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5617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特别涉及不降低操纵稳定性而能改进抗湿滑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充气轮胎的胎面上,为了得到抗湿滑性能而形成周向槽。
众所周知,在轮胎赤道面上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央肋的中央肋花纹的轮胎,与在轮胎赤道面上具有周向槽的中央槽花纹的轮胎相比,操纵稳定性好。
把中央肋(中央凸出部列)的宽度加宽时,虽然能提高操纵稳定性,但是抗湿滑性能降低。
为此,在小汽车、轻型载重汽车等上,为了防止抗湿排水性降低,通常是采用在中央肋上设置了横槽的轮胎(例如日本特开平11-91315号公报)。
但是,为了提高抗湿排水性,在中央肋上多用横槽时,会导致中央肋的凸出部刚性降低,使操纵稳定性降低。
即,已往的技术中,不能同时提高操纵稳定性和抗湿滑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不降低操纵稳定性、同时又能改进抗湿滑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1记载的充气轮胎,在胎面上,配置着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一对周向槽,将该胎面至少划分成为若干个凸出部列,其中包括轮胎赤道面侧的中央凸出部列、和配置在该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两侧凸出部列,至少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和上述两侧凸出部列上,在轮胎周向配置若干个在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槽,其特征在于,至少配置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上的上述横槽从凸出部两端朝着凸出部内侧延伸到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至少15%以上,这样,将上述中央凸出部列块化或伪块化;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上述块或上述伪块,在面临上述周向槽的轮胎周向一侧的角部附近,形成朝着上述周向主槽其深度渐增的倒角部,使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宽度方向两侧附近沿着轮胎周向凹凸。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1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记载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在胎面上配置了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一对周向槽,将该胎面至少划分成为轮胎赤道面侧的中央凸出部列、和配置在该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两侧的两侧凸出部列,所以,可得到基本的抗湿滑性能。
另外,在中央凸出部列设有横槽,该横槽从凸出部两端朝向凸出部内侧,并延伸到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至少15%以上,把中央凸出部列块化或伪块化,所以,提高抗湿滑性能。
另外,横槽的长度如果不足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15%,则抗湿滑性能不够。为了使胎面圆周上的排水性不偏倚,该横槽最好以一定的间隔配置在轮胎周向。
虽然加宽中央凸出部列的宽度能提高操纵稳定性,但是,如果过度地加宽了中央凸出部列,则引起抗湿排水性降低的问题。
为此,当为了弥补抗湿排水性而在中央凸出部列多用横槽(线槽)时,中央凸出部列的凸出部刚性降低,操纵稳定性降低。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在中央凸出部列的块或伪块中,在朝向周向槽的轮胎周向一侧的角部附近,形成了朝向周向主槽且其深度渐深的倒角部,所以,倒角部将凸出部胎面与路面之间的水朝周向主槽侧排出,可提供抗湿滑排水性。
这样,倒角部进行排水,不必多用横槽,所以,可确保中央凸出部列的高凸出部刚性,同时也确保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在中央凸出部列设置倒角部减少中央凸出部列的接地面积,所以,在接地面时可确保高的接地压。
因此,通过改变倒角部的面积,可得到最适当的接地压。
为了提高排水性,倒角部与横槽相接地配置最为有效,通过与横槽相接地配置,在块或伪块的周向一方的角部附近形成倒角部。
另外,形成倒角部,使中央凸出部列的宽度方向两侧附近沿轮胎周向凹凸,所以,可以在轮胎周上没有偏倚地提高抗湿滑性。
如上所述,由于技术方案1记载的充气轮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以不降低操纵稳定性并改进抗湿滑性能。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设在上述块或伪块的、俯视胎面为钝角的钝角角部附近,从胎面平面上看的形状是大致的梯形,其上边朝向上述周向主槽,其底边大致平行于轮胎周向,并且俯视胎面的形状是相对于胎面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的平面形状。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2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由于将倒角部形成为大致梯形状,其上边配置在周向主槽侧,所以,倒角部面积在周向主槽侧减小。
与把梯形的底边配置在周向主槽侧时相比,由于中央凸出部列的与周向主槽相邻部的接地面积增加,所以,作为中央凸出部列整体,接地部分的偏倚小。
另外,由于倒角部的梯形的底边基本上平行于轮胎周向,所以,可抑制偏磨耗(确保耐偏磨耗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基本上平行于轮胎周向,是指与轮胎周向平行的偏差度在10°以内。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2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作为中央凸出部列整体,接地部分的偏倚小,可抑制偏磨耗。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或2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一侧的横槽、和轮胎轴向另一侧的横槽由比上述横槽窄的第1细槽连接。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3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由于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一侧的横槽、和轮胎轴向另一侧的横槽由比横槽窄的第1细槽连接,所以,使中央凸出部列的凸出部刚性在周上均匀化。
