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9057发布日期:2018-10-24 00:1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压缩机为了防止制冷剂逆流而具备止回阀。如日本特开2003-232456号公报和日本实开昭53-130519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一般而言,止回阀具备:形成有阀孔的阀座部件、通过相对于阀座部件分离/接触而对阀孔进行开闭的阀芯、以及向闭阀方向对阀芯施力的弹簧。



技术实现要素:

在日本特开2003-232456号公报所公开了的止回阀中,第1阀芯与第2阀芯以互相紧贴着的状态构成1个阀芯,弹簧向闭阀方向对该1个阀芯施力。1个阀芯克服弹簧的施加力而移动从而阀孔打开。在该公报中,记载为也可以根据实施而省略弹簧。

在假定在日本特开2003-232456号公报的构成中省略了弹簧的情况下,通过向正方向流动的流体的压力使1个阀芯移动而将阀孔打开,通过向反方向流动的流体的压力使1个阀芯向闭阀方向移动而将阀孔关闭。1个阀芯具有预定的重量,因此通过流体的压力使1个阀芯如上述那样稳定地移动不一定容易。

日本实开昭53-130519号公报所公开了的气动自动阀(日文:空気作動自動弁),为了对流体通路进行开闭,而具备能够互相独立地移动的2个阀芯。一方的阀芯连结于活塞,并被弹簧施力。在通过加压空气的供给而活塞移动时,该一方的阀芯克服弹簧的施加力向开阀方向移动。另一方的阀芯通过在流体通路流动的流体而向开阀方向移动。在日本实开昭53-130519号公报的构成中需要用于对上述一方的阀芯施力的弹簧。

在止回阀中使用了上述那样的弹簧的情况下,通过弹簧的施加力而使阀芯与阀座部件接触,从而将阀孔关闭。用于将阀孔关闭的上述那样的弹簧,相对于在将阀打开时向开阀方向移动的阀芯而成为阻力,因此可能成为在流体的动能和/或流体的压力产生损失的原因。在可以采用不具备用于将阀孔关闭的上述那样的弹簧的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或者,在可以在止回阀采用比上述那样的闭阀用的弹簧小的弹簧的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减轻在开阀时作用于阀芯的阻力,能够实现止回阀的小型化和/或轻量化,能够设置于更小的空间,也能够有助于压缩机整体的小型化等。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如下止回阀的压缩机,所述止回阀具备能够降低压力损失并进行小型化的构成。

基于本发明的压缩机,是具备容许制冷剂朝向压缩室向正方向流动并限制上述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的止回阀的压缩机,上述止回阀具备:阀座部件,该阀座部件形成有供上述制冷剂通过的阀孔;阀芯,该阀芯配置于上述正方向上的上述阀座部件的下游侧,并相对于上述阀座部件分离/接触而对上述阀孔进行开闭;以及止动件(英文:stopper),该止动件相对于上述阀芯在上述阀座部件的相反侧限制上述阀芯的开闭方向上的移动,在上述阀芯经由连结部而连结有先导部件,所述连结部使上述先导部件的在上述阀芯的开闭方向上的与上述阀芯的相对距离为可变,上述先导部件能够通过上述阀孔,在上述阀芯抵接于上述止动件的状态下上述先导部件不从上述阀孔朝向上述反方向伸出,在上述制冷剂向上述反方向流动了时,上述先导部件承受来自上述制冷剂的压力,从而上述先导部件朝向上述反方向地通过上述阀孔并拉拽上述阀芯而使上述阀芯向上述反方向移动,由于经由与上述阀座部件接触了的上述阀芯的差压从而上述阀孔被堵塞。

