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折叠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1495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折叠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折叠座椅,特别涉及其构造的改进。
箱式载重汽车等中,为了有效利用车室内空间装载更多和更长的货物,采用折叠座椅。此种折叠座椅之中,例如有日本实开昭60-148134号公报所揭示的形式,该折叠座椅是,将座垫向前方翻转,同时,将椅背往前倒在被翻转座垫的原来位置,从座垫底面到椅背背面,确保较大的货物装载面。
但是,上述公报记载的折叠座椅,由于整个车座在前后方向被固定着,例如,作为后座使用时,即使前座向前方移动也不能与此相应地移动,不能有效利用车室内空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底板上前后移动、从而有效利用车室内空间的车辆用折叠座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备有可动部件、座垫和椅背;上述可动部件可前后移动地设在车辆底板上;上述座垫配设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其前端借助轴部件与上述可动部件的一端结合,并能够以上述轴部件为中心向前方翻转;上述椅背的下端可转动地与上述可动部件的另一端结合,使其前倒在可被翻转的上述座垫原来的位置;在翻转状态的上述座垫的底面与前倒状态的上述椅背的背面,形成略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
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轴部件由设在上述可动部件上的托架支承,在上述托架上设置止挡部,上述座垫的局部与该止挡部相接,由此,使翻转后的上述座垫的底面形成上述货物装载面。
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止挡部是形成在上述托架上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体,该筒状体的上端面作为止挡面,使上述座垫的一部分与该止挡面相接。
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止挡部可调节上下位置地设在上述托架上。
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支承翻转状态座垫的前端部的支承部件。
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沿着上述可动部件在一定范围内可前后动地设置着上述轴部件。
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椅背的背面,设有下端可转动地与该背面结合着的架空板,在使上述椅背向前倒下时,使上述架空板向后方转动,架设在呈台阶状升高到与上述货物装载面成为约同一高度的、车辆底板后半部的前缘上。
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椅背的下缘,形成将椅背背面的一部分朝其长度方向延长的预定长度的延长部,使上述椅背向前倒下时,上述延长部朝着呈台阶状升高到与上述货物装载面成为约同一高度的、车辆底板后半部的前缘伸出并与该前缘相接,堵塞与上述前缘之间的间隙。
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在翻转前的上述座垫的下方空间内,配设着复盖上述可动部件的物品收容盘。
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设置将上述座垫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承着的支承托架,在最终定位之前,至少使其高度能在上下方向的一定范围内调节。
车辆用车座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倾倒车座,该倾倒车座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车辆用折叠座椅邻接,并与椅背的前倒连动,整个车座朝底板降下;由上述车辆用折叠座椅的翻转状态的上述座垫的底面和前倒状态的上述椅背的背面、和上述倾倒车座的前倒状态的椅背的背面,形成略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
本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备有可动部件12、座垫S11和靠背S12;上述可动部件12可前后移动地设在车辆底板F上;上述座垫S11配设在可动部件12上,其前端借助轴部件21与上述可动部件12的一端结合,并能够以上述轴部件21为中心向前方翻转;上述椅背S12的下端可转动地与上述可动部件12的另一端结合,可向前倒在上述被翻转座垫S11原来的位置;翻转状态的座垫底面32与前倒状态的椅背背面42,形成略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
在第1发明中,通过座垫的翻转和椅背的前倒,可确保货物装载面,可将其作为货物装载空间使用。另外,这些座垫和椅背都安装在可动部件上,该可动部件能在车辆底板上前后移动,所以,这些座垫和椅背可前后自由移动,更加有效地利用车室内空间。
沿车座的左右两侧缘设置2个可动部件12时,最好设置连接可动部件12间的连接部件14、18。这样,可防止两可动部件12在滑动方向错开,从而防止在座垫S11与椅背S12之间产生扭转。