这里,第1细槽的槽宽最好在2mm以下。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3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以使中凸出部列的凸出部刚性在周上均匀化。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在轮胎轴向宽度设定为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5~30%范围内,其周向槽侧下端部分设定为相邻周向主槽的槽深的5~50%范围内。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4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在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中,如果轮胎轴向宽度不足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5%,则槽化的部分(倒角而不接地部分的面积)不足,抗湿滑排水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中,如果轮胎轴向宽度超过了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30%,则接地面积过小,操纵稳定性降低。
因此,将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的轮胎轴向宽度最好设定在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5~30%范围内。
另外,在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中,如果周向槽侧下端部分不足相邻周向主槽的槽深度的5%,则槽化部分的体积不足,抗湿排水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中,如果周向槽侧下端部分超过了相邻周向主槽的槽深度的50%,则倒角部的刚性降低,操纵稳定性降低。
因此,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将周向槽侧下端部分,最好设定在相邻周向主槽槽深的5~50%范围内。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4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得到抗湿排水性和操纵稳定性两者的平衡。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和该倒角部以外的非倒角部的交界部分,非倒角部的靠倒角部侧的侧壁面与胎面大致成90°。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5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该技术方案5中所述的大致90°,是指90°±10°。
非倒角部的靠倒角部侧的侧壁面相对于胎面的角度为锐角时(不足80°),交界部分的凸出部刚性不足,容易引起偏磨耗。
另一方面,非倒角部的靠倒角部侧的侧壁面相对于胎面的角度为钝角时(超过100°),棱边效果减弱,雪地防滑性能降低。
因此,非倒角部的靠倒角部侧的侧壁面相对于胎面的角度最好为大致90°。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5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得到偏磨耗和雪地防滑性能的平衡。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一方侧的倒角部、和轮胎轴向另一方侧的倒角部,其至少一部分彼此相向。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6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由于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一侧的倒角部、和轮胎轴向另一侧的倒角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相向,所以,抗湿排水性和凸出部刚性在中央凸出部列左右均等。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6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抗湿排水性和凸出部刚性,在中央凸出部列左右均等。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中,上述倒角部比在周向相邻的倒角部以外的非倒角部朝着相邻周向槽侧突出,以上述非倒角部的靠周向主槽侧的端部为基准,倒角部的轮胎轴向突出量,设定在相邻周向槽的槽宽的2.5~40%范围内。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7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通常,将凸出部倒角时,凸出部的刚性会降低,但是,在该中央凸出部列,使形成了倒角部的凸出部分比非倒角部朝相邻周向槽侧突出,可以弥补凸出部刚性的降低。
这里,如果倒角部的轮胎轴向突出量不足相邻周向槽的槽宽的2.5%,则突出效果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如果倒角部的轮胎轴向突出量超过了相邻周向槽的槽宽的40%,则周向槽的抗湿排水性降低。
因此,倒角部的轮胎轴向突出量最好设定为相邻周向槽的槽宽的2.5~40%范围内。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7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以弥补因形成倒角部而造成的凸出部刚性降低,不降低抗湿排水性。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7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倒角部只形成在比与周向相邻的非倒角部朝周向槽侧突出的部分上。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8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8记载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只在中央凸出部列的朝周向槽侧突出的部分上设置倒角部,所以,可减少中央凸出部列的周向台阶高度差,可提高中央凸出部列的耐磨耗性和耐偏磨耗性。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8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提高中央凸出部列的耐磨耗性和耐偏磨耗性。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7或8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朝周向槽侧突出的部分的轮胎轴向侧的槽壁、和非倒角部的轮胎轴向侧的槽壁,在轮胎轴向位置,在大致同一位置与周向槽的槽底部连接。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9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9记载的充气轮胎中,由于在中央凸出部列,朝周向槽侧突出的部分的轮胎轴向侧的槽壁、和非倒角部的轮胎轴向侧的槽壁,在轮胎轴向位置,在略同一位置与周向槽的槽底部连接,所以,可以使周向槽内的水顺利流出。
另外,这里所说的轮胎轴向位置中的、大致同一位置,是指轮胎轴向的偏移在1.0mm以内。
另外,由于非倒角部的轮胎轴向的槽壁比朝周向槽侧突出的部分的轮胎轴向侧的槽壁平缓地倾斜,所以,可提高中央凸出部列的凸出部刚性。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9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以使周向槽内的水顺利流出。
