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体植物系统及其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72503阅读:1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载体植物系统及其构建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属于生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体植物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污染问题时见报端,每年全国农药中毒者高达数万人,农药残留是中国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之一。我国长期以化学农药为主防治病虫害,目前我国生物防治技术的覆盖率仅占整体的5%左右。我国共有4.7亿公顷土地使用农药,其中蔬菜占23.8%;化学农药原药年产量26-35万吨,其中70%为广谱、高毒有机磷类。此外,我国农药市场混乱,大部分农药经销人员不懂技术,常误导菜农用药,致使蔬菜残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了2010年海南毒豆角事件,青岛“毒韭菜”事件。欧美,日本等国家亦通过提高农药残留标准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仅今年1月份欧盟连续4次通报我国输欧茶叶农残超标。化学农药的出现曾给农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害虫抗药性。在虫害日益严重,而化学农药防治又易造成污染的情况下,生物防治为主的害虫生态治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首选。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aed主要分布于东亚,如中国、日本等,在我国南北方均广泛分布,是烟草田优势种,麦田亚优势种,寄生桃蚜、棉蚜、麦长管蚜等多种蚜虫。利用烟蚜茧蜂控制烟蚜(桃蚜)在我国研究较多,但应用多是大量饲养集中释放模式,未见应用载体植物系统的报告。例如,云南烟田通过温室大量繁殖烟蚜茧蜂和田间释放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效果达90%以上,减少烟田农药使用量50%。2011年云南推广应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草上烟蚜达到了450万亩,覆盖了全省种烟面积的65%,2012年达到1200万亩以上实现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全覆盖。在大棚内连续释放蚜茧蜂防治黄瓜上的棉蚜,平均每株蚜量从放蜂前的36.7头下降到1.36头。以上资料显示烟蚜茧蜂非常适合于桃蚜和棉蚜等蔬菜蚜虫的防治。然而,前期的施用和研究中,烟蚜茧蜂的施用方式为淹没式释放,需要大量的烟蚜茧蜂雌性成蜂。因此,如何大量扩繁烟蚜茧蜂和合理施用成为当前烟蚜茧蜂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体植物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旨在解决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害虫抗药性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载体植物系统,所述载体植物系统的载体植物为小麦,替代寄主为麦长管蚜,寄生性天敌为烟蚜茧蜂。

初始接蚜量为每盆载体植物接种200/300头;雌性接蜂量与接蜂时蚜虫数量之比为1:4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载体植物系统的构建方法,所述载体植物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室温25±2℃,湿度为60±10%,光周期16:8(L:D)h的温室中放置直径10/30cm的塑料花盆,每盆种30/90株小麦;

步骤二,待小麦5cm高时接200/600头二到三龄的麦长管蚜;单独置于塑料笼罩内一天;

步骤三,向每个笼罩内接入5/15头待产卵雌性寄生蜂,8h后移出寄生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载体植物系统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为载体植物系统的释放在温室中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所述载体植物系统防治的温室内蔬菜蚜虫。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所述载体植物系统防治的蔬菜。

本发明提供的载体植物系统及其构建方法,载体植物系统能够获得较强的繁蜂效果,既能保证一定的出蜂量应用于温室内蔬菜蚜虫的防治,又能够利用蔬菜蚜虫保证烟蚜茧蜂种群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持续控制的作用。经过本发明实例中中小型温室实验验证,载体植物系统能够有效控制温室内蔬菜蚜虫的种群增长,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对无公害有机蔬菜的生产和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本发明的载体植物系统主要包括载体植物,替代寄主和有益生物三个元素。载体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在靶标害虫数量很少的情况下仍能确保天敌长期维持稳定的种群,从而预防靶标害虫的大发生,并且成本低,见效快(本发明实例中:每盆载体植物系统花费为:0.02/0.06(小麦种子)+1/3(营养土)+0.5/1.5(蛭石)=1.52/4.5元。并且在2周后即可对温室内桃蚜种群进行有效地控制),是一种理想的生物防治方法。系统繁蜂效果好,可自我维持并有效降低问室内蔬菜蚜虫种群数量,集预防性防治、可持续性防治、高效多面防治、兼容性防治记忆低成本防治于一体。

本发明所提供的‘小麦-麦长管蚜-烟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具有:便捷、经济、易于标准化操作,可快速大量扩繁烟蚜茧蜂,从而达到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目的。本发明成本较低:所用小麦为常用品种,育苗基质可多次使用(需要经高温灭菌即可);塑料笼罩等均花费较低且可重复利用;应用方便且灵活多样:本发明的实例所用体系为10/30cm直径花盆-30/90株小麦幼苗-200/600头麦长管蚜系统,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规模载体系统进行防治(如小温室可选择本实例1中的载体植物系统,较大温室可本实例2中的载体植物系统);与此同时本系统可以作为僵蚜和成蜂的收集系统或直接施用;便于工厂化生产:本发明设计的各个环节均可集约化操作,便于工厂化生产;具有持续控制的效果:本发明施用后,释放的寄生蜂可利用温室内蔬菜蚜虫进行二次扩繁,从而维持种群稳定或扩大其种群数量,进而起到持续控制温室内蔬菜蚜虫种群数量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载体植物系统的构建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载体植物系统的载体植物为小麦,替代寄主为麦长管蚜,寄生性天敌为烟蚜茧蜂。

