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363010阅读:来源:国知局
4A,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内外侧的任意的 方向的载荷也确保较大的弯曲刚性。另外,在胎圈部4,将硬度较大的边口衬胶15在较大范 围配置于胎体帘布层6A的外侧。因此,通过将外侧第二三角胶部16b的高度Hl设为比外 侧第一三角胶部16a的高度小,针对作用有较大载荷的左右转弯,能够均衡地确保胎圈部4 的弯曲刚性。因此,操纵稳定性能得到大幅的提高。
[0059] 外侧第二三角胶部16b的轮胎径向高度Hl更加优选为外侧第一三角胶部16a的 轮胎径向高度H3的0. 70倍~0. 98倍。在外侧第二三角胶部16b的轮胎径向高度Hl不足 外侧第一三角胶部16a的轮胎径向高度H3的0. 70倍的情况下,胎圈部4的针对朝向轮胎 轴向外侧的力的弯曲刚性减小,从而操纵稳定性能有可能变差。在外侧第二三角胶部16b 的轮胎径向高度Hl超过外侧第一三角胶部16a的轮胎径向高度H3的0. 98倍的情况下,外 侧第二三角胶部16b内的发热量增大,从而耐久性能有可能变差。
[0060] 从确保弯曲刚性、且通过柔和地变形而抑制相对于胎体帘布层的剥离的观点来 看,上述的胎圈三角胶14的复弹性模量E*2例如优选为30MPa~IOOMPa左右。为了抑制 发热而提高耐久性、且缩小与边口衬胶15之间的刚性阶梯差而提高耐久性能,胎圈三角胶 14的损失正切tan δ 2例如优选为0. 1~0. 25左右。本实施方式的胎圈三角胶14为相同 的复弹性模量Ε*2以及相同的损失正切tan δ 2,因此容易制造。
[0061] 边口衬胶15具有:外侧边口部18,其设置于外侧胎圈4Α ;以及内侧边口部19,其 设置于内侧胎圈4Β。
[0062] 外侧边口部18具有:外侧第一边口部18a,其配置于外侧第一三角胶部16a的轮 胎轴向内侧;以及外侧第二边口部18b,其配置于外侧第二三角胶部16b的轮胎轴向外侧。 内侧边口部19具有:内侧第一边口部19a,其配置于内侧第一三角胶部17a的轮胎轴向内 侦h以及内侧第二边口部1%,其配置于内侧第二三角胶部17b的轮胎轴向外侧。
[0063] 内侧第二边口部19b具有比内侧第二三角胶部17b的高度大的高度H5。由此,能 够进一步提高内侧胎圈4B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针对转弯行驶时的较大载荷,能够发挥 优越的操纵稳定性能。
[0064] 内侧第二边口部19b的轮胎径向高度H5更加优选为内侧第二三角胶部17b的轮 胎径向高度H2的I. 1倍~1.7倍。特别地,在内侧第二边口部19b的轮胎径向高度H5超 过内侧第二三角胶部17b的轮胎径向高度H2的1. 7倍的情况下,内侧第二三角胶部17b过 度地小型化,从而有可能无法发挥操纵稳定性能。
[0065] 内侧第二边口部19b的轮胎径向高度H5优选比外侧第二边口部18b的轮胎径向 高度H6大。由此,能够将发热量容易增大的外侧第二三角胶部16b的热从胎圈外表面4a 顺畅地排出,并且能够确保内侧胎圈4B的弯曲刚性,因此,操纵稳定性能与耐久性能进一 步提尚。
[0066] 内侧第二边口部19b的轮胎径向高度H5更加优选为外侧第二边口部18b的轮胎 径向高度H6的1.05倍~1.25倍。在内侧第二边口部19b的轮胎径向高度H5超过外侧第 二边口部18b的轮胎径向高度H6的1. 25倍的情况下,内侧胎圈4B的刚性有可能过度地增 大,内侧第二三角胶部17b的柔和的变形受到抑制,从而耐久性能有可能变差。
[0067] 优选地,外侧第二边口部18b的轮胎径向上的外端18e位于比外侧第二三角胶部 16b的轮胎径向上的外端16e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通过外侧第一三角胶部16a、 外侧第二三角胶部16b以及外侧第二边口部18b,能够针对朝向轮胎轴向内侧以及外侧的 较大的压缩应力而均衡地确保较高的刚性,因此,能够发挥优越的操纵稳定性能。
[0068] 外侧第二边口部18b的轮胎径向上的外端18e与外侧第二三角胶部16b的轮胎径 向上的外端16e之间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La,优选为轮胎截面高度Ha的2%~10%。在上 述距离La超过轮胎截面高度Ha的10 %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确保外侧胎圈4A的轮胎轴向 外侧的较大的刚性。在上述距离La不足轮胎截面高度Ha的2%的情况下,外侧胎圈4A的 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有可能会过度增大。因此,左右转弯时的平衡降低,从而操纵稳定性能 有可能变差。