根据上述压缩机的止回阀,以使在阀芯的开闭方向上的与阀芯的相对距离为可变的方式在阀芯连结有先导部件,先导部件通过流体的压力而移动,由此即使不使用弹簧、或者使用更小的弹簧,也能够降低压力损失、进行小型化。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将从与附图相关联而理解的关于本发明的下面的详细的说明而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放大地示出图2中的由IV线包围的区域的剖视图,并示出了止回阀40的截面构造。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止回阀40的分解了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40中、制冷剂向正方向流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40中、制冷剂开始向反方向流动了时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40中、通过向反方向流动的制冷剂而先导部件80移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40中、阀孔51由阀芯70堵塞了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比较例中的止回阀40Z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的止回阀40A的截面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止回阀40B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止回阀40B中、制冷剂开始向反方向流动了时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止回阀40B中、通过向反方向流动的制冷剂而先导部件80移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止回阀40B中、阀孔51由阀芯70堵塞了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止回阀40C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止回阀40C中、制冷剂开始向反方向流动了时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止回阀40C中、通过向反方向流动的制冷剂而先导部件80移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止回阀40C中、通过向反方向流动的制冷剂而平板67移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止回阀40C中、阀孔51由阀芯70堵塞了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止回阀40D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的止回阀40D中、制冷剂向正方向流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的止回阀40D中、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通过向反方向流动的制冷剂而先导部件80移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的止回阀40D中、阀孔51由阀芯70堵塞了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止回阀40E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5的止回阀40E中、制冷剂向正方向流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5的止回阀40E中、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通过向反方向流动的制冷剂而先导部件80移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28是示出在实施方式5的止回阀40E中、阀孔51由阀芯70堵塞了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6中的止回阀40F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6的止回阀40F中、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通过向反方向流动的制冷剂而先导部件80移动着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3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6的止回阀40F中、阀孔51由阀芯70堵塞了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实施方式7中的止回阀40G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同一部件和相当部件标注同一参照标号,有时不反复进行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压缩机10)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压缩机10的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压缩机10例如搭载于车辆并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压缩机10为叶片(英文:vane)型,但以下公开的思想也能够适用于涡旋(英文:scroll)式、斜板式、以及罗茨(英文:Roots)式的压缩机。

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具备壳体11和止回阀40。壳体11包括后壳体12和前壳体13来作为其构成要素,并在内侧形成有吸入室20。后壳体12具有周壁12a(参照图2、图3)。前壳体13具有缸体14。缸体14一体化于前壳体13并被收纳于后壳体12内。侧板15接合于缸体14。

在缸体14的内侧设置有转子18。在转子18(图2、图3)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槽18a。在槽18a的内侧能够进出地收纳有叶片19。伴随旋转轴16的旋转,转子18旋转。在转子18的外周面、缸体14的内壁、相邻的一对叶片19、前壳体13(图1)、以及侧板15(图1)之间区划出压缩室21。

在缸体14的外周面,遍及缸体14的周向上的整周地(参照图2)形成有凹部14a。由设置于缸体14的凹部14a、和后壳体12的内周面形成吸入室20。吸入室20形成于缸体14(凹部14a)与后壳体12(周壁12a)之间。设置于壳体11(后壳体12)的吸入端口(日文:吸入ポート)22形成了供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通路,并连通于吸入室20。详细情况在后叙述,但在吸入端口22内设置有防止从吸入室20向吸入端口22的制冷剂的逆流的止回阀40。

在缸体14形成有连通于吸入室20的一对吸入口23(图2)。在吸入行程中,压缩室21与吸入室20经由吸入口23而连通。在缸体14的外周面也设置有一对凹部14b(图1、图3)。由凹部14b和后壳体12(周壁12a)的内周面区划出排出室30。在缸体14形成有将压缩室21与排出室30连通的排出口31(图3)。排出口31由排出阀32来进行开闭。在压缩室21被压缩了的制冷剂气体推开排出阀32而经由排出口31被向排出室30排出。

如图1所示,在后壳体12的周壁12a形成有排出端口(日文:吐出ポート)34。在排出端口34连接有没有图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的冷凝器。在后壳体12的后侧,由侧板15区划出排出区域35(图1)。在排出区域35内配设有油分离器36。

在侧板15和油分离器36形成有连通路37(图1、图3)。连通路37使排出室30与油分离器36连通。在侧板15形成有油供给通路15d(图1)。油供给通路15d将贮存于排出区域35的底部的润滑油导向槽18a(叶片槽)。

(止回阀40)

参照图1和图2,吸入端口22设置成贯通后壳体12(罩(英文:shell))的周壁12a,在吸入端口22的外侧连续设置有筒状的接头部24。在接头部24连接有吸入配管25。制冷剂(制冷剂气体)从没有图示的蒸发器经由吸入配管25流入吸入端口22内。吸入端口22形成了供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通路。在吸入端口22内设置有止回阀40。

图4是放大地示出图2中的由IV线包围的区域的剖视图,并示出了止回阀40的截面构造。图5是示出止回阀40的分解了的状态的截面立体图。如图4和图5所示,止回阀40具备阀座部件50、阀芯70以及止动件14s。如以下详细叙述的那样,止回阀40配置于压缩机10的内部,并容许制冷剂朝向压缩室21向正方向流动(参照图6),且限制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参照图9)。

(阀座部件50)

止回阀40的阀座部件50作为整体具有中空环状的形状,并设置于吸入端口22内。阀座部件50在内侧形成有供制冷剂通过的阀孔51。阀座部件50为在形成吸入端口22的内壁面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壳体12)之外另外设置的部件,并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吸入端口22的内壁面。

