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2092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包括:座垫框,设置在座垫内;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分别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和能够移动地卡合于该导轨的滑件,侧视下设置在座垫的下方;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将各滑动机构的滑件与座垫框连接;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以该连接部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该连接部件与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连结部件以车辆后碰撞时抑制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方式将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由此,在车辆后碰撞时抑制座椅后部向下方的下陷从而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位置关系。
【专利说明】车辆用座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有座垫、靠背及头枕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必要条件,除了座椅其自身的性能(确保乘员的姿势保持功能及舒适性等)以外,还需要确保车辆后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车辆的后碰撞是在车辆被其他车辆追尾或者在车辆后退时碰到障碍物等时引起的。当发生车辆后碰撞时,负荷从后方施加于座椅,乘员被推压于靠背及头枕。此时,为了防止乘员发生颈椎挫伤,必须确保乘员的头部位置相对于头枕不会发生偏离。
[0003]更具体而言,在发生车辆后碰撞时,主要由于乘员的惯性力,右一个向车辆后方位移的负荷施加于靠背,由此,还产生一个使乘员所就座的座垫的后部下陷的负荷。若座垫的后部下陷,则有可能导致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发生偏离。
[0004]通常,座椅的座垫具有座垫框等框架部件。框架部件经由座椅固定用支架或升降机构而连接于被固定在车辆地板上的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导轨及滑件)而被支撑。即,在滑动机构与座垫之间,设有用于将它们相互连接并将座椅予以支撑的适当的左右一对连接部件。
[0005]对于这样的固定结构(支撑结构),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48721号(称作“专利文献”)中,公开了在车身地板与座垫之间设有升降机构的座椅结构。该专利文献的座椅结构中,由于设置了升降机构,因而地板与座垫之间的车辆上下方向的距离变长,所述那样的座垫后部的下陷量容易变大。因此,在发生车辆后碰撞时,通过使升降机构的后侧连杆抵接于挡块,以抑制这样的下陷量。
[0006]为了实现升降机构的小型化,本发明人研究了如下的座椅结构:在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两方或一一方中,使升降机构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升降机构与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而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然而,在这样的座椅结构中,当发生车辆后碰撞时,施加于座椅的上述那样的负荷,容易产生升降机构向一对滑轨的内侧(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内倾倒现象。当发生这样的现象时,会产生以下的问题:上述专利文献的后侧连杆及挡块无法充分抑制座椅后部的下陷动作。
[0007]有关上述那样的内倾倒现象,具体而言,例如在左右一对升降机构的两方中,在升降机构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升降机构与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的情况下,当发生车辆后碰撞时,伴随座垫后部的整体下陷,乘员也下陷,从而有可能导致乘员的头部位置相对于头枕而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偏离。此外,在左右一对升降机构中的一侧,在升降机构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升降机构与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的情况下,当发生车辆后碰撞时,伴随该偏置的升降机构侧的座垫后部的主要为单侧的下陷,乘员的姿势也倾斜,从而有可能导致乘员的头部位置相对于头枕而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发生偏离。
[0008]这样的问题并不限于具有升降机构的座椅,其也会发生在以下的情形:例如为了在不同的车型间共用座椅结构,在特定的车型中,使座椅固定用支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座椅固定用支架与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结构,能够在车辆后碰撞时抑制座椅后部向下方的下陷,从而能够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位置关系,该座椅具有将左右一对滑动机构与座垫框相互连接的左右一对连接部件,且在该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两方或一方中,连接部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连接部件与一对滑动机构的连接位置更往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
[0010]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包括:座垫;靠背;头枕;座垫框,设置在所述座垫内;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分别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和能够移动地卡合于该导轨的滑件,且侧视下设置在所述座垫的下方,以便将所述座垫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予以支撑;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将所述各滑动机构的滑件与所述座垫框连接,以便支撑所述座垫框;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其中,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以该连接部件与所述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该连接部件与所述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所述连结部件以车辆后碰撞时抑制至少所述一方的连接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方式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
[0011]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两方或一方中,连接部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连接部件与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如上所述的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因此在车辆后碰撞时,能抑制连接部件向左右一对滑动机构的内侧倒塌(内倾倒)。由此,在发生后碰撞时,能够抑制承受大负荷的座椅后部的下陷,其结果,能够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关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从左前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外观结构时的立体图。