[0069] 从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的观点来看,边口衬胶15的复弹性模量E*3优选为 6MPa~15MPa。另外,边口衬胶15的损失正切tan δ 3优选为0. 08~0. 23。本实施方式的 边口衬胶15也为相同的复弹性模量Ε*3以及相同的损失正切tan δ 3,因此能够容易地制 造。
[0070] 图3是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3所示,胎面部2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的主沟21。
[0071] 本实施方式的主沟21包括外侧胎肩主沟21Α、内侧胎肩主沟21Β、外侧中央主沟 21C以及内侧中央主沟21D。外侧胎肩主沟21Α设置为最靠外侧胎面端To侧。内侧胎肩主 沟21Β设置为最靠内侧胎面端Ti侧。外侧中央主沟21C设置于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肩主 沟21A之间。内侧中央主沟21D设置于内侧胎肩主沟21B与轮胎赤道C之间。
[0072] 由此,胎面部2形成有外侧胎肩陆地部22A、内侧胎肩陆地部22B、外侧中间陆地部 22C、内侧中间陆地部22D以及中央陆地部22E。
[0073] 外侧胎肩陆地部22A设置于外侧胎肩主沟21A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内侧胎肩陆 地部22B设置于内侧胎肩主沟21B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外侧中间陆地部22C设置于外 侧胎肩主沟21A与外侧中央主沟21C之间。内侧中间陆地部22D设置于内侧胎肩主沟21B 与内侧中央主沟21D之间。中央陆地部22E设置于外侧中央主沟21C与内侧中央主沟21D 之间。
[0074] 本实施方式的主沟21均形成为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由此,能够确保各陆地部 22的较高的刚性,从而能够发挥优越的操纵稳定性能。
[0075] 外侧胎肩陆地部22A的轮胎轴向宽度Ws优选比内侧胎肩陆地部22B的轮胎轴向 宽度Wu大。外侧胎肩陆地部22A的轮胎轴向宽度Ws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2 %~ 20 %。内侧胎肩陆地部22B的轮胎轴向宽度Wu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8 %~16 %。
[0076] 在外侧胎肩陆地部22A设置有:外侧胎肩横沟23,其将外侧胎面端To与外侧胎肩 主沟21A连接;以及外侧胎肩横纹沟24,其从外侧胎面端To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且在外 侧胎肩陆地部22A内形成终?而。
[0077] 外侧胎肩横沟23设置有使得沟底隆起的拉筋25。
[0078] 拉筋25的轮胎轴向长度Ll优选为外侧胎肩陆地部22Α的宽度Ws的20 %~50%。 拉筋25的深度为外侧胎肩横沟23的最大深度的30%~70%。
[0079] 外侧胎肩横纹沟24的轮胎轴向长度L2为外侧胎肩陆地部22Α的轮胎轴向宽度Ws 的45%~85%。外侧胎肩横纹沟24的沟深为外侧胎肩横沟23的沟深的80%~100%。
[0080] 内侧胎肩陆地部22Β设置有:内侧胎肩横沟26Α,其将内侧胎面端Ti与内侧胎肩 主沟21B连接;以及内侧胎肩刀槽花纹26B,其将内侧胎面端Ti与内侧胎肩主沟21B连接。
[0081] 在外侧中间陆地部22C设置有:外侧中间第一横纹沟27A,其从外侧胎肩主沟21A 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并在外侧中间陆地部22C内形成终端;以及外侧中间第二横纹沟 27B,其从外侧中央主沟21C向外侧胎面端To侧延伸,并在外侧中间陆地部22C内形成终 端。
[0082] 内侧中间陆地部22D设置有:内侧中间第一横纹沟28A,其从内侧胎肩主沟21B向 轮胎赤道C侧延伸,并在内侧中间陆地部22D内形成终端;以及内侧中间第二横纹沟28B, 其从内侧中央主沟21D向内侧胎面端Ti侧延伸,并在内侧中间陆地部22D内形成终端。
[0083] 中央陆地部22E形成为未设置有横沟、横纹沟的平坦肋。
[0084] 在本发明中,为了确保良好的耐久性能与操纵稳定性能,分别对各沟23~28的沟 宽、沟深以及各陆地部22A~22E的轮胎轴向宽度进行规定,以使车辆外侧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