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6636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员保护装置,用于在碰撞时,保护汽车等的车辆的座席上的乘员,特别涉及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在前方碰撞时,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防止乘员的身体朝向前方和下方移动。
背景技术
在发生碰撞时,保护汽车的乘员的系统中,作为防止即使在佩带安全带的情况下,在前方碰撞时,乘员仍从卷带的底侧钻出的潜艇现象的乘员保护装置,在JP特开平10-21781号公报中,记载有下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在座垫和座椅底座之间,设置可膨胀的气袋,在车辆碰撞时,使该气袋膨胀,由此,可将座垫的前部上推。
图15为表示上述公报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位前后方向的长度方向剖视图。在座前部,在减震架(座椅底座)100和座垫(减震座垫)102之间,设置有空气袋104。该空气袋104沿座的左右宽度方向延伸,可通过充气体(气袋)106膨胀。该座垫102的顶面被装饰外罩108覆盖,乘员坐于其上。
如果在车辆碰撞时,充气体106动作,则空气袋104膨胀,将座垫102的前部上推,或从下方将其上突,由此,密度增加,这样防止(包括抑制)乘员身体向前方移动。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10-217818号公报在JP特开平10-217818号公报的乘员保护装置中,设置于座垫102的底侧的空气袋104进行与该座垫102摩擦等动作,有发生损伤的危险。
另外,在JP特开平10-217818号公报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当空气袋104膨胀时,经常是,空气袋10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附近以最大程度膨胀,中部鼓出的形状(锭子形状)。如果象这样,空气袋104按照中部鼓出形状的方式膨胀,则将座垫10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附近被强力地上推,而左右的大腿所在座垫102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则不会如中央附近般被强力地上推。因此,为了把座垫102的左右侧部也被强力上推,空气袋104必须采用容量较大的类型。另外,如果象这样,使空气气袋104为容量较大的类型,则充气体106也虚与之相配地采用高输出的类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防止设置于弹性垫的底侧的气袋因与座垫的摩擦等原因而发生损伤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一种形式,提供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气体发生器无需采用高输出的类型,包括气袋的左右两端侧在内的气袋整体快速地膨胀,从下方,充分地将座垫的左右侧部上推。
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袋,设置于座垫的前部的底侧,可按照从底侧,挤压该座垫的前部的方式膨胀;气体发生器,在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使该气袋膨胀;以及外罩,覆盖该气袋,在该气袋膨胀时,受到气袋的挤压,实现开放,或伸长。
在本发明的一种形式中,在座垫的底侧的座椅底座的顶面,设置凹部,在该凹部的内部,设置气袋,该外罩按照覆盖该凹部的方式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形式中,气袋设置于上方敞开的无盖箱状的保持器中,外罩按照覆盖该保持器的方式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形式中,设置围绕气袋的至少长度方向的途中部的气袋包围体。
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气袋被外罩覆盖,故防止气袋因与座垫的摩擦等因素,发生损伤的情况。另外,由此,为减轻气袋所要求的耐久性,也可降低气袋的结构成本。另外,外罩在气袋膨胀时,受到气袋的挤压,实现开放,或伸长。比如,由于被破坏,或与固定件脱开,或变形,故实现开放。伸长既可为弹性的,也可是塑性的。