阀座部件50中的、阀孔51的正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面(换言之,制冷剂向正方向流动着时的在该正方向上位于阀孔51的下游侧的端面)形成了阀座52。本实施方式的阀座52形成为位于相对于吸入端口22的轴向垂直的平面内。阀座52与后述的阀芯70的密封面75接触。

(阀芯70)

止回阀40的阀芯70配置于正方向上的阀座部件50的下游侧(换言之,制冷剂向正方向流动着时的在该正方向上的阀座部件50的下游侧)。阀芯70相对于阀座部件50分离/接触而对阀孔51进行开闭。在阀芯70连结有在阀芯70的开闭方向上的与阀芯70的相对距离为可变的先导部件80。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能够互相相对移动,均配置于吸入室20内。

(先导部件80)

先导部件80具有第1板状部81、轴部82以及底部83。第1板状部81具有大致圆盘状的形状。第1板状部81为配置于在制冷剂向正方向流动着时、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之中最接近阀孔51的位置的部位。第1板状部81的阀座部件50所位于的一侧的表面具有球面状的形状,该表面的中央部朝向阀座部件50所位于的一侧鼓出。第1板状部81中的与阀座部件50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85呈平坦的面形状。

轴部82具有圆柱状的形状。轴部82立起设置于第1板状部81中的与阀孔51(阀座部件50)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底部83具有板状的形状,底部83的外周缘呈圆形状。轴部82设置于底部83的中央部分。底部83中的阀座部件50所位于的一侧的表面形成了第1卡定部84,并呈平坦的面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82和底部83通过树脂成型等而互相一体地制作。在轴部82插通到后述的插通孔71的状态下,第1板状部81接合于轴部82的顶端。轴部82与第1板状部81通过例如螺纹止动件和/或粘接剂而互相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82的长度比后述的第2板状部72的厚度长,通过该构成,阀芯70与先导部件80以在阀芯70的开闭方向上的相互的相对距离为可变的方式相互连结。即,轴部82和底部83能够作为连结部而发挥功能。

不限于上述的构成,也可以是,第1板状部81与轴部82互相一体地制作,在轴部82插通到插通孔71的状态下,底部83接合于轴部82的顶端。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是,第1板状部81、轴部82以及底部83全部作为互相独立的部件而制作。

阀芯70具有第2板状部72和筒状部73。第2板状部72具有圆盘状的形状,在该第2板状部72的中央形成有插通孔71。第2板状部72中的阀座部件50所位于的一侧的表面形成密封面75,第2板状部72中的与阀座部件50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2卡定部74。筒状部73设置于第2板状部72中的与阀孔51(阀座部件50)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外周部分,并具有中空的形状。

(止动件14s)

如图4和图5所示,相对于阀芯70在阀座部件50的相反侧,设置有止动件14s。本实施方式的止动件14s由缸体14(凹部14a)的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缸体14(凹部14a)的该一部分作为止回阀40的构成要素之一而发挥功能,但也可以是,止动件14s为在缸体14之外另外设置的部件。止动件14s通过抵接于阀芯70从而限制阀芯70的开闭方向上的移动。也可以是,止回阀40还具备筒状体62(引导部)。筒状体62被固定在缸体14(凹部14a)的表面上。通过筒状体62的内周面与阀芯70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从而筒状体62对阀芯70的移动(详细情况在后叙述)进行引导。通过配设这样的筒状体62,从而阀芯70能够更稳定地移动。

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孔51的直径D51比第1板状部81的外周缘的直径D81大、且比密封面75的直径D75小。因此,先导部件80的第1板状部81能够配置于阀孔51的内侧、并且能够通过阀孔51。另一方面,阀芯70的密封面75通过抵接于阀座52从而能够将阀孔51堵塞。

(正方向)

如图6所示,在制冷剂向正方向(箭头AR1)流动了时,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受到来自制冷剂的压力从而向将阀孔51打开的方向移动(换言之,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配置于从阀孔51离开了的位置)。在制冷剂向正方向流动着的状态下,在第1板状部81与第2板状部72之间形成有间隙S。

在先导部件80的底部83形成的第1卡定部84、与在阀芯70的第2板状部72形成的第2卡定部74相互分离。先导部件80的底部83和阀芯70的筒状部73抵接于止动件14s。在阀芯70抵接于止动件14s的状态下,先导部件80相对于阀孔51配置于吸入室20侧,且不从阀孔51朝向反方向伸出。

来自没有图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通过阀孔51而进入吸入室20内。第1板状部81的位于阀座部件50侧的表面呈球面形状,由此制冷剂能够从吸入端口22高效且更少压力损失地进入吸入室20内。

