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活性成分载体的多聚氨基酸基颗粒和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8616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作活性成分载体的多聚氨基酸基颗粒和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领域是可用于活性成分(AP)透过细胞膜给药的输送载体。这些输送载体使得活性成分在被保护下体内运送至其作用位点。活性成分优选是通过口、鼻、阴道、眼、皮下、静脉内、肌内、皮内、腹膜内、大脑内、肠胃外等途径给予动物或人体的药品或营养物,但也可以是用于处理农作物作为作物保护剂的除草剂、杀虫剂、杀昆虫剂、杀真菌剂等。所有这些应用中,活性成分输送载体旨在提高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这些输送载体例如可以是提供活性成分缓释的系统。本发明特别涉及的活性成分例如为蛋白、糖蛋白、肽、多糖、脂多糖、寡核苷酸和多核苷酸,但不限于这些。本发明更具体涉及基于多聚氨基酸用作活性成分(特别是药物活性成分)输送载体的颗粒,最好是亚微米级和/或微米级的颗粒。它们因而为输送颗粒(DP),其中,按本发明特有的命名法(如下文所定义)本说明书以下区分纳米输送颗粒(NDP)和微米输送颗粒(MDP)。本发明涉及裸颗粒本身,以及由载有目标活性成分的颗粒组成的活性成分输送载体系统。本发明还涉及所述颗粒的制备方法。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以及与其相关的遗传工具、蛋白和生物活性肽的发现,使得高选择性和内在活性的新药物活性成分不断涌现。但这些活性成分在到达其治疗作用位点之前在体内易于降解,其生物利用度因而很低。口服给药时,胃肠道构成活性成分的强大物理化学屏障,活性成分一方面必须耐受消化系统的降解,另一方面要通过胃肠表皮膜。关于这一点可参见M.J.HUMPHREY的综述(“肽药物的输送系统”,S.DAVIS和L.ILLUM编,Plenum出版社,纽约,1986),其中提到了口服肽的低生物利用度。当然,这些体内输送和定位的不利并不只限于蛋白,还涉及由能用于基因治疗技术的遗传工具(寡核苷酸、多核苷酸、质粒)组成的活性成分。为了实现这一点,已有人提出将活性成分包入输送颗粒中。这些包囊技术的价值是为了提高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通过保证其不受体内损坏而保护和/或转运活性成分到达其治疗位点。在所有可设想用于包囊活性成分的材料中,考虑到其内在特性现越来越多地使用聚合物。对这种输送颗粒所希望达到的一系列要求是苛刻的,特别包括以下条件1.应该可能、最好能够得到平均直径在一到几微米级且粒径分布窄的输送颗粒,以便能使输送颗粒的粒度适于所选的给药方法和/或预期的治疗位点。例如,如果要经口服途径进行粘膜免疫,输送颗粒的粒度应在0.5~10μm,以便输送颗粒能进入派伊尔结并达到淋巴组织。皮下给药时,具有粒度大于10μm的输送颗粒有利,以使这种颗粒不再进入大循环,迅速被网状内皮系统内在化,但从其注射位点逐渐扩散。这一条件涉及输送颗粒的大小控制,既要控制输送颗粒的粒度分布还要控制其平均直径,这从工艺角度看是很复杂的操作。2.希望输送颗粒对活性成分提供的保护直到释放位点。例如,疫苗组成的活性成分口服给药时,疫苗在整个胃肠道中受到保护。3.构成输送颗粒的聚合物最好是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还希望它能被代谢为对身体无毒的物质。4.构成输送颗粒的聚合物最好不诱发免疫应答(不具有免疫原性)。5.最后,还希望能通过不使活性成分变性的方法获得输送颗粒,因此不能使用有机溶剂和/或高温。有大量的现有技术徒劳地试图满足这些所有条件,但其所用途径仅部分满足了上述要求。这些不成功的提议方案中,可提及专利US-A-5286495,它涉及在水相中用由藻酸盐和聚赖氨酸组成的材料包囊蛋白的方法。考虑到该方法没有使用有机溶剂、破坏性化学试剂或高温,它对含蛋白的活性成分是非致变性的。但所用的输送颗粒制备技术(蒸发)不能使颗粒小于35μm,它们从而不能被身体细胞内在化。另外,乳液技术一般用于制备几微米大小的微粒。例如,专利申请WO91/06286和WO91/06287描述了在乳液中形成颗粒的方法,其中-选自胶原、酪蛋白、角蛋白和优选的谷醇溶蛋白的疏水蛋白,-或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如聚乳酸或聚原酸酯,用作聚合物。活性成分可是疏水性的或亲水性的,但对后者推荐用双乳液技术。微粒的大小为约100μm,优选为50nm到100μm。专利申请WO89/08449也涉及乳液包囊法,以将活性成分引入小于100μm的聚乳酸微粒中。该文献特地提及这一大小是通过粘膜的淋巴组织吸收的最大限(口服、鼻内、直肠内和眼科给药)。乳液技术在理论上是很吸引人的,因为它能使大部分活性成分用于微粒中,其粒径可控制在1μm的水平。但在这些技术中使用了有机溶剂,以溶解构成颗粒的聚合物。这些溶剂为例如酮、醇、酰胺或其混合物。不幸的是证明这些溶剂可以是致变性的,特别是对肽或多肽活性成分。还已知在不太高的温度下水溶液中形成的生物相性输送颗粒,称为类蛋白。这些输送颗粒从1970年以来被W.FOX和K.DOSE所描述,“分子演变和生命起源”,MarcelDEKKER公司出版(1977)。在此工作的基础上,专利申请WO88/01213提出了一种基于类蛋白的活性成分输送系统。所用聚合物是合成的或天然氨基酸和/或小肽链经热缩合获得的人工多肽的混合物。所选的缩合方式导致支链寡聚物,因而它仅微溶于水。然后对这些支链寡聚物进行过滤筛选以获得水溶性成分。这一成分必然由很小分子量的支链交联产物组成。该发明的微粒是通过改变pH而得到的,pH改变使支链寡聚物作为类蛋白沉淀出来。当发生沉淀的溶液中含有活性成分时,它们的一部分在类蛋白形成过程中被带入其中。