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34735阅读:来源:国知局
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说明中的“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客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前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的“Fr”表示前,“Rr”表示后,“Le”表示以乘客为基准的左,“Ri”表示以乘客为基准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Ce”表示车宽中心。
[0038]<实施例>
[0039]如图1所示,在车身10的内侧形成有前部的引擎室12以及位于该引擎室12的正后方的车厢13。车身10为单体壳(monocoque)式车身,其形成为以通过车宽方向的中心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线CL为轴的大致左右对称形状。
[0040]引擎室12和车厢13被仪表板下部面板15分隔开来。仪表板下部面板15的左右两端接合于左右的前柱16、16。
[0041]车身10包括左右的前部侧骨架30、30以及左右的下部构件18、18。左右的前部侧骨架30、30位于车身10的前部的左右两侧,沿车身10的前后方向延伸。在左右的前部侧骨架30、30之间配置有动力单元19。在左右的前部侧骨架30、30的前方设置有前隔板21。
[0042]左右的下部构件18、18从左右的前柱16向前方延伸。左右的下部构件18、18分别由水平部18b、18b以及下斜部18c、18c构成,其中,水平部18b、18b从左右的前柱16、16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下斜部18c、18c从该水平部18b、18b的顶端向前方下斜。下斜部18c、18c呈弯曲状态,以避开前车轮。
[0043]在左右的前部侧骨架30、30和左右的下部构件18、18之间,分别架设有左右的减震器外壳22、22。下面,以左侧的前部侧骨架3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0044]参照图2。在前部侧骨架30形成有安装紧固部31,该安装紧固部31用于紧固动力单元19。在该安装紧固部31,动力单元19被前部侧骨架30支撑。安装紧固部31形成为与其前后的部位相比,宽度较大。
[0045]在前部侧骨架30中的紧靠安装紧固部31的前方的部位,形成有向车宽中心侧凹陷的脆弱部32。脆弱部32形成为与其前后的部位相比,宽度较小。脆弱部32是通过使截面面积小于前部侧骨架30的其他部位从而降低了弯曲刚度的部位。脆弱部32以与安装紧固部31连续的方式形成于安装紧固部31的前方。
[0046]在脆弱部32的前方设置有分隔壁33。分隔壁33对形成为封闭截面状的前部侧骨架30的封闭截面进行分隔。
[0047]参照图3。前部侧骨架30由内侧骨架40和外侧骨架50构成,其中,内侧骨架40配置于车宽中心侧,外侧骨架50重叠于该内侧骨架40的车外侧。前部侧骨架30藉由内侧骨架40和外侧骨架50形成为大致呈矩形的封闭截面。
[0048]外侧骨架50的前端和内侧骨架40的前端通过接合于连接部件70,连接在一起。
[0049]在外侧骨架50从车宽外侧焊接有加强部件80。
[0050]内侧骨架40呈朝外侧骨架50开口的大致U字形,由以下部分组成:内侧底部41,其位于车宽中心侧;内侧壁部42、43,其从该内侧底部41的两端分别向车宽外侧延伸;内侧下凸缘44,其从下侧的内侧壁部42的顶端向下方延伸;以及内侧上凸缘45,其从上侧的内侧壁部43的顶端向上方延伸。
[0051]外侧骨架50呈朝内侧骨架40开口的大致U字形,由以下部分组成:外侧底部51(底部51),其位于车宽外侧;外侧壁部52、53(壁部52、53),其从该外侧底部51的两端分别向车宽中心侧延伸;外侧下凸缘54(参照图4),其从下侧的外侧壁部52的顶端向下方延伸,并焊接于内侧下凸缘44 ;外侧上凸缘55,其从上侧的外侧壁部53的顶端向上方延伸,并焊接于内侧上凸缘45 ;前部外侧下凸缘56,其从下侧的外侧壁部52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并焊接于连接部件70 ;前部外侧上凸缘57,其从上侧的外侧壁部53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并焊接于连接部件70 ;以及前部外侧中凸缘58,其从外侧底部51的前端向车宽外侧延伸,并焊接于连接部件70。