[0013]图2是从左前斜上方观察上述车辆用座椅结构时的立体图。
[0014]图3是从左侧方观察上述车辆用座椅结构时的侧视图。
[0015]图4是从左后斜上方观察左侧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16]图5是从右后斜上方观察左侧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0017]图6是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背视图。
[0018]图7是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观察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俯视图。
[0019]图8是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左侧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局部放大背视图。
[0020]图9是表示固定在滑件上的连接支架的立体图。
[0021]图10是表示连结板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背视图,(C)是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根据【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结构。首先,通过图1至图3来说明车辆用座椅结构的整体结构。图1是从左前斜上方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外观结构时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前斜上方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时的立体图,图3是从侧面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时的侧视图。另外,在附图中,为了明确方向关系,适当地表示了方向标识。
[0023]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I (以下称作座椅I)具有座垫2、靠背4及头枕6。本实施方式中,座椅I以其宽度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的方式朝车辆前后方向设置。
[0024]在座垫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覆盖座椅下部的装饰部件8,在座椅左侧,设置有用于使座垫2上下移动的升降杆10、及用于通过倾斜机构(未图示)来使靠背4倾斜的倾斜用杆12及腰部支撑用杆13。这些杆10、12、13分别由乘员手动操作。
[0025]如图1至图3所示,在座垫2下方的车身地板(未图示)上,分别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将座垫2沿座椅前后方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自如地予以支撑的左右一对滑动机构14。这些滑动机构14主要由固定于地板的导轨16及能够滑动(移动)地卡合于这些导轨16的滑件18构成。在滑动机构14上,设置有后述的前方连杆部件40用的连接支架20及滑动锁定解除杆22等。
[0026]如图2及图3所示,座椅I具有设置在座垫2内的左右一对座垫框24及座椅底座26 ;设置在靠背内的靠背框架28、悬垫30及支撑用弹簧部件32 ;头枕框架36,安装头枕6 ;其中,左右一对座垫框24支撑座垫2自身,座椅底座26固定于这些座垫框24的座椅前侧部分,靠背框架28支撑靠背4自身。头枕框架36支撑头枕6并且能够调节该头枕6的上下方向位置。
[0027]在座椅I的下方,设置有连接滑动机构14的滑件18与座垫框24且支撑座椅I并使座垫2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38。该升降机构38如图2及图3所示,具有设置在座椅前方部分的左右一对前方连杆部件40以及后方连杆机构42。
[0028]如图3所示,左右一对前方连杆部件40各自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于被固定于滑件18上的连接支架20,各自的上端部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座垫框24。
[0029]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3所不,后方连杆机构42具有设置在座椅后方部分的左右一对后方连杆部件44、45及连接支架46、47。在本例中,位于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与位于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参照图6)相当于本发明的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而且,后方连杆部件44、45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杆部件。
[0030]座垫框24由左右一对前方连杆部件40、后方连杆部件44、45及连接支架46、47予以支撑,通过各前方连杆部件40及后方连杆部件44、45转动,座垫2能够上下移动。
[0031]接下来,通过图4至图7说明后方连杆机构42的结构和后方连杆部件44与滑动机构14及座垫框24连结的连接结构。
[0032]图4是从左后斜上方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左侧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是从右后斜上方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左侧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该图5中,省略了后述的稳定杆的图示。图6是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背视图,图7是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后方连杆机构的结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俯视图。
[0033]如图4所示,在后方连杆机构42,设置有用于驱动后方连杆部件44以使其转动的具有齿轮或棘轮等的公知的驱动单元48。该驱动单元48连接于升降杆10,通过乘员的杆操作,使座垫2上下移动。如图5所示,该驱动单元48具有连杆定位部件50,与形成于后方连杆部件44的齿51啮合的齿轮(未图示)通过升降杆10的操作而受到驱动,由此使后方连杆部件44转动。另外,也可使驱动单元48构成为使用电动机等的电动驱动单元。
[0034]如图4及图5所示,在座椅左侧,在后方连杆部件44的下方部分设置有下方转动轴52,在具上方部分设置有上方转动轴54。下方转动轴52由连接支架46予以支撑,该连接支架46被固定于滑件18。连接支架46的固定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0035]后方连杆部件44由驱动单元48予以驱动,由此以下方转动轴52为中心转动,伴随该转动,使座垫框24朝上下方向移动。而且,后方连杆部件44通过驱动单元48所具有的公知的制动机构而固定于指定的转动位置。本实施方式,驱动单元48如图2所示,仅设置在座椅I的左侧。
[0036]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为大致平面状的部什(板状部什)。另一方面,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具有设置下方转动轴53的平面状的部分(板状的部分)、从该部分朝向座椅宽度方向斜外侧延伸的部分、以及从该部分朝向上方延伸并且设置上方转动轴55的平面状的部分(板状的部分)。
[0037]如图4及图6所不,在左右的后方连杆部件44、45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仅设置在座椅左侧的驱动单元48的驱动力及制动机构的保持力传递至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的稳定杆56。该稳定杆56的两端部分别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各后方连杆部件44、45的设置有上方转动轴54、55的部分(图5中省略)。