这一系统的缺点是-包囊率低,-纯化方法复杂,-由于合成方法的原因使氨基酸的连接不规则(非α-肽),这使得不能断言其酶降解反应与α-多聚氨基酸的相同,最后,使用大量不同氨基酸单体,这可能诱导免疫应答。专利申请WO93/25589涉及氨基酸热缩合合成类蛋白的改进方法。此例中的类蛋白也是从低分子量支链寡聚物形成的,氨基酸连接不规则。这些支链寡聚物的水溶性特征是这样达到的-一方面使用很低的分子量(250-2400),相当于2-20个氨基酸的很短连接,-另一方面选择起始氨基酸。如前述,降低水溶性支链寡聚物的pH,引发沉淀而形成类蛋白。当沉淀发生时存在水溶性活性成分,则在类蛋白形成过程中一部分活性成分被带入其中。包囊率仍不高20-40%。另外,降低pH可能对某些活性成分有害。另外,必须在一特异pH下进行包囊这一事实,构成一种麻烦的工艺限制,将这些微粒的应用限制在类蛋白沉淀的pH下,而这必然与生理pH不符。例如,在胃肠道中pH变化在2-7.5之间。还要提及美国专利4351337,它与本发明涉及的活性成分输送属于不同的领域。该专利公开了置于体内相当固定位置中的固定化植入物。因而这种植入物与所给药(如口服或注射)的形式无关。所述植入物特别为400-800μm大小的基质或包衣类型的球形微胶囊(图8-9),因而它们比被体细胞内在化微粒要求的0.5-10μm粒径要大得多。这些植入物从多聚氨基酸类(特别是Leu/Glu)聚合物材料制成。这些植入物例如用聚氨基酸的二噁烷溶液进行成形,最后蒸去二噁烷。在此现有技术状态下,本发明的基本目的之一是提供能够用作给人或动物体给药的活性成分(特别是药物和/或营养活性成分)输送载体的、基于多聚氨基酸的输送颗粒,特别是亚微米级和微米级输送颗粒,这些输送颗粒完全满足上文详述并重复如下的一系列要求1.应该可能、最好能够得到平均直径在一到几微米级且粒径分布窄的输送颗粒,以便能使输送颗粒的粒度适于所选的给药方法和/或预期的治疗位点。例如,如果要经口服途径进行粘膜免疫,输送颗粒的粒度应在0.5~10μm,以便输送颗粒能进入派伊尔结并达到淋巴组织。皮下给药时,具有粒度大于10μm的输送颗粒有利,以使这种颗粒不再进入大循环,迅速被网状内皮系统内在化,但从其注射位点逐渐扩散。这一条件涉及输送颗粒的大小控制,既要控制输送颗粒的粒度分布还要控制其平均直径,这从工艺角度看是很复杂的操作。2.希望输送颗粒对活性成分提供的保护直到释放位点。例如,疫苗组成的活性成分口服给药时,疫苗在整个胃肠道中受到保护。3.构成输送颗粒的聚合物最好是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还希望它能被代谢为对身体无毒的物质。4.构成输送颗粒的聚合物最好不诱发免疫应答(不具有免疫原性)。5.最后,还希望能通过不使活性成分变性的方法获得输送颗粒,因此不能使用有机溶剂和/或高温。本发明的另一基本目的是提供具有可控制并可调节的平均粒度的多聚氨基酸基输送颗粒,粒度在200μm(MDP)到几纳米(NDP)范围内变化。本发明的另一个基本目的是提供易于制备(非破坏性pH)、在4-13的任何pH下稳定且为非免疫原性的输送颗粒。本发明的另一基本目的是提供在工业上易行且经济能够以高负载度负载活性成分的基于多聚氨基酸的输送颗粒。本发明的另一基本目的是提供能用作活性成分输送载体的多聚氨基酸基MDP和/或NDP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具有耗资小、操作简单且对活性成分无致变性的优点,而且能精确控制所得颗粒的平均粒度(最大200μm)。本发明的另一基本目的是上述颗粒在制备药品(如疫苗)和/或营养品中的用途,特别是用于活性成分如蛋白、糖蛋白、肽、多糖、脂多糖、寡核苷酸和多核苷酸的口、鼻、阴道、眼、皮下、静脉内、肌内、皮内、腹膜内、大脑内或肠胃外给药。本发明的另一基本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活性成分缓释系统的药品,它具有生物相容性且产生活性成分的高生物利用度。本发明的另一基本目的是一种疫苗的输送系统,它是内在非免疫原性的,并与一种或多种抗原结合。本发明特别涉及本发明获得的产物,即平均粒度小于200μm的多聚氨基酸基活性成分输送颗粒,其特征在于其构成性多聚氨基酸含有至少两类重复氨基酸,AAN和AAI◆AAN型相当于疏水性中性氨基酸,◆AAI型相当于带有可离子化侧链的氨基酸,AAI型重复氨基酸的至少一部分为电离形式,AAN和AAI中每类重复氨基酸相互相同或不同,-还在于多聚氨基酸的重均摩尔质量Mw不低于4000D,优选不低于5000D。申请人被认为已从多聚氨基酸进行了筛选,以致仅使用具有非水溶性、在宽pH范围内形成稳定的胶态悬液并与预期应用的生理介质pH值相兼容特性的那些,其含有由疏水的中性氨基酸组成的第一类AAN单体和至少一种由AAI氨基酸组成的第二类单体,AAI氨基酸的特征是带羧基官能团的侧链(Glu,Asp),在生理pH下可离子化,并对蛋白是非致变性的。本发明的特征之一是,这些多聚氨基酸(PAA)为线性,更优选它们具有α-肽键。最好,选择作为本发明输送颗粒构成元件的PAA可以是“嵌段”PAA和/或“统计学”PAA。“嵌段”PAA是具有交替排列结构的那些,其中氨基酸沿聚合物链以嵌段分布。“统计学”PAA是具有随机无序结构的那些,其中氨基酸随聚合物链以无规方式分布。至于AAN/AAI+AAN摩尔比,它取决于PAA的“嵌段”或“统计学”结构。该摩尔比为-对“嵌段”PAA,≥6%,优选≥15%,-对“统计学”PAA,≥20%,优选≥25%。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所选多聚氨基酸的质量高。对此应指出的是本发明所用多聚氨基酸的优选重均摩尔质量(Mw)根据所用聚氨基酸的类型而不同。例如,对如上定义的“嵌段”多聚氨基酸,Mw≥5500D,优选6500D-200000D,更优选8000-20000D。而对“统计学”多聚氨基酸,Mw≥10000D,优选20000D-500000D,更优选20000D-150000D。这些多聚氨基酸形成能够与疏水物质和亲水物质相作用的两性聚合物,这赋予它们以有价值的表面活性剂或分散剂的特性。但除其两性特征外,这些多聚氨基酸显示出出人意外的新特性这些多聚氨基酸链在水溶液中自动结合并形成能与蛋白质结合的颗粒。实际上,这些颗粒最好形成活性成分分散于其中的基质。