初始接蚜量为每盆载体植物接种200/300头;雌性接蜂量与接蜂时蚜虫数量之比为1:40。

施用对象为温室内蔬菜蚜虫的生物防治。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载体植物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在室温25±2℃,湿度为60±10%,光周期16:8(L:D)h的温室中准备直径10/30cm的塑料花盆,每盆种30/90株小麦;

S102:待小麦5cm高时接200/600头二到三龄的麦长管蚜;然后单独置于塑料笼罩内一天,确保蚜虫定殖;

S103:向每个笼罩内接入5/15头待产卵雌性寄生蜂,8h后移出寄生蜂。

载体植物系统的释放位置为温室中央。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麦-麦长管蚜-烟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在小型温室内施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麦苗培育:选用健康、感蚜小麦种子(所用种为AK58),于播种前用30℃纯净水浸泡过夜;以直径10cm的塑料花盆,填充由育苗基质:蛭石=10:1,且含水量达到60%的育苗土,每盆种30株小麦,放置于室温25±2℃,湿度为60±10%,光周期16:8(L:D)h的温室中培养出苗。

(2)接种麦长管蚜:麦长管蚜为2011年月采自陕西杨凌,然后实验室内持续培育种群。待小麦5cm高时接200头二到三龄的麦长管蚜。然后单独置于塑料笼罩内一天,确保蚜虫定殖;

(3)接入烟蚜茧蜂:向每个笼罩内接入5头待产卵雌性寄生蜂,8h后移出寄生蜂。继续培育8-14天(待僵蚜大量出现)后开始施用;

(4)温室内释放:该实例所用温室为40平米(长8m,宽5m),将‘小麦-麦长管蚜-烟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放置于温室中央。

本实施例在‘小麦-麦长管蚜-烟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释放2周后,温室内靶标害虫(桃蚜)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在第六周时,温室内桃蚜的寄生率能够达到60%,从而使温室内桃蚜种群数量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的‘小麦-麦长管蚜-烟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在中型温室内施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麦苗培育:选用健康、感蚜小麦种子(本人所用种为AK58),于播种前用30℃纯净水浸泡过夜;以直径30cm的塑料花盆,填充由育苗基质:蛭石=10:1,且含水量达到60%的育苗土,每盆种90株小麦,放置于室温25±2℃,湿度为60±10%,光周期16:8(L:D)h的温室中培养出苗。

(2)接种麦长管蚜:麦长管蚜为2011年月采自陕西杨凌,然后实验室内持续培育种群。待小麦5cm高时接600头二到三龄的麦长管蚜。然后单独置于塑料笼罩内一天,确保蚜虫定殖;

(3)接入烟蚜茧蜂:向每个笼罩内接入15头待产卵雌性寄生蜂,8h后移出寄生蜂。继续培育8-14天(待僵蚜大量出现)后开始施用;

(4)温室内释放:该实例所用温室为300平米(长30m,宽10m),将‘小麦-麦长管蚜-烟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放置于温室中央。

本实施例在‘小麦-麦长管蚜-烟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释放第3周后,温室内靶标害虫(桃蚜)的种群数量显著性低于对照。并在第四周后,释放载体植物系统的温室中,桃蚜种群数量开始逐渐降低。释放载体植物系统的温室中,桃蚜的寄生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在第七周时达到最高值(5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系统的施用方法。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待产卵的烟蚜茧蜂雌蜂的接种数量与所述麦长管蚜的比例具体为1:40。

在所述方法中,所述植物幼苗为5cm高的小麦幼苗,具体为小麦品种AK58的幼苗。

在所述方法中,所述花盆为直径10cm的塑料花盆,并且每盆栽种小麦幼苗为30株。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进行出蜂培养的培养条件为:室温25±2℃,湿度为60±10%,光周期16:8(L:D)h。

在上述方法中,麦长管蚜的接种量为:每盆植株200头二到三龄麦长管蚜幼蚜。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进行烟蚜茧蜂培育的培养时间为6-8天(收集所述烟蚜茧蜂僵蚜时间)或8-14天(进行出蜂培养的培养时间)。

在所述方法中,所述收集烟蚜茧蜂具体可为收集所述烟蚜茧蜂僵蚜,也可为收集所述烟蚜茧蜂或者直接施用‘小麦-麦长管蚜-烟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复合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