本申请第2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轴部件121由设在上述可动部件112上的托架102支承,在上述托架102上设置止挡部127,上述座垫S11的一部分143与该止挡部127相接,使翻转后的座垫S11的底面132形成上述货物装载面。
在第2发明中,由于将止挡部设在托架上,该托架可旋转地结合着座垫的前端,所以,乘员的脚等不与止挡部干扰。另外,由于设有止挡部的托架设置在可动部件上,所以,即使车座朝任何位置移动也能发挥止挡作用。
本申请第3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止挡部127是形成在上述托架102上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体,该筒状体的上端面作为止挡面128,使上述座垫S11的一部分143与该止挡面128相接。
在第3发明中,把形成在托架上的筒状体作为止挡部,将其上端面作为止挡面,所以,即使作用大的荷重也不会产生变形等,可切实地定位支承座垫。
本申请第4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止挡部524可调节上下位置地设在上述托架502上。在第4发明中,通过使止挡部适当地上下动,可以与安装误差或变形等无关地,将已翻转座垫的前端高度调节为一定。
本申请第5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支承翻转状态座垫632、732、832的前端部的支承部件633、733、833。
在第5发明中,借助支承部件将翻转状态的座垫前端高度总保持为一定,同时,即使作用比较大的荷重,座垫也不会向下方变位,切实地保持水平姿势。
本申请第6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轴部件921可沿着上述可动部件912在一定范围内前后动地设置着。
在第6发明中,使轴部件向前方移动时,在被翻转座垫的原来位置,形成长度加大的空间,可将长度较大的椅背朝该空间往前倒下。
本申请第7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椅背S12的背面,设有下端可转动地与该背面结合着的架空板1172,在使上述椅背S12向前倒下时,使架空板1172向后方转动,架设在呈台阶状升高到与上述货物装载面成为约同一高度的、车辆底板后半部B的前缘上。
在第7发明中,使架空板向后方转动,将其前端架设在车辆底板后半部的前缘上,这样,从车辆底板后半部的上面,经过架空板到椅背背面和座垫底面,形成较长的连续面,可有效利用车室内空间。
本申请第8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椅背S12的下缘,将椅背背面261的一部分朝其长度方向延长而形成预定长度的延长部262,使上述椅背S12向前倒下时,该延长部262朝着呈台阶状升高到与上述货物装载面成为约同一高度的、车辆底板后半部B的前缘伸出并与该前缘相接,堵塞与前缘之间的间隙d。这里所述的椅背背面的一部分,例如可以是与椅背背板的表面接合着的毡毯等。
在第8发明中,用从椅背背面延伸的延长部,堵塞与车辆底板后半部之间的间隙,所以,提高外观性。另外,由于是把椅背背面的一部分朝其延长方向拉出,作为延长部,所以,不必安装另外的部件,可简单而低成本地防止间隙的产生。
本申请第9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在翻转前的上述座垫S11的下方空间内,配设着复盖上述可动部件312的物品收容盘304。
在第9发明中,在翻转时,即使座垫从可动部件上移动,由于物品收容盘复盖着可动部件,所以,可动部件不暴露。在座垫翻转的状态,可将各种小物品收容在物品收容盘内。因此,可避免部件的增加和成本的提高。
本申请第10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用于将上述座垫S11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承着的支承托架402,在最终定位之前,至少使其高度能在上下方向的一定范围内调节。另外,作为调节高度的简单构造之一例,是将托架安装开口的内径做得比安装螺栓的螺栓部外径大得多。
根据该第10发明,由于使可旋转地支承座垫前端部的支承托架,至少在其上下方向一定范围内可调节高度,所以,可通过调节上述托架的高度,使翻转状态的座垫底面后缘高度与前倒状态的椅背背面前缘高度保持一致,这样,可防止在货物装载面上产生台阶。
本申请第11发明的车辆用车座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倾倒车座S4,该倾倒车座S4与上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S3邻接,并与椅背S42的前倒连动,整个车座朝底板F下降;由上述车辆用折叠座椅S3的翻转状态的座垫S31的底面和前倒状态的椅背S32的背面、和倾倒车座S4的前倒状态的椅背S42的背面,形成略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
在第11发明中,从车辆用折叠座椅的底面和背面,到倾倒车座的椅背背面,形成较长的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更加有效利用车室内空间。
另外,上述括号内的标号,与后述实施例中的具体部件对应。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的、后座的整体示意侧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的、后座座垫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中的、后座椅背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的、后座的整体示意侧面图。
