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的双前支点摇臂式前轮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533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越野车的双前支点摇臂式前轮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部件,特别是一种越野车的双前支点摇臂式前轮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越野车,俗称全地形车或沙滩车由于通常行驶于高低起伏落差极大的路面环境,因此,对于悬挂结构的要求较为严苛,以期能充分吸收路面不平所产生的跳动。其中前轮另具有转向功能,因此,对于避震的悬挂结构更需谨慎要求,否则极易影响行车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已有的全地形车的前轮悬挂结构为单A形臂悬挂结构,其主要是以单A形臂支架6一端的两个基部61枢接于车架5两旁侧预设的支架座51上,并使单A形臂支架6向车架的两旁侧横向延伸,而单A形臂支架6另一端则设有上下贯通延伸的枢轴孔62,可供轮轴座7以预设的上枢轴73伸入形成枢接。轮轴座7于垂直方向分别设有供车轮9枢接的轮轴71及供转向拉杆53上预没的枢轴531插入枢接的拉杆衔接孔72。借由车架5上的把手驱动转向拉杆53的动作,以控制轮轴71及车轮9的转向,而单A形臂支架6中段另设有中间支座63,中间支座63配合设于车架5两旁支架座51上方的避震器座54结合避震器55,利用避震器55吸收单A形臂支架6的摆动行程。
然而,如图2、图3所示,当车辆行驶于崎岖不平的路面,车轮9随地面起伏而带动单A形臂支架6上下摇摆时,由于转向轴角度会随着单A形臂支架6摆动而改变,所以不但前轮轮距d1≠d1′,且内倾角亦随的改变,而由于轮距、内倾角会随单A形臂支架6摆动而改变,致使于避震行程中难以保持前轮的前束角,导致车辆的稳定性不佳。且上述现象会随着避震行程(即单A形臂支架6摆动角度)增加而恶化,因此,传统单A形臂悬挂结构的避震行程不宜过长。
如图4所示,双A形臂悬挂结构主要是于车架50的两旁侧分设有较高供上A形臂支架80的基部801枢接的上支架座501及较低供下A形臂支架60基部601枢接的下支架座502,下、上A形臂支架60、80向车架50的两旁侧横向延伸,其中下A形臂支架60的中段设有中间支座603,中间支座603配合设于车架50两旁上支架座501上方的避震器座504结合避震器505,而上、下A形臂支架80、60的另一端则枢接于衔接座81的上下两端。于衔接座81中段设有上下贯通延伸的枢接孔810,枢接孔810可供预设于轮轴座70上枢轴703伸入枢接。轮轴座70于水平方向分别设有供车轮9枢接的轮轴701及供预设于转向拉杆503上枢轴5031插入枢接的拉杆衔接孔702。借由车架50上的把手驱动转向拉杆503的动作,以控制轮轴701及车轮9的转向。
如图5、图6所示,此种双A形臂悬挂结构的转向轴角度会随着下、上A形臂支架60、80的长度及装设角度不同而改变,所以其内倾角可依需求而控制。但是当车辆行驶于崎岖不平的路面,车轮9随地面起伏而使下、上A形臂支架60、80上下摇摆,使其前轮轮距d2≠d2′,且其前束角也易于避震行程中产生变化,导致车辆的稳定性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前束角变化量、增进车辆的操控性、确保车辆行车稳定性的越野车的双前支点摇臂式前轮悬挂装置。
本实用新型包括车架、衔接座及避震器;车架两旁侧分别向外延伸连接并受预设把手控制的转向拉杆,于转向拉杆的延伸端部设有枢轴;车架的两旁前侧分别设有位于上方位置较高的上摇臂座及位于下方位置较低的下摇臂座;于上摇臂座上方设有避震器座,且上、下摇臂座及避震器座皆形成朝前的开口;上摇臂的一端设有枢接于车架上摇臂座上的基部,上摇臂的另一端为沿车架的中心线向前延伸的延伸端部,上摇臂的中段横向凸伸中间延伸部;下摇臂的一端设有枢接于车架下摇臂座上的基部,下摇臂的另一端为沿车架的中心线向前延伸的延伸端部;衔接座与上、下摇臂延伸端部枢接且设有轮轴,衔接座与转向拉杆枢接;避震器的上端与避震器座枢接,避震器的下端与上摇臂上的中间延伸部枢接,并使避震器的中心延伸线向下位于轮轴前方。
