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振动滑料功能的汽车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0887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振动滑料功能的汽车冲压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汽车冲压零部件生产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振动滑料功能的汽车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冲压零部件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到奔驰级进模具对冲压件进行冲压加工处理,在使用奔驰级进模具进行冲压加工处理时,产生的废料自模具的废料通道中落下后,普遍存在不好处理的问题,影响了冲压生产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振动滑料功能的汽车冲压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振动滑料功能的汽车冲压模具,包括冲压模具本体,所述冲压模具本体具有废料落料通道,每个所述废料落料通道内安装有两侧带挡沿的槽型滑料板,所述槽型滑料板固定安装在与转动杆固定连接的滑料板卡块的上端,所述转动杆连接轴承,所述轴承通过轴承安装件与支杆固定,所述支杆固定于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设有由气缸驱动的可往复直线运动的L形的推板,所述推板的弯曲部固定连接摆臂的一端,所述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杆上的连接平面固定连接。

所述槽型滑料板卡块为矩形状体,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块;该两个相同的半块通过螺栓连接,该两个相同的半块对合后在内部形成一个矩形孔,所述转动杆穿入该矩形中与滑料板卡块连接固定。

所述滑料板卡块的前端设有L形条,该L形条的上端与槽型滑料板卡块的上端面持平并一起位于槽型滑料板的下方,与所述槽型滑料板接触连接。

本实用新型以气源为动力,通过气缸的往复活塞式运动带动推板直线运动,将此往复运动通过与推板固定连接的摆臂转换成转动杆绕轴承的往复运动,从而带动槽型滑料板的倾斜高端一高一低进行往复振动,从而实现废料的滑动,实现冲压产品废料的顺畅流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同时降低模具开发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振动滑料功能的汽车冲压模具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不含槽形滑料板的振动滑料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具有振动滑料功能的汽车冲压模具,包括冲压模具本体1以及与所述冲压模具配合进行滑料的振动滑料装置2,所述冲压模具本体具有废料落料通道,所述振动滑料装置2包括每个所述废料落料通道内安装的两侧带挡沿的槽型滑料板,所述槽型滑料板固定安装在与转动杆23 固定连接的滑料板卡块24的上端,所述转动杆23连接轴承26,所述轴承 26通过轴承安装件28与支杆27固定,所述支杆27固定于底座29上,所述底座29上设有由气缸30驱动的可往复直线运动的L形的推板31,所述推板的弯曲部固定连接摆臂32的一端,所述摆臂32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杆23 上的连接平面231固定连接。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所述冲压模具1为奔驰级进冲压模具。

其中,所述气缸30由气缸固定座33固定安装在底座29上。

具体实现上,由于所述废料落料通道为两个,包括第一废料落料通道11 以及第二废料落料通道12,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槽型滑料板包括第一槽型滑料板21以及第二槽型滑料板22,该两个槽型滑料板分别通过相应的滑料板卡块24与转动杆23连接,平行相对设置。对应的,所述支杆为两个,所述支杆上分别安装有一个轴承26,该轴承通过轴承安装件28固定在支杆27上,其中,该支杆27与底座29为焊接连接形成一体。

其中,所述滑料板卡块24为矩形状体,包括两个相同的半块240,该两个相同的半块240通过螺栓孔241中的螺栓连接,该两个相同的半块240对合后在内部形成一个矩形孔245,转动杆23穿入该矩形孔245中与滑料板卡块24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滑料板卡块24的前端设有L形条242,该L形条242 的上端与槽型滑料板卡块24的上端面持平,并一起位于槽型滑料板的下方,与所述槽型滑料板接触连接,与滑料板卡块24一起实现对槽型滑料板的支撑作用。

具体的,所述槽型滑料板与所述滑料板卡块24可以是通过螺栓固定,如在滑料板卡块24的上端面开螺栓孔,在槽型滑料板上开对应的螺栓孔,对好孔后用螺栓固定即可。固定后,该槽型滑料板的下端面与所述滑料板卡块24的上端面以及L形条242的上端面相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杆27对应与冲压模具本体1的两个废料落料通道之间的模具的支撑板,即第一支撑板13与第二支撑板14 相连接固定,可以是通过螺栓连接实现。

本实用新型以气源为动力,通过气缸的往复活塞式运动带动推板直线运动,将此往复运动通过与推板固定连接的摆臂转换成转动杆绕轴承的往复运动,从而带动槽型滑料板的倾斜高端一高一低进行往复振动,从而实现废料的滑动,实现冲压产品废料的顺畅流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同时降低模具开发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