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9559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已广泛的应用于军用和民用领域。无人机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固定翼无人机、扑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等。由于操控简单、可靠性高,并且不需要跑道便可以垂直起降,起飞后可以在空中悬停,因此相对于固定翼无人机和扑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多旋翼无人机通常有3个以上的旋翼,其机动性能是通过改变不同旋翼的扭力和转速来实现。常见的多旋翼无人机,如四旋翼、六旋翼和八旋翼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影视航拍、安全监控、农业植保和电力巡线等领域。

无人机要有效地的完成各种任务,其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精准性是必要的。无人机的操作涉及起飞、降落、上升、下降、俯仰、偏航等。例如,无人机在下降操作时,其旋翼的转速会降低,无人机会因缺乏升力开始降低高度,如果无人机有较为明显的下降,则需要减小无人机的下降速度,否则会出现无人机偏斜的情况,同时要不要让无人机过于接近地面,在达到一定高度时需要使得无人机的下降速度减慢,直到无人机停止下降。

由此可知,对于无人机的初学者来说,要熟练的掌握无人机的操作,则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而直接使用无人机在空中进行训练,则容易由于操作不熟练或者操作不当而导致无人机损坏。因此,较好的无人机操作训练方式是采用无人机训练平台。无人机训练架是一种无人机训练的平台,一般包括底座、与底座球铰接连接的支撑杆和与支撑杆的上端球铰接连接的用于安装无人机的安装座。为了实现安装在无人机训练架上的无人机可以向上或向下飞行,因此需要支撑杆具有伸缩的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能够实现安装在训练架上的无人机可以上下飞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所述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包括下杆、上杆、滑动地套装在所述下杆和所述上杆上的外杆、防止所述上杆从所述外杆内脱离的上防脱装置、以及防止所述下杆从所述外杆内脱离的下防脱装置。

优选地,所述上防脱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外杆的上端内部的上导向套和固定在所述上杆的下端的上限位件,所述下防脱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外杆的下端内部的下导向套和固定在所述下杆的上端的下限位件;当所述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达到最大长度时,所述上限位件的上端面与所述上导向套的下端面接触,所述下限位件的下端面与所述下导向套的上端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上导向套包括固定在所述外杆内的第一固定盖、固定在所述外杆上端的第二固定盖、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盖和所述第二固定盖之间的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固定盖与所述第二固定盖固定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固定盖和第二固定盖与所述上杆之间存在滑动间隙,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上杆之间为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盖的上端具有容纳所述第一套管的下端的第一固定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盖的下端具有容纳所述第一套管的上端的第二固定槽。

优选地,所述上限位件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上杆下端的第一螺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上杆下端面之间的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能够与所述上导向套的下端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下导向套包括固定在所述外杆内的第三固定盖、固定在所述外杆下端的第四固定盖、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盖和所述第四固定盖之间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三固定盖与所述第四固定盖固定所述第二套管,所述第三固定盖和第四固定盖与所述下杆之间存在滑动间隙,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下杆之间为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三固定盖的下端具有容纳所述第二套管的上端的第三固定槽。

优选地,所述第四固定盖的上端具有容纳所述第二套管的下端的第四固定槽。

优选地,所述下限位件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下杆上端的第二螺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栓和所述下杆上端面之间的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能够与所述下导向套的上端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通过设置下杆、上杆以及滑动地套装在上杆和下杆上的外杆,当无人机向上飞行时,可以向上拉动上杆,使上杆从外杆中拉出,然后通过上防脱装置带动外杆一起向上移动,使得下杆从外杆中伸出,从而使得所述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的伸长;同理,当无人机向下飞行时,随着外杆和上杆的向下运动,下杆逐渐伸入到外杆内,然后上杆伸入到外杆内,从而实现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缩短。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能够实现伸缩,从而安装在训练架上的无人机可以上下飞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示出了伸缩杆上端安装的安装座和下端安装的底座;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C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杆;2-上杆;3-外杆;4-上防脱装置;5-上导向套;51-第一固定盖;52-第二固定盖;53-第一套管;54-第一固定槽;55-第二固定槽;6-上限位件;61-第一螺栓;62-第一垫圈;7-下防脱装置;8-下导向套81-第三固定盖;82-第四固定盖;83-第二套管;84-第三固定槽;85-第四固定槽;9-下限位件;91-第二螺栓;92-第二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定义的,并与附图1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一致。“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零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

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因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适当参考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本实施方式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简称为支撑杆)可以包括下杆1、上杆2、滑动地套装在所述下杆1和所述上杆2上的外杆3、防止所述上杆2从所述外杆3内脱离的上防脱装置4、以及防止所述下杆1从所述外杆3内脱离的下防脱装置7。