在座垫的底侧的座椅底座的顶面设置凹部,在该凹部内部设置气袋,并且按照覆盖该凹部的方式设置外罩的方案的情况,则气袋,气体发生器等嵌入座垫,防止座的坐感变差。
将保持器安装于气袋和气体发生器上,按照覆盖保持器的方式设置外罩,由此,可将该气袋,保持器和外罩形成一体(形成组件)而进行处理,容易进行乘员保护装置的设置作业。
在气袋中,设置覆盖该气袋的至少长度方向的途中部的气袋包围体,防止在气袋膨胀时,该气袋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附近比左右两侧相膨胀得过大的情况,气袋的左右两侧也充分膨胀。其结果是,将座垫的左右两侧部,也从下方充分地上推。另外,由于气体发生器无需采用高输出的类型,可充分地使气袋的左右两侧膨胀,还可使气体发生器的原价,重量降低。
该气袋包围体也可包围气袋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还可包围保持气袋长度方向的途中的多个部位。当气袋包围体仅仅包围气袋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时,气袋包围体的量少。
按照本发明,气袋包围体还可按照在从气袋的左端附近,到右端附近的范围内实现包围的方式构成。在象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可按照比如,在从气袋的左端附近,到右端附近的范围内,形成基本相同的尺寸(比如,粗度,或截面积)的方式,使该气袋膨胀。由此,通过从左侧部,到右侧部,以基本相同的上推力,从下方将座垫上推。
在本发明中,气袋包围体的周长优选小于膨胀状态的气袋的周长。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气袋膨胀时的最大周长受气袋包围体的周长限制,可提高气袋的内部压力。另外,由此,气袋整体充分快地膨胀。
在本发明中,也可将气袋包围体与上述座椅底座连接。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已膨胀的气袋被气袋包围体约束在座椅底座上。由此,即使在相对已膨胀的气袋,施加从要向车辆前方移动的乘员的腰部向前方的按压力的情况下,仍可防止乃至抑制该气袋向前方移动,乘员身体向前方移动量可进一步减少。
在本发明中,也可这样构成,即,气体发生器设置于该气袋的内部,通过穿过气袋的安装部件,将气体发生器安装于座椅底座上,并且气袋被夹持于气体发生器与座椅底座之间。由此,气袋相对座椅底座的安装强度提高。另外,在气袋膨胀时,减轻气袋作用于座椅底座的安装部分上的应力。


图1为具有本发明的一种形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垫框架的透视图。
图2为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形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为图3的乘员保护装置的长度方向剖视图。
图5为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用于将外包布的两端密封的另一构成的说明图。
图7为带有气袋包围体的气袋与外包布的分解透视图。
图8为表示设置有撕裂线(tearline)的外包布的结构示例的透视图。
图9为表示设置有撕裂线(tearline)的外包布的另一结构示例的透视图;图10为表示设置有气袋鼓出用开口的外包布的结构示例的透视图;图11为外包布的另一结构示例的说明图;图12为本发明的不同的一种形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13为表示垫板的另一结构示例的说明图;图14为表示垫板的还一结构示例的说明图;图15为已有示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为具有本发明的一种形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座垫框架的透视图,图2为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构成汽车的座椅的框架由底框架1与靠背框架4构成,该靠背框架4通过支撑轴2和斜度调节器(图示省略),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于该底框架1上。在该靠背框架4的顶部,安装有头靠6。该底框架1具有左右的侧边框架1a,1b,座椅底座8架设于这些侧边框架1a,1b的前部之间。
