133]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锁止侧的抵接面)为向锁止侧凸出的截面呈圆弧状的曲面,但也可以是向锁止侧凸出的圆弧以外的截面形状的曲面,也可以是随着从抵接部210侧接近大径部23侧而向锁止侧倾斜一定角度的(平坦的)斜面。
[0134]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锁止解除侧的抵接面)为向锁止解除侧倾斜一定角度的(平坦的)斜面,但也可以是向锁止解除侧凸出的截面形状(例如,截面呈圆弧状)的曲面。
[0135]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具有小径部22与大径部23,传递轴24具有小径部25与大径部26,但是,也可以如图12的磁锁止装置20E所示那样,锁止轴21E不具有大径部而只具有小径部22E,传递轴24E不具有大径部而只具有小径部25E。
[0136]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轴支架28由非磁性体形成,但也可以由磁性体形成。
[0137]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作为活塞杆12的被抵接部,使用了被由活塞杆12支撑的支撑轴12s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的辊13,但也可以使用被活塞杆12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的圆柱体,也可以使用相对于活塞杆12不能旋转的构件(例如,与支撑轴12s相同的构件)。
[0138]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活塞杆12被复位弹簧16的弹性力向锁止侧施力,借助克服复位弹簧16的弹性力的油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但是反之,活塞杆12也可以借助复位弹簧的弹性力向锁止解除侧被施力,借助克服复位弹簧的弹性力的油压向锁止侧移动。
[0139]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在从驻车锁止解除状态向驻车锁止状态转移时,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性力使活塞杆12向锁止侧移动,但此时,也可以将来自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工作油)向油压促动器10的弹簧室Ils供给。这样一来,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性力与弹簧室11 s的油压,能够使活塞杆12向锁止侧更加快速地移动。
[0140]在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中,在从驻车锁止状态向驻车锁止解除状态转移时,通过对磁部30的线圈35通电,能够一边解除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一边使活塞杆12借助油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但也可以在未对线圈35通电时使活塞杆12借助油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在该情况下,与对线圈35通电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力消耗,但为了使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而需要大的油压。
[0141]图1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F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图14是表示驻车装置IF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图15是表示油压促动器1F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图16是表示磁锁止装置20F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图17是表示磁锁止装置20F的锁止轴2IF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0142]第二实施例的驻车装置IF安装在车辆上,并配置在未图示的变速器的变速器箱体的内部或外部。并且,该驻车装置IF构成为所谓的线控换挡式的驻车装置,该线控换挡式的驻车装置基于根据未图示的换挡杆的操作位置(挡位)输出的电信号,能够进行变速器的某旋转轴的锁止以及锁止的解除。
[0143]如图13所示,驻车装置IF具有:驻车齿轮2F,具有多个齿2aF,并且安装在变速器的某旋转轴上;驻车棘爪3F,具有能够与驻车齿轮2F卡合的突部3aF,并且被未图示的弹簧以从驻车齿轮2F分离的方式施力;驻车棒4F,能够进退移动;筒状的凸轮构件5F,能够在驻车棒4F的轴向上移动;支撑辊6F,被例如变速器箱体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与驻车棘爪3F—起夹持凸轮构件5F;凸轮弹簧7F,一端被驻车棒4F支撑,并且对凸轮构件5F施力,以将驻车棘爪3F向驻车齿轮2F按压;棘爪杆8F,与驻车棒4F连接;油压促动器1F,通过活塞杆12F的移动,来经由棘爪杆8F使驻车棒4F进退移动;磁锁止装置20F,通过限制活塞杆12F的移动来限制驻车棒4F的进退移动。在该驻车装置IF中,如图所示,通过使驻车棘爪3F的突部3aF与驻车齿轮2F的相邻的两个齿2aF之间的凹部卡合,变速器的旋转轴被锁止(进行驻车锁止)。
[0144]驻车齿轮2F、驻车棘爪3F、驻车棒4F、凸轮构件5F、支撑辊6F、凸轮弹簧7F均具有公知的结构。棘爪杆8F形成为大致L字状,并具有第一自由端部8aF与第二自由端部8bF。第一自由端部8aF自由旋转地与驻车棒4F的基端部(图13中右端部)连接。第二自由端部8bF形成有能够与卡合构件9F卡合的卡合凹部8rF,该卡合构件9F安装在由例如变速器箱体支撑的未图示的棘爪弹簧上。棘爪杆8F的角部(第一、第二自由端部8aF、8bF的基端部)被由例如变速器箱体支撑的支撑轴SsF支撑为能够自由转动。
[0145]油压促动器1F构成为,根据来自变速器的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进行动作,该油压控制装置由电子控制装置基于根据换挡杆的操作位置(挡位)输出的电信号来控制。如图14所示,该油压促动器1F具有:壳体IIF,由多个构件构成;活塞杆12F,与棘爪杆8F的第二自由端部8bF连接,并且被壳体IlF支撑为能够在轴向(图14中上下方向(第一方向))上自由移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