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831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中,外伸叉架(outrigger)从前部侧车架延伸至侧梁,底架与前部侧车架连接。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中,在侧梁内设有隔板,加强部件在车宽方向内侧从设有隔板的侧梁延伸至底架,且向车身后方延伸。加强部件接合于底板,据此,由加强部件和底板形成封闭截面,而提高加强部件的强度与刚性。

在此,由于偏置碰撞而导致前轮向车身后方移动,使前轮接触到侧梁的前端部,而将冲击载荷施加至侧梁。能够由加强部件来承受冲击载荷。通过由加强部件来承受冲击载荷,能够抑制前柱向车身后方的移动。

据此,能够抑制前柱与侧门发生干涉,防止发生侧门不容易打开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此,专利文献1的车身下部结构中,强度与刚性较高的加强部件在车宽方向内侧从侧梁延伸至底架,且向车身后方延伸。因此,在由于侧面碰撞而导致冲击载荷向车宽方向内侧施加至侧梁时,冲击载荷经加强部件传递至底架。所传递的冲击载荷使底架向车宽方向内侧发生变形,车宽方向的内侧的车载部件会发生损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5670246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能够防止由于偏置碰撞而导致侧门难以打开,而且能够防止由于侧面碰撞使车载部件发生损伤。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中,前部侧车架的后端部与底架的前端部连接,外伸叉架从所述前部侧车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至侧梁的前端部,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在车宽方向上且向车身后方从连接有所述外伸叉架的所述侧梁的连接部呈倾斜状延伸至所述底架,所述加强部件形成为大致v字状,在所述加强部件的中央具有向上方或下方弯曲的弯曲部。

如此,使加强部件在车宽方向上且向车身后方从连接有所述外伸叉架的所述侧梁的连接部呈倾斜状延伸至所述底架。据此,能够由加强部件来承受由于偏置碰撞而(从前轮)施加至侧梁的冲击载荷。

据此,能够抑制发生由于冲击载荷而使侧梁与前柱一起向车身后方移动的情况,防止发生侧门不容易开闭的情况。

此外,偏置碰撞(即,小面积重叠碰撞)是指,车辆的前部中的1/4的前侧部与树木或电线杆等障碍物发生碰撞。

另外,在加强部件的中央形成弯曲部,使加强部件形成为大致v字状(大致日文平假名“く”字状)。据此,能够在由于侧面碰撞而导致冲击载荷向车宽方向内侧施加至侧梁时,使加强部件发生变形,而避免冲击载荷传递至底架。

据此,能够抑制底架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防止车宽方向的内侧的车载部件发生损伤。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为,优选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有:前组合体,其具有所述前部侧车架和所述外伸叉架;和底组合体,其具有所述侧梁、所述底架和底板,其中,所述底板由所述侧梁和所述底架支承,所述加强部件接合于所述前组合体的所述前部侧车架和所述外伸叉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且接合于所述底组合体的所述侧梁和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

如此,使加强部件接合于前组合体的前部侧车架和外伸叉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即,能够将加强部件组装于前组合体。

由此,在将前组合体组装于底组合体时,能够将加强部件与前组合体一同组装于底组合体。据此,可以省略将加强部件以单体组装于底组合体的工序,因此可实现车身下部结构的组装工序的简单化。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为,优选所述加强部件具有车身前方侧的前缘和车身后方侧的后缘,所述加强部件的前缘与后缘相比更大程度地向车身前方倾斜。

如此,使加强部件的前缘与后缘相比更大程度地向车身前方倾斜。由此,能够提高加强部件相对于由于偏置碰撞而(从前轮)施加至侧梁的冲击载荷的强度与刚性。据此,能够由加强部件来更好地承受施加至侧梁的冲击载荷。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为,优选所述加强部件的外端部位于所述外伸叉架的外端部和所述底板之间的接合部附近,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开口,该开口形成于所述加强部件的外端部侧。

