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1150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行李外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越来越群众化,交通事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许多交通事故都是由追尾导致的,被追尾的车辆首先受到伤害的地方就是后行李箱外板,有些车辆的后行李外板只是简单的安装一些加强筋来降低追尾带来的损伤,这种设置仅仅是增加刚度,并不具有缓冲功能,发生追尾事件时,仍会对车主带来较大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后行李外板不具有缓冲功能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包括上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下方固接有下缓冲壳体,所述下缓冲壳体内设有缓冲装置。

所述缓冲装置包括若干个第一缓冲机构,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板、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第二缓冲板交叉设置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缓冲板一端通过第一铰链与下缓冲壳体内壁连接,所述第一缓冲板另一端通过第三铰链与滑板连接,所述滑板与下缓冲壳体内壁固接,所述第三铰链底部通过滑块置于滑板内开设的长条形燕尾槽内,所述第二缓冲板一端与第一铰链连接,所述第二缓冲板另一端通过第二铰链与滑板连接,所述第二铰链底部通过滑块置于滑板内开设的长条形燕尾槽内,所述第二铰链与第三铰链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

若干个所述第一缓冲机构通过第二缓冲机构连接,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外筒,所述外筒内开有腔体,所述腔体内插设有内筒,所述外筒底部开设有一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与腔体连通,所述外筒远离开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第三铰链连接,所述内筒远离外筒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缓冲机构的第二铰链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之间所夹的锐角大于60°。

优选的,所述第一铰链与下缓冲壳体之间设有加强板。

优选的,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后行李外板内部设置了两个缓冲机构,当汽车发生追尾时,滑板向内运动,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之间的夹角变大,弹性元件被拉伸,使受到的冲击力被分解,相邻的两个缓冲机构之间通过第二缓冲机构连接,弹性元件被拉伸的同时,第二缓冲机构被压缩,达到进一步的缓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的A-A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的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的第二缓冲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固定板1、下缓冲壳体2、第一缓冲板3、第一铰链4、第二缓冲板5、第二铰链6、滑板7、弹性元件8、第三铰链9、外筒10、内筒11、出气孔12、腔体13、燕尾槽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后行李外板下部总成,包括上固定板1,上固定板1下方固接有下缓冲壳体2,下缓冲壳体2内设有缓冲装置。

缓冲装置包括若干个第一缓冲机构,第一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板3、第二缓冲板5,第一缓冲板3、第二缓冲板5交叉设置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缓冲板3与第二缓冲板5之间所夹的锐角大于60°,方便第一缓冲板3、第二缓冲板5将弹性元件8拉伸,第一缓冲板3一端通过第一铰链4与下缓冲壳体2内壁连接,第一铰链4与下缓冲壳体2之间设有加强板,增大第一铰链4的受力面积,第一缓冲板3另一端通过第三铰链9与滑板7连接,滑板7与下缓冲壳体2内壁固接,第三铰链9底部通过滑块置于滑板7内开设的长条形燕尾槽内,第二缓冲板5一端与第一铰链4连接,第二缓冲板5另一端通过第二铰链6与滑板7连接,第二铰链6底部通过滑块置于滑板7内开设的长条形燕尾槽内,第二铰链6与第三铰链9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8,弹性元件8为弹簧,当滑板7受到冲击后,会压缩第一缓冲装置,使第一缓冲板3、第二缓冲板5之间的夹角变大,弹性元件8被拉伸,将冲击力分解为两个横向力。

若干个第一缓冲机构通过第二缓冲机构连接,第二缓冲机构包括外筒10,外筒10内开有腔体13,腔体13内插设有内筒11,外筒10底部开设有一个出气孔12,出气孔12与腔体13连通,外筒10远离开口的一端与第一缓冲机构的第三铰链9连接,内筒11远离外筒10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一缓冲机构的第二铰链6连接,当弹性元件8被拉伸的同时,内筒11会收入外筒10的腔室13内,气体被压缩,并且会从出气孔12内排出,达到力的二次分解。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的后行李外板受到撞击后,下缓冲壳体2内的滑板7被挤压,使第一缓冲板3与第二缓冲板5之间的夹角变大,弹性元件8被拉伸,使冲击力被弹性元件8分解,第二缓冲装置的外筒10与内筒11被压缩,腔体13内的气体被压缩,并从出气孔12内被排出,使冲击力被第二缓冲装置分解,通过两个缓冲装置将冲击力进行分解,使车主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