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水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95712发布日期:2021-07-30 18:05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铁水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铁水转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水转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产中,铁水转运及倾倒大都采取吊车或者叉车进行,采用这种方式转运铁水存在诸多缺陷:采用吊车进行转运需要工人对吊车进行控制,耗费较多人力资源;同时进行空中运输存在较大的危险性,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并且,采用叉车进行转运也需要占用人力资源,且生产效率较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铁水转运系统,在铁水转运过程中,能够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水转运系统,在铁水转运过程中,能够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铁水转运系统,其包括熔炼区、浇注区以及设于所述熔炼区和所述浇注区之间的转运机构,所述转运机构包括转运包、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一转运车和第二转运车,所述第二轨道连接于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浇注区之间;所述第一转运车能够沿所述第一轨道移动,所述第二转运车能够沿所述第二轨道移动,所述第一转运车和所述第二转运车分别设有驱动辊,并可通过所述驱动辊转运所述转运包;所述第二转运车设有动作装置,所述动作装置升降部、翻转部和连接件,所述转运包能够在所述驱动辊的作用下移动至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和脱离,所述升降部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件驱动所述转运包沿竖直方向滑动,所述翻转部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件驱动所述转运包绕水平方向翻转。

铁水由熔炼炉转运至浇注机内,全程无需人工进行操作,也无需对转运包进行起吊等操作,从而可有效减少人力物力,省时高效,并且,由于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可直接设于地面,无需高空作业,从而提高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熔炼区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熔炼炉,所述第一轨道沿所述熔炼区的长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轨道的数量至少为两条,各所述第二轨道并列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轨道连通。

可选地,还包括球化区,所述第二轨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设于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段之间,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分别设有所述驱动辊,所述第一段穿过所述球化区;所述第二转运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能够沿所述第一段移动,所述第二车体能够沿所述第二段移动,所述第二车体设有所述动作装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运车还设有称重装置,所述称重装置用于对所述转运包进行称重。

可选地,所述动作装置还包括底座以及设于所述底座的支架,所述支架设有滑道和所述水平轴,所述滑道沿竖直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动作装置还包括底板和旋转部,所述底板设有所述驱动辊,所述旋转部设于所述底座并可作用于所述底板使其相对于所述底座绕竖直轴转动,所述竖直轴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架、所述升降部和所述翻转部均设于所述底板。

可选地,所述旋转部包括旋转电机、传动齿轮和转盘,所述旋转电机能够通过所述传动齿轮驱动所述转盘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所述底板与所述转盘同轴固定。

可选地,所述支架还设有移动座,所述升降部能够驱动所述移动座沿所述滑道滑动,所述翻转部、所述竖直轴和所述连接件均设于所述移动座。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还设有第一配合结构,所述转运包的外壁设有第二配合结构,所述转运包和所述连接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配合连接,所述转运包能够在所述驱动辊的驱动下移动至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配合结构中,一者为卡槽,另一者为卡凸,所述卡槽与所述驱动辊的驱动方向平行;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和所述第二配合结构分别设有相互适配的限转结构,所述限转结构用于限制所述转运包相对于所述连接件发生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铁水转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运包由第一转运车移动至第二转运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转运包由第一车体移动至第二车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车体沿第二段移动的各状态的示意图;

图5第二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转运包处于扒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转运包处于上升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转运包将铁水倒入浇注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转运包未与连接件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10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熔炼区,101-熔炼炉;200-浇注区,201-浇注机;300-球化区;

1-第一轨道;

2-第二轨道,21-第一段,22-第二段;

3-第一转运车;

4-第二转运车,41-第一车体,42-第二车体;

5-动作装置,50-底座,501-驱动轮,51-支架,511-滑道,512-水平轴,52-升降部,53-翻转部,54-底板,55-旋转部,551-旋转电机,552-传动齿轮,553-转盘,56-连接件,561-第一配合结构,57-移动座;

6-转运包,61-第二配合结构;

7-驱动辊,71-驱动电机;