优选的α-肽键线性结构和高摩尔质量也是这些多聚氨基酸的重要特征。这些非水溶性PAA显示出出人意外的新特性。当与水溶液接触时,它们在其中自动形成纳米颗粒(NDP)的胶态悬液,这些纳米输送颗粒能够聚集成微米颗粒。另外,溶液中的蛋白质能够与这些颗粒自动结合,形成载有活性成分的颗粒。这一发现在考虑到专利申请WO93/25583的教导时就更加令人惊异了,后者似鼓励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其寻求蛋白包囊理想材料的研究朝向多聚氨基酸之外的物质。实际上,专利申请WO93/25583中给出的已进行过的大量试验提示在所有受试多聚氨基酸中,只有该申请所选择并要求的那些适用。申请人经过了创造性的劳动才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申请人提出了与WO93/25583中那些聚氨基酸行为不同的另一类选择的聚氨基酸,这些PAA特别为高摩尔质量的线性PAA(4000D以上),而不是小的支寡聚物,-不溶性PAA,而且令人惊异的是这些不溶性PAA自动形成NDP胶状悬液,蛋白质自发与NDP结合。优选的聚氨基酸是最好由经肽键连接的α-氨基酸组成的线性合成聚合物。有大量的合成技术可形成嵌段或统计学聚合物、含多条链的聚合物及含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聚合物(见“聚合物科学和工程大全”(EncyclopediaofPolymerScienceandEngineering),第12卷,786页;JohnWiley&amp;Sons)。为合成多聚氨基酸使用了大量氨基酸和肽衍生物。但最常用的单体是N-羧基-α-氨基酸酐,后者的制备例如见《生物聚合物》(Biopolymers),15,1869(1976)。这些单体的聚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并在H.R.KRICHELDORF的著作“α-氨基酸N-羧基酸酐及相关杂环”SpringerVerlag(1987)中有详细描述。这种合成技术一般涉及对带可离子化侧链的氨基酸中的反应性官能团进行保护,以使其不参与聚合步骤。聚合后有必要进行脱保护步骤,以重建聚合物可离子化侧链的官能团。例如可提及甲酯皂化的脱保护方法〔STAHMAN等,生物化学杂志(J.Biol.Chem),197,771(1952);KYOWAHAKKO,FR2152582)或脱苄基化〔BLOUT等,美国化学会杂志(J.Amer.Chem.Soc.〕,80,4631(1858)〕。最好,输送颗粒的平均聚氨基酸浓度为0.01%-25%(干重),优选0.05-10%(干重)。按本发明颗粒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AAN选自下列即Leu、Ile、Val、Ala、Pro、Phe和其混合物,而AAI由Glu和/或Asp组成。更优选,本发明的颗粒以其组成性多聚氨基酸含单一类型AAI单体为特征,优选相应于Glu,而单一类型AAN单体优选相应于Leu。将共聚单体限制到两种,即一种AAN和一种AAI,使得颗粒的免疫原性最小。这是这一优选实施方案的显著优点。选择的聚氨基酸颗粒大小构成本发明的基本要素。最好,这些颗粒的平均粒度为0.01-200μm间,而且粒度分布窄。本发明的最大价值之一是非常成功地控制颗粒的平均粒度和其粒度分布。这种控制来自极小颗粒的获得,这种颗粒大小在几个纳米的级别并且有很低的多分散性,已知这种纳米颗粒的大小可能经聚集而增大。虽无意对此施加任何限制,但根据其大小可能区分两个组群的颗粒。第一个组群是纳米颗粒型NDP的集合,平均粒度在0.01μm到0.5μm之间,优选在0.03-0.4μm间。第二组群包括MDP型颗粒,平均粒度大于0.5μm,优选不超过20μm。为本发明目的,平均粒度应理解为对MDP,为通过激光衍射测定的直径算术平均值(体积)(D4.3),对NDP,为通过光的弹性散射测定的回转直径。微米粒MDP最好从纳米粒NDP如通过聚集而获得。一种变异方案中,微米粒包含至少一种聚集剂。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特征是,颗粒包含至少一种活性成分。另外,通过聚氨基酸的组成、对相同组成还通过有序结构(交替序列,即嵌段S1)或无序结构(随机序列,即统计的S2)来达到MDP和NDP粒度的控制。本说明书中将使用的聚氨基酸的命名方法如下聚AAN1/AAN2/…/AAI1/AAI2/…-A/B/C/D…,A、B、C、D…为氨基酸的摩尔百分0率。另外,加上述语“嵌段”来区别有序嵌段结构和无序或统计结构。例如,由30%亮氨酸和70%谷氨酸组成的统计共聚物为聚Leu/Glu-30/70,具有相同组成和嵌段结构(Leu)n-(Glu)m的共聚物为聚Leu/Glu(嵌段)-30/7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该颗粒的特征在于AAI=Glu,AAN=Leu。除本身为新物质的上述颗粒外,本发明还涉及能用作活性成分输送载体的聚氨基酸基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聚氨基酸(PAA)◆含有至少两类重复氨基酸,AAN和AAI·AAN型相当于疏水中性氨基酸,·AAI型相当于具有可离子化侧链的氨基酸,AAN和AAI中每类重复氨基酸相互相同或不同,◆AAN/AAI+AAN摩尔比≥3%,优选≥5%,◆聚氨基酸的重均摩尔质量不低于4000D,优选不低于5000D,-还在于这些聚氨基酸在液体、优选在盐水溶液中进行分散,液体pH调节在一个选定的值,此时至少部分AAI型氨基酸为电离形式,还在于收集颗粒的胶体溶液。以上在介绍颗粒的部分给出的PAA特征的描述可以整个转至这里关于方法的描述部分。该方法是获得上述NDP的方法之一。因而这些颗粒是其中AAN选自下列即Leu、Ile、Val、Ala、Pro、Phe和其混合物的那些,和其中AAI由Glu和/或Asp组成的那些。NDP的形成方式很简单,在盐水溶液(例如)中,在使至少部分AAI单体(相互间性质相同或不同)呈离子化形式的选定pH下,共聚氨基酸在盐水介质中分散自动形成纳米粒,这使其具有值得注意的简单、经济和工业上易行的特点。