(反方向)

如图7所示,在制冷剂向反方向(箭头AR2)流动了时,先导部件80从制冷剂承受压力(流体压力)。该压力作为负压以使先导部件80朝向阀孔51所位于的一侧移动的方式进行作用。制冷剂进入第1板状部81与第2板状部72之间的间隙S,从而先导部件80能够从制冷剂高效地承受压力。

如图8所示,通过制冷剂的压力,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换言之,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伴随先导部件80接近阀座部件50(阀孔51),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因先导部件80的接近而逐渐变小。

先导部件80进入阀孔51内,从而先导部件80将阀孔51部分地堵塞。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进一步变小,从而在先导部件80的附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升高,并且在先导部件80作用有欲使先导部件80向下游侧移动的更大的力。

通过先导部件80的底部83与阀芯70的第2板状部72接触,从而第1卡定部84与第2卡定部74相互卡定。通过第1卡定部84与第2卡定部74相互卡定,由此伴随先导部件80的移动而产生了的力通过卡定部位而被施加于阀芯70。

在第1卡定部84与第2卡定部74相互卡定着的状态下,阀芯70被先导部件80拉拽而朝向反方向(在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筒状体62,阀芯70能够更稳定地朝向阀座部件50接近移动。

如图9所示,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地通过阀孔51,并且拉拽阀芯70使阀芯70向反方向进一步移动。在阀芯70的密封面75与阀座部件50的阀座52接触了的状态下,由于经由与阀座部件50接触了的阀芯70的差压从而阀孔51被堵塞。在闭阀了的状态下,相对于吸入端口22位于吸入室20侧的空间的压力比相对于吸入端口22位于接头部24侧的空间的压力高。由于该差压,阀芯70被持续压靠于阀座52,并且先导部件80(底部83)被持续压靠于阀芯70的第2板状部72。

阀孔51由阀芯70来堵塞,阀芯70的插通孔71由先导部件80的底部83来堵塞。可限制制冷剂朝向反方向(箭头AR3)流动。

(比较例)

图10是示出比较例中的止回阀40Z的剖视图。止回阀40Z具备阀座部件50、阀芯70、壳体90以及弹簧98。壳体90具有筒状部91和底部92。在筒状部91形成有连通孔91H,筒状部91的上端连接于阀座部件50的下端。

阀芯70和弹簧98被收纳于壳体90的内侧,弹簧98在闭阀方向上对阀芯70施力。承受了来自向正方向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阀芯70,克服弹簧98的施加力而移动。阀芯70从阀座52离开从而阀孔51打开,制冷剂通过阀孔51和连通孔91H而流向吸入室20等的下游侧。

设置于止回阀40Z的弹簧98,不仅在开阀时作用于使向正方向(箭头AR1)流动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缩窄的方向,而且也不少地招致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在假定在止回阀40Z的构成中省略了弹簧98的情况下,通过向正方向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使阀芯70移动而将阀孔51打开,通过向反方向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使阀芯70向闭阀方向移动而将阀孔51关闭。阀芯70具有预定的重量,因此通过制冷剂的压力使阀芯70如上述那样稳定地移动不一定容易。

(实施方式1的作用和效果)

在比较例(图10)的止回阀40Z中,阀芯70由1个部件构成。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40中,在阀芯70连结有在阀芯70的开闭方向上的与阀芯70的相对距离为可变的先导部件80。

在止回阀40没有设置如在开阀时作用于使制冷剂所流动的通路截面积缩窄的方向的那样的弹簧,产生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也会比比较例的情况下少。与没有(例如在阀芯70与缸体14之间)设置如向闭阀方向对阀芯70施力的那样的弹簧相应地,能够更轻更小地构成止回阀40,也能够有助于压缩机10整体的小型化等。

若着眼于从开阀状态向闭阀状态转变这样的动作,则在比较例的止回阀40Z中省略了弹簧98的情况下,1个阀芯70进行承受制冷剂的压力而开始朝向阀孔51移动这样的动作、和为了将阀孔51关闭而与阀座52接触这样的动作。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40中,先导部件80进行承受制冷剂的压力而朝向阀孔51开始移动这样的动作,伴随先导部件80的移动,阀芯70移动,阀芯70进行为了将阀孔51关闭而与阀座52接触这样的动作。在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40中,能够通过制冷剂的压力从而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从开阀位置朝向闭阀位置容易地移动,即使不使用弹簧,也能够通过先导部件80和阀芯70的协作而稳定地对阀孔51进行开闭。