8-装渣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铁水转运系统,如图1所示,该铁水转运系统包括熔炼区100、浇注区200和转运机构,其中,转运机构设于熔炼区100和浇注区200之间,该转运机构能够将熔炼区100各熔炼炉101所产生的铁水转运至浇注区200并倒入浇注机201内。

具体的,如图1所示,转运机构包括转运包6以及第一轨道1、第二轨道2、第一转运车3和第二转运车4,其中,第一轨道1设于朝向熔炼区100的一侧,第二轨道2设于朝向浇注区200的一侧。第一轨道1和第二轨道2相交,并且第一转运车3和第二转运车4分别设有驱动辊7,当第一转运车3和第二转运车4均位于第一轨道1和第二轨道2相交的位置时,两个转运车相接,此时,转运包6可在驱动辊7的作用下移动从一个转运车移动至另一个转运车(如图2所示)。

熔炼区100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并列设置的熔炼炉101,各熔炼炉101均可用于生产铁水,第一轨道1沿该熔炼区100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转运车3能够沿第一轨道1移动至各熔炼炉101所在位置,每个熔炼炉101可将其所生产的铁水倒入至转运包6内,然后第一转运车3沿该第一轨道1移动至与第二轨道2相接的位置,多个熔炼炉101的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生产效率。第二转运车4也位于第二轨道2朝向第一轨道1的端部,第一转运车3和第二转运车4相接,即可通过驱动辊7将转运包6由第一转运车3移动至第二转运车4,然后第二转运车4将带动该转运包6沿第二轨道2移动至浇注区200。

第二转运车4设有动作装置5,该动作装置5包括连接件56、升降部52和翻转部53,转运包6能够在驱动辊7的作用下移动至与连接件56连接和脱离,并且,当转运包6与连接件56在连接状态下时,升降部52能够驱动连接件56沿竖直方向滑动,并带动转运包6沿竖直方向滑动以实现升降,并且,翻转部53能够驱动连接件56绕水平轴512翻转,并带动转运包6绕水平轴512翻转,该水平轴512沿水平方向设置,转运包6绕该水平轴512翻转可实现倾倒,以便于向浇注区200的浇注机201内倒铁水。

当转运包6将铁水倒入至浇注机201内后,转运包6内部处于空置状态,然后翻转部53通过连接件56驱动转运包6绕水平轴512反向翻转至原位,并且升降部52通过连接件56驱动转运包6下降至原位,第二转运车4沿第二轨道2向第一轨道1的一侧移动,直至第二转运车4和第一转运车3对接,此时,空置的转运包6可在驱动辊7的作用下移动并与连接件56脱离(如图10所示)至第一转运车3,然后由第一转运车3带动转运包6沿第一轨道1移动至对应的熔炼炉101。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铁水转运系统中,铁水由熔炼炉101转运至浇注机201内,全程无需人工进行操作,也无需对转运包6进行起吊等操作,从而可有效减少人力物力,省时高效,并且,由于第一轨道1和第二轨道2可直接设于地面,无需高空作业,从而提高安全性。

具体的,该铁水转运系统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转运车3沿第一轨道1移动,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转运车4沿第二轨道2移动,当第一转运车3和第二转运车4对接后,控制器能够控制驱动辊7转动以驱动转运包6移动并在两个转运车之间切换,同时该控制器还能够控制动作装置5对转运包6进行升降以及翻转等动作,保证全程无需人工操作,节省人力且省时高效。而控制器如何通过信号控制第一转运车3、第二转运车4进行转运操作以及如何控制动作装置5对转运包6进行动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以使熟知的现有技术,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轨道2的数量为至少两条,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轨道2的数量为两条,也可以是三条或更多条均可,当第一转运车3将转运包6转运至其中一个第二转运车4后,该第一转运车3可继续沿第一轨道1移动至与放置有空置的转运包6的第二转运车4对接,也就是说,可通过同一个第一转运车3在多个熔炼炉101和至少两个第二转运车4之间,实现转运操作,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该控制器还能够用于监测各熔炼炉101的状态,并可控制熔炼炉101向转运包6内倒入铁水。