图5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的、托架设置部的放大侧面图,是图4的A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的、座垫的半部横断面图,是沿图5中Ⅵ-Ⅵ线的断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的、设在滑轨上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的、已翻转座垫的侧边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中的、后座的整体示意侧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第3实施例中的、在全放平状态时椅背后缘部的断面图,是图9的A部放大断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中的、后座的整体示意侧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中的、座垫翻转状态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中的、沿图12的Ⅷ-Ⅷ线的货物收容盘的断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中的、沿图12的ⅥⅤ-ⅥⅤ线的货物收容盘的断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第4实施例中的、座垫翻转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中的、后座的整体示意侧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中的、托架设置部的放大侧面图。
图18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中的、托架设置部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中的、托架上端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第5实施例中的、托架上端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21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后座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中的、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中的、使用状态时的座垫侧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中的、翻转状态时的座垫侧面图。
图25是本发明第7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后座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第7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后座正面图。
图27是本发明第8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后座立体图。
图28是本发明第8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后座侧面图。
图29是本发明第9实施例中的、使用状态时的后座侧面图。
图30是本发明第9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后座侧面图。
图31是本发明第9实施例中的、收容状态时的支承部件的平面图。
图32是本发明第9实施例中的、收容状态时的支承部件的侧面图。
图33是本发明第10实施例中的、使用状态时的后座侧面图。
图34是本发明第10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后座侧面图。
图35是本发明第11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后座侧面图。
图36是本发明第12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后座侧面图。
图37是本发明第13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前侧后座和使用状态时的后侧后座的立体图。
图38是本发明第13实施例中的、后侧后座的侧面图。
图39是本发明第13实施例中的、全放平状态的前侧后座和卧倒状态的后侧后座的侧面图。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第1实施例〕图1表示将本发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作为箱式载重汽车后座使用时的整体示意侧面图。图1中,后座S1在前座S2的后方,并载置于设在底板F上的滑轨1A(图中只示出一方滑轨)上。滑轨1A、1B(图2)在底板F上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由固定在底板F上的下轨11和在该下轨11上滑动的上轨12构成。