另外,技术方案9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在两侧凸出部列中,能提高凸出部刚性,同时可抑制跟和尖部磨耗。另外,可以降低花纹噪音,与不倒角时相比,可提高抗湿排水性能。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两侧凸出部列的横槽包括,把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一部分形成为宽度窄的窄部分,把其余的胎面端侧形成为宽度大的宽部分,在上述窄部分的形成范围内,上述两侧凸出部列具有平面状的倒角部,该倒角部的起点在上述宽部分的胎面侧棱边的假想延长线上,且该倒角部朝着相邻周向槽侧以一定的角度倾斜,并且,俯视胎面之形状是长边沿着上述横槽的大致长方形的平面。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10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在两侧凸出部列中,把横槽的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一部分形成为窄部分,所以,提高两侧凸出部列的凸出部刚性,同时,减少窄部分两侧的块棱边的活动,可抑制跟和尖部磨耗。
另外,设置了窄部分的横槽,由于槽内空气体积减小,所以,花纹噪音降低。
另外,在两侧凸出部列的窄部分形成范围内,由于形成了平面状的倒角部,该倒角部的起点在宽部分的胎面侧棱边的假想延长线上,朝着相邻周向槽侧以一定角度倾斜,俯视胎面之形状是长边沿着横槽的大致长方形的平面,所以,槽面积增大,与不倒角时相比,可提高抗湿排水性能。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10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确保在胎面左右均等的性能,同时,可确保高的抗湿排水性。另外,在第2凸出部列中,可提高凸出部刚性,同时可抑制跟和尖部磨耗。另外,可降低花纹噪音,与不倒角时相比,可提高抗湿滑性能。另外,由于倒角部相对于轮胎周向的方向,两侧凸出部和第2凸出部列是相反的方向,所以,噪音和耐偏磨耗性不因旋转方向而偏倚。
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0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中央凸出部列配置在轮胎赤道面上,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与各两侧凸出部列之间,配置着由上述周向槽划分成的第2凸出部列,上述第2凸出部列的横槽包括,把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一部分形成为宽度窄的窄部分,把其余的胎面端侧形成为宽度大的宽部分,在窄部分的形成范围内,上述第2凸出部列具有平面状的倒角部,该倒角部的起点在上述宽部分的胎面侧棱边的假想延长线上,且该倒角部朝着相邻的周向槽侧以一定的角度倾斜,并且,俯视胎面之形状是长边沿着上述横槽的大致长方形的平面;上述第2凸出部列的倒角部和上述两侧凸出部列的倒角部相对于轮胎周向形成在相反方向。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11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由于中央凸出部列配置在轮胎赤道面上,所以,凸出部的配置左右均等,可确保左右均等的性能。
由于在中央凸出部列与两侧凸出部列之间,配置着由周向槽划分成的第2凸出部列,所以,胎面是4根主槽的花纹,可确保高的抗湿滑排水性。
由于在第2凸出部列中,把横槽的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一部分,形成为比其它部分宽度窄的窄部分,所以,可提高凸出部列的刚性,同时,窄部分两侧的块棱边的活动少,可抑制跟和尖部磨耗。
另外,设置了窄部分的横槽,由于减少槽内的空气体积,所以,花纹噪音降低。
另外,在第2凸出部列的窄部分形成范围内,形成了平面状的倒角部,该倒角部的起点在宽部分的胎面侧棱边的假想延长线上,朝着相邻的周向槽侧以一定的角度倾斜,并且,俯视胎面之形状是长边沿着横槽的大致长方形的平面,所以,槽面积增大,与不倒角时相比,可提高抗湿滑性能。
这里,关于上述平面状倒角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朝向,当两侧凸出部和第2凸出部列为同一方向时,则根据旋转方向,踏入棱边和踢出棱边在块的倒角侧,或者在不倒角侧,因旋转方向而引起噪音和耐偏磨耗性偏倚。
而本发明中,由于上述平面状倒角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朝向,两侧凸出部和第2凸出部列是相反方向,所以,噪音和耐偏磨耗性不因旋转方向而偏倚。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11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确保倒角部的排水性,并且可防止跟和尖部磨耗的发生和花纹噪音的恶化。
技术方案12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0或11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两侧凸出部列的倒角部的下端部的位置设定在相邻周向槽的深度的5~30%范围内,轮胎轴向宽度设定在上述两侧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15~60%范围内。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12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在两侧凸出部列的倒角部中,如果下端部的位置,不足相邻周向槽的深度的5%,则倒角效果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在两侧凸出部列的倒角部中,如果下端部的位置,超过了相邻周向槽的深度的30%,则倒角部分的空气体积增加,成为与宽度大的槽同样,引起跟和尖部磨耗的发生,花纹噪音的恶化。
因此,两侧凸出部列的倒角部的下端部的位置最好设定在相邻周向槽的深度的5~30%的范围内。
另外,在两侧凸出部列的倒角部中,如果轮胎轴向宽度,不足两侧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15%,则不缩窄的部分多,在该部分容易产生跟和尖部磨耗。
另一方面,在两侧凸出部列的倒角部中,如果轮胎轴向宽度超过了两侧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60%,则横槽全体的空气体积不足,抗湿滑排水性降低。
因此,两侧凸出部列的倒角部,其轮胎轴向宽度最好设定在两侧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15~60%范围内。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12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可以使块或伪块的凸出部刚性均匀化。
技术方案13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至12中任一项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凸出部列的上述块或上述伪块由比上述横槽窄的第2细槽分割为若干个子块。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13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由于块或上述伪块,由比横槽窄的第2细槽分割为若干个子块,所以,可以调节块或伪块的凸出部刚性,例如可以使凸出部刚性均匀化。