在底框架1和靠背框架4上,安装有由氨基甲酸乙酯等形成的座垫和座靠背,虽然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座椅底座8设置于该座垫的前部的底侧。另外,图1中的标号1d表示支撑该座垫的弹簧。
乘员保护装置10包括设置于座椅底座8的顶侧的,可膨胀的气袋12,该气袋12用于从底侧按压上述座垫的前部;气体发生器14,该气体发生器14用于使上述气袋12膨胀;气袋包围体16,该气袋包围体16包围上述气袋12;外罩18,该外罩18覆盖上述气袋12,气体发生器14和气袋包围体16。
在本方式中,在座椅底座8的顶面,设置有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凹部20。在平时(未处于车辆碰撞等的紧急状况时),该气袋12在与气袋包围体16一起折叠的状态,容纳于该凹部20的内部。该气袋12在该凹部20的内部,沿左右方向延伸。
气袋包围体16围绕气袋12的外周,呈筒状。该气袋包围体16的周长小于在自由状态膨胀时的气袋12的周长。
另外,该气袋包围体16的左右方向(气袋1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既可基本等于从气袋12的左端侧,到右端侧的长度,还可小于该长度。最好,上述气袋包围体16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为气袋1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的40~100%,特别是50~90%。既可仅仅设置1个气袋包围体16,也可按照位置沿气袋12的长度方向不同的方式,设置多个气袋包围体16。在设置多个气袋包围体时,各气袋包围体的左右方向的总长度优选在上述范围内。
该气袋包围体16优选为难于沿该气袋包围体16的周向伸展,或不全部伸展的材质,或结构。另外,该气袋包围体16优选具有防湿性(防水性)。该气袋包围体16既可为由布料,合成树脂片,或合成树脂网片等的较柔软的材料形成,也可由金属板,金属网等的硬质的材料形成。
在本形式中,杆状的气体发生器14设置于气袋12的内部。该气体发生器14按照长度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式延伸。该气体发生器14如此构成,即,在其侧周面,具有气体喷射口(图示省略),从该气体喷射口,沿喷射方向,喷射气体。
双头螺栓14a从该气体发生器14突出。该双头螺栓14a穿过气袋12和气袋包围体16中的相应的底面与凹部20的底面,在座椅底座8的底侧突出。该双头螺栓14a被螺母14b固定于座椅底座8上。由此,气体发生器14,气袋12和气袋包围体16与座椅底座8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沿气体发生器14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突设有多根双头螺栓14a,通过该双头螺栓14a,气体发生器14,气袋12和气袋包围体16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开地固定于座椅底座8中的多个部位。
按照覆盖设置于该凹部20的内部的气袋12,气袋包围体16和气体发生器14的方式安装外罩18。在本形式中,该外罩18为具有覆盖整个凹部20的尺寸的板状,其一对边缘部分别通过螺栓22和螺母24,固定于该凹部20的车辆前方侧的顶缘部与车辆后方侧的顶缘部。
该外罩18如此构成,即,在气袋12膨胀时,伴随该气袋12的膨胀,按照象上方鼓起的方式变形,或因气袋12的膨胀力的作用而被破坏,允许气袋12的膨胀,或者与螺栓22脱离,通过气袋12的膨胀力而抬起。
在象这样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如果检测到汽车的前方碰撞,则气体发生器14进行喷射气体的动作,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14的气体,气袋12将外罩18上抬,或推开,向上方膨胀。其结果是,将座垫的前部上抬,或使该座垫的前部从下方向上推,由此,密度增加,阻止,抑制乘员的腰部向前方移动。
此时,由于气袋包围体16与座椅底座8连接,故已膨胀的气袋12被气袋包围体16,约束在座椅底座8上。由此,在相对已膨胀的气袋12,施加从要向车辆前方移动的乘员的腰部向前方的按压力时,防止并抑制该气袋12向前方移动,乘员身体向前方移动量较小。