图2中,在左右上轨12的前端,分别形成安装座13,各安装座13上,用螺丝固定着连接上轨12间的连接部件14的端部和各托架2A、2B。托架2A、2B以相同形状弯曲成L字形,在其立壁的上端,设有供轴部件21插入用的通孔22(图2)。
后座S1的座垫S11的下部内设有框架板31,在该框架板31上安装着由硬质材构成的底板32。在框架板31上,在其前端左右位置(图2中只示出一方),设有支撑33,设在支撑33上的通孔35与托架2A、2B的上述通孔22对准,用穿过这些孔的轴部件21将两者可旋转地结合起来。这样,座垫S11以左右轴部件21的连接线为中心,后端可往上抬起,如图1中箭头所示,可在滑轨1A、1B上朝前方翻转。在已翻转的状态(图1中双点划线),座垫S11被图示出的止挡部将其底板32保持为水平。另外,在框架板31(图2)的后边缘,设有用于拉起座垫S11的带子34。
在左右上轨12的后端,结合着向上方延伸的托架板15,在这些托架板15上,通过公知构造的倾覆机构16结合着支撑杆17的下端,该支撑杆17用螺丝固定在椅背S12(图3)的框架管41上。在椅背S12的背面,安装着由硬质材构成的背板42,在椅背S12的顶面,通过2根支承脚45安装着头枕S13。在椅背S12的侧边凹处,安装着扶手44。
滑轨1A、1B(图2)的各上轨12,在中间位置由连接部件18相互连接,在滑轨1A的上轨12上,从外方安装着保护罩51,该保护罩51复盖着从前端的托架2A到后端的倾覆机构16。滑轨1B的上轨12上,从外方安装着保护罩52、53,该保护罩52、53分别复盖前端的托架2B和后端的倾覆机构16。
为了扩大货物室,要将后座S1折叠起来成为全放平状态时,抓住座垫S11后边的带子34并将其往上提,座垫S11后边产生弹性变形,解除与椅背S12下端的对接状态,以左右轴部件21的连接线为中心,将座垫S11向前方翻转(图1的双点划线)。接着,取下椅背S12上端的头枕S13,操作倾覆机构16的操作杆161,使椅背S12往前倒(图1中箭头和双点划线),被翻转了的座垫S11的底板32和往前倒的椅背S12的背板42成为水平的连续面。这样,与设在车室内后部的行李箱B的上面形成约同一高度的较大的货物装载面,可装载较多和较长的货物。尤其是本实施例中,由于可将后座S1在滑轨1A、1B上放平,所以,可将被放平了的后座S1与前座S2的前后移动位置相应地朝前后移动,可最适当地收容装载货物。
另外,左右上轨12,在其前端和中间位置由连接部件14、18相互连接,所以,可防止两上轨12在滑动方向错开而产生座垫S11与椅背S12的扭转。
上述实施例中,是将本发明用于后座时的情况作了说明,不言而喻,也适用于前座。这时,在全放平状态将前后各座朝前后适当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车室内空间。另外,滑轨不一定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第2实施例〕图4表示将本发明车辆用折叠座椅作为箱式载重汽车后座使用时的整体示意侧面图。图4中,后座S1在前座S2的后方,并载置于设在底板F上的滑轨101(图中只示出一方滑轨)上。滑轨101在底板F上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由固定在底板F上的下轨111和在该下轨111上滑动的上轨112构成。
在左右上轨112的前端,固定着后述的托架102,如图5所示,在后座S1的座垫S11的框架管131上,在其前端位置设有支撑104。支撑104和托架102借助贯通上端部的轴部件121相互可转动地结合着。这样,座垫S11以左右轴部件121为中心,后端可往上抬起,如图4中箭头所示,可在滑轨101上向前方翻转。在已翻转的状态(图4的双点划线),座垫S11由分别形成在托架102和支撑104局部上的后述止挡部将底板132保持为水平。
设在上轨112上的托架102,如图6、图7所示,呈L字形,由2块板体122、123对接,形成为扁平的封闭断面构造。该托架102的水平部124的下面,固定在上轨112的安装座113上。在垂直部125上,从外方安装着树脂制的保护罩105。垂直部125除了前边缘(图7的左边缘)外,在上半的大部分,外侧板体122向内侧板体123凹陷,在该凹陷部的上端,形成供轴部件121(图5)穿过用的开口126。另外,垂直部125的前缘中,呈山形弯曲的外侧板体122与内侧板体123对接,形成向上方立起的封闭断面部,作为止挡部127,其上端面作为止挡面128。
图5、图6中,设在座垫S11上的支撑104,其下端部141沿着框架管131的外周弯曲并与其接合,与上述托架102相接的支撑104的上端,形成供轴部件121穿过的开口142,与托架102的开口126对准。支撑104的上端部后缘(图5的右缘)朝保护罩105的外方弯曲并突出,作为止挡部143,其上端面作为止挡面144。
将座垫S11以轴部件121为中心翻转(图5的箭头)时,与其成一体地,支撑104绕轴部件121朝上方翻转(图6的双点划线)。因此,如图8所示,支撑104的止挡部143和托架102的止挡部127的各止挡面144、126彼此抵接。这样,限制了座垫S11的进一步旋转,在翻转状态,座垫S11的底板132朝向上方,保持水平姿势。
为了扩大货物室,要将上述构造的后座S1折叠放平时,将座垫S11以轴部件121为中心向前方翻转(图4的双点划线)。接着,卸下椅背S12上端的头枕S13,操作倾覆机构113,将椅背S12向前倒在座垫S11原来的位置(图4中双点划线),这样,已翻转的座垫S11的底板132与往前倒的椅背S12的背板161成为水平的连续面。这样,形成为与设在车室内后部的行李箱B的上面约同一高度的较大的货物室水平面,可以装载较多和较长的货物。这时,由于托架102的止挡部127朝上方立起成为筒形,所以,通过座垫S11即使作用大的货物重量,也不会产生变形等,可切实地支承座垫S11。