这里,第2细槽的槽宽最好在2mm以下。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13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接地时提高表象的凸出部刚性,可防止块或伪块的倒入。
技术方案14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3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第2细槽在其深度方向中间部具有至少2个部位的弯曲部。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14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轮胎滚动,块或伪块接触路面,受到轮胎径方向的压缩力时,在弯曲部,细槽的彼此相向的槽壁相互强力相接,支承着子块,这样,提高表象的凸出部刚性,可防止块或伪块的倒入。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14记载的充气轮胎,由于具有上述构造,所以,第2细槽的棱边效果的方向性,从新的轮胎起到磨耗末期都不变化,可得到一定的棱边效果。
技术方案15记载的发明,具有技术方案14记载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另外,上述第2细槽在其长度方向的朝向不因深度而变化。
下面,说明技术方案15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5记载的充气轮胎,在轮胎磨耗的过程中,由于第2细槽的长度方向不变化,所以,第2细槽的棱边效果的方向性,从新的轮胎起到磨耗末期都不变化。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之充气轮胎的胎面俯视图。
图2(A)是中央凸出部列的放大俯视图。
图2(B)是图2(A)中的中央凸出部列的2(B)-2(B)线剖视图。
图2(C)是图2(A)中的中央凸出部列的2(C)-2(C)线剖视图。
图3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中央凸出部列的剖视图。
图4(A)是第2凸出部列的放大俯视图。
图4(B)是图4(A)中的第2凸出部列的4(B)-4(B)线剖视图。
图5(A)是两侧凸出部列的放大俯视图。
图5(B)是图5(A)中的两侧凸出部列的5(B)-5(B)线剖视图。
图5(C)是图5(A)中的两侧凸出部列的5(C)-5(C)线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之充气轮胎的胎面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之充气轮胎的胎面俯视图。
图8是图7所示胎面的A-A线剖视图。
图9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俯视图。
图10是现有技术中的充气轮胎的胎面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1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之充气轮胎10的胎面12上,在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分别形成了沿轮胎周向(箭头A方向(本实施方式中是轮胎旋转方向)、和箭头B方向)延伸的中央周向主槽14,在中央周向主槽14的轮胎轴向外侧,形成了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侧部周向主槽16。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构造与一般的子午轮胎相同,所以,关于其内部构造的说明从略。
(中央凸出部列)在胎面12的轮胎赤道面CL上,配置着由一对中央周向主槽14划分成的中央凸出部列18。
如图2(A)所示,在中央凸出部列18的两端附近,形成了从中央周向主槽14朝着凸出部内侧延伸、并截止于凸出部内的短条状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
本实施方式中,图中左侧的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朝右上方倾斜,截止于靠近轮胎赤道面CL处,图中右侧的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同样地朝右上方倾斜,截止于靠近轮胎赤道面CL处。
图中左侧的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和图中右侧的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分别大致位于对方各自延长线上,并沿着该延长线延伸的倾斜花纹细缝22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凸出部列18,由于在其两侧配置着若干个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而被伪块化。这里所说的伪块,与接地时用不关闭的槽包围全周的块不同,是指一部分(块周长的30%以下)与其它凸出部分连接着的大致块状,或者,是指一部分通过接地时关闭的花纹细缝或线槽与其它凸出部分邻接的大致块状,在图2(A)中,是指用双点划线包围的凸出部分。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的轮胎轴向长度L1,是中央凸出部列18的轮胎轴向宽度W1的27%,至少为轮胎轴向宽度W1的15%以上,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地横断中央凸出部列18(即,为中央凸出部列18的轮胎轴向宽度W1的100%)。
如图2(A)所示,中央凸出部列18中,在中央凸出部列20、和与该中央凸出部列20连接着的中央周向主槽14之间的角度超过90°的钝角部分周边,形成了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
如图2(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以一定的角度θ1,朝着轮胎轴向、并且朝着相邻中央周向主槽14倾斜,如图1所示,从胎面的平面上看的形状是上边朝向中央周向主槽14的梯形形状。
另外,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深度可以朝着轮胎轴向并朝着相邻中央周向主槽14渐渐增加,其倾斜方向也可以相对于轮胎轴向稍稍倾斜(10°以内)。
另外,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从胎面的平面上看的形状也可以是梯形形状以外的形状。
这里,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必须形成在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的轮胎轴向宽度范围内,如图2(A)所示,轮胎轴向宽度W2最好在中央凸出部列18的轮胎轴向宽度W1的5~30%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倒角开始位置(梯形的底边)与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的终端20E的轮胎轴向轴位置一致,轮胎轴向宽度W2设定为中央凸出部列18的轮胎轴向宽度W1的30%。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倒角开始位置(梯形的底边)平行于轮胎周向,但是,也可以稍稍倾斜于轮胎周向(10°以内)。
