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定位螺丝锁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7569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自动定位螺丝锁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丝锁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定位螺丝锁附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螺丝锁附装置是用自动化装置代替人手完成螺丝的取、放、拧紧的自动化装置,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电脑、显示屏、电机、灯具、手机、打印机、电路板、电池、仪表等的自动组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可靠性,但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螺丝锁附装置缺少定位装置,因而螺丝锁附装置的精确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定位螺丝锁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定位螺丝锁附装置,包括定位单元、锁附单元、驱动单元以及根据所述定位单元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所述定位单元包括上相机模组和设置在所述上相机模组对立面的下相机模组,所述锁附单元包括锁附件和由所述驱动单元进行动力驱动的滑动件,所述锁附件和上相机模组均固定在所述滑动件上,所述上相机模组设置在所述锁附件的一侧并随着所述锁附件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滑轨、基座和设有连接带的气缸,所述滑动件上设有能使所述滑动件在所述滑轨上进行相对滑动的滑槽,所述滑动件与所述连接带相连,所述滑轨和气缸均设置在所述基座上。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工作台,所述基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更具体一步的,还包括螺丝存储单元,所述螺丝存储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且位于所述锁附单元和下相机模组之间。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设为单片机,所述单片机设置在所述基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相机模组包括上透镜、第一镜筒、第一基板和第一影像传感器,所述第一基板固定在所述第一镜筒的顶部,所述上透镜设置在所述第 一镜筒的底部,所述第一影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镜筒内。

进一步的,所述下相机模组包括下透镜、第二镜筒、第二基板和第二影像传感器,所述第二基板固定在所述第二镜筒的底部,所述下透镜设置在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所述第二影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镜筒内。

进一步的,所述锁附件设为电动起子。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提高了螺丝锁附装置的精确度以及良度,避免了浮锁和漏锁等情况的发生。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定位螺丝锁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定位螺丝锁附装置中上相机模组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定位螺丝锁附装置,包括定位单元、锁附单元、驱动单元以及根据定位单元对驱动单元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定位单元包括上相机模组1和设置在上相机模组1对立面的下相机模组2,锁附单元包括锁附件3和由驱动单元进行动力驱动的滑动件4,锁附件3和上相机模组1均固定在滑动件4上,上相机模组1设置在锁附件3的一侧并随着锁附件3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自动定位螺丝锁附装置上的定位单元对加工件12上的锁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上方相机模组1拍摄加工件12正面并计算出待锁工件之间的同心度,下相机模组2从下向上拍摄加工件12上待锁附工件之间的间隙,计算得出间隙大小,并作出调整,这样可以通过控制单元对驱动单元的控制调整锁附件3的位置,将锁附单元移载到锁附指定位置,对加工件12进行精确的锁附作业。

为了对锁附单元进行很好的控制,驱动单元包括滑轨5、基座6和设有连接4与连接带7相连,滑轨5和气缸8均设置在基座6上;还包括工作台9,基座6设置在工作台9上;还包括螺丝存储单元10,螺丝存储单元10设置在工作台9上且位于锁附单元和下相机模组2之间;这样,驱动单元中的气缸8可以通过连接带7控制滑动件4和锁附件3沿着滑槽在滑轨5上移动,并可以直接从螺丝存储单元10中吸取供应的螺丝,从而不需要每次在锁附件3锁完一颗螺丝之后还需要运动比较长的距离再次进行吸取下一颗螺丝,以便对加工件12进行锁附。

控制单元设为单片机11,单片机11设置在基座6上,锁附件3设为电动起子。

为了通过相机对位调整技术,对锁附位置进行精确调整,上相机模组包括上透镜13、第一镜筒14、第一基板15和第一影像传感器,第一基板15固定在第一镜筒14的顶部,上透镜13设置在第一镜筒14的底部,第一影像传感器设置在第一镜筒14内;下相机模组包括下透镜、第二镜筒、第二基板和第二影像传感器,第二基板固定在第二镜筒的底部,下透镜设置在第二镜筒的顶部,第二影像传感器设置在第二镜筒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