在实施方式1的止回阀40中,先导部件80不进行将阀孔51实际关闭这样的动作,因此也可以是,在先导部件80具备能够实现承受制冷剂的压力而朝向阀孔51开始移动这样的功能的程度的构成即可。因此,先导部件80容易构成为比比较例的阀芯70的情况下轻,例如先导部件80也可以比阀芯70轻。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的止回阀40A的截面立体图。实施方式1中的止回阀40与该变形例中的止回阀40A在以下的方面不同。

止回阀40A具备壳体61。壳体61具有筒状部62A和底部62B。在筒状部62A形成有连通孔62H,筒状部62A的上端连接于阀座部件50的下端。底部62B的内表面构成止动件14s。根据该构成,能够得到阀座部件50、阀芯70以及止动件14s作为1个单元而组装了的止回阀40A。通过筒状部62A的内周面与阀芯70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从而筒状部62A也能够作为对阀芯70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而发挥功能。

[实施方式2]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止回阀40B的剖视图。实施方式1中的止回阀40与实施方式2中的止回阀40B在以下的方面不同。

止回阀40B的阀芯70具有密封面75和凹部76,在阀芯70经由连结部64而连结有先导部件80。先导部件80具有球体状的形状,但也可以具有平板状(包括圆盘状)的形状。先导部件80的直径比阀孔51的直径小。连结部64可以由绳和/或链构成。连结部64的材质可以采用树脂或金属。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经由连结部64而互相连结。先导部件80构成为比阀芯70足够轻。

(正方向)

如图12所示,在制冷剂向正方向(箭头AR1)流动了时,阀芯70、连结部64以及先导部件80承受来自制冷剂的压力从而向将阀孔51打开的方向移动(换言之,阀芯70、连结部64以及先导部件80配置于从阀孔51离开了的位置)。在阀芯70抵接于止动件14s的状态下,先导部件80相对于阀孔51配置于吸入室20侧,且不从阀孔51朝向反方向伸出。来自没有图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通过阀孔51进入吸入室20内。

(反方向)

如图13所示,在制冷剂向反方向(箭头AR2)流动了时,先导部件80从制冷剂承受压力(流体压力)。该压力作为负压而以使先导部件80朝向阀孔51所位于的一侧移动的方式进行作用。

如图14所示,通过制冷剂的压力,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换言之,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伴随先导部件80接近阀座部件50(阀孔51),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因先导部件80的接近而逐渐变小。

先导部件80进入阀孔51内,从而先导部件80将阀孔51部分地堵塞。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进一步减小,从而在先导部件80的附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升高,并且在先导部件80作用有欲使先导部件80向下游侧移动的更大的力。伴随先导部件80的移动而产生了的力经由连结部64被施加于阀芯70。阀芯70被先导部件80(连结部64)拉拽而朝向反方向(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

如图15所示,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地通过阀孔51,并且拉拽阀芯70使阀芯70向反方向进一步移动。此时,也可以是,以阀芯70由筒状体62来引导的方式使筒状体62构成得长,也可以是,如图15所示,构成为,在阀芯70从筒状体62离开之后,阀芯70的外周面由吸入端口22的内表面来引导。阀芯70构成为总是由筒状体62和吸入端口22的内表面中的任一方来引导即可。在阀芯70的密封面75与阀座部件50的阀座52接触了的状态下,由于经由与阀座部件50接触了的阀芯70的差压从而阀孔51被堵塞。可限制制冷剂朝向反方向(箭头AR3)流动。

(实施方式2的作用和效果)

也在实施方式2的止回阀40B中,在阀芯70连结有在阀芯70的开闭方向上的与阀芯70的相对距离为可变的先导部件80。在止回阀40B没有设置如在开阀时作用于使制冷剂所流动的通路截面积缩窄的方向的那样的弹簧,产生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也会比比较例的情况下少。与没有(例如在阀芯70与缸体14之间)设置如向闭阀方向对阀芯70施力的那样的弹簧相应地,能够更轻更小地构成止回阀40B,也能够有助于压缩机10整体的小型化等。

也在实施方式2的止回阀40B中,先导部件80进行承受制冷剂的压力而朝向阀孔51开始移动这样的动作,伴随先导部件80的移动,阀芯70移动,阀芯70进行为了将阀孔51关闭而与阀座52接触这样的动作。也在实施方式2的止回阀40B中,能够通过制冷剂的压力从而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从开阀位置朝向闭阀位置容易地移动,即使不使用弹簧,也能够通过先导部件80和阀芯70的协作而稳定地对阀孔51进行开闭。