如图2(B)所示,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靠中央周向主槽14侧的下端(梯形的上边)的深度d1, 最好在相邻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深D1的5~50%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靠中央周向主槽14侧的下端部的深度d1,设定为相邻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深D1的30%。
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中,当把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以外的部分做成为非倒角部26时,如图2(C)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非倒角部26的靠中央凸出部列倒角侧的侧壁面26S,与胎面成90°角。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面26S与胎面成90°角,但也可以如图3所示那样,侧壁面26S与胎面所成的角度θ2为90±1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中央凸出部列18中,如图2(A)所示,右侧的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和左侧的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其相互的倒角开始位置(梯形的底边)的一部分彼此相向。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凸出部列18中,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一部分比非倒角部26朝中央周向主槽14侧突出。
以非倒角部26的中央周向主槽14侧的端部为基准的、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轮胎轴向突出量t,最好在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宽W3的2.5~40%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轮胎轴向突出量t设定为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宽W3的20%。
另外,在中央凸出部列18上,形成了周向细缝28和平缓倾斜的花纹细缝30,其中,周向细缝28从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的终端20E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到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平缓倾斜的花纹细缝30同样从中央凸出部列槽槽20的终端部20E开始,越过轮胎赤道面CL,与相反侧的周向花纹细缝28的终端部连接。
(第2凸出部列)在中央凸出部列18的轮胎轴向外侧,配置着由中央周向主槽14和侧部周向主槽16划分成的第2凸出部列32。
如图4(A)所示,第2凸出部列32中,形成有若干个横断轮胎轴向的第2凸出部列横槽34,并划分成若干个第2块36。
该第2凸出部列横槽34的靠近轮胎赤道面CL侧的一部分形成为比轮胎轴向外侧窄。
下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凸出部列横槽34中,把形成为第2凸出部列横槽34的窄部分的部分称为第2凸出部列窄部分34A,把其它部分称为第2凸出部列宽部分34B。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第2凸出部列窄部分34A,使第2块36的轮胎周向的一侧面的一部分突出。
本实施方式的第2凸出部列32上,在第2凸出部列横槽34的第2凸出部列窄部分34A的形成范围(第2块36的突出部分)形成了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该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的起点在第2凸出部列宽部分34B的胎面侧边缘的假想延长线上,朝着第2凸出部列窄部分34A以一定的角度倾斜。
该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的俯视胎面的形状,是沿着第2凸出部列横槽34长的大致长方形。
如图4(B)所示,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的下端部深度d2最好在相邻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深D1(见图2(B))的5~30%范围内,本实施方式中,其设定为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深D1的10%。
如图4(A)所示,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的轮胎轴向宽度W4最好在第2块36的轮胎轴向宽度W5的15~60%范围内,本实施方式中,其设定为第2块36的轮胎轴向宽度W5的52%。
另外,在第2块36上形成了2根横断花纹细缝40,该2根花纹细缝40在轮胎轴向横断第2块36。
(两侧凸出部列)如图1和图5所示,在第2凸出部列32的轮胎轴向外侧,配置着两侧凸出部列42。
两侧凸出部列42中形成了若干个横断轮胎轴向的两侧凸出部列横槽44,两侧凸出部列42被划分成若干个肩块46。
该两侧凸出部列横槽44的靠轮胎赤道面CL侧的一部分形成为比轮胎轴向外侧窄。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两侧凸出部列横槽44中,把形成为两侧凸出部列横槽44的窄部分的部分称为两侧凸出部列窄部分44A,把其它部分称为两侧凸出部列宽部分44B。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两侧凸出部列窄部分44A,使肩块46的轮胎周向的一侧面的一部分突出。
本实施方式的两侧凸出部列42上,在两侧凸出部列横槽44A形成范围(肩块46的突出部分)形成了两侧凸出部列倒角部48,该两侧凸出部列倒角部48的起点在两侧凸出部列宽部分44B的胎面侧边缘的假想延长线上,朝着两侧凸出部列窄部分44A以一定的角度倾斜。
该两侧凸出部列倒角48的俯视胎面的形状,是沿着两侧凸出部列横槽44长的大致长方形。
如图5(B)所示,两侧凸出部列倒角部48的下端部深度d3最好在相邻侧部周向主槽16的槽深D2的5~30%范围内,本实施方式中,其设定为侧部周向主槽16的槽深D2的10%。
另外,两侧凸出部列倒角部48的轮胎轴向宽度W6最好在肩块46的轮胎轴向宽度W7的15~60%范围内,本实施方式中,其设定为肩块46的轮胎轴向宽度W7的30%。
这里所说的肩块46的轮胎轴向宽度W7,是从侧部周向主槽16侧的端部到接地端12E的、沿着轮胎轴向计算的尺寸。
另外,在肩块46上,形成了第1轴向花纹细缝50、第2轴向花纹细缝52、和周向短花纹细缝54,其中,第1轴向花纹细缝50在轮胎轴向横断肩块46;第2轴向花纹细缝54与第1轴向花纹细缝50大致平行,从侧部周向主槽16朝着胎面端12E且截止于块中央附近;周向短花纹细缝54从第2轴向花纹细缝52的终端沿轮胎周向延伸,与第1轴向花纹细缝50的中间部连接。
这里所说的胎面端12E,是指把充气轮胎10安装在JATMAYEAR BOOK(2000年版、日本汽车轮胎协会规格)规定的标准轮辋上,充填JATMA YEAR BOOK适用的尺寸·帘布层层数最大负荷能力(内压-负荷能力对应表的粗字负荷)对应的空气压(最大空气压)的100%的内压,作用最大负荷能力时的接地部分的轮胎轴向最外端。
如图5(C)所示,当从垂直于细缝纵长方向的截面看第1轴向花纹细缝50、和第2轴向花纹细缝52时,其在各自深度方向中间部分的2个部位弯曲。
这些第1轴向花纹细缝50、和第2轴向花纹细缝52的纵长方向的朝向不因深度而变化。