[0052]参照图4。外侧底部51和外侧壁部52、53之间的边界部59a、59b形成为向内侧凹陷的凸棱状。
[0053]再次参照图3。下侧的外侧壁部52仰视时呈从前方向后方宽度变窄的大致三角形。上侧的外侧壁部53俯视时呈从前方向后方宽度变窄的大致三角形。也就是说,也可以将外侧壁部52、53称为三角形部52、53。下面的说明中,必要时将外侧壁部52、53称为“三角形部52、53”。
[0054]外侧骨架50的前部由三角形部52、53构成,该三角形部52、53仰视及俯视时呈从前方向后方宽度变窄的大致三角形。在三角形部52、53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凸棱61?64。凸棱61、62向下方鼓出。凸棱63、64向上方鼓出。另外,凸棱61?64的形成数量、方向可以任意决定。进而,没有必要时,也可不形成凸棱61?64。
[0055]连接部件70由以下部分构成:第I面部71,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焊接有内侧骨架40的前端;第2面部72,其从该第I面部71向车宽外侧且向后方延伸,并焊接有外侧骨架50 ;以及第3面部73,其从该第2面部72沿车宽方向向车宽外侧延伸,并接合于下部构件18。据此,连接部件70中,相对于车宽中心侧的端部P1,车外侧的端部P2位于后方。
[0056]加强部件80由以下部分构成:加强部件底部81,其重叠于外侧底部51 ;加强部件壁部82、83,其重叠于外侧壁部52、53(三角形部52、53的后端);加强部件下凸缘84,其沿着外侧下凸缘54上下延伸,并焊接于外侧下凸缘54 ;以及加强部件上凸缘85,其沿着外侧上凸缘55上下延伸,并焊接于外侧上凸缘55。加强部件壁部82、83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
[0057]再次参照图2。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三角形部53中的一个边为向后方且向车宽中心侧延伸的倾斜边53a。向后方延长倾斜边53a后得到的延长线EL,通过比安装紧固部31更靠近车宽中心侧的位置。
[0058]根据本发明,能够取得如下效果。
[0059]参照图1。外侧骨架50、50的前部由三角形部53、53构成,该三角形部53、53呈从前方向后方宽度变窄的大致三角形。在比这些三角形部53、53更靠近后方的位置,形成有安装紧固部31、31。前部侧骨架30、30的沿车宽方向的截面面积在前端较大,然后逐渐变小。
[0060]参照图5。在发生小面积偏置碰撞时,碰撞负载施加于三角形部53,向前部侧骨架30的后方传递。三角形部53的后方的部位与三角形部53相比,截面面积较小,强度较低。而安装紧固部31是支撑重量较大的动力单元19的部分,强度较高。因此,被施加了碰撞负载的前部侧骨架30在三角形部53和安装紧固部31之间的部位,向车宽方向中心弯曲。通过前部侧骨架30向内侧弯曲,能够吸收碰撞能量。
[0061]同时参照图1。进而,通过前部侧骨架30 (左侧的前部侧骨架30)弯曲,能够藉由动力单元19,将负载传递至另一侧的前部侧骨架30 (右侧的前部侧骨架)。藉由动力单元19,使另一侧的前部侧骨架30弯曲。据此,能够获得更好的冲击吸收性能。
[0062]为了获得较好的冲击吸收性能,通过三角形部53、53构成了前部侧骨架30、30。仅通过变更前部侧骨架30、30的形状,即可获得较好的冲击吸收性能。能够提供一种零部件数量较少却具有较好的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身10。
[0063]进而,左右的前部侧骨架30、30中的、形成有安装紧固部31、31的部位,与其前后的部位相比向车宽外侧突出。据此,能够加大安装紧固部31、31的沿车宽方向的截面的面积,提高安装紧固部31、31的弯曲刚度。能够抑制施加了碰撞负载时的安装紧固部31、31的变形,从而更加切实地使前部侧骨架30、30在安装紧固部31、31的前方变形。
[0064]进而,左右的前部侧骨架30、30中的、形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