[实施方式3]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止回阀40C的剖视图。实施方式2中的止回阀40B与实施方式3中的止回阀40C在以下的方面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64具有第1连结要素65、第2连结要素66以及平板67。第1连结要素65和第2连结要素66可以由绳和/或链构成,作为材质可以采用树脂或金属。平板67具有圆板状的形状,并设置于第1连结要素65与第2连结要素66之间。平板67的外径比阀孔51的直径小。

(正方向)

如图16所示,在制冷剂向正方向(箭头AR1)流动了时,阀芯70、连结部64以及先导部件80承受来自制冷剂的压力从而向将阀孔51打开的方向移动(换言之,阀芯70、连结部64以及先导部件80配置于从阀孔51离开了的位置)。在阀芯70抵接于止动件14s的状态下,先导部件80相对于阀孔51配置于吸入室20侧,且不从阀孔51朝向反方向伸出。来自没有图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通过阀孔51而进入吸入室20内。

(反方向)

如图17所示,在制冷剂向反方向(箭头AR2)流动了时,先导部件80从制冷剂承受压力(流体压力)。该压力作为负压而以使先导部件80朝向阀孔51所位于的一侧移动的方式进行作用。

如图18所示,通过制冷剂的压力,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换言之,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伴随先导部件80接近阀座部件50(阀孔51),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因先导部件80的接近而逐渐变小。

伴随先导部件80的移动而产生了的力经由第1连结要素65而被施加于平板67。平板67被先导部件80(第1连结要素65)拉拽而朝向反方向(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伴随平板67接近阀座部件50(阀孔51),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因先导部件80的接近而逐渐变小。

如图19所示,伴随平板67的移动而产生了的力经由第2连结要素66被施加于阀芯70。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地通过阀孔51,并且拉拽平板67使平板67向反方向进一步移动。阀芯70被平板67(第2连结要素66)拉拽而朝向反方向上的下游侧(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

如图20所示,在阀芯70的密封面75与阀座部件50的阀座52接触了的状态下,由于经由与阀座部件50接触了的阀芯70的差压从而阀孔51被堵塞。可限制制冷剂朝向反方向(箭头AR3)流动。

(实施方式3的作用和效果)

也在实施方式3的止回阀40C中,在阀芯70连结有在阀芯70的开闭方向上的与阀芯70的相对距离为可变的先导部件80。在止回阀40C没有设置如在开阀时作用于使制冷剂所流动的通路截面积缩窄的方向的那样的弹簧,产生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也会比比较例的情况下少。与没有(例如在阀芯70与缸体14之间)设置如向闭阀方向对阀芯70施力的那样的弹簧相应地,能够更轻更小地构成止回阀40C,也能够有助于压缩机10整体的小型化等。

在实施方式3的止回阀40C中,先导部件80进行承受制冷剂的压力而朝向阀孔51开始移动这样的动作,接着,平板67进行承受制冷剂的压力而朝向阀孔51开始移动这样的动作,之后,阀芯70进行为了将阀孔51关闭而与阀座52接触这样的动作。也在实施方式3的止回阀40C中,能够通过制冷剂的压力从而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从开阀位置朝向闭阀位置容易地移动,即使不使用弹簧,也能够通过先导部件80、平板67以及阀芯70的协作而稳定地对阀孔51进行开闭。连结部64由包括平板67在内的3个部件构成。也可以是,例如以先导部件80、平板67以及阀芯70这一顺序进行重叠的方式而构成。

[实施方式4]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止回阀40D的剖视图。实施方式2中的止回阀40B与实施方式4中的止回阀40D在以下的方面不同。

止回阀40D的阀芯70具有密封面75,在阀芯70经由连结部64而连结有先导部件80。先导部件80具有中空的锥状(在此,为底面侧开放了的圆锥)的形状。连结部64可以由棒和/或平板构成。连结部64的材质可以采用树脂或金属。

(正方向)

如图22所示,在制冷剂向正方向(箭头AR1)流动了时,先导部件80承受来自制冷剂的压力,连结部64承受来自先导部件80的按压力而向下游侧弯曲,阀芯70、连结部64以及先导部件80作为整体承受来自制冷剂的压力从而向将阀孔51打开的方向移动(换言之,阀芯70、连结部64以及先导部件80作为整体而配置于将阀孔51打开了的位置)。在阀芯70抵接于止动件14s的状态下,先导部件80不从阀孔51朝向反方向伸出。来自没有图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通过阀孔51而进入吸入室20内。

(反方向)

如图23所示,在制冷剂向反方向(箭头AR2)流动了时,先导部件80从制冷剂承受压力(流体压力)。该压力以使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换言之,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的方式进行作用。伴随先导部件80移动,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逐渐变小。先导部件80进一步进入阀孔51内,从而先导部件80将阀孔51进一步部分地堵塞。