(作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在胎面12上配置了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中央周向主槽14、和一对侧部周向主槽16,所以,胎面12是4根主槽花纹,基本上能得到高抗湿滑性。
下面,说明中央凸出部列18。
中央凸出部列18配置在轮胎赤道面CL上,在其外侧配置了第2凸出部列32,在第2凸出部列32的外侧配置了两侧凸出部列42,在赤道面CL的左右,配置了均等的凸出部,所以,可确保轮胎赤道面CL的左右均等的性能。
在中央凸出部列18的两侧,以大致一定的间隔设置了若干个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在轮胎轴向的长度L1被设定为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的轮胎轴向宽度W1的30%,所以可进一步提高抗湿滑性。另外,由于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以大致一定的间隔设置着,所以,在周上横槽20的排水性不偏倚。
另外,中央凸出部列18上,由于在与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相邻的钝角部分形成了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所以,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将胎面与路面之间的水朝相邻中央周向主槽14排出,可提高抗湿滑排水性。
这样,由于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进行排水,所以,不必使用多个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可确保中央凸出部列18的凸出部刚性,同时也确保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在中央凸出部列18上设置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所以,能减少中央凸出部列18的接地面积,在接地面时可确保高的接地压。因此,通过改变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面积,可以得到最适当的接地压。
另外,由于把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形成为梯形状,将其上边配置在中央周向主槽14侧,这样,倒角部面积在中央周向主槽14侧减小。与把梯形的底边配置在中央周向主槽14侧时相比,中央凸出部列18的中央周向主槽14相邻部的接地面积增加,所以,中央凸出部列18整体接地部分的偏倚减小。
另外,由于把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梯形的底边平行于轮胎周向,所以,可抑制偏磨耗的生。
另外,在中央凸出部列18上,由于形成了倾斜花纹细缝22、周向花纹细缝28、和平缓倾斜的花纹细缝30,所以,中央凸出部列18的凸出部刚性在周上平均,其中,上述倾斜花纹细缝22连接轮胎轴向一方侧的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和轮胎轴向另一方侧的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上述周向花纹细缝28从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的终端20E朝着轮胎周向延伸;上述平缓倾斜的花纹细缝30也从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的终端20E开始越过轮胎赤道面CL,与相反侧的周向花纹细缝28连接。
另外,如果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轮胎轴向宽度W2不足中央凸出部列18的轮胎轴向宽度W1的15%,则槽化的部分(倒角且不接地部分的面积)不足,抗湿滑排水性低。
另一方面,如果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轮胎轴向宽度W2超过了中央凸出部列18的轮胎轴向宽度W1的30%,则中央凸出部列18的接地面积过小,操纵稳定性降低。
另外,如果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下端部深度d1不足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深D1的5%,则槽化部分的体积不足,抗湿滑排水性低。
另一方面,如果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下端部深度d1超过了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深D1的50%,则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凸出部刚性降低,操纵稳定性降低。
另外,由于非倒角部26的侧壁面26S与胎面所成角度是90°,所以,可抑制偏磨耗,可得到雪地防滑性能所需的高棱边效果。
另外,当侧壁面26S与胎面所成角度是锐角(θ2不足80°)时,非倒角部26与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交界部分的凸出部刚性不足,容易产生偏磨耗。
另一方面,当侧壁面26S与胎面所成角度是钝角(θ2超过100°)时,棱边效果弱,雪地防滑性能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凸出部列18中,配置轮胎轴向一侧的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和轮胎轴向另一侧的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使相互的梯形状的底边的一部分彼此相向,所以,抗湿滑排水性和凸出部刚性在中央凸出部列18的左右是均等的。
另外,由于使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一部分比非倒角部26朝中央周向主槽14侧突出,所以,可以弥补因形成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而引起的凸出部刚性降低。
这里,当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轮胎轴向突出量t不足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宽W3的2.5%时,其突出效果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当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轮胎轴向突出量t超过了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宽W3的40%时,中央周向主槽14的抗湿滑排水性降低。
下面,说明第2凸出部列32。
在第2凸出部列32中,由于把第2凸出部列横槽34的靠中央周向主槽14侧做成为第2凸出部列窄部分34A,所以,可提高第2凸出部列横槽34(第2凸出部列32)的凸出部刚性,并且,第2凸出部列窄部分34A两侧的块棱边的活动少,在第2凸出部列32中,可抑制跟和尖部磨耗。
另外,设置了第2凸出部列窄部分34A的第2凸出部列横槽34的槽内空气体积减少,所以,花纹噪音降低。
另外,在第2凸出部列32中,由于在第2凸出部列窄部分34A的形成范围内形成了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所以,槽面积大,与不倒角时相比,可提高抗湿滑性。
另外,在第2凸出部列32上设有横断花纹细缝40,可提高凸出部刚性的均匀性。