本实施例中,用于将翻转了的座垫S11保持为水平的止挡部127、143,由于设在轴部件121周围的托架102和支撑104上,所以,在车座的通常使用时,不妨碍乘座者。另外,由于把托架102设在上轨112上,所以,即使后座S1向前后方向滑移时,也可与移动位置无关地将已翻转座垫S11切实保持为水平。
本实施例中,支撑104固定在座垫S11的框架管131上,在该支撑104上形成与托架102的止挡部127相接的止挡部143,但如果能在座垫S11的一部分上设置与托架102的止挡部127相接的部分,则也不限于上述构造。〔第3实施例〕图9表示将本发明车辆用折叠座椅作为箱式载重汽车后座使用时的整体示意侧面图。图9中,后座S1载置于设在底板F上的滑轨201(图中只示出一方滑轨)上。滑轨201在底板F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由固定在底板F上的下轨211和在该下轨211上滑动的上轨212构成。
在上轨212的前端,固定着托架202,座垫S11的前端可旋转地由贯通托架202上端部的轴部件221支承着。这样,将座将座垫S11的后端以轴部件221为中心往上提,如图9中箭头所示地,可在滑轨上朝前方翻转。在已翻转的状态(图9的双点划线),座垫S11由图未示止挡部将其底板232保持为水平。另外,在上轨212的后端,固定着托架214,椅背S12的下端通过倾覆机构213结合在托架214上。
为了扩大货物室,将后座S1折叠放平后,再取下椅背S12上端的头枕S13,操作倾覆机构213,将椅背S12往前倒在座垫S11原来的位置上(图9中双点划线),这样,翻转了的座垫S11的底板232与往前倒下的椅背S12的背板261成为水平的连续面。这时,椅背S12的背板261后缘接近设在车室内后部的行李箱B的上面前缘,由于行李箱B的存在,与抬高了底板的后半部,形成较大的约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可装载较多和较长的货物。
但是,在椅背S12的背板261后缘与行李箱B上面的前缘之间,为了防止两者干扰,通常有一定的间隙d,这样,破坏了平坦面的连续性,外观也不好看。为此,本实施例中,在立起姿势的椅背S12的背板261的下缘,设置了朝下方伸出一定长度的延长部262。该延长部262如图10所示,是把接合在背板261表面的毡毯263延长一定长度而形成的,所以,在使椅背S12往前倒下的图10所示状态,延长部262的上面与行李箱B的盖体B1相接并向斜后方(图中右方)弯曲,堵住间隙d。用该延长部262消除椅背S12背面与行李箱B上面之间的间隙d,确保连续性,并提高外观性。另外,即使椅背S12的背板261与行李箱B的盖体B1的高度稍有不同,也因延长部262的存在可缓和该差异。
上述实施例中,是将毡毯延长作为延长部,但是,当背板是用树脂等制造时,也可以将其一部分减薄拉出,形成延长部。另外,延长部最好具有可挠性,这样,利用其变形可容易对应不同大小的间隙。〔第4实施例〕图11表示将本发明车辆用折叠座椅作为箱式载重汽车后座使用时的整体示意侧面图。图11中,后座S1载置于设在底板F上的滑轨301(图中只示出一方滑轨)上。滑轨301在底板F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由固定在底板F上的下轨311和在该下轨311上滑动的上轨312构成。
在上轨312的前端,固定着托架302,座垫S11的前端可旋转地由贯通托架302上端部的轴部件321支承着。这样,将座垫S11的后端以轴部件321为中心往上提,如图11中箭头所示地,可在滑轨1上朝前方翻转。在已翻转的状态(图11的双点划线),座垫S11被图未示止挡部将其底板332保持为水平。另外,在上轨312的后端,固定着托架314,椅背S12的下端通过倾覆机构313结合在托架314上。
为了扩大货物室,将后座S1折叠放平,再取下椅背S12上端的头枕S13,操作倾覆机构313,将椅背S12往前倒在座垫S11原来的位置上(图11中双点划线),这样,翻转了的座垫S11的底板332与往前倒下的椅背S12的背板361成为水平的连续面。这时,确保较大的与设在车室内后部的行李箱B的上面约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可装载较多和较长的货物。
但是,在翻转了座垫S11后,还未使椅背S12向前倒下的状态,如图12所示,左右的滑轨301暴露出,从外观和安全性方面都不太好。为此,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地,复盖着从左右滑轨301的上方复盖它们的物品收容盘304。该物品收容盘304是树脂的整体成形品,外形是稍大于座垫S11的底板332的矩形状。其中心部凹陷成与外形相似的矩形,作为物品收容部341。
物品收容盘304,把在底面四角(图13中表示左右一对)朝下方突出形成的接合片342插入并接合在倾斜软管部件(リ -ンホ-スメント)351、352(图12)的安装孔353、354内,固定在这些倾斜软管部件351、352上。该倾斜软管部件351、352在前后位置分别连接左右上轨312。在物品收容盘304的中间部,如图14所示,在底面的左右边缘,突出形成肋343,这些肋343载置在上轨312上。
通过设置该物品收容盘304,如图15所示,在把座垫S11翻转到前方的状态,左右滑轨301被位于上方的物品收容盘304遮住而不暴露。在椅背S12未往前倒的图示状态,物品收容盘的物品收容部341内可收容各种小物品,或者在车辆停止时,行李呈可收容容易滚动的圆形物品等。在座垫S11返回使用位置的状态,如图14所示,座垫S11位于物品收容盘304的左右边缘上,物品收容部341完全隐蔽在座垫S11的下方,所以,也适用于收容贵重物品。〔第5实施例〕图16表示将本发明车辆用折叠座椅作为箱式载重汽车后座使用时的整体示意侧面图。图16中,后座S1载置于设在底板F上的滑轨401(图中只示出一方滑轨)上。滑轨401在底板F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由固定在底板F上的下轨411和在该下轨411上滑动的上轨412构成。
