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释药膜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23083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缓释药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类,涉及一种药膜,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 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鼓膜穿孔是耳鼻喉科的常见多发病,常导致患者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是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鼓膜穿孔是引起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其采取积极 有效的治疗措施,在防聋治聋的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常规治疗方法是抗感染, 等待自愈。通常部分鼓膜穿孔能自愈,但多数鼓膜穿孔处形成瘢痕或以菲薄的
上皮层封闭穿孔而影响听力。l-3月穿孔未愈合者方可行鼓膜修补术。由于手术 适应症较严,修补鼓膜的移植物(如颞筋膜、骨膜等)与正常鼓膜组织结构差异 较大,手术中易伤及中耳粘膜,听骨链等结构,且修补的鼓膜往往难以达到正 常鼓膜的位置及生理状态,以致听力恢复达不到预期效果,手术修补的鼓膜愈合 率为70%-80%。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积极探索非手术治疗鼓膜穿孔的新方法。瑞 典、芬兰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透明质酸能促进鼓膜穿孔愈合;美 国学者发现上皮生长因子、纤维生长因子可促进穿孔愈合。但是这些药物价 格昂贵,使用不便,很难在我国推广使用。国内学者用尿素、鸡蛋皮、中草药 治疗鼓膜穿孔,因未设对照组,更无实验性研究,科学性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 安全、对内耳无耳毒性作用、且能促进鼓膜穿孔良性愈合的一种治疗鼓膜穿孔 的缓释药膜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近年来,申请人通过肉眼、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沙 棘油能促进鼓膜穿孔良性愈合,使鼓膜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其作用优于国外学者推崇的透明质酸,和国内使用的尿素液,且中耳局部使用沙棘油对 内耳无耳毒性作用。
由于沙棘油不易携带,沙棘油棉片需定期更换(每周换药1次),反复更换 棉片易损伤新生鼓膜。因而申请人研制开发了鼓膜康复缓释药膜。当药膜贴敷 于鼓膜表面,药膜定量、持续释放药物促进穿孔愈合,同时药膜还具有"支架" 作用,利于鼓膜穿孔外上皮细胞移行,封闭穿孔,使穿孔愈合加速,由于药膜 可被吸收,避免了反复钳取棉球时对鼓膜造成的损伤。缓释药膜治疗耳科疾病 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的制备方法,由沙
棘油、甘油、甲壳胺及白芨制成,制备采用以下步骤
1) 首先按常规的方法制备4%甲壳胺和5%的白芨胶
① 白芨粉25g加入蒸溜水300ml, 24h后加热、静置、离心沉降,下层沉淀 约10g弃去,取上层淡棕色液即5%的白芨胶备用;
② 甲壳胺4g,溶于2先醋酸溶液100ml中,静置、过滤后得淡黄色透明粘稠
其特点是,还有以下步骤-
2) 取备用4%甲壳胺60ml与5%的白芨胶20ml混匀后,加入沙棘油15ml和 甘油5ml, 85"C水浴加热20min,充分搅拌,排除气泡,冷却放置至气泡全部消 失,将混合液倒入预先涂有石蜡的玻璃平板上,铺成厚度为0. 6nim士0. lmm的均 匀薄层膜;
3) 室温下自然干燥24h—48h后,分割成直径0.5cm—0.8cm的圆形药膜, 放入小塑料袋中,紫外线照射30min后即得。
缓释药膜是目前最推崇的一种新型制剂,具有释放药物缓慢,局部药物浓 度高,作用时间长,药物制剂稳定,使用方便等优点。而手术治疗鼓膜穿孔, 医疗费用高,且难以达到鼓膜良性愈合。药膜治疗鼓膜穿孔费用约为手术费用1/10,并可促进鼓膜穿孔良性愈合,采用本发明基本可取代手术治疗。申请人
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开设了鼓膜穿孔专科门诊,共治疗各种鼓膜穿孔二千多例,
疗效满意。该项研究获199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国家科技部选为 "九五社会发展重大成果"。我国西部地区沙棘资源丰富,沙棘可保持水土,绿 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符合国家给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政策。 因而开发利用沙棘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该药膜的研制与开发, 有着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推广、应用前景可观。开辟了符合我国国情的 治疗鼓膜穿孔的药膜。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以下通过发明人给出的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进 一步的详细描述。 1.药膜成份