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进一步减小,从而在先导部件80的附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升高,并且在先导部件80作用有欲使先导部件80向下游侧移动的更大的力。伴随先导部件80的移动而产生了的力经由连结部64而被施加于阀芯70。阀芯70被先导部件80(连结部64)拉拽而朝向反方向上的下游侧(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

如图24所示,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地通过阀孔51,并且拉拽阀芯70而使阀芯70向反方向进一步移动。在阀芯70的密封面75与阀座部件50的阀座52接触了的状态下,由于经由与阀座部件50接触了的阀芯70的差压从而阀孔51被堵塞。可限制制冷剂朝向反方向(箭头AR3)流动。

(实施方式4的作用和效果)

也在实施方式4的止回阀40D中,在阀芯70连结有在阀芯70的开闭方向上的与阀芯70的相对距离为可变的先导部件80。与没有(例如在阀芯70与缸体14之间)设置如向闭阀方向对阀芯70施力的那样的弹簧相应地,能够更轻更小地构成止回阀40D,也能够有助于压缩机10整体的小型化等。

[实施方式5]

图25是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止回阀40E的剖视图。实施方式2中的止回阀40B与实施方式5中的止回阀40E,在止回阀40E的先导部件80由平板构成、止回阀40E的连结部64由螺旋弹簧构成的这方面不同。

(正方向)

如图26所示,在制冷剂向正方向(箭头AR1)流动了时,先导部件80承受来自制冷剂的压力,连结部64承受来自先导部件80的按压力而向下游侧收缩,阀芯70、连结部64以及先导部件80作为整体承受来自制冷剂的压力从而向将阀孔51打开的方向移动(换言之,阀芯70、连结部64以及先导部件80作为整体而配置于将阀孔51打开了的位置)。在阀芯70抵接于止动件14s的状态下,先导部件80不从阀孔51朝向反方向伸出。来自没有图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通过阀孔51而进入吸入室20内。

(反方向)

如图27所示,在制冷剂向反方向(箭头AR2)流动了时,先导部件80从制冷剂承受压力(流体压力)。该压力以使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换言之,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的方式进行作用。伴随先导部件80移动,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逐渐减小。先导部件80进入阀孔51内,从而先导部件80将阀孔51部分地堵塞。

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减小,从而在先导部件80的附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升高,并且在先导部件80作用有欲使先导部件80朝向下游侧移动的更大的力。伴随先导部件80的移动而产生了的力经由连结部64而被施加于阀芯70。阀芯70被先导部件80(连结部64)拉拽而朝向反方向(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

如图28所示,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地通过阀孔51,并且拉拽阀芯70而使阀芯70向反方向进一步移动。在阀芯70的密封面75与阀座部件50的阀座52接触了的状态下,由于经由与阀座部件50接触了的阀芯70的差压从而阀孔51被堵塞。可限制制冷剂朝向反方向(箭头AR3)流动。

(实施方式5的作用和效果)

也在实施方式5的止回阀40E中,在阀芯70连结有在阀芯70的开闭方向上的与阀芯70的相对距离为可变的先导部件80。与没有(例如在阀芯70与缸体14之间)设置如向闭阀方向对阀芯70施力的那样的弹簧相应地,能够更轻更小地构成止回阀40E,也能够有助于压缩机10整体的小型化等。

[实施方式6]

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6中的止回阀40F的剖视图。实施方式1中的止回阀40与实施方式6中的止回阀40F在以下的方面不同。

在止回阀40F中,止回阀40F整体配置于吸入端口22内。在止回阀40F中,阀座部件50和支承部件68被压入于吸入端口22的内壁面。支承部件68具有连通孔68H。筒状体62被固定于支承部件68的表面,在筒状体62形成有连通孔62H。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在阀芯70的筒状部73形成有连通孔73H。

(正方向)

如图29所示,在制冷剂向正方向(箭头AR1)流动了时,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承受来自制冷剂的压力从而向将阀孔51打开的方向移动(换言之,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配置于从阀孔51离开了的位置)。

在先导部件80的底部83形成的第1卡定部84与在阀芯70的第2板状部72形成的第2卡定部74相互分离。先导部件80的表面85与阀芯70的第2板状部72接触。在阀芯70抵接于止动件14s的状态下,先导部件80不从阀孔51朝向反方向伸出。来自没有图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通过阀孔51、连通孔62H、连通孔73H、以及连通孔68H而进入吸入室20内。

(反方向)

