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铅耗的铅蓄电池汇流排与跨桥链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4841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降低铅耗的铅蓄电池汇流排与跨桥链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的是一种降低铅耗的铅蓄电池汇流排与跨桥链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6V-EVF-100Ah动力型铅酸蓄电池用手工极群焊接的作业方式:

如图1-2所示,用装配夹具和焊接梳形板,将六组包好板的极群、预铸成形的正、负端子极柱1和五对跨桥极柱2焊接成六组极群组4。每组极群组4是由七块正极板、八块负极板组成,每块极板自下向上U形包一块隔板纸叠加而组成。

由人工分别将焊好的极群组4插入电槽相应位置,完成焊接入槽过程。

在现有用梳形板焊接6V-EVF-100Ah动力型铅酸蓄电池过程中,汇流排型腔仅能插入正、负板耳42,而正、负端子极柱1、跨桥极柱2无法放入,只能在汇流排型腔41外侧边另开一三角形型腔5,再将三角形型腔5与汇流排型腔41联通为一体。同时,需满足正、负端子极柱1与中盖端子孔应对齐,跨桥极柱2与中盖跨桥胶窝应对齐。

现有铅蓄电池汇流排与跨桥链接结构中,两汇流排3间距为37MM;正、负端子极柱1中心至汇流排3边缘的间距为27.3MM;三角形型腔5的外端至汇流排3边缘间距为21.5MM,三角形型腔5底边长度为20*2MM。铅密度:11.3437克/立方厘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降低铅耗的铅蓄电池汇流排与跨桥链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降低铅耗的铅蓄电池汇流排与跨桥链接结构,包括端子极柱、跨桥极柱和汇流排,以及包好板的极群组;所述端子极柱、跨桥极柱和汇流排均设置于极群组上面。所述极群上面设有汇流排型腔,汇流排设于汇流排型腔内;端子极柱设于汇流排型腔外侧部,且端子极柱局部与汇流排型腔重叠,使得端子极柱(含正负端子极柱)中心至汇流排边缘的距离缩短,可降低焊接铅耗,节省成本。端子极柱与汇流排一体铸成,减少焊接工序,提高焊接速度。

优选的,跨桥极柱设于汇流排型腔上,使跨桥极柱与汇流排重叠设置,之间将跨桥极柱铸焊在汇流排上,可节省现有技术中跨桥极柱至汇流排的三角形型腔的铅耗。

优选的,所述极群组包括若干极板,每个极板都设有板耳;所述板耳位于汇流排型腔内;所述汇流排有两个,两汇流排的间距为80MM;位于两汇流排内的板耳的间距为80MM。改变两汇流排的间距(由37M变更为80MM),可有效缩短端子极柱、跨桥极柱与汇流排的间距,有效降低铅耗。

优选的,所述端子极柱、跨桥极柱和汇流排采用自动铸焊机焊接铸成。采用自动铸焊机焊接可快速有效将端子极柱、极群组、跨桥极柱和汇流排稳固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降低铅耗的铅蓄电池汇流排与跨桥链接结构,通过改变汇流排(汇流排型腔)的铸焊位置,在不影响使用效果的情况下,有效降低端子极柱、跨桥极柱至汇流排之间铅耗,而且还可确保端子极柱、跨桥极柱和极板之间的连接稳固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端子极柱、跨桥极柱与汇流排的结构侧视图;

图2为现有端子极柱、跨桥极柱与汇流排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极柱、跨桥极柱与汇流排的结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极柱、跨桥极柱与汇流排的结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极柱、跨桥极柱与汇流排的结构分解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极柱、跨桥极柱与汇流排的结构分解俯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端子极柱;2、跨桥极柱;3、汇流排;4、极群组;41、汇流排型腔;42、板耳;5、三角形型腔;D1、两汇流排的间距;D2、端子极柱至汇流排间距;D3、跨桥极柱至汇流排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内、外等,仅是参考说明书附图1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仅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3-图6所示,一种降低铅耗的铅蓄电池汇流排与跨桥链接结构,包括端子极柱1、跨桥极柱2和汇流排3,以及包好板的极群组4;所述端子极柱1、跨桥极柱2和汇流排3均设置于极群组4上面。所述极群4上面设有汇流排型腔41,汇流排3设于汇流排型腔41内;端子极柱1设于汇流排型腔41外侧部,且端子极柱1局部与汇流排型腔41重叠,使得端子极柱(含正负端子极柱)1中心至汇流排3边缘的距离缩短,可降低焊接铅耗,节省成本。端子极柱1与汇流排3一体铸成,减少焊接工序,提高焊接速度。

跨桥极柱2设于汇流排型腔41上,使跨桥极柱2与汇流排3重叠设置,之间将跨桥极柱2铸焊在汇流排3上,可节省现有技术中跨桥极柱2至汇流排的三角形型腔5的铅耗。

所述极群组4包括若干极板,每个极板都设有板耳42;所述板耳42位于汇流排型腔内;所述汇流排有两个,两汇流排的间距为80MM;位于两汇流排内的板耳的间距为80MM。改变两汇流排的间距(由37M变更为80MM),可有效缩短端子极柱1、跨桥极柱2与汇流排3的间距,有效降低铅耗。

而且,所述端子极柱1、跨桥极柱2和汇流排3采用自动铸焊机焊接铸成。采用自动铸焊机焊接可快速有效将端子极柱1、极群组4、跨桥极柱2和汇流排3稳固连接。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实用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装饰,皆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