该铁水转运系统还包括球化区300,具体的,第二轨道2是包括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两段式结构,具体的,第二轨道2的第一段21连接于第一轨道1和第二段22之间,第二段22连接于第一段21和浇注区200之间,并且第一段21穿过上述球化区300,第一车体41可沿第一段21移动至球化区300内,在球化区300内可向转运包6内加入球化剂。相应的,第二转运车4也包括第一车体41和第二车体42两部分车体,第一车体41和第二车体42分别设有上述驱动辊7,转运包6能够在第一转运车3和第一车体21之间,以及在第一车体21和第二车体22之间切换,两个车体之间通过驱动辊7实现转移,具体的,第一车体41能够沿第一段21移动,第二车体42能够沿第二段22移动,并且第二车体42设有上述动作装置5。由于球化区300内的工况相对较差,因此,将第二转运车4设置为包括两个车体的结构时,可将动作装置5设置在第二车体42,从而避免球化区300的恶劣工况对动作装置5造成影响,保证动作装置5的使用寿命。当然,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轨道2,也可以不将其分段设置,而将其分段设置时,能够灵活地适用浇注区200的高度等条件。

第一转运车3还设有称重装置,该称重装置能够对转运包6进行称重,当熔炼炉101向空置的转运包6内倒入铁水时,称重装置能够对转运包6的重量进行监测,当转运包6的重量达到预设重量时,熔炼炉101停止倒入,如此设置,可在无需人工看管的情况下,避免熔炼炉101向转运包6内倒入的铁水过多导致溢出的情况,自动化程度高。具体的,称重装置与控制器信号连接,并将称重结果发送至控制器,以实施监测转运包6的重量,当转运包6的重量达到预设重量时,控制熔炼炉101停止倒入。

如图5所示,该动作装置5还包括底座50以及设于该底座50的支架51、,其中支架51设有上述连接件56以及滑道511和水平轴512,其中,滑道511沿竖直方向设置,水平轴512与滑道511垂直,当转运包6与连接件56在连接状态下时,升降部52能够驱动连接件56沿滑道511滑动,并带动转运包6沿滑道511滑动以实现升降,并且,翻转部53能够驱动连接件56绕水平轴512翻转,并带动转运包6绕水平轴512翻转,运包6绕该水平轴512翻转可实现倾倒。

如图5所示,动作装置5还包括底板54和旋转部55,其中,底板54设有上述驱动辊7,旋转部55设于底座50并可作用于该底板54使其相对于底板54绕竖直轴转动,该竖直轴沿竖直方向设置。该旋转部55能够带动底座50以及设于该底座50的转运包6转动。旋转部55的设置,能够使得转运包6在转运过程中的位置更为灵活,以适用于现场不同工况。

转运包6在驱动辊7的作用下,能够由第二轨道2的第一段21移动至第二段22(如图3中a1所示),然后能够在设于第二段21的驱动辊7的作用下移动至与连接件56连接(如图3中a2所示),接着,第二车体42带动转运包6沿第二段42移动(如图4中b1所示),当第二车体42移动至扒渣位置时,旋转部55驱动底板54转动并带动转运包6转动至朝向设于第二轨道2侧面的装渣桶8,通过翻转部53使转运包6翻转并处于倾斜状态(如图4中b2所示)后,便于操作人员从侧面对其进行扒渣操作,在扒渣操作完成后,旋转部55可再次带动底座50绕竖直轴反向转动,使得转运包6朝向浇注机201(如图4中b3所示)即可。

具体的,该旋转部55包括旋转电机551、传动齿轮552和转盘553,其中的,旋转电机551能够通过传动齿轮552驱动转盘553相对于底座50转动,该底板54与转盘553同轴固定,因此,当转盘553在转动时能够带动底板54转动,其中,传动齿轮552可以是单个齿轮也可以是齿轮组,转盘553沿周向设有齿圈,齿圈与传动齿轮552啮合传动,具体的,齿圈可以设于转盘553的内圈也可以设于转盘553的外圈,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动作装置5还包括移动座57,该移动座57能够沿滑道511滑动,并且翻转部53、水平轴512和连接件56均设于该移动座57,第一驱动件能够驱动该移动座57沿滑道511滑动,同时带动翻转部53、水平轴512、连接件56以及与连接件56连接的转运包6一同沿滑道511升降,然后翻转部53可作用于连接件56使其带动转运包6绕水平轴512翻转。