如此,将加强部件的外端部配置于外伸叉架的外端部和底板之间的接合部附近。而且,在加强部件的外端部侧形成开口。由此,能够从开口插入点焊用的电极,以点焊方式将外伸叉架的外端部和底板之间的连接部接合在一起。

在此,外伸叉架的外端部接合于侧梁。据此,能够在侧梁附近将外伸叉架的外端部和底板牢固地接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接合强度。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为,优选在所述侧梁的内部设有加强用的加强筋,所述加强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比所述外伸叉架更向车身后方的所述侧梁侧伸出。

如此,在侧梁的内部设置加强用的加强筋。而且,在加强部件上形成伸出部,使伸出部向比外伸叉架更靠车身后方的侧梁侧伸出。由此,能够使伸出部重合于侧梁和加强筋。

即,能够将伸出部、侧梁和加强筋这3个部件重合并以点焊方式接合在一起。据此,能够将加强部件牢固地接合于侧梁,从而提高加强部件的接合强度。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为,优选所述底板具有:平坦部,其形成为平面状;倾斜部,其与所述平坦部的车身前方、车身后方中的至少一方邻接;折线部,其设置于所述平坦部和所述倾斜部之间的边界;和座部,其从所述折线部膨出,且能够接合所述加强部件。

如此,在底板上形成平坦部和倾斜部。而且,在平坦部和倾斜部之间的边界形成折线部,使座部从折线部膨出。由此,能够将配置于底板的加强部件接合于座部。

即,能够将加强部件接合于具有平坦部和倾斜部的、形状复杂的底板。据此,能够提高确定底板形状时的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为,优选所述加强部件配置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侧,所述加强部件的所述弯曲部向上方弯曲而形成,在所述弯曲部配置有配管。

如此,将加强部件配置于底板的下表面侧,使弯曲部向上方弯曲而形成。而且,在弯曲部配置排气管等配管。由此,能够使排气管等配管向底板侧靠近。据此,排气管等配管被配置于较高位置,而能够将车辆的最小离地高度尺寸控制在较小程度。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利用加强部件来防止由于偏置碰撞而导致侧门不容易打开。而且,能够防止由于侧面碰撞使加强部件变形而导致车载部件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车身下部结构分解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将图1的车身下部结构沿3-3线截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标记为4的部位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从斜后方观察图4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图4的车身下部结构分解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7是沿图4的7-7线截断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在图4的加强部件上配置配管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9是沿图8的9-9线截断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下部结构;12:前部侧车架;12a:前部侧车架的后端部;12c:前部侧车架的下表面;14:侧梁;14a:侧梁的前端部;14b:侧梁的下表面;14c:侧梁的连接部;15:外伸叉架;15b:外伸叉架的下表面;15c:外伸叉架的下端部;17:底架;17a:底架的前端部;18:加强部件;18b:加强部件的外端部;21:底板;21b:底板的下表面;25:侧梁的内部;26:加强筋;31:前组合体;32:底组合体;35:平坦部;36:倾斜部;37:折线部;38:座部;51:弯曲部;52:加强部件的前缘;53:加强部件的后缘;54:伸出部;55:开口;57:外伸叉架的外端部和底板的接合部;64: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前(fr)”、“后(rr)”、“左(l)”、“右(r)”以由驾驶员观察的方向为准。

[实施例]

下面对实施例中的车身下部结构10进行说明。

此外,车身下部结构10为左右大致对称的结构。因此,对车身下部结构10的左侧部件和右侧部件标注相同的标记,对左侧部件进行详细的说明,而省略对右侧部件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车身下部结构10是构成车辆ve的下部结构的部分。车身下部结构10具有:前部侧车架12,其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柱13,其设置于前部侧车架12的车宽方向外侧;侧梁14,其从前柱13的下端部13a向车身后方延伸;和外伸叉架15,其从前部侧车架12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至侧梁14。

另外,车身下部结构10具有:底架17,其从前部侧车架12的后端部12a向车身后方延伸;加强部件18,其架设于底架17和外伸叉架15;和底板21,其由侧梁14和底架17支承。