其中衔接座为分别与上、下摇臂延伸端部枢接匚形枢接座;匚形枢接座上端部与转向拉杆枢接;匚形枢接座开口朝向车架中央,轮轴设置于匚形枢接座的背端部。
衔接座上设有开口朝向车架旁侧的匚形枢接座、轮轴座及枢轴;枢轴以上下纵向贯穿与轮轴座枢接,轮轴由轮轴座旁侧向车架外侧横向延伸,转向拉杆与轮轴座另一侧枢接。
转向拉杆的延伸端部垂直延伸设有枢轴;轮轴座另一侧设有供转向拉杆的枢轴插入与转向拉杆枢接的拉杆衔接孔。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与端部设有枢轴的转向拉杆连接的车架、衔接座及避震器;车架的两旁前侧上、下方分别设有上、下摇臂座;于上摇臂座上方设有避震器座;上摇臂的两端分别设有枢接于上摇臂座上的基部及延伸端部,上摇臂的中段横向凸伸中间延伸部;下摇臂的两端分别设有枢接于下摇臂座上的基部及延伸端部;衔接座与上、下摇臂延伸端部枢接且设有轮轴,衔接座与转向拉杆枢接;避震器的上端与避震器座枢接,避震器的下端与上摇臂上的中间延伸部枢接,并使避震器的中心延伸线向下位于轮轴前方。避震器结合于避震器座与上摇臂的中间延伸部的端部之间,使避震器以极大角度向前偏斜,因此,不但可使避震器的行程加长,以承受较大的冲击,且当车轮枢设于轮轴时,其拖曳距离可经由上、下摇臂的长度及装设角度加以控制,以确保其行车的稳定性;而由于上、下摇臂2、3是以沿车架中心线向前枢设,因此其当悬吊系统动作时,上、下摇臂是以平行车架中央垂线的方向枢转,因此,枢设于轮轴上的车轮也呈上下垂直动作,可使其前轮轮距及内倾角也保持固定,以有效减小前束角的变化量,可有效增进车辆的操控性。不仅减小前束角变化量,而且增进车辆的操控性、确保车辆行车稳定性,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为已有的越野车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单A形臂悬挂结构)。
图2、为已有的越野车结构示意前视图(单A形臂悬挂结构)。
图3、为已有的越野车结构示意俯视图(单A形臂悬挂结构)。
图4、为已有的越野车底盘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双A形臂悬挂结构)。
图5、为已有的越野车结构示意前视图(双A形臂悬挂结构)。
图6、为已有的越野车结构示意俯视图(双A形臂悬挂结构)。
图7、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前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上、下摇臂直接与匚形枢接座枢接)。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7、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车架1、上摇臂2、下摇臂3及衔接座4。
车架1的两旁前侧分别设有开口向前的位于上方位置较高的上摇臂座11及位于下方位置较低的下摇臂座12。于上摇臂座11上方设有同向开口的避震器座14,使避震器座14枢接于避震器15上端,而车架1两旁侧分别向外延伸连接并受预设把手控制的转向拉杆13,于转向拉杆13的延伸端部并垂直延伸设有枢轴131。
上摇臂2的一端设有枢接于车架1上摇臂座11上的基部21,上摇臂2的另一端为沿车架1的中心线向前延伸的延伸端部22,上摇臂2的中段横向凸伸与避震器15下端枢接的中间延伸部23。
下摇臂3的一端设有枢接于车架1下摇臂座12上的基部31,下摇臂3的另一端为沿车架1的中心线向前延伸的延伸端部32。
衔接座4的两端分别枢接于下摇臂3的延伸端部32及上摇臂2的延伸端部22,于衔接座4上设有开口朝向车架1旁侧的匚形枢接座41、设有纵轴孔423的轮轴座42及枢轴43。轮轴座42容置于匚形枢接座41的两个弯折面之间。枢轴43以上下纵向贯穿设于轮轴座42上纵轴孔423,以使轮轴座42得以枢接于匚形枢接座41外旁侧,于轮轴座42旁侧并向车架1外侧横向延伸设有轮轴421,而轮轴座42另一侧设有供转向拉杆13的枢轴131插入与转向拉杆13枢接的拉杆衔接孔422,以使轮轴座42可受转向拉杆13的驱动而以枢轴43为轴心而枢转,形成车辆转向。