[0038]如图4至图7所示,左右两侧的滑件18通过连结板58 (相当于本发明的连结部件)相互连结。更详细而言,连结板58是沿座椅宽度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该连结板58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各在两处通过螺栓固定于滑件18。由此,使左右的滑件18的前后方向的滑动同步,即,使左右的滑件18沿前后方向一体地移动。连结板58以具有能够使左右的滑件18 —体地移动的刚性的方式而在座椅前后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指定长度(宽度)。
[0039]通过图6至图10说明后方连杆部件44、45及连接支架46、47的连接结构、及连结板58与连接支架46、47的连结结构。图8是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观察车辆用座椅结构的左侧的后方连杆机构及其周边结构时的局部放大背视图,图9是表示固定在滑件上的连接支架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连结板58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背视图,(c)是侧视图)。
[0040]首先说明后方连杆部件44、45及连接支架46、47的连接结构。
[0041]如图8及图9所示,连接支架46具有沿着滑件18的上表面而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板状的第一面部46a,通过将该第一面部46a铆接于滑件18,从而固定于该滑什18。
[0042]而且,连接支架46具有从第一面部46a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图8中为右侧端部)竖立的板状的第二面部46b,上述的后方连杆部件44的下方转动轴52连结于该第二面部46b。即,如图9所示,在连接支架46的第二面部46b上,形成有用于支撑下方转动轴52的孔46d。而且,该第二面部46b的侧面(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以在后方连杆部件44的转动时引导其转动的方式形成为平面状。
[0043]而且,连接支架46具有从第二面部46b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三面部46c,该第三面部46c的详细情况如后所述,通过螺栓60(参照图8)及螺母(未图示)固定于在上述连结板58的后方缘部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凸缘部58a(参照图10)。而且,通过该螺栓60及螺母,第三面部46c与凸缘部58a以相互的面彼此抵接的方式而固定。
[0044]另外,座椅右侧的连接支架47也与上述连接支架46同样地形成。
[0045]此处,如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用于将滑件18与座垫框24相互连接的、连接支架46及后方连杆部件44的上述形状及结构,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与座垫框24的连接位置B(图中B所示的位置)相对于连接支架46与滑件18的连接位置A(图中A所示的位置)而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换言之,上述连接位置B相对于上述连接位置A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距离D。对于这样的结构,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支架46如上所述般固定于连结板58,从而提高了刚性,以使得在车辆后碰撞时,抑制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向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侧倒塌般的位移。
[0046]连结板58的厚度被设为能够兼顾针对产生如上所述般的倒塌位移的朝向下方且后方的方向的负荷的充分刚性与轻量化的厚度。本实施方式中,该厚度为约1_。而且,在连结板58上,为了实现轻量化且提高其自身的弯曲刚性,形成有凸缘及肋部59等(参照图
5、图 10)。
[0047]接下来,说明连结板58与连接支架46、47的连结结构。
[0048]如图5及图10所示,在连结板58的后缘部,在两处部位形成有朝向上方弯折地形成的凸缘部58a,在这些凸缘部58a上,形成有用于使螺栓60 (参照图8)穿过的螺栓孔58b。
[0049]主要如图8所示,如上所述,连接支架46的第三面部46c的前表面抵接于各凸缘部58a的后表面(凸缘面),通过螺栓60的螺栓紧固,各凸缘部58a与第三面部46c以面彼此抵接的方式而被固定。而且,如图6所示,右侧的连接支架47的第三面部47c与凸缘部58a也同样地相互被固定。
[0050]另外,在该图8所示的例子中,连接支架46的第三面部46c以设置于连结板58的凸缘部58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方式而被固定,但也可采用连接支架46的第三面部46c设置在连结板58的凸缘部58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且在使面彼此抵接的状态下被相互固定的方式。而且,也可通过铆接来同定第三面部46c与凸缘部58a。而且,也可使连结板58的凸缘部58a形成在连结板58的前缘部。
[0051]此处,连结板58的凸缘部58a及连接支架46的第三面部46c的各抵接面以在将座椅I设置于车身地板时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式形成。固样,当将座椅I设置于车身地板时,连结板58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0052]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座椅左侧,后方连杆部件44与座垫框24的连接位置B相对于连接支架46与滑件18的连接位置A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对于座椅右侧,后方连杆部件45与座垫框24的连接位置处于和连接支架47与滑件18的连接位置相同的位置(座椅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对于座椅右侧,后方连杆部件45与座垫框24的连接位置相对于连接支架47与滑件18的连接位置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的座椅结构。
[0053]而且,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座垫的高度位置被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的座椅。例如,也可省略上述连杆机构42、驱动单元48等,而采用使上述连接支架46、47延长至上方的座椅支撑用支架,且两方或一方的支架与座垫框24的连接位置相对于两方或一方的支架与滑件18的连接位置而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0054]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结构的作用效果。
[0055]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分别具有导轨16及滑件18的左右一对滑动机构14、及将各滑动机构14的滑件18与座垫框24连接的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即,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在座椅左侧,后方连杆部件4与座垫框24的连接位置B相对于连接支架46与滑件18的连接位置A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但如上所述,左右两侧的连接支架46、47经由连结板58在座椅宽度方向(车宽方向)上相互连结,从而抑制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向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侧倒塌般的位移(内倾倒)。因此,在车辆后碰撞时,可抑制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朝左右的滑动机构14之间的空间(两滑动机构的内方)倒塌,由此,当车辆后碰撞时,可抑制承受大负荷的座椅后部的下陷(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要是座椅后部的左侧的下陷)。因此,能够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6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关系。