另外,在本形式中,由于气袋包围体16包围从气袋12的左端附近,到右端附近的范围,故气袋12按照从该左端附近,到右端附近,以基本相等的尺寸(直径,或截面积)的方式膨胀。由此,可从左侧部,到右侧部,以基本相等的上推力,从下方,将座垫向上推。
此外,由于气袋包围体16的周长小于自由膨胀时的气袋12的周长,故在气袋12被气袋包围体16包围的状态,实现膨胀的情况下,其最大尺寸(最大直径)受气袋包围体16的周长限制,气袋12的内部压力提高。由此,整个气袋12充分快地膨胀。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10中,在平时,气袋12,气袋包围体16和气体发生器14设置于形成在座椅底座8上的凹部20的内部,并且该凹部20被座椅底座8覆盖,由此,可防止它们因与座垫的摩擦等因素,受到损伤的情况。另外,还防止该气袋12,气袋包围体16,气体发生器14,或者由凹部20等形成的凹凸部嵌入座垫,座垫的坐感变差的情况。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形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图3的乘员保护装置的长度方向剖视图,图5为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在本方式中,乘员保护装置10A,包括设置于座椅底座8A上的无盖箱状的保持器30;在折叠状态设置于该保持器30的内部的气袋12A;与用于使该气袋12A膨胀的气体发生器14A;固定部件32,该固定部件32分别连接气袋12A和气体发生器14A,被后述的双头螺栓58固定于该保持器30上;外包布34,该外包布34按照将该气袋12A约束在折叠的状态的方式,包覆该气袋12A的折叠体;以及外罩18A,该外罩18A按照覆盖该保持器30的顶面开口30a的方式,安装于该保持器30上。
座椅底座8A,具有底部8a,沿座垫(图示省略)的底面而设置;和一对侧壁部8b,8b,分别从该底部8a的左右的侧边立设。相对各侧壁部8b的顶端部,朝向侧方突设有法兰部8c。该底部8a呈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附近到后部,在下方下凹弯曲的形状。在该底部8a的顶面,形成有凹部20A,在该凹部20A的内部,可设置保持器30。该凹部20A的前缘侧形成朝向前方上升的坡度的倾斜面8d。
该保持器30呈顶面敞开的无盖箱状,其为横向尺寸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上述气袋12A在该保持器30的内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分别从该保持器30的顶面开口30a的前缘和后缘,突设将该保持器30支撑于座椅底座8A的底部8a上的前部支撑片36F和后部支撑片36B。另外,从该顶面开口30a的左右的侧缘,分别突设将该保持器30支撑于座椅底座8A的左右的侧壁部8b,8b上的侧部支撑片38,38。
上述前部支撑片36F按照沿凹部20A的前缘侧的倾斜面8d延伸的方式,从保持器30的顶面开口30a的前缘,朝向前斜上方伸出,其前端部在该倾斜面8d的最顶点附近,通过螺栓40和螺母42固定于座椅底座8A的底部8a上。图3中的标号44表示开设于该前部支撑片36F的前端部的螺栓插孔,标号46表示与该螺栓插孔44重合,底部8a一侧的螺栓插孔。
后部支撑片36B从保持器30的顶面开口30a的后缘,朝向后斜下方伸出,其前端部在凹部20A的后缘侧,通过螺栓40和螺母42固定于座椅底座8A的底部8a上。图3中的标号48表示开设于该后部支撑片36B的前端部的螺栓插孔,标号50表示与该螺栓插孔48重合,底部8a一侧的螺栓插孔。
各侧部支撑片38按照沿座椅底座8A的每个侧壁部8b延伸的方式,从保持器30的顶面开口30a的左右的每个侧缘,朝向上方伸出。从每个侧壁部38的前端部,朝向侧方,突设有法兰部38a,该法兰部38a与每个侧壁部8b的顶端部的法兰部8c的顶面重合,通过螺栓(图中未示出)固定。
外包布34呈筒状,从两端侧的开口部,在其内部,设置有气袋12A,另外,该外包布34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在气袋12A膨胀时,该外包布34被破坏,或伴随该气袋12A的膨胀而伸长,由此,允许该气袋12A的膨胀。
在该状态,气袋12A和外包布34的左右的端部分别与保持器30的每个侧部支撑片38连接。象图5所示的那样,在该气袋12A的左端侧和右端侧,分别设置有连接片52,用于将该气袋12A与每个侧部支撑片38连接。如图所示,在该连接片52上,设置有螺栓插孔(标号省略)。