另外,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中,当下端部的深度d2不足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深D1的5%时,倒角效果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中,当下端部的深度d2超过了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深D1的30%时,倒角部分的空气体积增加,成为与宽度大的槽相同,引起跟和尖部磨耗和花纹噪音。
另外,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中,当轮胎轴向宽度W4不足第2凸出部列32的轮胎轴向宽度W5的15%时,第2凸出部列的宽部分34B相对地多,容易产生跟和尖部磨耗。
另一方面,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中,当轮胎轴向宽度W4超过了第2凸出部列32的轮胎轴向宽度W5的80%时,第2凸出部列横槽34整体的空气体积不足,抗湿滑排水性降低。
下面,说明两侧凸出部列42。
在两侧凸出部列42中,由于把两侧凸出部列横槽44的靠中央周向主槽16侧做成为两侧凸出部列窄部分44A,所以,可提高两侧凸出部列42(肩块46)的凸出部刚性,并且,两侧凸出部列窄部分44A两侧的块棱边的活动少,在两侧凸出部列42中,可抑制跟和尖部磨耗。
另外,由于设置了两侧凸出部列窄部分44A的两侧凸出部列横槽44槽内空气体积减少,所以,花纹噪音降低。
另外,在两侧凸出部列42中,由于在两侧凸出部列窄部分44A的形成范围内形成了两侧凸出部列倒角部48,所以,槽面积大,与不倒角时相比,可提高抗湿滑性。
另外,在两侧凸出部列42上,设有第1轴向花纹细缝50、第2轴向花纹细缝52、和周向短花纹细缝54,这样可提高凸出部刚性的均匀性。
这里,当充气轮胎10滚动,肩块46与路面接触而受到轮胎径方向的压缩力时,由于第1轴向花纹细缝50和第2轴向花纹细缝52在弯曲部相向的槽壁彼此用力压接,可提高外在凸出部刚性,所以,可防止肩决46倒入,抑制肩块46的偏磨耗。
另外,在肩块46的磨耗过程中,这些第1轴向花纹细缝50和第2轴向花纹细缝52的方向不变化,所以,细缝部分的棱边效果的方向性不变。
另外,在两侧凸出部列倒角部48中,当下端部的深度d3不足侧部周向主槽16的槽深D2的5%时,倒角效果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在两侧凸出部列倒角部48中,当下端部的深度d3超过了侧部周向主槽16的槽深D2的30%时,倒角部分的空气体积增加,成为与宽度大的槽相同,引起跟和尖部磨耗和花纹噪音。
另外,两侧凸出部列倒角部48中,当轮胎轴向宽度W6不足两侧凸出部列42的轮胎轴向宽度W7的15%时,两侧凸出部列的宽部分44B相对地多,容易产生跟和尖部磨耗。
另一方面,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48中,当轮胎轴向宽度W6超过了两侧凸出部列42的轮胎轴向宽度W7的80%时,两侧凸出部列横槽44整体的空气体积不足,抗湿滑排水性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2凸出部列倒角部38对轮胎周向的朝向、和两侧凸出部列倒角部48对轮胎周向的朝向是相反的方向,所以,噪音和耐偏磨耗性在旋转方向没有偏倚。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胎面花纹是点对称形状,也可以是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的左右对称形状。
〔第2实施例〕下面,参照图7和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构造赋予相同标记,其说明从略。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60的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的大小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只形成在周向相邻的非倒角部26的、比中央周向主槽14侧的端部突出的部分上。
如图8所示,在中央凸出部列18中,在轮胎轴向位置朝中央周向主槽14侧突出的部分的轮胎轴向侧的槽壁24S、和非倒角部26的轮胎轴向侧的槽壁26S在同一位置与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底部连接。
(作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60中,由于只是朝着中央凸出部列18的中央周向主槽14侧突出的部分作为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所以,可以减少中央凸出部列18周向的台阶高度,可提高中央凸出部列18的耐磨耗性和耐偏磨耗性。
另外,中央凸出部列18中,在轮胎轴向位置,朝中央周向主槽14侧突出的部分的轮胎轴向侧槽壁24S、和非倒角部26的轮胎轴向侧槽壁26S,在同一位置与中央周向主槽14的槽底部连接,所以,可抑制槽壁的凹凸,可使槽内的水流顺畅。
另外,非倒角部26的槽壁26S比槽壁24S的倾斜平缓,所以,可提高中央凸出部列18的凸出部刚性。
(试验例)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准备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的充气轮胎、以及已往的充气轮胎,进行抗水面打滑试验、和干燥状态操纵稳定性试验。
下面说明试验方法。
抗水面打滑试验把试验轮胎(内压230k Pa)安装在实验车(负荷相当于2名乘车者)上,试验驱动是在水深5mm的湿路面上直行。进行评价的内容是,通过上述湿路面时的水面打滑发生限度速度中的感观评价。把已往例作为指数100。指数越大表示性能越好。
干燥状态操纵稳定性试验把试验轮胎(尺寸PSR P 235/75 R 15。胎面宽度188mm。内压230k Pa)安装在实验车(负荷相当于2名乘车者)上,试验驾驶员是在干燥状态的路面上进行,用各种行驶模式进行运动行驶。评价内容易是感观评价。把已往例作为指数100。指数越大表示性能越好。
下面,说明试验轮胎。
·实施例的充气轮胎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槽部分的宽度、槽壁角度、槽深如下表1所示。
表1

·比较例的充气轮胎如图9所示,与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不同点是,在中央凸出部列18上未形成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
·已往例的充气轮胎如图10所示,在胎面112的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分别形成了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央周向主槽114,在中央周向主槽114的轮胎轴向外侧,形成了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侧部周向主槽116。
在胎面112的轮胎赤道面CL上,配置着由一对中央周向主槽114划分成的中央凸出部列118。
在中央凸出部列118的两端附近,形成了从中央周向主槽114朝着凸出部内侧延伸、在凸出部内弯曲并终结的中央凸出部列横槽120。
图中左侧的中央凸出部列横槽120和图中右侧中央凸出部列横槽120,由中央凸出部列第1花纹细缝122、和中央凸出部列第2花纹细缝124连接。
另外,在中央凸出部列118上,在中央凸出部列横槽120的周向侧,形成了中央凸出部列第3花纹细缝126。
在中央凸出部列118的轮胎轴向外侧,配置着由中央周向主槽114和侧部周向主槽116划分成的第2凸出部列132。
第2凸出部列132,形成有横断轮胎轴向的若干个第2凸出部列横槽134,划分成若干个第2块136。
