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栅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59634阅读:来源:国知局
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P3的反相输入端接地、其输出极则与触发电路5相连接。
[0020]所述的栅极驱动电路4由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5,三极管VT3,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5,一端与场效应管Q5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7后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8,N极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相连接、P极则与场效应管Q5的栅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7,N极与场效应管Q5的栅极相连接、P极则与触发电路5相连接的二极管D5,以及N极与场效应管Q5的漏极相连接、P极则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其发射极则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相连接,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电阻R7和电阻R8的连接点相连接、其漏极接地,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还与后端输出电路6相连接。该栅极驱动电路由场效应管Q4和场效应管Q5的栅极对驱动系统进行驱动,这种驱动方式可以使系统的驱动速度更快,从而满足人们目前生产、生活的需求。
[0021]触发电路5由三极管VT4,场效应管Q3,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的电阻R3,正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则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与二极管D4相并联的电阻R6,正极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相连接、负极则与后端输出电路6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组成;场效应管Q3的栅极和与非门P3的输出极相连接、漏极接地。
[0022]后端输出电路6可以对输出信号做进一步的处理,其由三极管VT5,三极管VT6,正极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N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P极则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9,正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9,N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P极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相连接、控制极则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晶闸管D8,以及正极与晶闸管D8的P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组成;所述的三极管VT5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
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发明。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栅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变压器Tl,场效应管Q1,设置在变压器Tl原边的电感线圈LI,设置在变压器Tl副边的电感线圈L2,同时与电感线圈LI以及场效应管Ql相连接的前端处理电路(1),分别与电感线圈L2相连接的浪涌保护电路(2)和逻辑控制电路(3),与浪涌保护电路(2)相连接的栅极驱动电路(4),同时与浪涌保护电路(2)、逻辑控制电路(3)以及栅极驱动电路(4)相连接的触发电路(5),以及同时与栅极驱动电路(4)和触发电路(5)相连接的后端输出电路(6)组成;所述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电感线圈LI的非同名端相连接、其源极接地、栅极则与前端处理电路(I)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栅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处理电路(I)包括三极管VTl,三极管VT2,与非门Pl,电阻Rl,极性电容Cl ;电阻Rl的一端与三极管VTl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则和与非门Pl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接,极性电容Cl的负极和与非门Pl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接、其正极则作为系统的一输入端,与非门Pl的正相输入端和输出极均与三极管VTl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l的集电极与电感线圈LI的同名端相连接、发射极与场效应管Ql的栅极相连接,三极管VT2的基极和与非门Pl的输出极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三极管VTl的发射极相连接、集电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栅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浪涌保护电路(2)包括场效应管Q2,稳压二极管D1,双向稳压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阻R2 ;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电感线圈L2的非同名端相连接、源极则与栅极驱动电路(4)相连接、栅极则经电阻R2后与电感线圈L2的同名端相连接,稳压二极管Dl的P极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相连接、其N极则与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接,二极管D3的P极同时与电感线圈L2的同名端以及逻辑控制电路(3)相连接、其N极则经双向稳压二极管D2后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N极还与触发电路(5)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栅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控制电路(3)包括极性电容C2,与非门P2,与非门P3,极性电容C2的正极与电感线圈L2的同名端相连接、其负极则和与非门P2的正相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P2的反相输入端接地、其输出极则和与非门P3的正相输入端相连接,与非门P3的反相输入端接地、其输出极则与触发电路(5)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栅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栅极驱动电路(4)由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5,三极管VT3,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5,一端与场效应管Q5的栅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7后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8,N极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相连接、P极则与场效应管Q5的栅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D7,N极与场效应管Q5的栅极相连接、P极则与触发电路(5)相连接的二极管D5,以及N极与场效应管Q5的漏极相连接、P极则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6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接地、其发射极则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相连接,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电阻R7和电阻R8的连接点相连接、其漏极接地,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还与后端输出电路(6)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栅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发电路(5)由三极管VT4,场效应管Q3,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的电阻R3,正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则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与二极管D4相并联的电阻R6,正极与场效应管Q3的源极相连接、负极则与后端输出电路(6)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组成;场效应管Q3的栅极和与非门P3的输出极相连接、漏极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栅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端输出电路(6)由三极管VT5,三极管VT6,正极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N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P极则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9,正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一端与三极管VT6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极性电容C6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9,N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P极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相连接、控制极则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晶闸管D8,以及正极与晶闸管D8的P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7组成;所述的三极管VT5的基极与极性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栅极驱动的LED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变压器T1,场效应管Q1,设置在变压器T1原边的电感线圈L1,设置在变压器T1副边的电感线圈L2,同时与电感线圈L1以及场效应管Q1相连接的前端处理电路(1),分别与电感线圈L2相连接的浪涌保护电路(2)和逻辑控制电路(3),与浪涌保护电路(2)相连接的栅极驱动电路(4),同时与浪涌保护电路(2)、逻辑控制电路(3)以及栅极驱动电路(4)相连接的触发电路(5),以及同时与栅极驱动电路(4)和触发电路(5)相连接的后端输出电路(6)组成。本发明采用栅极驱动电路对系统进行驱动,使用系统对LED的驱动速度更快,满足人们的需求。
【IPC分类】H05B37-02
【公开号】CN104780661
【申请号】CN201510144117
【发明人】王艳
【申请人】成都颉隆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