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收纳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车辆后部的车辆用收纳结构中有一种行李保持装置,其具有橡胶带,该橡胶带的两端固定在形成于行李舱内周壁的凹部内相向的壁面(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行李保持装置中,沿着凹部的壁面配置行李,通过利用橡胶带将行李按压于壁面来保持行李。
现有技术中,已知如下一种结构,即,在旅行车等中,于车辆后部的后备箱空间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收装备用轮胎和工具等的底部收装空间。在底部收装空间上方放置有底板,用作上部开口的盖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昭和62-31547号
在底板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有后轮罩。在后轮罩的后方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扩展的侧部收装空间。然而,近年来也有技术方案采用设置多级底板放置面的结构。这种情况下,根据底板的放置高度不同,可能在侧部收装空间与底板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导致侧部收装空间的行李下落至底部收装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观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行李下落至底部收装空间的车辆用收纳结构。
为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具备:
底部收装空间,其设置于车辆后部,呈上部开口的有底形状;
侧部收装空间,其设置于该底部收装空间的侧方;和
带状部件,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底部收装空间与所述侧部收装空间。
按照上述结构,将带状部件设置在底部收装空间与侧部收装空间之间时,带状部件可作为分隔底部收装空间与侧部收装空间的分隔壁发挥作用,因此能够防止行李从侧部收装空间下落至底部收装空间。而且,将带状部件移动至离开底部收装空间与侧部收装空间之间的位置时,能够使底部收装空间与侧部收装空间连通。
优选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中,在所述底部收装空间的车宽方向侧部设有第一挂钩,在所述侧部收装空间的侧面设有第二挂钩,所述带状部件的一个端部被选择性地卡止于所述第一挂钩或所述第二挂钩。
按照上述结构,将带状部件的一个端部卡止于第一挂钩上时,则可将带状部件作为分隔侧部收装空间与底部收装空间的分隔壁使用。此外,当不需要分隔壁时,通过将带状部件的一个端部卡止于第二挂钩上,能够将带状部件沿侧部收装空间的侧表面挂在收纳位置上。此外,利用带状部件和侧部收装空间的侧壁来夹持行李,即可固定行李。
优选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还具备底板,该底板盖住所述底部收装空间的上部开口,在多个高度位置设有用于设置所述底板的设置面,所述底板设置于比所述侧部收装空间的底面更靠上方的位置,所述带状部件的一个端部卡止于所述第一挂钩上,所述带状部件配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侧部收装空间之间的间隙。
按照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底板,能够封闭底部收装空间的上部开口。此时,虽在底板与侧部收装空间的底面之间可能会产生间隙,但可利用带状部件封堵该间隙,因此能够防止行李从侧部收装空间下落至底部收装空间。
优选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还具备底板,该底板覆盖所述底部收装空间的上部开口,在多个高度位置设有用于设置所述底板的设置面,所述底板设置于和所述侧部收装空间的底面相同的高度位置。
按照上述结构,通过设置底板,能够封闭底部收装空间的上部开口。此时,由于底板设置在和侧部收装空间的底面相同的高度,能够将底板上方的空间和侧部收装空间作为一体的空间使用,能够确保较大的收装空间。此外,由于底板与侧部收装空间的底面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因此,即使没有分隔壁,也能够防止行李从侧部收装空间下落至底部收装空间。只要将带状部件卡止于第二挂钩上,就能够将带状部件挂在收纳位置上,因此不会妨碍行李的收装。此时,利用带状部件和侧部收装空间的侧壁夹持行李,即可固定行李。此外,只要将带状部件卡止于第一挂钩上,就能够将底板上方的空间与侧部收装空间分隔开来使用。
按照本发明的结构,能够防止行李下落至底部收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从斜后方观察到的,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底板设置于较高位置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为从斜后方观察到的,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底板设置于较低位置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3为从斜后方观察到的,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的底板拆下后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4(a)为从斜前方观察到的,将带状部件卡止于第一挂钩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图4(b)为从斜前方观察到的,将带状部件卡止于第二挂钩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图4(c)为从斜前方观察到的,利用带状部件固定行李的状态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收纳结构;10:侧部收装空间;10a:底面;20:底部收装空间;23:设置面;23a:高位置的设置面;23b:低位置的设置面;30:底板;40:带状部件;45:第一挂钩;46第二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适当时会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进行方向说明时,均基于驾驶员所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进行说明。此外,所谓“车宽方向”即“左右方向”。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主要具备侧部收装空间10、底部收装空间20(参照图3)、底板30(参照图1及图2)和带状部件40。本实施方式中,以设置于车辆的后部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在车辆后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设有侧部收装空间10。侧部收装空间10形成于凹部13的内侧,其中,该凹部13形成于轮罩12的后方,该轮罩12形成于后挡泥板的内侧的内板11。凹部13从轮罩12的车宽方向内侧端的延长线位置向车宽方向外侧凸鼓出。侧部收装空间10由凹部13的前面部13a(轮罩12的后壁部)、外侧面部13b(内板11的外侧壁部)、底面部13c和后面部13d(参照图4)界定而成。凹部13的底面部13c的表面为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