在该第2凸出部列横槽134上,形成了第2凸出部列第1花纹细缝140、和第2凸出部列第2花纹细缝141。
在第2凸出部列132的轮胎轴向外侧,配置着两侧凸出部列142。
两侧凸出部列142,形成有若干个横断轮胎轴向的两侧凸出部列横槽144,划分成若干个肩块146。
在肩块146上,形成在轮胎轴向延伸的两侧凸出部列花纹细缝150。
另外,图中的112E是胎面端12E。
该已往例充气轮胎的槽部分的宽度、槽壁角度、槽深,如下表2所示。
表2

各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从试验结果可见,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在不降低抗水面打滑性能的情况下可提高干燥状态下操纵稳定性能。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安装在4轮车等上,可以在不降低操纵稳定性的情况下改进抗湿滑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上,配置着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一对周向槽,将该胎面至少划分成若干个凸出部列,其中包括为轮胎赤道面侧的中央凸出部列、和配置在该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外侧的两侧凸出部列,至少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和上述两侧凸出部列上,在轮胎周向配置若干个在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槽,其特征在于,至少配置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上的上述横槽从凸出部两端朝着凸出部内侧延伸到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至少15%以上,这样将上述中央凸出部列块化或伪块化;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上述块或上述伪块,在面临上述周向槽的轮胎周向一侧的角部附近,形成朝着上述周向主槽其深度渐增的倒角部,使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宽度方向两侧附近沿着轮胎周向凹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倒角部,设在上述块或伪块的、俯视胎面为钝角的钝角角部附近,俯视胎面的形状是大致的梯形,其上边朝向上述周向主槽,其底边大致平行于轮胎周向,并且俯视胎面的形状是相对于胎面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的平面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一侧的横槽、和轮胎轴向另一侧的横槽由比上述横槽窄的第1细槽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上述倒角部在轮胎轴向宽度设定为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5~30%范围内,周向槽侧下端部分设定为相邻上述周向主槽的槽深的5~50%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上述倒角部、和上述倒角部以外的非倒角部的交界部分,上述非倒角部的靠倒角部侧的侧壁面与胎面大致成90°。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一侧的上述倒角部、和轮胎轴向另一侧的上述倒角部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彼此相向。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中,上述倒角部比在周向相邻的上述倒角部以外的非倒角部朝着相邻周向槽侧突出,以上述非倒角部的靠周向主槽侧的端部为基准,上述倒角部的轮胎轴向突出量,设定在相邻上述周向槽的槽宽的2.5~40%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倒角部只形成在比与周向相邻的上述非倒角部朝周向槽侧突出的部分上。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在轮胎轴向位置,朝周向槽侧突出的部分的轮胎轴向侧的槽壁、和上述非倒角部的轮胎轴向侧的槽壁在大致同一位置与周向槽的槽底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两侧凸出部列的上述横槽包括,把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一部分形成为宽度窄的窄部分,把其余的胎面端侧形成为宽度大的宽部分,在上述窄部分的形成范围内,上述两侧凸出部列具有平面状的倒角部,该倒角部的起点在上述宽部分的胎面侧棱边的假想延长线上,且该倒角部朝着相邻上述周向槽侧以一定的角度倾斜,并且,俯视胎面之形状是长边沿着上述横槽的大致长方形的平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凸出部列配置在轮胎赤道面上,在上述中央凸出部列与各上述两侧凸出部列之间,配置着由上述周向槽划分成的第2凸出部列,上述第2凸出部列的横槽包括,将靠轮胎赤道面侧的一部分形成为宽度窄的窄部分,把其余的胎面端侧形成为宽度大的宽部分,在上述窄部分的形成范围内,上述第2凸出部列具有平面状的倒角部,该倒角部的起点在上述宽部分的胎面侧棱边的假想延长线上,且该倒角部朝着相邻的上述周向槽侧以一定的角度倾斜,并且,俯视胎面之形状是长边沿着上述横槽的大致长方形的平面;上述第2凸出部列的上述倒角部和上述两侧凸出部列的上述倒角部相对于轮胎周向形成在相反方向。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两侧凸出部列的倒角部的下端部的位置设定在相邻上述周向槽的深度的5~30%范围内,轮胎轴向宽度设定在上述两侧凸出部列的轮胎轴向宽度的15~60%范围内。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出部列的上述块或上述伪块由比上述横槽窄的第2细槽分割为若干个子块。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细槽在其深度方向中间部具有至少2个部位的弯曲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细槽在其长度方向的朝向不因深度而变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降低操纵稳定性同时又能改进抗湿性能的充气轮胎。由于在胎面(12)上配置了一对中央周向主槽(14)、和侧部周向主槽(16),所以能得到高的抗湿滑性能。由于中央凸出部列(18)的两侧以大致一定的间隔设有若干个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所以,更加提高抗湿滑性能。另外,由于在中央凸出部列(18)的钝角部分形成了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所以,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把胎面与路面之间的水排到相邻的中央周向主槽(14),可提供抗湿滑排水性能。由于中央凸出部列倒角部(24)进行排水,所以,不必多用中央凸出部列横槽(20),可确保中央凸出部列(18)的凸出部刚性,同时也确保操纵稳定。
文档编号B60C11/03GK1708417SQ20038010232
公开日2005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6日
发明者宫坂淳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