在该方式中,该外包布34中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彼此间的间距大于气袋12A的两端侧的连接片52,52彼此间的间距。象图5所示的那样,该外包布34的两端部分别在气袋12A的两端侧,折回到各连接片52的内侧(与侧部支撑片38相对的一侧)。如图所示,同样在该外包布34上,两个端部在折回到各连接片52的内侧的状态,与各连接片52的螺栓插孔重合的位置,设置有螺栓插孔(标号省略)。
通过该外包布34,在各连接片52的外侧(与外包布34的端部折回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置垫板54。同样在该垫板54上,在与各连接片52的螺栓插孔重合的位置,设置有螺栓插孔54a(图3)。在本形式中,该垫板54构成从各侧部支撑片38的外侧,在左右两侧绕过的コ状的部件。
同样在各侧部支撑片38上,在与各连接片52的螺栓插孔重合的位置,开设有螺栓插孔38b(图3)。
将螺栓56a穿过该垫板54,外包布34,连接片52和侧部支撑片38的各螺栓插孔,将该螺栓56a与螺母56b螺合(图5),由此,将气袋12A和外包布34的端部与侧部支撑片38连接。另外,在本形式中,象图5所示的那样,通过焊接等的方式,将该螺母56b固定于侧部支撑片38的内侧,但是并不限于此情况。
通过该螺栓紧固,将外包布34的两端部分别在2次折叠的状态,被垫板54和侧部支撑片38所夹持。由此,将外包布34的两端密封。
同样在本形式中,在该气袋12A的内部,设置杆状的气体发生器14A,该气体发生器14A与固定部件32连接。该固定部件32沿保持器30的底面延伸,呈板状,其按照从气袋12A的内部侧,将该气袋12A的底部压靠于该保持器30的底面上的方式,贴靠于该气袋12A的底部的内侧面上。从该固定部件32的底面,突设有双头螺栓58。象图4所示的那样,该双头螺栓58穿过下述的螺栓插孔(标号均省略),在保持器30的底侧突出,下述的螺栓插孔分别开设于气袋12A和外包布34的底部与保持器30的底面。通过将螺母60紧固于该双头螺栓58上,便将固定部件32固定于保持器30上,并且气袋12A和外包布34的底部被夹持于该固定部件32和保持器30的底面之间。
气体发生器14A按照其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的方式,设置于固定部件32的顶面侧,通过托架62,固定于该固定部件32上。该托架62在本形式中,由C形的带部62a和法兰部62b构成,该带部62a从该固定部件32的后缘突设,按照在该固定部件32的顶面侧,呈C状返回的方式弯曲,该法兰部62b按照从该C形带部62a的前端侧,沿该固定部件32的顶面伸出。上述双头螺栓58从该法兰部62b,朝向下方突设,穿过该固定部件32,在该固定部件32的下方伸出。在该C形的带部62a的内侧,插入气体发生器14A,接着,将上述螺母60紧固于双头螺栓58上,由此,夹持法兰部62b和固定部件32,将气体发生器14A固定于固定部件32上。
外罩18A为基本呈长方形的板状,其覆盖保持器30的几乎整个顶面开口30a。该外罩18A的前缘侧与前部支撑片36F的顶面重合,后缘侧与后部支撑片36B的顶面重合。如图4所示,该外罩18A的后缘侧通过螺栓64和螺母66,固定于后部支撑片36B。图3中的标号68表示设置于该外罩18A的后缘侧的螺栓64插入用的孔,标号70表示与该螺栓插孔68重合的,后部支撑片36B侧的螺栓插孔。
如图4所示,从该外罩18A的前缘侧的底面,突设止动销72。该止动销72弹性地与开设于前部支撑片36F中的销卡合孔74弹性卡合,由此,将该外罩18A的前缘侧固定于该前部支撑片36F上。在该气袋12A膨胀的情况下,通过该气袋12A的膨胀压力,止动销72与销卡合孔74脱开,外罩18A以其后缘侧为支点,朝向上方呈褶翼状打开而伸出。
同样在如此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10A中,如果检测到汽车的前方碰撞,则气体发生器14A进行气体喷射动作,通过来自该气体发生器14A的气体,气袋12A膨胀。此时,外包布34通过气袋12A,沿扩径方向按压,被破坏,或伸长,允许气袋12A膨胀。所膨胀的气袋12A在将外罩18A推开,同时进一步向上方膨胀,将座垫的前部向上推,或从下方突出,提高该座垫的密度,抑制并阻止乘员的腰部的前方移动。
另外,在本形式中,按照朝向形成于座椅底座8A的凹部20A的前缘侧的前方,沿上升的坡度的倾斜面8d延伸的方式,从保持器30的顶面开口30a的前缘,朝向前斜上方,突设前部支撑片36F。此外,当气袋12膨胀时,从前方侧,该前部支撑片36F与该气袋12面对。由此,即使在从乘员的腰部,朝向前方,对该膨胀的气袋12施加非常大的按压力的情况下,该前部支撑片36F支撑气袋12,阻止该气袋12向前方移动。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10A中,由于在平时,设置于保持器30内部的气袋12A,气体发生器14A,固定部件32和外包布34等通过覆盖该保持器30的外罩18A而覆盖,故防止因与座垫的摩擦等,而使它们受到损伤的情况。另外,防止由这些部件形成的凹凸部嵌入座垫,座垫的坐感变差的情况。