如图9、图10、图11所示,避震器15结合于避震器座14与上摇臂2的中间延伸部23的端部之间,避震器15是以极大角度向前偏斜,因此,不但可使避震器15的行程加长,以承受较大的冲击,且当车轮9枢设于轮轴421时,其拖曳距离可经由上、下摇臂2、3的长度及装设角度加以控制,以确保其行车的稳定性;而由于上、下摇臂2、3是以沿车架1中心线向前枢设,因此其当悬吊系统动作时,上、下摇臂2、3是以平行车架1中央垂线的方向枢转,因此,枢设于轮轴421上的车轮9也呈上下垂直动作,可使其前轮轮距d3=d3′,内倾角也保持固定,以有效减小前束角的变化量,可有效增进车辆的操控性。
如图12所示,上摇臂2与下摇臂3的一端分别与开口朝向车架1中央的匚形枢接座82枢接。匚形枢接座82上端部与转向拉杆13枢接,匚形枢接座82的背端部设有轮轴421。此施实例也可达到衔接座4的衔接功能。
由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确实具有可充分吸收地形变化、确保行车稳定性的功效,确已具有产业上的利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
权利要求1.一种越野车的双前支点摇臂式前轮悬挂装置,它包括车架、衔接座及避震器;车架两旁侧分别向外延伸连接并受预设把手控制的转向拉杆,于转向拉杆的延伸端部设有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的两旁前侧分别设有位于上方位置较高的上摇臂座及位于下方位置较低的下摇臂座;于上摇臂座上方设有避震器座,且上、下摇臂座及避震器座皆形成朝前的开口;上摇臂的一端设有枢接于车架上摇臂座上的基部,上摇臂的另一端为沿车架的中心线向前延伸的延伸端部,上摇臂的中段横向凸伸中间延伸部;下摇臂的一端设有枢接于车架下摇臂座上的基部,下摇臂的另一端为沿车架的中心线向前延伸的延伸端部;衔接座与上、下摇臂延伸端部枢接且设有轮轴,衔接座与转向拉杆枢接;避震器的上端与避震器座枢接,避震器的下端与上摇臂上的中间延伸部枢接,并使避震器的中心延伸线向下位于轮轴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的双前支点摇臂式前轮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衔接座为分别与上、下摇臂延伸端部枢接匚形枢接座;匚形枢接座上端部与转向拉杆枢接;匚形枢接座开口朝向车架中央,轮轴设置于匚形枢接座的背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的双前支点摇臂式前轮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衔接座上设有开口朝向车架旁侧的匚形枢接座、轮轴座及枢轴;枢轴以上下纵向贯穿与轮轴座枢接,轮轴由轮轴座旁侧向车架外侧横向延伸,转向拉杆与轮轴座另一侧枢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越野车的双前支点摇臂式前轮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向拉杆的延伸端部垂直延伸设有枢轴;轮轴座另一侧设有供转向拉杆的枢轴插入与转向拉杆枢接的拉杆衔接孔。
专利摘要一种越野车的双前支点摇臂式前轮悬挂装置。为提供一种减小前束角变化量、增进车辆的操控性、确保车辆行车稳定性的车辆部件,提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连接端部设有枢轴的转向拉杆的车架、衔接座及避震器;车架的两旁前侧上、下方分别设有上、下摇臂座;于上摇臂座上方设有避震器座;上摇臂的两端分别设有枢接于上摇臂座上的基部及延伸端部,上摇臂的中段横向凸伸中间延伸部;下摇臂的两端分别设有枢接于下摇臂座上的基部及延伸端部;衔接座与上、下摇臂延伸端部枢接且设有轮轴,衔接座与转向拉杆枢接;避震器的上端与避震器座枢接,避震器的下端与上摇臂上的中间延伸部枢接,并使避震器的中心延伸线向下位于轮轴前方。
文档编号B62K25/16GK2771091SQ20052000203
公开日2006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1日
发明者陈则淳 申请人:摩特动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