[0056]S卩,在发生后碰撞时,基于起因于施加至靠背的负荷的力矩,对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和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施加朝向后方且下方的负荷。此时,对于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如上所述,后方连杆部件44与座垫框24的连接位置B相对于连接支架46与滑件18的连接位置A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因此有可能产生座椅左侧的连接支架46及后方连杆部件44向两滑动机构14的内侧倒塌的现象。但是,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板58与连接支架46、47在指定部位相互固定而提高了刚性,以抑制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什44及连接支架46向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侧倒塌般的位移(内倾倒),因而在车辆后碰撞时,即使承受如上所述的朝向后方且下方的负荷,也能抑制座椅后部向下方的下陷,由此可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另外,在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上也采用偏置结构的情况下,即,在后方连杆部件45与座垫框24的连接位置相对于连接支架47与滑件18的连接位置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抑制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的倒塌,还能够抑制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的倒塌。
[0057]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连接支架46、47上分别形成右具有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的第三面部46c、47c,连结部件58被固定于该第三面部46c、47c的上述面,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的内倾倒。另外,在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上也采用上述偏置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左右的后方连杆部件44、45及连接支架46、47的内倾倒。
[005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连接支架46、47的第三面部46c、47c的前表面(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与连结板58的各凸缘部58a的后表面(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该第三面部46c、47c与各凸缘部58a通过螺栓(或铆接)而被固定,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的内倾倒。即,欲发生内倾倒现象时,在连接支架46、47的第三面部46c、47c与连结板58的凸缘部58a之间,主要是剪切力发挥作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彼此通过螺栓(或铆接)相互固定,因此成为能够有效地耐受这样的剪切力的结构。这在座椅右侧在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上采用上述偏置结构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
[0059]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板58将一对滑件18相互连结,并且在该连结板58上形成有向上方弯折的后缘部(或前缘部),该后缘部(或前缘部)被固定于一对连接支架46、47。因此,以简易的结构便能够使一对滑件18切实地一体移动(滑动)且定位,并且能够抑制一对连接支架46、47及连结于它们的后方连杆部件44、45的内倾倒。这在座椅右侧在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上采用上述偏置结构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
[006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驱动单元48,驱动能够使座垫框24上下移动的左右一对后方连杆部件44、45中的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 ;稳定杆56,以与该驱动单元48驱动的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同步地驱动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的方式,将左右一对后方连杆部件44、45相互连结。因此,在所谓的具备升降机构的座椅中,仅在左右一对后方连杆部什44、45的一侧设置驱动单元48,囚而能够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而且,稳定杆56固定于后方连杆部件44的固定位置相对于连接支架46与滑件18的连接位置A而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偏置,因此能够相应地缩短稳定杆56的长度,实现轻量化。另外,在座椅右侧在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上也采用上述偏置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相应地缩短稳定杆56的长度。此外,稳定杆56的两端部被固定于左右一对后方连杆部件44、45,因此除了连结板58带来的抑制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即座椅左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4及连接支架46、座椅右侧的后方连杆部件45及连接支架47)的内倾倒的抑制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由稳定杆56带来的内倾倒抑制效果。
[0061 ] 将以上说明的本发明总结如下。
[0062]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包括:座垫;靠背;头枕;座垫框,设置在所述座垫内;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分别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和能够移动地卡合于该导轨的滑件,且侧视下设置在所述座垫的下方,以便将所述座垫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予以支撑;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将所述各滑动机构的滑什与所述座垫框连接,以便支撑所述座垫框;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其中,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以该连接部件与所述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该连接部件与所述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所述连结部件以车辆后碰撞时抑制至少所述一方的连接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方式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