下面对该乘员保护装置10A的座椅底座8A的设置步骤进行描述。
首先,将气体发生器14A插入固定部件32的C形带部62a中,将该固定部件32设置于气袋12A的内部,并且把双头螺栓58也从该气袋12A的底部的螺栓插孔,突出到外部。接着,将气袋12A折叠成细长状,将该外包布34安装于该气袋12A的折叠体上。双头螺栓58也从该外包布34的底部的螺栓插孔突出。
接着,将被该外包布34覆盖的气袋12A的折叠体设置于保持器30的内部。此时,将从该外包布34的底部突出的双头螺栓58穿过该保持器30的底面的螺栓插孔。另外,从该保持器30的底侧,将螺母60紧固于该双头螺栓58上,将固定部件32固定于保持器30上。此外,将外包布34的两端部分别折回到气袋12A的各连接片52的内侧,在该状态,通过垫板54,借助螺栓56a,将该外包布34的两端部与各连接片52固定于每个侧部支撑片38上。
然后,将外罩18A安装于保持器30上。由此,将保持器30安装于座椅底座8A上。
就这样,预先将气袋12A,外包布34,气体发生器14A,固定部件32和外罩18A安装于保持器30上,由此,可以高效进行将乘员保护装置10A设置于座椅底座8A上的作业。
在上述图3~图5的形式中,其构成为外包布34的两端部分别在连接片52的内侧折回,在2次折叠的状态,被垫板54和侧部支撑片38所夹持,由此,将该外包布34的两端密封,但是,外包布34的两端的密封方法并不限于此。图6(a)为表示用于对外包布的两端进行密封的另一结构的透视图,图6(b)为沿图6(a)中的B-B线的剖视图。在图6中,与图3~图5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图6的外包布34A呈与上述的图3~图5的外包布34相同的筒状,从两端侧的开口部,在内部设置气袋12A。在该外包布34A中,按照将两端侧的开口部封闭的方式,将该开口部的相对的周缘部重合,接着,通过缝合,焊接等的连接方式,将这些周缘部彼此连接,由此,将外包布34A密封。另外,图6(a)中的标号34a表示按照与气袋12A的各连接片52的螺栓插孔重合的方式,设置于该外包布34A的两端的螺栓56a的穿过用的孔。
在上述图3~图5和图6的各形式中,省略了气袋包围体,但是,同样在这些形式中,也可设置气袋包围体。在此情况下,象图7所示的那样,预先将气袋包围体16安装于气袋12A上,接着,在该外包布34A的内部,设置带该气袋包围体16的气袋12A。另外,图7中的标号52a表示开设于气袋12A的两端侧的各连接片52中的螺栓插孔。
在图7中,采用图6的外包布34A,但是,也可采用图5~图7的外包布34。
在本发明中,外包布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制,比如,可采用与气袋,气袋包围体相同的基布(布料),合成树脂,金属等的各种材料,形成外包布。
在上述图3~图5和图6的各形式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气袋膨胀时,外包布允许该气袋的膨胀的结构也没有特别限制的。比如,也可在该外包布中,设置由机针孔,凹槽等形成的撕裂线(开裂预定线),在气袋膨胀时,外包布从该撕裂线开裂,由此,允许气袋的膨胀。另外,也可在外包布中,预先开设开口,允许气袋的鼓出,在平时,通过封闭部件,将该开口封闭。图8,图9分别为设置这样的撕裂线的外包布34B,34C的透视图,图10为设置有气袋鼓出用的开口的外包布34D的透视图。
在图8的外包布34B中,设置有H字形撕裂线76,该撕裂线76由1对侧边撕裂线76a,76b,与中间撕裂线76b构成,该对侧边撕裂线76a,76a沿顶面的左右两侧缘部,分别按照前后方向延伸,该中间撕裂线76b在顶面的前后方向中间附近,沿左右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与各侧边撕裂线76a的中间附近连接。
在于该外包布34B的内部,气袋(图示省略)膨胀时,通过该气袋的张力,沿各撕裂线76a,76a,76b,该外包布34B的顶面呈H字形开裂,其顶面敞开。在图8中,通过双点划线表示的标号78a,78b表示通过该外包布34B的顶面的开裂而形成的2个褶翼。这些褶翼78a,78b伴随褶翼的膨胀而向上方打开伸出。