另外,利用该方法可能避开有机溶剂,后者一般用于此类颗粒的制备且已知造成蛋白变性。获得这些NDP的条件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掌握。NDP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水分散溶液的性质,另一方面依赖于聚氨基酸的特征。用于聚氨基酸分散的水溶液必须满足pH和离子强度的一定条件。实际上很容易理解,含离子化基团的聚合物纳米粒的稳定性取决于离子强度。至于pH,它当然取决于可离子化基团的性质,根据它确定电离份数f。例如,对于羧基,f随着pH升高而增大。总之,本发明方法最明确的优点是允许在3-13的宽pH范围内不依赖于pH而自动形成NDP,从而充分覆盖了生物pH值范围,开辟了广阔的应用领域。聚合氨基酸的NDP形成胶体溶液。就这些聚氨基酸,NDP形成的区别性特征是1)摩尔质量,2i)氨基酸的性质,3i)氨基酸的比例,4i)存在线性连接,优选α-肽连接,5i)沿聚合物链的氨基酸分布,根据“嵌段”或“统计”结构,分别为规则或随机分布。这些特征讨论如下关于摩尔质量的影响,可注意到NDP形成是由聚氨基酸链间氨基酸的结合,这种结合行为根据聚合物的结构和摩尔质量而不同。对“统计”结构的聚氨基酸,摩尔质量不低于10000D,优选在20000D-500000D间,更优选在20000D-150000D间的聚合物,易于分散在水溶液中并形成稳定的NDP胶态悬液。在相同条件下,较低摩尔质量的聚合物不能形成稳定的胶态悬液;部分颗粒沉淀,NDP保持在分散液中,扩散倾向很小。因而,较高摩尔质量的聚氨基酸更有利于聚合物链结合成NDP。对于“嵌段”结构的聚氨基酸,有利于相同氨基酸嵌段间的链间结合,从而允许使用比“统计”结构聚氨基酸摩尔质量小的聚合物。摩尔质量不低于5000D,优选6500-200000D,更优选8000D-20000D的聚合物易于分散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NDP胶态悬液。关于氨基酸性质和其比例的影响,可指出对于亮氨酸和谷氨酸的PAA,亮氨酸的份数必须足够高以防止聚合物完全可溶,并提供使聚合物链结合成NDP的足够疏水作用。“嵌段”聚氨基酸对这种链间作用有利,“嵌段”聚合物形成NDP所需最小亮氨酸份数低于“统计”聚合物所需的。例如,已可能证明亮氨酸和谷氨酸“统计”聚合物中的临界浓度(低于此浓度则聚合物可溶)为20-30%。为制备本发明的NDP,最好将盐水溶液的摩尔浓度设在10-4-1M,优选10-2M到最高0.5M。本发明的另一实用细节是,选择溶液中聚合物浓度(用重量/体积百分数表示)不低于10-2,优选0.05-30,更优选0.05-5。因为本发明颗粒和其制备方法的最令人注目的应用之一是保护下在人或动物体内输送活性成分,为此目的,最好设计使至少一种活性成分溶解在形成颗粒的液态介质中。活性成分的溶解,尤其对于蛋白性和肽活性成分,优选在向介质引入聚氨基酸之前进行,以在引入后得到载有活性成分的颗粒的胶态溶液。虽不希望拘于理论,但可以假定活性成分与聚氨基酸之间的作用是疏水结合和静电结合的结果。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包囊构成如下-使活性成分包囊到水溶液中,将聚氨基酸分散在水溶液中,然后将所形成的纳米粒的胶态悬液与活性成分溶液混合,或者优选地将聚氨基酸直接分散在活性成分溶液中,以自动得到载有活性成分的纳米粒。本发明的主要基本特征之一是活性成分与颗粒的结合行为不依赖于pH。从上文已看到,将共聚氨基酸分散在液态介质(优选盐水)中,构成本发明适当载有活性成分之颗粒制备方法的一个关键步骤。本发明方法的特征还在于它还包括至少一个将纳米粒(NDP)聚集成微米粒(MDP)的步骤,优选借助于盐和/或酸和/或聚合物(最好用聚电解质)。由于本发明方法的这一特征,可以将0.01-0.05μm大小的NDP聚集成0.05-200μm大小的MDP,优选0.05-20μm,更理想为0.05-10μm大小。这种聚集必须在对活性成分非致变性的条件下进行,申请人发现加入盐或酸或阳离子聚合物尤其能造成NDP聚集成MDP。加入盐使介质离子强度升高,掩蔽颗粒间的静电排斥而造成NDP聚集。另外,该盐还可作为颗粒表面聚氨基酸羧基官能团的交联剂,几个羧酸与盐的阳离子配合从而造成聚集。此时优先选择那些与羧酸形成配合物的多阳离子盐,如Fe2+、Fe3+、Zn2+、Ca2+、Al2+、Al3+和Cu2+盐。加入酸则中和聚氨基酸的羧基官能团从而降低电离份数f,造成NDP聚合成MDP。能发生聚集的电离份数取决于聚氨基酸的组成AAN/(AAN+AAI)。AAI比例越高,该份数越小。加入的酸最好是pKa低于聚氨基酸羧基官能团的强酸。阳离子聚合物通过结合NDP而作为聚集剂,它们在颗粒表面的羧酸官能团之间形成配合物,从而通过阳离子聚合物分子将其相互连接。NDP聚集成MDP的条件在实施例给出。本方法最后是按本身已知的适当方法回收有或无活性成分包囊的(纳米)和(微米)颗粒。实践中,例如可使用离心和冷冻干燥。能包含或引入(优选按一基质型设置)本发明颗粒(无论是否按上述方法获得)中的活性成分,是药物和/或营养物。优选选自◆蛋白和/或肽,其中优选选自血红蛋白,细胞色素,白蛋白,干扰素,抗原,抗体,calatonin,促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第IX因子,白细胞介素或其混合物,◆多糖,尤其选择肝素,◆核酸,优选RNA和/或DNA的寡核苷酸,◆和它们的混合物。一种可归入药品类适于用本发明颗粒输送的活性成分是疫苗。作为营养物的例子可提及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涉及载有活性成分的NDP和MDP在制备含活性成分控释系统的药品中的用途。最后,本发明涉及含有如上所定义载有活性成分的输送颗粒的药品或药物制剂或营养制剂。对于药品,它们例如可以是优选经口、鼻、阴道、眼、皮下、静脉内、肌内、真皮内、腹膜内、大脑内或肠胃外途径给药的那些。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药物或营养物类活性成分的输送或转远。