在上轨412的前端,固定着后述的托架402。如图17所示,在后座S1的座垫S11的框架管431上,在其前端位置设有支撑404。支撑404和托架402借助贯通上端部的轴部件421彼此可旋转地结合着。这样,座垫S11的后端以轴部件421为中心向上抬起,如图16的箭头所示,在滑轨401上可朝前方翻转。在翻转了的状态(图16的双点划线),座垫S11借助于分别形成在托架402和支撑404局部上的后述止挡部,其底板432被保持为水平。在上轨412的后端固定着托架414,椅背S12的下端通过倾覆机构413结合在托架414上。
图18表示上述托架402的安装构造。图中,在上轨412的前端部,形成略T字形的支承座413,在其上面的4个部位设有安装孔415,连接左右上轨412(图中只示出一方)的倾斜软管部件406的一端部461用螺丝固定在该安装孔415内。上述一端部461比倾斜软管部件406的一般部462宽,在其端面上的前后(图中左右)位置,设有安装用的螺丝孔463。托架402是用一块金属板弯曲成形的,在其下端部前后位置,形成安装用的圆形开口422。将螺栓481分别穿过这些圆形开口422,将其前端拧入螺丝孔463内,这样,托架402固定在倾斜软管部件406的一端面。上述圆形开口422比螺栓481的螺栓部外径大得多,这样,在用螺栓481最终定位之前,可调节托架402在上下前后方向一定范围内的位置。另外,在托架402的上端部,形成供上述轴部件421(图17)穿过的开口423,同时,上端部前缘(图中左缘)如图19所示地,板体的一部分卷成略圆筒形作为止挡部424,其上端面作为止挡面425。
图17中,设在座垫S11上的支撑404,其下端部441沿着框架管431的外周弯曲并与其接合。与上述托架402相接的支撑404的上端,形成供轴部件421穿过的开口(图未示),并与托架402的通孔423(图18)对准。支撑404的上端部后缘(图17的右缘),朝保护罩405位于的外方(图17的纸面跟前侧)弯曲突出作为止挡部443,其上端面作为止挡面444。
以轴部件421为中心,使座垫S11翻转(图17的箭头)时,与其成一体地,支撑404(图17)绕轴部件421向上方翻转。如图20所示,支撑404的止挡部443和托架402的止挡部424的各止挡面444、425彼此相接。这样,限制了座垫S11的进一步旋转,座垫S11的底板432在翻转状态朝向上方,保持水平姿势。
为了扩大货物室,要将上述构造的后座S1折叠放平时,以轴部件421为中心,将座垫S11朝前方翻转(图16的双点划线)。接着,取下椅背S12上端的头枕S13,操作倾覆机构413,将椅背S12往前倒在座垫S11原来的位置(图16中双点划线)。这时,已翻转的座垫S11的底板432与往前倒下的椅背S12的背板471成为连续的水平面。这样,可确保与设在车室内后部的行李箱的上面约同一高度的较大的货物装载面,可装载较多和较长的货物。这时,由于托架402的止挡部424为朝上方立起的筒状,所以,通过座垫S11即使作用货物重量,也能切实地支承座垫S11。
但是,彼此接近的、翻转状态的座垫S11的底板432后缘与往前倒状态的椅背S12的背板471之间产生台阶,影响外观。本发明中,如上所述,由于托架402可朝上下前后方向移动调节,所以,用工具调节其高度和前后位置,使座垫S11的底板432后缘接近前倒状态的椅背S12的背板471前缘,并成为约相等的高度,然后,紧固螺栓81,最终固定托架402。
另外,因制作误差等原因,有时被止挡部424定位的座垫S11的底板432的前缘高度偏离规定位置。为了防止这一点,调节托架402的前后方向角度,使底板432前缘高度高于规定位置,再最终固定,一边使各止挡面444、425产生塑性变形,一边用机械力使底板432的前缘变位到下方的预定位置可正确定位底板432的前缘。另外,这样,防止因各止挡面444、425的加工粗度均匀,使用初期的磨合而偏位,同时,各止挡面444、425加工硬化确保刚性。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可将托架402朝上下前后调节位置,调节前后方向的角度,将圆形开口422设计得比螺栓481大得多,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构造,如果只需要调节上下方向的位置,也可用沿上下方向的长孔代替上述圆形开口422。〔第6实施例〕图21中,与上述第1至第5实施例中说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同样地,以固定在图未示滑轨的上轨上的托架502的轴部件521为中心,使座垫S11翻转,椅背S12通过图未示的倾覆机构与固定在滑轨的上轨上的图未示托架结合。已翻转的座垫S11的底板532与向前倒在已翻转座垫S11原来位置上的椅背S12的背板571形成连续面。如图22所示,呈山形状的托架502上,在上部侧面接合着立方体形的止挡部件522,止挡部件522上形成朝上方开放的阴螺纹部523。螺栓524拧入该阴螺纹部523内,起止挡面作用的螺栓524的头部上面525,随着螺栓524的拧入量的变更而上下移动。
如图23所示,位于使用位置的座垫S11的侧面,挟着轴部件521地,在上述止挡部件522相反的位置,突设着块状的止挡体533。使座垫S11翻转后,随之,如图23的箭头所示,止挡体533绕轴部件521约转动180度,与螺栓524的头部上面525相接。这样,座垫S11的底板532被定位在水平状态(图24),如上所述,与往前倒的椅背S12的背板571形成约水平的连续面(图21)。
但是,由于止挡部件522和止挡体533的安装误差或变形等原因,翻转后座垫S11的前端高度h(图24)不容易对于每个后座S1都保持为一定的值。本实施例中,适当变更螺栓524的拧入量,使其头部上面525的位置上下动,就可以将上述高度h调节为一定。〔第7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在上述第1至第6实施例说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中,在座垫S11上,设置用于支承翻转状态座垫S11前端侧的脚体。图25中,位于翻转状态座垫S11上侧的底板632,与向前倒在已翻转座垫S11原来位置的椅背S12的背板671形成连续面。在已翻转座垫S11的前端面(翻转前的使用状态时是后端面),在左右位置设有脚体633。各脚体633位于沿着前端面的长度方向,同时,各脚体633的外方端可转动地与座垫S11内的框(图未示)结合。