前部侧车架1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靠中央的部位12b从下方侧接合于仪表盘下部件22的下部,后端部12a从下方侧接合于底架17的前端部17a。

底架17从下方接合于底板21。底板21的前端部21a与仪表盘下部件22的后端部22a连接。另外,在底板21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底部空间23。

前部侧车架12的后端部12a向车身后方延伸至底板21的前端部21a。另外,外伸叉架15从前部侧车架12的靠中央的部位12b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至侧梁14的前端部14a。

前柱13从侧梁14的前端部14a向上方竖立。在前柱13的车身后方设有开闭自如的侧门(具体而言为前侧门)。

在侧梁14的内部25设有加强用的加强筋26(同时参照图7)。在侧梁14的前端部14a和外伸叉架15的前端部15a上配置有前轮28。

另外,在前部侧车架12的后端部12a连接有底架17的前端部17a。另外,在前部侧车架12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有加强架27。

如图2所示,前部侧车架12、外伸叉架15、加强架27和加强部件18等组装为一体而构成前组合体31。加强部件18接合于前部侧车架12的下表面12c、外伸叉架15的下表面15b(即,车辆的下方侧)。

另外,侧梁14、底架17、底板21和仪表盘下部件22等组装为一体而构成底组合体32。加强部件18接合于侧梁14的下表面14b、底板21的下表面21b(即,车辆的下方侧)。

在此,底组合体32在主组装流水线组装,前组合体31在副组装流水线组装。前组合体31在副组装流水线组装完之后,组装完的前组合体31在主组装流水线被组装于底组合体32。

如此,加强部件18在副组装流水线被组装于前组合体31。因此,在将前组合体31组装于底组合体32时,能够将加强部件18与前组合体31一同组装于底组合体32。

据此,可以省略将加强部件18以单体组装于底组合体32的工序,实现车身下部结构10的组装工序的简单化。

如图3所示,底板21具有:平坦部35,其形成为平面状;倾斜部36,其与平坦部35的车身后方邻接;折线部37,其设置于平坦部35和倾斜部36之间的边界;和座部38,其从折线部37膨出,且能够接合加强部件18。

在底板21的上表面21c从车厢41侧接合有加强构件43。

通过在底板21上形成平坦部35和倾斜部36,能够使底板形成为复杂的形状。另外,座部38从折线部37向下方膨出,加强部件18从下方接合于座部38。

详细而言,加强部件18配置在底板21的下表面21b,加强部件18的后凸缘18a的中央(即,弯曲部51(参照图4)的中央)通过点焊方式接合于座部38。即,能够将加强部件18接合于具有平坦部35和倾斜部36的、形状复杂的底板21。

据此,提高确定底板21的形状时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与加强部件18的后凸缘18a的中央同样,加强部件18的前凸缘18d的中央(即,弯曲部51的中央)通过点焊方式接合于座部38。

如此,加强部件18的后凸缘18a的中央、前凸缘18d的中央接合于底板21,据此,确保加强部件18的强度与刚性。

如图4、图5所示,加强部件18在车宽方向上且向车身后方从侧梁14的连接部14c呈倾斜状延伸至底架17。侧梁14的连接部14c是侧梁14的下表面14b中的、与外伸叉架15的外端部15c连接的部位。

在外伸叉架15的外端部15c接合有加强部件18的外端部18b。另外,在前部侧车架12的后端部12a接合有加强部件18的内端部18c。通过使加强部件18呈倾斜状延伸,能够由加强部件18来承受由于偏置碰撞而从前轮28施加至侧梁14的冲击载荷f1。

据此,能够抑制侧梁14在冲击载荷f1的作用下,与前柱13一起向车身后方移动。据此,能够抑制前柱13与侧门发生干涉,防止发生侧门不容易开闭的情况。

此外,偏置碰撞(即,小面积重叠碰撞)是指,车辆的前部中的1/4的前侧部与树木或电线杆等障碍物发生碰撞。

加强部件18具有:弯曲部51,其中央向上方弯曲;车身前方侧的前缘52;车身后方侧的后缘53;伸出部54,其从外端部18b向车身后方伸出;和开口55,其形成于外端部18b侧。

