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化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3805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化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模具,属汽车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新车型在推出前都要经过产品试制这道流程,冲压件的试制验证又是这一流程的重要环节。然而,冲压件在完成试制验证后其试制模具基本报废,这就增加了新车型的投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模具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模具,其根据生产模具的设计要求,通过对冲压件试制模具进行设计与制造的转化,使其满足生产要求,实现该模具在生产中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转化模具,包括凸模、凹模、外压边圈、内压边圈、外导向板、外导向槽、限位螺钉、导向板和下支撑板;凸模通过固定螺钉和定位键紧固于下支撑板上;外压边圈和内压边圈分别通过限位螺钉固定在下支撑板上;凸模和内压边圈上分别安装有导向板;凸模与外压边圈的接触面处预留一号导向板安装槽,凸模与内压边圈的接触面处预留二号导滑面;内压边圈与凸模的接触面预留一号导滑面,其位置与一号导向板安装槽相对应并滑动配合;内压边圈与凸模的接触面处预留二号导向板安装槽,其位置与二号导滑面相对应并滑动配合;外导向板固定于凹模两侧,外导向槽固定于外压边圈两侧且位置与外导向板相对应。

进一步地,转化模具还包括起重臂、防护板,上下平衡块、定位板组件,起重臂和防护板分别固定于下支撑板上,多个上下平衡块分别固定于凹模、外压边圈、内压边圈相互对应位置;定位板组件固定于外压边圈上。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试制模具的基本组件进行结构改造,使其满足生产要求,工作安全可靠,减少新车型投入成本,对以后即将开发的新车型及系列车型起到了一个借鉴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试制模具用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转化后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凸模与导向板位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转化模具,由凸模1、凹模2、外压边圈3、内压边圈4、外导向板5、外导向槽6、起重臂7、防护板8,上下平衡块9、定位板组件10、限位螺钉11、固定螺钉12、定位键13、导向板14和下支撑板15组成。

如图3所示,凸模1通过固定螺钉12和定位键13紧固于下支撑板15上。导向板14安装在凸模1上,凸模1与外压边圈3的接触面处预留了8个一号导向板安装槽(安装位置如图3中a位置所示)。凸模1与内压边圈4的接触面预留了8个二号导滑面(安装位置如图3中c位置所示);内压边圈4与凸模1的接触面预留了8个一号导滑面(安装位置如图3中b位置所示),其位置与凸模1上预留的一号导向板安装槽相对应并滑动配合。内压边圈4与凸模1的接触面处预留了8个二号导向板安装槽(安装位置如图3中d位置所示),其位置与凸模1预留的8个二号导滑面相对应并滑动配合。上述导向板安装槽与导滑面的设置保证了外压边圈3和内压边圈4相对于凸模1的相对位置和上下滑动。外压边圈3和内压边圈4分别通过4个限位螺钉固定限位在下支撑板15上,限位螺钉11分别安装于外压边圈3和内压边圈4的相应位置(安装位置如图3中e位置所示),限制了外压边圈3和内压边圈4的上下移动位置。如图2所示,外导向板5固定于凹模2两侧,外导向槽6固定于外压边圈3两侧,位置与外导向板5相对应,保证凹模2与外压边圈3的上下滑动导向和定位。起重臂7(4个)和防护板8分别固定于下支撑板15上,用于模具起重及工作中的安全防护。多个上下平衡块9分别固定于凹模2、外压边圈3、内压边圈4相互对应位置,保证模具压料平衡;定位板组件10固定于外压边圈3上,保证板料压合前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凹模2的两侧安装外导向板5,和外压边圈3上安装外导向槽6(位置与外导向板5相对应并滑动配合),实现了凹模2相对于外压边圈3的上下导向及定位;通过在凸模1上增加导滑面及导向板14,相对应的外压边圈3上增加导滑面,内压边圈4上安装导向板14,完成外压边圈3与内压边圈4相对于凸模1的上下同步导向及定位;通过限位螺钉11的长度,限制了外压边圈3和内压边圈4的上下移动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1.将模具安装在选定的设备上;

2.放置料片在压边圈上,模具闭合,料片拉延成型;

3.打开模具,将拉延件取出,待下一工序备用;

4.从设备上卸下模具归位放置,准备下一轮生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