实际上,能包含在或引入输送颗粒的活性成分为至少一种化妆产品或植物保护剂是完全可以想像的。可以设想化妆品应用为例如可透皮施用的组合物。所述植物保护剂例如可为除草剂、杀虫剂、杀昆虫剂、杀真菌剂等。本发明的主题还包括含如上指出的载有活性成分的输送颗粒的植物保护组合物和化妆品组合物。下列实施例将使人从其产品/方法/应用的不同方面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这些实施例说明载有或以其他方式带有活性成分的聚氨基酸颗粒的制备,还给出了这些颗粒的结构特征和特性。实施例I.所测试聚氨基酸的制备实施例中所用聚合物具有嵌段或统计结构的基于亮氨酸和谷氨酸的线性合成共聚物。这些聚氨基酸通过在三氟乙酸溶剂中用光弹性散射测定,重均摩尔质量Mw为50000D到150000D。这些聚合物从亮氨酸和谷氨酸甲酯的共聚物获得,用例如STAHMAN等,“生物化学杂志”,197,771(1952)或KYOWAHAKKO专利FR2152582中所述已知的甲酯脱保护方法,重建谷氨酸钠的可离子化侧链官能团。亮氨酸和谷氨酸甲酯的共聚物从亮氨酸和谷氨酸甲酯的N-羧基-α-氨基酸酐(NCA)获得,后者的制备方法例如见“生物聚合物”,15,1869(1970)。NCA聚合成具有嵌段或统计结构的聚合物所用的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并在H.R.KRICHELDORF的著作“α-氨基酸N-羧基酸酐及相关杂环”(SpringerVerlag,1987)中有详细描述。实施例1“统计”聚氨基酸聚(Leu/Glu)50/50的合成步骤1)NCA-Leu和NCA-Glu(OMe)的共聚化聚(Leu-CO-Glu(OMe))50/50向一装有玻璃搅拌器、氮气入口和出口并与一鼓泡装置相接的1升反应器中,在氮气流下加入15.0g谷氨酸甲酯N-羧基酸酐(NCAGlu(OMe),0.08mol)和12.5g亮氨酸N-羧基酸酐(NCA-Leu,0.08mol)。加入381ml二噁烷,加热反应介质至40℃。NCA溶解后,加入24ml水,然后加入0.22ml三乙胺(相对NCA,相当于1mol%)。在IR中观察1860和1790cm-1处羰基键的消失来监视聚合过程。根据单体的组成聚合时间在1.5小时到3小时。两个带完全消失以后,用380ml二噁烷烯释反应介质,然后在室温下均质化3小时。在5升水中充分搅拌下沉淀以回收共聚物。过滤产物并在55℃下真空干燥12小时。共聚物重18.4g,相当于90%的重量收率。1HNMR(三氟乙酸-d)0.85ppm(CH3-Leu,6H*0.5);1.58(CH2和CHMe2Leu,3H*0.5);2.10和2.22(CH2-Glu,2H*0.5);2.58(CH2-Glu;2H*0.5);3.75(CH3-Glu,3H*0.5);4.62(NCHCO-Leu,1H*0.5);4.70(NCHCO-Glu,111*0.5)比浓粘度(三氟乙酸中0.5g/dl,25℃)=2.2dl/g。步骤2)聚(Leu-CO-Glu(OMe)50/50的甲酯水解将上述所得共聚物(17.7g)置于一反应器中,向其中加入354nl三氟乙酸。搅拌下加热反应介质至40℃。当共聚物完全溶解时,每次少量加入354ml水。反应介质保持搅拌48小时。在5升水中沉淀来回收共聚物。过滤后再次悬浮于水中并搅拌0.5小时,然后过滤,排水。对水透析进行纯化。收率15.9g(95%)。1HNMR(三氟乙酸-d)与起始共聚物相同,只是3.75处的单峰(CH3-Glu)大大降低或消失。本例中相对谷氨酸酯单体,残余酯含量小于1%。比浓粘度(三氟乙酸中0.5g/dl,25℃)=0.95dl/g。实施例2“嵌段”聚氨基酸聚(Leu/Glu)50/50二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将15.0gNCA-Glu(OMe)(0.08mol)和180mol二噁烷在搅拌下引入1升反应器中。溶解后,加入180ml甲苯,加热混合物至60℃。记录溶液的IR光谱,然后加入0.156g苄胺(1.58mol%/NCA)。反应介质迅速变混浊,40分钟后1860和1790cm-1处的特征峰消失。1小时后,加入12.5gNCA-Leu(0.08mol)在二噁烷/甲苯混合物(各15ml)中的溶液。继续搅拌18小时(这是最优化时间)。羰基带已消失。加入100ml二噁烷,将反应介质均质化1小时。在3升绝对乙醇中剧烈搅拌下共聚物沉淀出来。用1升乙醇洗涤,过滤,排水,最后50℃下干燥过夜。所得产物重19.5g(收率=95%)。1HNMR(三氟乙酸-d)0.85ppm(CH3-Leu,6H*0.5);1.58(CH2和CHMe2Leu,3H*0.5),2.10和2.22(CH2-Glu,2H*0.5);2.58(CH2-Glu,2H*0.5);3.75(CH3-Glu,3H*0.5);4.62(NCHCO-Leu,1H*0.5);4.70(NCHCO-Glu1H*0.5)比浓粘度(三氟乙酸中0.5g/dl,25℃)=0.62dl/g。第二步甲酯的水解与实施例1步骤2中描述的相同。收率=95%,1HNMR(三氟乙酸)与起始聚合物相同,但是3.75的单峰(CH3-Glu)大大降低或消失。在本例中,残余酯含量相对谷氨酸酯单体小于1%。25℃下的还原粘度(三氟乙酸中0.5g/dl)=0.55dl/g。实施例3“嵌段”聚氨基酸聚(Glu/Leu/Glu)29/57/14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将7.5gNCA-Glu(OMe)(0.04mol)和180ml二噁烷搅拌下加入下1升反应器中。溶解后,加入180ml甲苯,加热混合物至60℃。记录溶液的IR光谱,然后加入0.156g苄胺。单体完全消后,加入二噁烷/甲苯混合物(各15ml)中的12.5gNCA-Leu(0.08ml)。继续搅拌18小时。然后再加入7.5gNCA-Glu(OMe)(0.04mol),让反应进行12小时。加入100ml二噁烷,均化反应介质1小时。该共聚物在3升绝对乙醇中剧烈搅拌下沉淀。用1升乙醇洗涤,过滤,排水,最后在50℃真空干燥过夜。所得产物重为19.4g(收率=95%)。