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萜化合物豆荚丙素或丁素及其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9390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萜化合物豆荚丙素或丁素及其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类从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cristatum中分离得到的结构新颖的含异戍二烯的桉烧(prenyIeudesmane)型二萜化合物豆荚丙素或丁素(Iobophytumins C,D),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该类化合物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和HCT-116人结肠癌细胞株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作为一类研制新的抗肿瘤药物的先导化合物,也可作为治疗各种临床常见多发癌症的药物。
背景技术
珊瑚系低等腔肠门动物,该类海洋生物全球有6100多种,其中中国有496种。软珊瑚是指腔肠门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亚目动物。软珊瑚亚目又分6个科,即Paralcyoniidae, Alcyoniidae, Asterospiculariidae, Nephtheidae, Nidaliidae 和Xeniidae0软珊瑚中富含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化合物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二萜、倍半萜、多羟基留醇和前列腺素等。豆荚软珊瑚属于Alcyoniidae科,是最早受到关注也是研究最多的软珊瑚之一,研究范围涉及20多个品种。其化学成分报道最多的是西松烷型和洛贝型二萜。在开发利用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从中寻找具有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海洋天然产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ristatum的乙醚粗提物在体外抗肿瘤筛选实验中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和HCT-116人结肠癌细胞株显示良好的抑制活性。进一步的生物活性跟踪研究使我们发现了含异戊二烯的桉烷型二萜化合物豆荚丙素和丁素。文献检索表明,豆荚丙素和丁素是结构新颖的含异戊二烯的桉烷型二萜化合物。体外抗肿瘤生物活性筛选实验表明,豆荚丙素和丁素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和人结肠癌细胞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ristatum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两个新的含异戊二烯的桉烷型二萜化合物豆荚丙素或丁素。本发明的还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含异戊二烯的桉烷型二萜化合物豆荚丙素或丁素在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含异戊二烯的桉烷型二萜化合物豆荚丙素和丁素分别具有如下的化学结构式
豆荚丙素豆荚丁素这2个化合物均系首次从中国三亚陵水产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ristatum中提取得到,故分别命名为豆荚丙素和丁素。本发明提供了从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cristatum中提取分离化合物豆荚丙素和丁素的方法,步骤如下I)-提取将软珊瑚Lobophytum cristatum用酮溶剂提取,所得提取液浓缩后得粗浸膏;将该粗浸膏溶于水中,混悬均匀后用乙醚萃取,所得萃取液浓缩后得到乙醚浸膏;2)_ 分离将步骤I)中得到的乙醚浸膏进行硅胶柱层析,以石油醚/乙醚进行梯度洗脱;其中,体积比为95 5的石油醚/乙醚的洗脱部分,经进一步硅胶柱层析,以体积比为98 2的石油醚/乙醚洗脱,分离出豆荚丙素和丁素;在步骤I)中,所述酮溶剂为丙酮,所述的提取是采用超声提取。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石油醚/乙醚梯度洗脱是以石油醚/乙醚的体积比为1000 — 95 5 — 90 10 — 80 20 — 50 50 — 20 80 — 0 100 进行梯度洗脱。本发明对所得豆荚丙素和丁素进行了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用于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所述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癌症)。具体地,所述的肿瘤为肺癌和结肠癌。