通过在加强部件18的中央具有弯曲部51,加强部件18形成为大致v字状(大致日文平假名“く”字状)。据此,能够在由于侧面碰撞而导致冲击载荷f2向车宽方向内侧施加至侧梁14时,使加强部件18发生变形,而避免冲击载荷f2传递至底架17。

据此,能够抑制底架17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防止车宽方向的内侧的车载部件发生损伤。

如图6所示,加强部件18的前缘52形成为:与后缘53相比,更大程度地向车身前方倾斜。换言之,前缘52的倾斜角θ1大于后缘53的倾斜角θ2。

据此,能够提高加强部件18相对于由于偏置碰撞而(从前轮)施加至侧梁14的冲击载荷f1的强度与刚性。据此,能够由加强部件18来更好地承受施加至侧梁14的冲击载荷f1。

另外,伸出部54从加强部件18的外端部18b向车身后方伸出。伸出部54向比外伸叉架15的外端部15c更靠车身后方的侧梁14侧伸出。

在此,在侧梁14的内部25设有加强用的加强筋26(同时参照图7)。

据此,如图7所示,能够使伸出部54重合于侧梁14和加强筋26。即,能够将伸出部54、侧梁14和加强筋26这3个部件重合且通过点焊方式接合在一起。

据此,能够将加强部件18牢固地接合于侧梁14,从而提高加强部件18的接合强度。

在此,外伸叉架15的外端部15b和底板21的外端部21d在接合部57接合。在接合部57的上方的附近配置有加强部件18的外端部18b。在加强部件18的外端部18b侧形成有开口55。据此,在接合部57的车宽方向内侧,且在上方的附近,开口55与接合部57相向配置。

据此,能够从开口55插入点焊用的电极62,以点焊方式将外伸叉架15的外端部15c和底板21的外端部21d之间的接合部57接合在一起。

在此,外伸叉架15的外端部15c接合于侧梁14。据此,能够在侧梁14附近将外伸叉架15的外端部15c和底板21的外端部21d牢固地接合,从而提高外端部15c和外端部21d的接合强度。

如图8、图9所示,加强部件18配置于底板21的下表面21b侧,加强部件18的弯曲部51向上方弯曲而形成。在该弯曲部51,用夹紧件67安装有配管(具体而言为排气管)64。配管64与消声器65连通。

通过在弯曲部51上安装配管64,使排气管等配管64向底板21侧(即,上方)靠近。据此,配管64被配置于较高位置,能够将车辆ve的最小离地高度的尺寸控制在较小程度。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下部结构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可适当进行变更、改良等。

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对将加强部件18接合于前组合体31的前部侧车架12的下表面12c和外伸叉架15的下表面15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加强部件18接合于前组合体31的前部侧车架12或外伸叉架15的上表面(即,车厢41侧)。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对将加强部件18接合于底组合体32的侧梁14的下表面14b和底板21的下表面21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加强部件18接合于前组合体31的前部侧车架12或外伸叉架15的上表面(即,车厢41侧)。

再者,在所述实施例中,对使倾斜部36邻接于平坦部35的车身后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使倾斜部36邻接于平坦部35的车身前方,或使倾斜部36同时邻接于平坦部35的车身前方和车身后方。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对使加强部件18的弯曲部51向上方弯曲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使弯曲部51向下方弯曲。

再者,所述实施例所示的车身下部结构、前部侧车架、侧梁、外伸叉架、底架、加强部件、底板、加强筋、前组合体、底组合体、平坦部、倾斜部、折线部、座部、弯曲部、伸出部、开口和配管等的形状及结构并不局限于示出的例子,可适当加以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具有如下车身下部结构的汽车,即,在该车身下部结构中,外伸叉架从前部侧车架延伸至侧梁,底架与前部侧车架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