1HNMR(三氟乙酸)0.85ppm(CH3-Leu,6H*0.5),1.58(CH2和CHMe2Leu,3H*0.5);2.10和2.22(CH2-Glu,2H*0.37);2.58(CH2-Glu;2H*0.37);3.75(CH3-Glu,3H*0.37);4.62(NCHCO-Leu,1H*0.5);4.70(NCHCO-Glu,1H*0.37)比浓粘度(三氟乙酸中0.5g/dl,25℃)=0.58dl/g。第二步甲酯水解与实施例1步骤2所述相同。1HNMR(三氟乙酸-d)与起始聚合物相同,只是3.75处的信号(CH3-Glu)大大降低或消失。在本例中,残余酯的含量相对谷氨酸酯单体小于1%。比浓粘度(三氟乙酸中0.5g/dl,25℃)=0.38dl/g。II.含或不含活性成分的聚氨基酸纳米粒(NDP)的形成II-1.AAN浓度对颗粒形成的影响实施例4形成具有“统计”结构的聚(Leu/Glu)30/70,50/50和75/25的纳米粒。组成为Leu/Glu=30/70、摩尔质量Mw=36000D的亮氨酸和谷氨酸钠的统计共聚氨基酸100mg,分散在摩尔浓度为10-2mol/l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可调节pH,在4.5-12间的任何溶液pH下,该聚合物自动形成纳米粒胶态分散体。在低于pH4.5的酸性介质中(这相当于电离份数等于0.05),冷冻干燥的聚合物不能分散在该溶液中,保持不溶。在相同分散条件下试验了组成为Leu/Glu=50/50及75/25、摩尔质量Mw分别为60000D和34000D的亮氨酸和谷氨酸钠统计共聚氨基酸,观察结果整理在下表1中。表1</tables>实施例5形成具有“嵌段”结构的聚(Leu/Glu)20/8040/60和50/50的纳米粒组成为Leu/Glu=50/50、摩尔质量Mw=14600的亮氨酸和谷氨酸钠的嵌段共聚氨基酸100mg,分散在摩尔浓度为10-2mol/l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可调节pH,在3-12间的任何溶液pH下,该聚合物自动形成纳米粒胶态分散体,这些颗粒散射光并使溶液高度混浊。该溶液在15-20℃室温下静置几小时,聚合物的纳米粒不沉淀。在低于pH3的酸性介质中,该聚合物不分散在溶液中,保持不溶。在pH3-12的相同条件下,具有“嵌段”结构,摩尔质量分别为11000D和15000D的聚(Leu/Glu)20/80和40/60分散并形成胶态悬浮液。聚合物中亮氨酸比例越高,这些胶态悬浮液散射光越强。在低于3的pH下,与聚(Leu/Glu)50/50一样,观察到这些聚合物不分散,保持不溶。实施例6具有“统计”结构的聚(Leu/Glu)18/82的溶解度该实施例表明,组成为Leu/Glu=18/82的亮氨酸和谷氨酸钠共聚物不能形成纳米粒,因为无论pH≤4.5,它们完全溶于水。将10mg冻干的聚(Leu/Glu)18/82分散在摩尔浓度为10-2mol/l的氯化钠溶液0.5ml中。该聚合物完全溶解,溶液清澈。该聚合物不能形成纳米粒。实施例7不同聚(Leu/Glu)聚合物胶态悬液的稳定性将组成为Leu/Glu=30/70、50/50和75/25、摩尔质量MW=36000D、60000D和34000D的亮氨酸谷氨酸钠统计共聚氨基酸100mg分别分散在10ml、5ml和2ml10-2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从而形成浓度为1%、2%和5%w/v的各种聚氨基酸的溶液。然后在室温(15-25℃)下放置4个月测定其稳定性。测试期结束时纳米粒没有沉淀出来,溶液的扩散系数没有变化。实施例8具有“统计”结构和具有“嵌段”结构的聚(Leu/Glu)50/50在等渗磷酸盐缓冲液中形成纳米粒将具有“统计”结构,摩尔质量Mw等于60000D的聚(Leu/Glu)50/50聚氨基酸100mg分散在含有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0.138mol/l氯化钠和0.0027mol/l氯化钾的pH7.4等渗溶液(PBS,见SIGMA分类号P4417)中。该聚合物自动形成纳米粒的胶态分散液,其散射光线。该溶液在15-20℃的室温下放置数小时,聚合物的纳米粒没有沉淀。在相同条件下,当将100mg摩尔质量Mw=14600D的聚(Leu/Glu)50/50嵌段聚氨基酸分散在PBS缓冲液中时,获得纳米粒悬液,其在室温下稳定,以高浊度散射光线。II.2-“统计”结构或“嵌段”结构聚(Leu/Glu)纳米粒的大小和结构聚氨基酸的纳米粒形成胶态溶液。静态或准弹性光散射使得能测定纳米粒的大小和聚合物密度。表2中综合了对组成为Leu/Glu=30/70和50/50、摩尔质量Mw为46000D-21000D的统计聚氨基酸、以及组成为Leu/Glu20/80和50/50、摩尔质量为11000D-16300D的“嵌段”聚氨基酸进行测定的结果。为了进行这些测定,将聚氨基酸分散在含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0.138mol/l氯化钠和0.0027mol/l氯化钾的pH7.4等渗溶液中(见SIGMA分类号P4417)。表2纳米粒的大小随着聚氨基酸的组成而变化。对于相同的组成,则取决于聚氨基酸链的二嵌段或无序结构。另外,基于准弹性光散射分析,聚氨基酸纳米粒的直径分布为正态分布,集中在其平均值周围。所得分布宽度与多分散性为1.2的聚苯乙烯的相当或较小。纳米粒中聚合物浓度很低,总低于6%w/v。这取决于聚氨基酸的组成和二嵌段或无序结构。而且,电子显微镜观察(TEM负染)显示纳米粒为球形或略偏长。II.3-纳米粒的免疫原性实施例9聚(Leu/Glu)40/60、50/50和60/40(嵌段)纳米粒的致免疫能力将摩尔质量等于约12000D的聚(Leu/Glu)40/60、50/50和60/40(嵌段)分散在含有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0.138mol/l氯化钠和0.0027mol/l氯化钾的pH7.4等渗溶液(见SIGMA分类号P4417)中。聚合物浓度等于2.5mg/ml。该悬液浑浊,将其通过0.2μm孔度的聚砜膜过滤以灭菌没有特别困难。