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用Varian Mercury 400 型核磁共振仪测定 1H 和 13C-NMR ;用 Finnigan-MAT-95 型质谱仪测定MS (EIMS及HREMS);用Perkin-Elmer241MC型偏光计测定旋光值;所使用的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各种溶剂均由国药集团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均为分析纯。如无特殊说明,以下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液/液之间比值均为体积比。实施例I :二萜类化合物豆荚丙素和丁素的制备(I)提取将干重为210. Og的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属软珊瑚Lobophytumcristatum用丙酮(3000ml)超声提取3次,提取液合并后减压浓缩得到粗浸膏,将所得粗浸膏混悬于500ml水中。以乙醚(IOOOml)萃取该混悬液3次,所得萃取液合并后减压浓缩得到乙醚浸膏5. 4g。(2)分离乙醚浸膏5. 4g经200-300目硅胶柱层析,用石油醚/乙醚(100 0 — 95:5 —90 : 10 —80 : 20 —50 : 50 —20 : 80 —O : 100)进行梯度洗脱,每个梯度的洗脱液用量为1000ml。其中,石油醚/乙醚(95 5)洗脱液浓缩物得274. lmg,该部分经硅胶柱层析,用石油醚/乙醚(98 2)洗脱,分离出豆荚丙素9. Omg和豆荚丁素8. 8mg。豆荚丙素(Lobophytumin C)的理化性状如下无色油状物;[a ] D25-36 . 6 (cO. 45,CHCl3) !1H 匪R (CDCl3, 300MHz) δ 5. 13 (1Η,m, H-14),δ 4. 80 (1H,brs, H_18b),δ 4. 74(1H,brs,H-18a),δ 4. 71 (1H,brs,H_16b),δ 4. 44 (1H, brs, H-16a), δ 2. 31 (1H,m,H-3b),δ 2. 13(2H,m,H2-13),δ 2. 08 (2H,m,H2-12),δ 2. 01 (1H,m,H_3a),δ I. 95 (1H,m, H-7),δ I. 81 (1H, m, H_5),δ I. 69 (3H, s’ H3-19),δ I. 62 (3H, s’ H3_20),δ I. 61 (2H, m,、H2-8), 8 I. 59(lH,m,H-6b), 8 I. 58 (2H, m, H2-2), 8 I. 53 (lH,m, H-9b), 8 I. 51 (1H, m, H-9a),8 I. 45 (1H, m, H-lb),8 I. 27 (1H, m, H_6a),8 I. 26 (1H, m, H-1 a),8 0. 76 (3H, s’ H3_17) ;13CNMR (见表 I) ;HREIMS m/z 272. 2488.豆荚丁素(Lobophytumin D)的理化性状如下无色油状物;[a ]D25+7. 2 (c0. 48,CHCl3) : NMR(CDCl3, 300MHz) 8 5. 32 (1H, brs, H-3), 8 5. 13 (1H, m, H-14), 8 4. 80(lH,brs,H-18b), 8 4. 74 (1H, brs, H-18a), 8 2. 13 (2H, m, H2-13), 8 2. 09 (1H, m, H-2b), 8 2. 07 (2H,m, H2-12), 8 I. 96 (1H, m, H-2a), 8 I. 95 (1H, m, H-7), 8 1.91(1H, m, H-5), 8 I. 78 (1H, m,H-6b),8 I. 70 (3H, s’ H3-19),8 I. 62 (3H, s’ H3_20),8 I. 61 (3H, s’ H3-16),8 I. 56 (2H, m,H2-8), 8 I. 35(2H,m,H2-9), 8 I. 45 (lH,m, H-lb), 8 I. 19 (lH,m, H-la), 8 I. 15 (1H, m, H-6a),8 0. 90 (3H, s’ H3-17) ;13C NMR(见表 I) ;HREIMS m/z 272. 2488.表I豆荚丙素、丁素的13C NMR数据
权利要求
1.一类结构式如下的二萜化合物豆荚丙素或丁素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二萜化合物豆荚丙素或丁素在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肿瘤为肺癌和结肠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类从Lobophytum属软珊瑚Lobophytum cristatum Tixier-Durivault中分离得到的结构新颖的prenyleudesmane型二萜类化合物豆荚丙素或丁素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豆荚丙素和丁素结构式如下所示。该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可望在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中应用。本发明还可为研制新的治疗各种常见多发癌症药物提供先导化合物,对开发利用中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豆荚丙素豆荚丁素。
文档编号A61P35/00GK102731242SQ20111009157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2日
发明者周宇波, 李亮, 李佳, 盛丽, 郭跃伟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