沙棘性味酸、涩、温,常用于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化瘀。分析其成 分发现它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P—胡萝 卜素为维生素A的前身,可促进上皮组织生长,维护上皮组织机能,参与组织 间质粘多糖合成。沙棘油中3 —胡萝卜素含量比红萝卜高出3倍。维生素C可 促进伤口的愈合,参与胶原蛋白合成,沙棘中维生素C含量比柑桔高35倍。锌 可促进伤口愈合,人体血液中锌含量0.8 1.2ppm,而沙棘油中锌为2. llppm。 黄酮类可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沙棘中黄酮类含量很高,为688mg/100g。 沙棘油有很强的穿透性,有收敛、抗炎作用。上述成份共同作用于鼓膜,促进 穿孔迅速愈合。
甲壳胺(壳聚糖)有良好的生物柔和性和成膜性,能使创面新生的纤维肉 芽细胞正常生长,促进表面组织的形成,治愈后的创面光洁完好。它还能被广 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的溶菌酶降脂,生成的天然代谢物无毒,且能被生物体完 全吸收。白芨,性微寒,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能刺激肉芽组织增生,对葡萄球菌 及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易在表面形成保护膜,抑制及防止感染。
甲壳胺及白芨均为良好的高分子材料,对人体无毒,安全,生物相容性好, 可被人体吸收。它们作为药物载体,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疗效提高。
2. 药膜制备
1) 首先按常规的方法制备4%甲壳胺和5%的白芨胶
①白芨粉25g加入蒸溜水300ml, 24h后加热、静置、离心沉降,下层沉淀 约10g弃去,取上层淡棕色液即5%的白芨胶备用;
甲壳胺4^溶于2%醋酸溶液100ml中,静置、过滤后得淡黄色透明粘稠 液备用;
上述4%白芨粉胶和5%甲壳胺液的制备方法按照《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甲 壳胺一白芨胶载药膜的研制"进行(苗靖、宋正纪、姜炜、薛春兰、曹海燕等, 2000.31 (6) No.263 271)。
2) 取备用4%甲壳胺60ml与5%的白芨胶20ml混匀后,加入沙棘油15ml和 甘油5ml, 85。C水浴加热20min,充分搅拌,排除气泡,冷却放置至气泡全部消 失,将混合液倒入预先涂有石蜡的玻璃平板上,铺成0.6mm土0.1mm的均匀薄层 膜。室温下自然干燥24h—48h后,分割成直径0. 5cm—0. 8cm的圆形药膜,放 入小塑料袋中,紫外线照射30min后即得。
缓释药膜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一种剂型,具有缓慢释放药物,使局部药 物浓度高,作用时间长,药物性质稳定,使用方便等优点。
3. 具体操作方法
75%酒精消毒患耳的耳廓及外耳道,使用额镜将光线照到鼓膜上,明视下, 使用枪状镊子把药膜放置于鼓膜上,使药膜覆盖鼓膜穿孔。3-4周药膜吸收后, 再同上法将药膜放于鼓膜上,直至鼓膜穿孔愈合。
4. 具体实例目前鼓膜康复缓释药膜治疗鼓膜穿孔35例,疗效显著。其外伤性鼓膜穿孔 25例,大穿孔愈合率90%;中小穿孔愈合98%;平均上药2 6次。中耳炎 性穿孔10例,穿孔愈合率85%;平均上药12 24次。可基本替代鼓膜修补 术,本发明的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使患者免于手术之苦,降低了医疗费 用,为国家节省了医疗开支。可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鼓膜穿孔的缓释药膜的制备方法,由沙棘油、甘油、甲壳胺及白芨制成,制备采用以下步骤1)首先按常规的方法制备4%甲壳胺和5%的白芨胶①白芨粉25g加入蒸溜水300ml,24h后加热、静置、离心沉降,下层沉淀约10g弃去,取上层淡棕色液即5%的白芨胶备用;②甲壳胺4g,溶于2%醋酸溶液100ml中,静置、过滤后得淡黄色透明粘稠液备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2)取备用4%甲壳胺60ml与5%的白芨胶20ml混匀后,加入沙棘油15ml和甘油5ml,85℃水浴加热20min,充分搅拌,排除气泡,冷却放置至气泡全部消失,将混合液倒入预先涂有石蜡的玻璃平板上,铺成0.6mm±0.1mm的均匀薄层膜。3)室温下自然干燥24h-48h后,分割成直径0.5cm-0.8cm的圆形药膜,放入小塑料袋中,紫外线照射30min后即得。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释药膜的制备方法,由沙棘油、甘油、甲壳胺及白芨制成圆形药膜,用于治疗各种鼓膜穿孔,使患者免于手术,降低了医疗费用,可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药膜治疗鼓膜穿孔费用约为手术费用1/10,并可促进鼓膜穿孔良性愈合,基本可取代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鼓膜穿孔,医疗费用高,且难以达到鼓膜良性愈合。我国西部地区沙棘资源丰富,沙棘可保持水土,绿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符合国家给西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政策。因而开发利用沙棘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该药膜的研制与开发,有着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推广、应用前景可观。开辟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疗鼓膜穿孔的药膜。
文档编号A61K47/36GK101297824SQ20081015019
公开日2008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30日
发明者赵存录 申请人:赵存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