所用动物为无血亲OF1种系小鼠(每种试验聚合物用5只小鼠为一组)。每次注射皮下注射100μl聚合物悬液(250μg聚合物)。在D0时间进行第一次注射,在D35时间进行加强注射。在D42时间取样,即在第二次注射后第7天。将血样在室温放24小时,然后3000rpm离心10分钟。用ELISA实验分析血清。在血清中,包括低血清稀释液(1/10)中,没有检测到抗聚合物的抗体。该实施例显示聚(Leu/Glu)40/60、50/50和60/40(嵌段)的纳米粒不能诱导特异的免疫应答。II.4-纳米粒与有色模型蛋白的结合用血红蛋白和马心及酿酒糖酵母的细胞色素c作为模型蛋白描述包囊方法。用分析型超速离心法证明聚合物纳米粒与蛋白之间的结合。高速离心聚合物和蛋白的溶液,在250nm和410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来监视聚合物和蛋白的沉降前峰的进展。蛋白与胶体颗粒的结合以存在单一沉降前峰为特征,该单一前峰相当于在两波长下沉降前峰的重叠。反之,若没有结合,蛋白和胶体颗粒的沉降前峰是分开的,没有重叠。实施例10聚(Leu/Glu)30/70与细胞色素c的结合将10mg细胞色素C溶解在100mlpH7.2摩尔浓度0.01mol/l的磷酸钠缓冲溶液中。然后将100mg摩尔质量Mw=36000D的聚(Leu/Glu)30/70直接分散在该溶液中。离心过程中,大部分细胞色素c与聚合物的胶体颗粒沉积。沉降前峰的光密度分析表明80%的细胞色素与胶体颗粒结合。实施例11聚(Leu/Glu)30/70与细胞色素c的结合将10mg细胞色素c溶解在100mlpH7.2摩尔浓度0.01mol/l的磷酸钠缓冲溶液中。然后将200mg摩尔质量Mw=60000D的聚(Leu/Glu)50/50直接分散在该溶液中。离心过程中,大部分细胞色素c与聚合物的胶体颗粒沉积。沉降前峰的光密度分析表明80%的细胞色素与胶体颗粒结合。实施例12聚(Leu/Glu)30/70与血红蛋白结合在本实施例中,按两种不同的方式从实施例4中的相同溶液制备聚氨基酸和蛋白的胶体悬液,但溶解顺序有变1.按实施例4中的相同条件下将摩尔质量Mw=90000D的聚(Leu/Glu)30/70分散在血红蛋白溶液中。胶体悬液的超速离心分析表明血红蛋白与纳米粒中的聚氨基酸结合。2.将摩尔质量Mw=40000D的聚(Leu/Glu)30/70分散在不含血红蛋白的缓冲溶液中。然后所形成的胶体悬液与血红蛋白溶液混合。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血红蛋白(估计80%)不与聚氨基酸的纳米粒结合,超速离心分析显示两个分别相应于聚合物纳米粒和血红蛋白的沉降前峰。聚氨基酸分散前蛋白溶解的第一步对于血红蛋白来说提供了更好的包囊收率。II.5-纳米粒与蛋白的结合实施例13卵清蛋白存在下聚(Leu/Glu)30/70的结合在实施例4或5的相同条件下,将摩尔质量Mw=90000D的聚(Leu/Glu)30/70分散在另外含有卵清蛋白的氯化钠溶液中。光散射分析的胶体颗粒特征与无蛋白时所形成颗粒的相同。因而,蛋白并不阻止聚氨基酸结合成为纳米粒,当蛋白质相对聚氨基酸的浓度达20%w/v时仍如此。实施例14聚(Leu/Glu)50/50(嵌段)与胰岛素的结合从含有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0.138mol/l氯化钠和0.0027mol/l氯化钾的pH7.4的等渗溶液制备1mg/ml浓度的重组胰岛素(SIGMA,编号10259)溶液。将50mg摩尔质量为12400D的聚(Leu/Glu)50/50(嵌段)分散在5ml该胰岛素溶液中。得到了一种非常混浊但稳定的悬液。通过阈值为300000D的膜(Millipore,Ultrafree-CI,filter)超滤,将溶液中的游离胰岛素与跟纳米粒结合的胰岛素分离,并用HPLC色谱分析滤液中的游离胰岛素。这样,用与游离胰岛素量之差测得与纳米粒结合的胰岛素量为0.65mg/ml。实施例15具有“统计”结构的聚(Leu/Glu)50/50与胰岛素的结合在与实施例14中相同的条件下操作,用“统计”结构的聚(Leu/Glu)50/50代替聚(Leu/Glu)50/50(嵌段)。与纳米粒结合的胰岛素量为0.60mg/ml。III.纳米粒的聚集III.1-加盐聚集实施例16加硫酸铵聚集将100mg摩尔质量Mw=36000D的聚(Leu/Glu)30/70分散在pH5的0.05mol/l柠檬酸/磷酸钠缓冲液中。向此分散液中慢慢加入浓硫酸铵溶液。加入体积比分散溶液体积足够小,直到NDP聚集为MDP。这样得到的MDP平均直径等于8μm。III.2-降低pH而聚集纳米粒中聚氨基酸的侧链羧基官能团是部分电离的。加入酸将其中和引起纳米粒的聚集。用解离常数(活性成分)小于聚氨基酸侧链羧基官能团的酸可进行这种聚集。实施例17加盐酸聚集将摩尔质量Mw分别等于36000D、60000D和34000D的组成为Leu/Glu=30/70、50/50和75/25的统计聚氨基酸分散在摩尔浓度为0.05mol/lpH等于5的柠檬酸/磷酸钠缓冲液中。Leu/Glu30/70和50/50组成的聚氨基酸的浓度为0.01%w/v,Leu/Glu75/25组成的聚氨酸浓度为0.005w/v。逐渐加入0.1mol/l盐酸溶液进行胶体悬液中纳米粒的聚集,直到NDP聚集为MDP。MDP大小的测定结果列于下表3中。表3III.3-与阳离子聚合物配合而聚集实施例18聚(Leu/Glu)50/50的纳米粒通过与聚-DL-赖氨酸配合而聚集纳米粒中聚氨基酸的侧链羧基官能团是部分电离的。它们与诸如聚赖氨酸的阳离子聚合物配合,引起纳米粒的聚集。将10mg摩尔质量Mw=60000D的聚(Leu/Glu)50/50分散在100ml摩尔浓度为0.01mol/l、pH等于6的磷酸钠缓冲液中。加入15mg摩尔质量Mw=15000D的聚-DL-赖氯酸氢溴酸盐,能使聚合物的纳米粒聚集成微米粒。这种微米粒的平均直径为10到20μm之间,随着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的pH在2-9间的变化而变化。III.4-通过纳米粒的聚集进行蛋白包囊实施例19通过与聚-DL-赖氨酸配合进行细胞色素c的包囊。