如图3所示,底部收装空间20设置于左右一对的侧部收装空间10之间。底部收装空间20呈上部开口的有底形状。底部收装空间20被车辆后部的底盘21界定而成。底盘21形成为:底面向下方凹,在其内侧形成底部收装空间20。在底部收装空间20收装有备用轮胎22和工具箱(未图示)等。而且,有时不收纳备用轮胎22而仅作为行李舱使用。在底盘21的上部,形成有用于放置底板30的设置面23。于高位置和低位置这2个高度位置上形成有设置面23。高位置的设置面23a由凸部25(仅图示前侧)的上表面构成,其中,该凸部25形成于壁部24(仅图示前侧),该壁部24形成于底部收装空间2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在前端侧的壁部24的下部形成有向前方凹进的凹部26。凹部26为在将底板30设置于低位置时将底板30的前端部从后方插入的部分。低位置的设置面23b由板状部27(仅图示右侧)的表面构成,其中,该板状部27设置于底盘21的车宽方向两端。通过像这样设置高度位置不同的设置面23a、23b,能够将底板30选择性地设置于2个高度位置上。
底板30盖住底部收装空间20的上部,作为底部收装空间20的盖发挥作用。当将底板30放置于高位置的设置面23a上时,底板30设置于比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更靠上方的位置。在底部收装空间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与侧部收装空间10的边界处,于底板30与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之间能够产生间隙。另外,若将底板30放置于低位置的设置面23b时,底板30的表面处于和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相同的高度。据此,底板30与侧部收装空间10处于同一平面,底板30与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之间的间隙消失。
如图1~图3和图4(a)所示,为了分隔侧部收装空间10与底部收装空间20而于底部收装空间20的车宽方向两侧设置带状部件40。带状部件40例如由橡胶制带子构成,可以伸缩。优选带状部件40的宽度尺寸同底板30和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尺寸相等或略小于该高度尺寸(参照图1及图4(a))。带状部件40的后端部固定于固定部41,该固定部41设置于底盘21的后方角落部。固定部41夹持着橡胶制带子的后端部。在带状部件40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卡止于挂钩的卡止件43。卡止件43由金属或树脂形成,具备供挂钩插入的卡止孔43a。
如图4所示,带状部件40的前端部(一个端部)卡止于第一挂钩45或第二挂钩46上。带状部件40的第一挂钩45设置于底部收装空间20的车宽方向侧部,具体而言,设置于轮罩12的侧面部12b上。第一挂钩45横向配置,以钩部45a的顶端朝向前方的方式安装。第一挂钩45配置于和固定部41相同的高度,且位于固定部41的前方。当将带状部件40的顶端部卡止于第一挂钩45时,带状部件40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封堵底板30与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之间的间隙。
第二挂钩46设置于侧部收装空间10的侧面(侧面部),具体而言,设置于内板11的凹部13的后面部13d的上部。第二挂钩46纵向配置,以钩部46a的顶端朝向上方的方式安装。第二挂钩46配置于比固定部41更高的位置上。如图4(b)所示,当将带状部件40的顶端部卡止于第二挂钩46上时,带状部件40沿着凹部13的后面部13d延伸。该位置为不将带状部件40用作分隔壁时的收纳位置。即,带状部件40以可在侧部收装空间10与底部收装空间20间的位置(封堵底板30与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之间的间隙的位置)和其他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的各种使用情形进行说明,并分别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1表示将底板30设置在高位置上的状态。如图所示,底板30被放置于高位置的设置面23a上。此时,虽然在底板30与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之间会产生间隙,但该间隙被顶端部卡止于第一挂钩45上的带状部件40所封堵。据此,能够防止行李从侧部收装空间10下落至底部收装空间20。此外,由于底板30作为底部收装空间20的上部开口的盖子发挥作用,能够隐藏内部的收装物,不会有损美观。此外,还能有效利用底板30上方的空间。
图2表示将底板30设置在低位置上的状态。如图所示,底板30被放置于低位置的设置面23b上。此时,底板30与侧部收装空间10处于同一平面,底板30与侧部收装空间10的底面10a之间没有间隙。因此,行李不会下落至底部收装空间20,而在图2中,将带状部件40卡止于第一挂钩45上,将其用作分隔壁。据此,能够划分底板30上方的空间和侧部收装空间10,并且能够根据行李的形状选择收装场所。
而且,如图4(b)所示,只要将带状部件40卡止于第二挂钩46上,就能够将底板30上方的空间和侧部收装空间10作为一体的空间使用,因此能够利用更大的空间。由于将带状部件40沿凹部13的后面部13d挂在收纳位置上,因此带状部件40不会妨碍行李的收装。再者,如图4(c)所示,在侧部收装空间10上放置行李50,利用带状部件40和侧部收装空间10的侧壁(后面部13d)夹持行李50,即可固定行李50。此时,由于带状部件40由橡胶制带子构成,因而,只需拉伸带主体,放置行李50,然后松开带子,即可容易地进行行李50的固定作业。在将带状部件40卡止于第一挂钩45上时,也可利用第二挂钩46来卡止便利店或超市的购物袋等。
图3表示将底板30拆下后的状态。此时,如图所示,优选带状部件40卡止于第一挂钩45上。这样,由于带状部件40作为侧部收装空间10的侧壁发挥作用,侧部收装空间10内的行李不易掉落至底部收装空间20。而且,在将带状部件40卡止于第二挂钩46上以夹持固定行李的状态下,当然也可拆下底板30。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结构1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侧部收装空间10设置在底部收装空间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但不局限于此。侧部收装空间也可仅设置于底部收装空间的两端部中的一个侧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状部件40由橡胶制带子构成,但其材质不局限于此。只要具有可挠性,也可采用不具弹性的布制等的带子。这种情况下,优选采用可卷取带状部件40的固定部41。据此,在不使用带状部件40时,能够通过卷取带状部件40而进行收纳。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卡止带状部件40的挂钩数量为左右各2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左右各设置3处以上。此外,挂钩45、46的形状也不局限于上述形状。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状部件40的后端部由固定部41夹持固定,但不局限于此。再者,也可将带状部件40的后端部卡止于另行设置的挂钩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底板30的高度位置为2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为3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