将座垫S11翻转时,使左右脚体633如图25中箭头所示地向下方伸出转动,如图26所示,使各脚体633直立在底板F上。做成这样的构造时,借助一定长度的脚体633,翻转状态的座垫S11的前端高度总保持一定,并且,即使加上比较大的荷重,座垫S11也不会向下方变位,可切实保持水平姿势。〔第8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在上述第1至第6实施例说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中,与第7实施例同样地,在座垫S11上,设置用于支承翻转状态座垫S11前端侧的脚体。图27中,位于翻转状态座垫S11上侧的底板732,与向前倒在已翻转座垫S11原来位置的椅背S12的背板771形成连续面。在已翻转座垫S11的两侧面(图中只示出一方)设有脚体733。各脚体733位于沿着侧面的长度方向,同时,各脚体733的前端可转动地与座垫S11内的框(图未示)结合。
将座垫S11翻转时,使脚体733如图27中箭头所示地向下方伸出转动,如图28所示,使脚体733直立在底板F上。做成这样的构造时,借助一定长度的脚体733,翻转状态的座垫S11的前端高度总保持一定,并且,即使加上比较大的荷重,座垫S11也不会向下方变位,可切实保持水平姿势。〔第9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在上述第1至第6实施例说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中,在底板上设置用于支承翻转状态座垫S11前端侧的支承部件。即,图29中,设在滑轨801上的使用状态的后座S1的前方,在形成于底板F上的凹处F1内,配设着支承部件833。支承部件833如图31所示,是将杆弯成U字形而形成的,其两端借助托架834可转动地与凹处F1的底面结合,如图32的箭头所示,可从倾倒在凹处F1内的位置拉起转动到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直立使用位置。
使座垫S11翻转,使椅背S12往前倒在已翻转座垫S11原来的位置,如图30所示,座垫S11的底板832与椅背S12的背板871形成连续面。在将座垫S11翻转前,先从凹处F1内将支承部件833拉起转动到使用位置,如图所示,把已翻转座垫S11的前端放在支承部件833上,则在一定高度处,借助立在底板F上的支承部件833,翻转状态的座垫S11前端的高度总能保持一定,同时,即使作用较大的荷重,座垫S11也不向下方变位,可切实保持水平姿势。〔第10实施例〕图33所示后座S1中,平行地在底板F上延伸的滑轨901(图中只示出一方),由下轨911和在该下轨911上滑动的上轨912构成。在上轨912的前端设有托架902。在托架902上,在上端部形成朝前后方向(图33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903,突设于座垫S11侧面的轴部件921,插入并支承在该长孔903内的后端位置。在图示的使用状态,座垫S11由图未示的止挡件保持为略水平姿势。
座垫S11能以轴部件921为中心朝前方翻转,同时,轴部件921能沿长孔903朝前方直线移动。另外,通过倾覆机构913结合在上轨912上的椅背S12,其全长为L。
要把后座S1放平时,如图34所示,以轴部件921为中心,使座垫S11向前方翻转,同时使轴部件921沿长孔903朝其前端移动。这样,在已翻转座垫的原来位置,形成长度加长为L的空间,可将长度为L的长椅背S12往前倒在该空间内。因此,根据该构造,可以与座垫S11的长度无关地、比较自由地设定椅背S12的长度L。〔第11实施例〕图35中,位于底板F上并平行延伸(图中只示出一方)的架轨1001的前端,设有托架1002,在其上端部支承着轴部件1021。座垫S11以轴部件1021为中心翻转着,位于其上侧的底板1032与往前倒在已翻转座垫S11原来位置的椅背S12的背板1071形成连续面。在架轨1001的前端部侧面,形成朝下方弯曲的圆弧状长孔1003,从设在底板F上的托架1004的侧面突出的销1005插入长孔1003内并位于其后端部。椅背S12通过倾覆机构1013与架轨1001的后端部结合。后座S1的后方的底板F上,在与行李箱B之间,设有架轨1020,连杆1021的一端结合在该托架1020上,另一端结合在架轨1001的后端。
该构造中,将架轨1001向后上方提起,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地,使连杆1021向后方转动,架轨1001和与其成一体的座垫S11及椅背S12,作为整体向后方移动,椅背1071接近行李箱B,从行李箱B的上面、经过靠背S12的背板1071到座垫S11的底板1032,形成很长的连续面,可有效利用车内空间。另外,架轨1001向后方移动时,销1005在轨前端部的长孔1003内朝前方相对移动,这样,可防止轨架1001向后方移动时前端部上浮。〔第12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在上述第1至第11实施例除了第3实施例说明的车辆用折叠座椅中,在椅背S12上设置了用于堵塞前倒状态椅背S12后端与行李箱B之间间隙的架空板。即,图36中,设在滑轨1101上的后座S1,其座垫S11被翻转,椅背S12往前倒在座垫S11翻转后形成的空间内,这样,座垫S11的底板1132与椅背S12的背板1171形成连续面。在椅背S12的背板1171 上,重叠地设置架空板1172,架空板1172的后端(椅背使用状态时是下端)由铰链1173可转动地结合在背板1171上。