将10mg摩尔质量Mw=60000D的聚(Leu/Glu)50/50分散在100ml摩尔浓度为0.01mol/l、pH等于6、含有10mg马心细胞色素c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加入15mg摩尔质量Mw=15000D的聚-DL-赖氨酸氢溴酸盐,能使聚合物的纳米粒聚集为微米粒。离心沉降微米粒;离心沉淀的红色表明基本上所有细胞色素已与纳米粒沉积,表明细胞色素被包囊在微米粒中。权利要求1.基于平均粒度小于200μm的聚氨基酸的活性成分输送颗粒,其特征在于-在于其构成性多聚氨基酸(PAA)含有至少两类重复氨基酸,AAN和AAI◆AAN型相当于疏水性中性氨基酸,◆AAI型相当于带有可离子化侧链的氨基酸,AAI型重复氨基酸的至少一部分为电离形式,AAN和AAI中每类重复氨基酸相同或不同,-还在于多聚氨基酸的重均摩尔质量Mw不低于4000D,优选不低于5000D。2.根据权利要求1的颗粒,其特征-在于其组成性PAA是“嵌段”PAA和/或“统计”PAA,-还在于◆对“嵌段”PAA·AAN/AAN+AAI摩尔比≥6%,优选≥15%,·Mw≥5500D,优选6500D≤Mw≤200000D,更优选8000D≤Mw≤200000D,◆对“统计”PAA·AAN/AAN+AAI摩尔比≥20%,优选≥25%,·Mw≥10000D,优选20000D≤Mw≤500000D,更优选200000D≤Mw≤150000D。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颗粒,其特征在于AAN选自Leu、Ile、Val、Ala、Pro、Phe和其混合物,-还在于AAI由Glu和/或Asp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的颗粒,其特征在于聚氨基酸的平均浓度在0.01-25%(干重)之间,优选在0.05-10%(干重)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的颗粒,其特征在于它们是平均粒度为0.01-0.5μm,优选0.03-0.4μm的纳米输送颗粒(NDP)。6.根据权利要求1的颗粒,其特征在于它们是平均粒度大于0.5μm,优选不超过20μm的微米输送颗粒(MDP)。7.根据权利要求6的颗粒,其特征在于它们是从权利要求1的颗粒获得的,还在于它们优选含有至少一种聚集剂。8.根据权利要求1的颗粒,其特征在于它们包含至少一种活性成分。9.能用作活性成分输送载体的聚氨基酸基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聚氨基酸(PAA)◆含有至少两类重复氨基酸,AAN和AAI·AAN型相当于疏水中性氨基酸,·AAI型相当于具有可离子化侧链的氨基酸,AAN和AAI中每类重复氨基酸相同或不同,◆AAN/AAI+AAN摩尔比≥3%,优选≥5%,◆聚氨基酸的重均摩尔质量不低于4000D,优选不低于5000D,-还在于这些聚氨基酸在液体、优选在盐水溶液中进行分散,液体pH调节在一个选定的值,此时至少部分AAI型氨基酸为电离形式,-还在于收集颗粒的胶体溶液。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AN选自Leu、Ile、Val、Ala、Pro、Phe和其混合物,-还在于AAI由Glu和/或Asp组成。11.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优选在将聚氨基酸引入介质之前,将至少一种活性成分溶解在液体中,使得在引入聚氨基酸后能获得一种载活性成分的颗粒的胶体溶液。12.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一个用至少一种聚集剂聚集颗粒的附加步骤,所述聚集剂优选由盐和/或酸和/或碱和/或适当时为离子性的聚合物组成。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聚合物的浓度不低于10-2%,优选0.05-30%,更优选0.05-5%w/v。14.权利要求1的颗粒和/或由权利要求9的方法获得的颗粒,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为优先选自下列物质的药物◆蛋白和/或肽,其中优选选自血红蛋白,细胞色素,白蛋白,干扰素,抗原,抗体,calatonin,促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第IX因子,白细胞介素或其混合物,◆多糖,尤其选择肝素,◆核酸,优选RNA和/或DNA的寡核苷酸,◆和它们的混合物。15.权利要求1的颗粒和/或由权利要求9的方法获得的颗粒,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至少一种疫苗组成。16.权利要求1的颗粒和/或由权利要求9的方法获得的颗粒,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至少一种植物保护剂或化妆产品组成。17.药物、营养品、植物保护剂或化妆品,其特征在于它含有权利要求1的和/或按权利要求9的方法获得的颗粒。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可用于活性成分(AP)给药、特别是通过口服或非肠胃途径给予药物或营养活性成分的输送载体。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对活性成分惰性、粒度可控、坚固而不昂贵的由聚氨基酸基(纳米)或(微米)颗粒组成的输送载体。根据本发明,颗粒的平均粒度小于200μm,由Leu/Glu型聚氨基酸组成,其中Leu/Glu+Leu≥3%,Mw≥4000D。文档编号A61K8/04GK1183040SQ96193659公开日1998年5月27日申请日期1996年3月28日优先权日1995年3月28日发明者S·胡尔,A·莱莫希尔,G·索拉申请人:弗拉梅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