在图9的外包布34C中,设置有コ形撕裂线80,该撕裂线80由1对侧边撕裂线80a,80a,与横向撕裂线80b构成,该对侧边撕裂线80a,80a沿顶面的左右两侧缘部,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该横向撕裂线80b沿顶面的后缘部,按照前后方向延伸,两端分别与各侧边撕裂线80a,80a的后端连接。
在于该外包布34C的内部,气袋(图示省略)膨胀时,通过该气袋的张力,沿各撕裂线80a,80a,80b,该外包布34C的顶面呈コ字形开裂,其顶面敞开。在图9中,通过双点划线表示的标号82表示通过该外包布34C的顶面开裂而形成的褶翼。该褶翼82伴随气袋的膨胀而向上方打开伸出。
在图10的外包布34D的顶面,设置有开口84,该开口84在预先于其内部气袋(图示省略)膨胀时,允许该气袋的鼓出。该开口84在平时,通过封闭片86而封闭。
在气袋于该外包布34D的内部膨胀时,通过该气袋的膨胀压力,封闭片86与该外包布34D的顶面脱离,将开口84敞开。由此,允许该气袋通过该开口84,向上方鼓出。
在上述各形式中,外包布34预先呈筒状,但是,该外包布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比如,也可将平直的片状的材料卷绕成筒状,构成外包布34。图11为表示象这样构成的外包布34E的说明图,图11(a)表示片状材料的卷绕过程中的情况,图11(b)表示卷绕完毕的情况。
该外包布34E通过下述方式制作,即将布、合成树脂片、金属板形成的片状材料88卷绕成筒状,将1对侧缘部彼此重合,通过挂钩90,将它们连接。在该外包布34E中,在于内部气袋膨胀时,通过该气袋的膨胀压力,该挂钩90脱开,片状材料88中的1对侧缘彼此离开,在两侧打开伸出。
在本发明中,气袋的两个端部也可不与保持器,座椅底座连接。图12为象这样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10B的分解透视图。另外,在图12中,与图3~图5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在该乘员保护装置10B中,在气袋(图示省略)的两端侧,未设置连接片。另外,在覆盖该气袋的折叠体的外包布34F的两端部,也可不开设螺栓插孔。在该状态,该外包布34F呈完全将气袋的折叠体包住的气袋状。容纳有该气袋和外包布34F的保持器30A在本形式中,按照从图3~图5的保持器30中去除左右的侧部支撑片38,38的方式构成。
在该该乘员保护装置10B中,该气袋和外包布34被从设置于该气袋内的固定部件(图示省略)的底面突设的双头螺栓58固定于该保持器30A的内部。
在将气袋的两端侧与保持器的侧部支撑片连接时所采用的垫板的结构也可为上述图3~图5所示的以外的结构。图13(a)为另一结构示例的垫板54A的透视图,图13(b)为表示将该垫板54A安装于侧部支撑片上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3(c)为沿图13(b)中的C-C线的剖视图。另外,图14(a)为另一结构实例的垫板54B的透视图,图14(b)为表示将该接触片54B安装于侧部支撑片上的状态的,沿图14(a)中的B—B线的部分(与图13(c)相同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13的垫板54A为基本呈U字形的部件,该部件从侧部支撑片38的外侧(设置有设在气袋的端部的连接片52的一侧),经过其中一个侧边侧,转回到内侧。图13(b),(c)中的标号34G表示包覆气袋与两端侧的各连接片52的外包布。
在设置于侧部支撑片38的外侧的垫板54A的外侧片部92,与设置于该侧部支撑片38的内侧的内侧片部94上,分别在与设置于该侧部支撑片38上的上述螺栓56a穿过用的孔(在图13中,标号省略)重合的位置,开设与其相同的螺栓插孔92a,94a。在该内侧片部94的外面侧(面对侧部支撑片38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螺母56b,该螺母56b与穿过该螺栓插孔94a的螺栓56a螺合。该螺母56b通过焊接等的方式固定于内侧片部94上。
在采用该垫板54A,将气袋的两端侧与侧部支撑片38连接时,首先,在侧部支撑片38的外侧,设置气袋端部的连接片52,接着,将该连接片52和侧部支撑片38夹于外侧片部92与内侧片部94之间,将该垫板54A安装于该侧部支撑片38上。然后,从侧部支撑片38的外侧,将螺栓56a穿过该外侧片部92,外包布34G,连接片52,侧部支撑片38和内侧片部94中的各螺栓插孔,以螺母56紧固。由此,通过该外侧片部92与内侧片部94,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夹持连接片52和侧部支撑片38,连接片52被安装于侧部支撑片38上。