[0063]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两方或一方中,连接部件与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连接部件与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如上所述的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因此在车辆后碰撞时,能抑制连接部件向左右一对滑动机构的内侧倒塌(内倾倒)。由此,在发生后碰撞时,能够抑制承受大负荷的座椅后部的下陷,其结果,能够恰当地维持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头枕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关系。
[0064]而且,上述车辆用座椅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上分别形成有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所述连结部件被固定于这些面从而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
[0065]根据该结构,由于连结部件被固定于形成在左右一对连接部件上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连接部件向车宽方向的内倾倒。
[0066]而且,上述车辆用座椅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连结部件具有与车辆前后方向交的面,并且在该面与所述一对连接部件的所述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被固定于该连接部件。
[0067]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形成在左右一对连接部件上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与设置在连结部件上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将连接部件与连结部件予以固定(例如通过螺栓紧固或铆接等来固定),连接部件的面与连结部件的面彼此的固定方向相对于连接部件的内倾倒方向而正交,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连接部什的内倾倒。
[0068]而且,上述车辆用座椅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连结部件是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具有指定宽度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各滑动机构的滑件相互连结的板状部什,该连结部件的前缘部或后缘部具有朝上方弯折的弯折部分,该弯折部分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件。
[0069]根据该结构,板状的连结部件将一对滑件相互连结并且该连结部件的前缘部或后缘部(弯折部分)被固定于一对连接部件,因此以简易的结构便能够使左右一对滑件一体地移动(滑动)且定位,并且能够抑制连接部件的内倾倒。
[0070]而且,上述车辆用座椅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包含使所述座垫框能够上下移动的连杆部件,该车辆用座椅结构还包括:驱动单元,设置在座椅的左右任一侧,以使所述座垫框上下移动的方式驱动所述左右一对连杆部件中一方的连杆部件;稳定杆,以与由所述驱动单元驱动的所述一方的连杆部件同步地驱动另一方的连杆部件的方式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杆部件相互连结;其中,所述稳定杆的两端部的固定于所述左右一对连杆部件的固定位置比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与所述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0071]根据该结构,在所谓的具备升降机构的座椅中,驱动单元仅设置在左右一对连杆部件中的一方,因此能够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而且,稳定杆的两端部的固定于左右一对连杆部件的固定位置相对于左右一对连接部件与滑件的连接位置而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囚此能够与该向内侧的偏置相应地缩短稳定杆的长度,由此能够实现稳定杆的轻量化。此夕卜,稳定杆的两端部被固定于一对连杆部件,因此除了连结部件带来的抑制连接部件向内倾倒的抑制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由稳定杆带来的抑制连接部件(连杆部件)向内倾倒的抑制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垫; 靠背; 头枕; 座垫框,设置在所述座垫内; 左右一对滑动机构,分别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地板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和能够移动地卡合于该导轨的滑件,且侧视下设置在所述座垫的下方,以便将所述座垫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予以支撑; 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将所述各滑动机构的滑件与所述座垫框连接,以便支撑所述座垫框; 连结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相互连结;其中, 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的至少一方的连接部件以该连接部件与所述座垫框的连接位置比该连接部件与所述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 所述连结部件以车辆后碰撞时抑制至少所述一方的连接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倒塌的方式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上分别形成有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所述连结部件被固定于这些面从而在车宽方向上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面,并且在该面与所述一对连接部件的所述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被固定于该连接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是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具有指定宽度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各滑动机构的滑件相互连结的板状部件,该连结部件的前缘部或后缘部具有朝上方弯折的弯折部分,该弯折部分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分别包含使所述座垫框能够上下移动的连杆部件, 该车辆用座椅结构还包括: 驱动单元,设置在座椅的左右任一侧,以使所述座垫框上下移动的方式驱动所述左右一对连杆部件中一方的连杆部件; 稳定杆,以与由所述驱动单元驱动的所述一方的连杆部件同步地驱动另一方的连杆部件的方式将所述左右一对连杆部件相互连结;其中, 所述稳定杆的两端部的固定于所述左右一对连杆部件的固定位置比所述左右一对连接部件与所述滑件的连接位置更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文档编号】B60N2/42GK104044490SQ201410058413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4日
【发明者】铃木崇, 中矢耕一, 坂井伸, 门田胜典, 丸山勉, 松村广隆, 田中祥乔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