如图30所示,在制冷剂向反方向(箭头AR2)流动了时,先导部件80从制冷剂承受压力(流体压力)。该压力以使先导部件80朝向阀孔51所位于的一侧移动的方式进行作用。伴随先导部件80接近阀座部件50(阀孔51),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因先导部件80的接近而逐渐减小。

先导部件80进入阀孔51内,从而先导部件80将阀孔51部分地堵塞。阀孔51中的制冷剂能够通过的通路截面积进一步减小,从而在先导部件80的附近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升高,并且在先导部件80作用有欲使先导部件80向下游侧移动的更大的力。

先导部件80的底部83与阀芯70的第2板状部72接触,从而第1卡定部84与第2卡定部74相互卡定。通过第1卡定部84与第2卡定部74相互卡定着,从而伴随先导部件80的移动而产生了的力通过卡定部位而被施加于阀芯70。

在第1卡定部84与第2卡定部74相互卡定着的状态下,阀芯70被先导部件80拉拽而朝向反方向上的下游侧(制冷剂向反方向流动着时的该反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通过筒状体62而阀芯70能够更稳定地朝向阀座部件50接近移动。

如图31所示,先导部件80朝向反方向地通过阀孔51,并且拉拽阀芯70而使阀芯70向反方向进一步移动。在阀芯70的密封面75与阀座部件50的阀座52接触了的状态下,由于经由与阀座部件50接触了的阀芯70的差压从而阀孔51被堵塞。在闭阀了的状态下,相对于吸入端口22位于吸入室20侧的空间的压力比相对于吸入端口22位于接头部24侧的空间的压力高。由于该压力差,阀芯70被持续压靠于阀座52,并且先导部件80(底部83)被持续压靠于阀芯70的第2板状部72。阀孔51由阀芯70来堵塞,阀芯70的插通孔71由先导部件80的底部83来堵塞。可限制制冷剂朝向反方向(箭头AR3)流动。

(实施方式6的作用和效果)

也在实施方式6的止回阀40F中,与没有(例如在阀芯70与缸体14之间)设置如向闭阀方向对阀芯70施力的那样的弹簧相应地,能够更轻更小地构成止回阀40F,也能够有助于压缩机10整体的小型化等。

也在实施方式6的止回阀40F中,先导部件80进行承受制冷剂的压力而朝向阀孔51开始移动这样的动作,伴随先导部件80的移动,阀芯70移动,阀芯70进行为了将阀孔51关闭而与阀座52接触这样的动作。也在实施方式6的止回阀40F中,能够通过制冷剂的压力从而阀芯70和先导部件80从开阀位置朝向闭阀位置容易地移动,即使不使用弹簧,也能够通过先导部件80和阀芯70的协作而稳定地对阀孔51进行开闭。

[实施方式7]

图32是示出实施方式7中的止回阀40G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止回阀40G,在阀芯70包括弹簧88的这一方面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不同。弹簧88配置于阀芯70中的形成有密封面75的主体部分、与止动件14s之间。弹簧88朝向阀孔51侧对阀芯70的主体部分施力,但是在阀芯70对阀孔51进行着闭阀的状态(阀芯70与阀座部件50接触着的状态)下,弹簧88不对阀芯70的主体部分施力。即,弹簧88不是用于将阀孔51关闭的部件,构成为比以往使用了的闭阀用的弹簧小。即使是具备该构成的止回阀40G,与具备闭阀用的弹簧的以往的止回阀相比,也能够更轻更小地构成止回阀40G,也能够有助于压缩机10整体的小型化等。

不限于如上述那样的构成,也可以是,弹簧88构成为与阀芯70分离,并被固定在缸体14的凹部14a上。在该情况下,阀芯7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弹簧88分离/接触,弹簧88中的与阀芯70接触的部分构成止动件14s。即使是该构成,弹簧88也朝向阀孔51侧对阀芯70施力,但在阀芯70对阀孔51进行着闭阀的状态下,弹簧88不对阀芯70施力。弹簧88不是用于将阀孔51关闭的部件,构成为比以往使用了的闭阀用的弹簧小。即使是具备该构成的止回阀40G,与具备闭阀用的弹簧的以往的止回阀相比,也能够更轻更小地构成止回阀40G,也能够有助于压缩机10整体的小型化等。

通过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公开了的技术思想所实现的作用和效果,即使在止回阀设置有上述那样的弹簧88(在闭阀状态下不向闭阀方向对阀芯70施力的那样的弹簧)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即,即使并不使用弹簧的这一表述的技术上的意义并非积极地将附加了这样的弹簧88的止回阀从本说明书的公开范围或权利要求书排除。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识到:此次公开了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