连接件56能够与转运包6连接,并且连接件56在升降和翻转的过程中,能够带动转运包6一同升降和翻转,具体的,该连接件56设有第一配合结构561,转运包6对应设有第二配合结构61,转运包6能够通过第一配合结构561和第二配合结构61与连接件56连接配合,然后连接件56可带动该转运包6一同升降和翻转。具体的,当转运包6移动至第三车体的驱动辊7后,驱动辊7能够驱动转运包6移动,直至第一配合结构561和第二配合结构61配合,无需人工操作使得两个配合结构配合,进一步简化整体操作,并且当浇注完成后,驱动辊7反向转动并可带动转运包6反向移动至第一配合结构561和第二配合结构61脱离(如图10所示),然后继续移动至第一车体41。

对于第一配合结构561和第二配合结构61的具体结构和配合方式,本实施例不做限制,如图10所示,第一配合结构561为设于连接件56的卡槽,第二配合结构61为设于转运包6外壁的卡凸,其中,卡槽与驱动辊7的驱动方向平行设置,当转运包6在驱动辊7的作用下能够移动至卡凸与卡槽卡接配合,以实现转运包6和连接件56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当然,还可以是第一配合结构561为卡凸,第二配合结构61为卡槽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并且,第一配合结构561和第二配合结构61还分别设有相互适配的限转结构,该限转结构的设置能够限制转运包6相对于连接件56发生转动,以保证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对于该限转结构不做限制,如可将卡凸和卡槽分别对应设置有相互贴合的平面结构,通过平面结构限制二者之间发生转动,或者,还可以是连接件56固设有弧形面,该弧形面能够贴合于转运包6的外壁以限制二者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弧形面和转运包6的外壁形成相互适配的限转结构。

如图6所示,连接件56的数量为两个,这两个连接件56分别设有上述第一配合结构561,并且两个连接件56分别设于底板54的两侧,相应的,转运包6的两侧也分别对应设有一个第二配合结构61,当两个卡凸和两个卡槽对应卡接配合时,两个连接件56的同步转动能够稳定地带动转运包6一起转动。具体的,连接件56可以设置为板型结构即可,如此可简化整体结构、减轻整体重量并降低成本。同样的,滑道511和移动座57的数量均为两个,布置情况与上述连接件56相同。

本实施例中,对于上述升降部52和翻转部53的具体结构并不做限制,如图7和图9所示,升降部52包括液压缸,该升降部52的液压缸设于底板54,其活塞杆与移动座57连接,翻转部53也包括设于移动座57的液压缸,其活塞杆与连接件56铰接,并且连接件56可相对于移动座57绕水平轴512转动。或者,还可以将升降部52和翻转部53设置为气缸或电机和丝杆的组合结构均可。具体的,升降部52和翻转部53的数量均为两个,并且布置情况与上述连接件56的布置情况相同,即底板54的两侧,每一侧都设有一个升降部52和一个翻转部53,以保证连接件56能够稳定地带动转运包6升降和翻转。

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转运车3和第一车体41均不作限制,如可将其设置为包括底座50以及设于底座50的驱动辊7即可,其中,第一转运车3的底座50设有称重装置。第一转运车3和第二转运车4的各底座50还分别设有伺服电机和驱动轮501,其中,驱动轮501设于底座50的下端面,伺服电机能够驱动驱动轮501转动,以沿第二段22移动,同样的第一转运车3体以及第一段21的底部分别设有伺服电机和驱动轮501,通过伺服电机驱动驱动轮501转动,实现第一转运车3沿第一轨道1移动,第一车体41沿第一段21移动,第二车体42沿第二段22移动。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