使后座S1在滑轨1101上向前方移动时,如图36所示,在与行李箱B之间产生大的间隙,但是,将架空板1172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地朝后方转动,将其前端架在行李箱B的前缘上,这样,从行李箱B的上面经过架空板1172到背板1171和底板1132,形成很长的连续面,可有效利用车室内空间。〔第13实施例〕图37中,将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的放平式车辆用折叠座椅作为前侧后座S3使用,在它与行李箱B之间,设置卧倒式公知车辆用折叠座椅作为后侧后座S4。图38表示后侧后座S4的侧面图。座垫S41的后部与椅背S42的前部,通过上连接件1213结合,同时,座垫S41的前部借助连杆1214与设在底板F上轨架1201结合。
椅背S42借助图未示的倾覆机构向前朝座垫S41上倒时,如图39所示,上连接件1213朝前下方移动,同时,连杆1214向前方转动,座垫S41和重叠在其上的椅背S42朝底板F下降。这样,从前侧后座S3的底板1232和背板1271,经过后侧后座S4的椅背S42背面,到行李箱B的上面,形成较长的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可更加有效利用车室内空间。
另外,第1至第13实施例(除了第11实施例外)中说明的上轨和第11实施例中说明的架轨,相当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可动部件。
权利要求
1.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备有可动部件、座垫和椅背;上述可动部件可前后移动地设在车辆底板上;上述座垫配设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其前端借助轴部件与上述可动部件的一端结合,并能够以上述轴部件为中心向前方翻转;上述椅背的下端可转动地与上述可动部件的另一端结合,使其前倒在可被翻转的上述座垫原来的位置;在翻转状态的上述座垫的底面与前倒状态的上述椅背的背面,形成略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轴部件由设在上述可动部件上的托架支承,在上述托架上设置止挡部,上述座垫的局部与该止挡部相接,由此,使翻转后的上述座垫的底面形成上述货物装载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止挡部是形成在上述托架上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体,该筒状体的上端面作为止挡面,使上述座垫的一部分与该止挡面相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上述止挡部可调节上下位置地设在上述托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支承翻转状态座垫的前端部的支承部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沿着上述可动部件在一定范围内可前后动地设置着上述轴部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椅背的背面,设有下端可转动地与该背面结合着的架空板,在使上述椅背向前倒下时,使上述架空板向后方转动,架设在呈台阶状升高到与上述货物装载面成为约同一高度的、车辆底板后半部的前缘上。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椅背的下缘,形成将椅背背面的一部分朝其长度方向延长的预定长度的延长部,使上述椅背向前倒下时,上述延长部朝着呈台阶状升高到与上述货物装载面成为约同一高度的、车辆底板后半部的前缘伸出并与该前缘相接,堵塞与上述前缘之间的间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在翻转前的上述座垫的下方空间内,配设着复盖上述可动部件的物品收容盘。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折叠座椅,其特征在于,设置将上述座垫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承着的支承托架,在最终定位之前,至少使其高度能在上下方向的一定范围内调节。
11.车辆用车座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倾倒车座,该倾倒车座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车辆用折叠座椅邻接,并与椅背的前倒连动,整个车座朝底板降下;由上述车辆用折叠座椅的翻转状态的上述座垫的底面和前倒状态的上述椅背的背面、和上述倾倒车座的前倒状态的椅背的背面,形成略同一高度的货物装载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车辆用折叠座,在固定于车辆底板上的下轨上,设有可滑动的上轨,座垫的前端结合在上轨的前端,可朝前方翻转。椅背的下端借助倾斜机构可转动地结合在上轨的后端。椅背向前倒在已被翻转座垫原来的位置,由翻转状态的座垫底板与前倒状态的椅背背板形成货物装载面。
文档编号B60N2/30GK1215673SQ9812019
公开日1999年5月5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1997年10月23日
发明者杉山利广, 奈良木信之, 佐藤和生, 清水秀树 申请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