上述基本实施方式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通过设置下杆1、上杆2以及滑动地套装在上杆2和下杆1上的外杆3,当无人机向上飞行时,可以向上拉动上杆2,使上杆2从外杆3中拉出,然后通过上防脱装置带动外杆3一起向上移动,使得下杆1从外杆3中伸出,从而使得所述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的伸长;当无人机向下飞行时,随着外杆3和上杆2的向下运动,下杆1逐渐伸入到外杆3内,然后上杆2伸入到外杆3内,从而实现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缩短。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主要是针对无人机训练架自身的特点而采用的,由于无人机训练架的支撑杆与底座之间为球铰接连接,安装座与支撑杆之间也为球铰接连接,也就是说无人机训练架在不使用时,不借助其他外部结构,其支撑杆不能保持正常状态(直立状态),支撑杆上连接的安装座也不能保持正常状态(水平状态),因此,在支撑杆收缩后,需要支撑杆能够与底座上的结构、以及安装座上的结构卡合,以使得支撑杆和安装座能够保持正常状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通过设置由外杆3、上杆2和下杆1构成的支撑杆,可以在外杆3的两端分别设置可以与底座和安装座卡合的结构,在支撑杆伸长时,外杆3的两端远离底座和安装座,使得支撑杆可以相对底座和安装座自由运动,当支撑杆收缩时,外杆3两端的卡合结构分别与底座和安装座卡合,从而使支撑杆和安装座能够保持正常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避免支撑杆在伸长时,上杆2或下杆1从支撑杆内脱出,在上杆2、下杆1和外杆3之间设置有上防脱装置4和下防脱装置7。所述的上防脱装置4和下防脱装置7可以采用防止两个部件分离的任何适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防脱装置4包括固定在所述外杆3的上端内部的上导向套5和固定在所述上杆2的下端的上限位件6,所述下防脱装置7包括固定在所述外杆3的下端内部的下导向套8和固定在所述下杆1的上端的下限位件9;

当所述无人机训练架伸缩结构达到最大长度时,所述上限位件6的上端面与所述上导向套5的下端面接触,所述下限位件9的下端面与所述下导向套8的上端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导向套5和上限位件6配合,下导向套8与下限位件9匹配,可以较好地防止上杆2和下杆1从外杆中脱出。并且通过设置上导向套5和下导向套8,可以保证上杆2和下杆1可以在外杆3内顺畅的滑动。

所述的上导向套5具体结构可以包括固定在所述外杆3内的第一固定盖51、固定在所述外杆3上端的第二固定盖5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盖51和所述第二固定盖52之间的第一套管53,所述第一固定盖51与所述第二固定盖52固定所述第一套管53,所述第一固定盖51和第二固定盖52与所述上杆2之间存在滑动间隙,所述第一套管53与所述上杆2之间为滑动配合。

所述第一套管53与上杆2之间为滑动配合,可以通过第一套管53对外杆3内的上杆2进行导向,为了保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伸缩结构的运行稳定性,第一套管53可以采用耐磨、且具有自润滑功能的材料制作,例如采用铜基耐磨材料制作。所述第一固定盖51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焊接或者过盈配合等方式固定在外杆3内,所述第二固定盖52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外杆3的上端。通过第一固定盖51和第二固定盖52可以较好的将第一套管53固定在外杆3内。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上导向套5也可以只使用第一套管53,此时只需要将第一套管53可靠地固定在外杆3上即可。

如图4所示,为了方便地安装第一套管53,所述第一固定盖51的上端具有容纳所述第一套管53的下端的第一固定槽54。同样地,所述第二固定盖52的下端具有容纳所述第一套管53的上端的第二固定槽55。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槽54和第二固定槽55,可以方便地固定第一套管53。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限位件6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上杆2下端的第一螺栓6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栓61和所述上杆下端面之间的第一垫圈62,所述第一垫圈62能够与所述上导向套5的下端面接触。

同样地,上限位件6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焊接在所述上杆2下端的挡块。挡块的上端面可以与上导向套5的下端面接触,从而达到限位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与上导向套5类似,所述下导向套8也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结构,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下导向套8包括固定在所述外杆3内的第三固定盖81、固定在所述外杆3下端的第四固定盖8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盖81和所述第四固定盖82之间的第二套管83,所述第三固定盖81与所述第四固定盖82固定所述第二套管83,所述第三固定盖81和第四固定盖82与所述下杆1之间存在滑动间隙,所述第二套管83与所述下杆1之间为滑动配合。

为了更好的固定第二套管83,所述第三固定盖81的下端具有容纳所述第二套管83的上端的第三固定槽84。所述第四固定盖82的上端具有容纳所述第二套管83的下端的第四固定槽85。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下限位件9也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结构,只要在支撑杆伸到最长时,能够与下导向套8接触,阻挡下杆1从外杆3中脱出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限位件9为螺纹连接在所述下杆1上端的第二螺栓9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栓91和所述下杆上端面之间的第二垫圈92,所述第二垫圈92能够与所述下导向套8的上端面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杆2和所述下杆1均可以采用管状结构,不仅可以降低支撑杆的自重,而且便于上限位件6和下限位件9的安装。

以上实施方式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方式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