在采用该垫板54B将气袋两端侧与侧部支撑片的连接结构的其它的方案均与前述的图3~图5的相同,在图13中,与图3~图5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图14中的垫板54B也为与上述垫板54A相同的U形的部件,按照在设置于侧部支撑片38的外侧的外侧片部96,与设置于该侧部支撑片38的内侧的内侧片部98之间,夹有气袋端部的连接片52和该侧部支撑片38的方式安装于该侧部支撑片38上。同样在本实施例中,气袋与两端侧的连接片52被外包布34G所包围。
在该垫板54B中,仅仅在外侧片部96处,在与侧部支撑片38的螺栓56a穿过用的孔(图14中的标号省略)重合的位置,开设与其相同的螺栓通孔96a。该螺栓56a所螺合的螺母56b被设置于侧部支撑片38的内侧(侧部支撑片38和垫板54B的内侧片部98之间)。该螺母56b通过焊接等方式,被固定于该侧部支撑片38上。
在本实施例中,从外侧片部96和内侧片部98各自的内侧面(两者对接的一侧面),分别突设有凸部96b,98b。该凸部96b,98b如图14所示,按照在外侧片部96和内侧片部98的前端缘附近,相互面对的方式设置。
象图14(b)所示的那样,凸部96b相对侧片部96的内侧面的突出高度基本等于连接片52与外包连接片52的外包布34G的总厚度。另外,凸部98b相对内侧片部98的内侧面的突出高度大于螺母56b相对侧部支撑片38的内侧面的突出高度。这些凸部96b,98b的前端面彼此间的间距基本等于,或稍稍小于该侧部支撑片38的厚度。
在将采用该垫板54B,将气袋两端侧与侧部支撑片38连接时,首先,在侧部支撑片38的外侧,设置气袋端部的连接片52,接着,将该连接片52和侧部支撑片38夹持于外侧片部96和内侧片部98之间,将垫板54B安装于侧部支撑片38上。此时,该外侧片部96与内侧片部98中各自的内侧面突出的凸部96b,98b相互夹持侧部支撑片38,由此,将该接触片54B暂时安装于侧部支撑片38上。然后,从侧部支撑片38的外侧,将螺栓56a穿过该外侧片部96,外包布34G,连接片52,侧部支撑片38的各螺栓插孔,以该侧部支撑片38的内侧的螺母56b紧固。由此,通过外侧片部96与内侧片部38,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夹持连接片52,将连接片52安装于该侧部支撑片38上。
在采用该垫板54B将气袋两端侧与侧部支撑片的连接结构的其它的方案均与前述的图3~图5的相同,在图14中,与图3~图5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
上述各形式均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形式。
权利要求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袋,设置于座垫前部底侧,可按照从底侧,挤压该座垫前部的方式膨胀;气体发生器,在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使该气袋膨胀;以及外罩,覆盖该气袋,在该气袋膨胀时,受到气袋的挤压,实现开放,或伸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座垫的底侧的座椅底座的顶面设置凹部,在该凹部的内部设置所述气袋,所述外罩按照覆盖该凹部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气袋设置于箱状的保持器的内部;按照覆盖该保持器的方式,设置所述外罩。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设置围绕该气袋的至少长度方向的途中部的气袋包围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防止设置于弹性垫的底侧的气袋因与座垫的摩擦等原因而发生损伤的情况。该乘员保护装置(10),包括气袋(12),设置于座垫的前部的底侧;气体发生器(14),气使该气袋(12)膨胀;气袋包围体(16),包围该气袋(12);以及外罩(18),覆盖所述这些部件。在座垫的底侧的座椅底座(8)的顶面设置凹部(20),在该凹部(20)的内部,设置气袋(12)、气体发生器(14)和气袋包围体(16)。外罩(18)设置成覆盖凹部(20)。
文档编号B60R21/231GK1603175SQ20041005563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30日
发明者吉川浩通, 坂井克行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