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孔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1898阅读:13252来源:国知局
盲孔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盲孔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任何一种机器,没有孔是做不成的。要把零件连接起来,需要各种不同尺寸的螺钉孔、销钉孔或铆钉孔;为了把传动部件固定起来,需要安装各种孔;机器零件本身也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孔(如油孔、工艺孔、减重孔等)。而孔的形状也有很多种,例如通孔、埋孔、盲孔等,其中盲孔就是连接表层和内层而不贯通的孔,通俗意义上来讲即没有把材料面板全部钻透。例如在木板加工的过程中,就需要加工很多盲孔。

木板加工后的盲孔内不可避免地要残留一些木屑,如果不彻底清除掉,就会影响盲孔的使用。如果残留的木屑进入转动部位,则会影响设备的质量、寿命直至发生事故。而目前清除盲孔中的木屑的方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将工件翻转过来,将木屑倒出。这种方法对尺寸小、重量轻的工件还是可行的,但对尺寸大、重量重的另件则不适用,翻转起来不但麻烦,而且易损伤工件。另一种清除残屑的方法是用压缩空气吹。这显然要增加设备、管道等,受这些条件所限,工作起来就很不方便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盲孔加工工艺,能很方便地将盲孔中的木屑清除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盲孔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准备一个钻刀和一个带电磁铁的机架,钻刀内滑动连接有能利用电磁铁自动吸附木屑的吸屑管;

步骤二,钻孔:将工件固定在电磁铁上,使钻刀和吸屑管在转动的同时,不断向下移动,形成盲孔,钻刀转速为1150~1300r/min,钻刀落速为15~20mm/min;

步骤三,吸屑:启动电磁铁,将吸屑管固定住,同时让钻刀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吸屑管自动吸附盲孔中的木屑,电磁铁的工作电流为1000~1300a;

步骤四,下料:关闭电磁铁,吸屑管自动上移,待吸屑管移出盲孔后,取下工件;

步骤五,排屑:在吸屑管持续上移的过程中,吸屑管内的木屑自动排出。

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钻刀和吸屑管实现钻孔;通过电磁铁将吸屑管吸附住,实现在钻刀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吸屑管保持在盲孔内不动,同时吸屑管将盲孔中的木屑自动吸附到吸屑管中,实现在用钻刀钻孔后,即通过钻刀内部的吸屑管结构自动将盲孔中的木屑吸走,而不用如现有技术一样,或翻转工件,或增设压缩空气吹孔,非常方便;

2、通过步骤四中在关闭电磁铁后吸屑管即自动上移,并在取出工件进行步骤五的过程中,自动将吸屑管内的木屑排出,方便下一次的使用。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钻刀内设有棉布层,吸屑管外设有塑料层。通过棉布层和塑料层摩擦产生的静电吸附木屑,可以提高吸屑管的吸屑能力,对盲孔的除尘效果更佳。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棉布层与塑料层之间摩擦产生的静电为500~800ua。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吸屑管的吸屑能力。

优选方案三,作为基础方案或者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吸屑管的长度为25~33cm。应用于深孔加工时效果更佳。

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优选方案,盲孔的深度为5~12cm。用该技术方案中的吸屑管加工出该深度的盲孔,有助于保证步骤三中钻刀稳定地移出盲孔;

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优选方案,步骤四中吸屑管自动上移的距离为14~18cm。有助于保证吸屑管稳定地移出盲孔,方便下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盲孔加工工艺实施例1中钻刀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钻头在钻孔时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吸屑管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钻头在吸屑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架1、电磁铁10、漏屑孔100、储屑槽11、气压缸12、推板120、钻刀2、电机20、液压缸21、棉布层22、键槽220、滑动腔23、吸屑管3、塑料层30、滑键31、拉簧32、活塞33、活塞杆34、吸屑通孔35、启闭门4、压簧40、钻头5、进屑通孔50、木板6。

实施例1

盲孔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准备一个钻刀2和一个带电磁铁10的机架1,钻刀2内滑动连接有能利用电磁铁10自动吸附木屑的吸屑管3。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所示,在钻刀2顶部安装一个带动钻刀2转动的转动部和带动钻刀2升降的升降部。转动部可直接选择现有技术中的电机20,升降部可直接选择液压缸21。

机架1上焊接有用于支撑工件的电磁铁10,电磁铁10呈网状,其上设有若干漏屑孔100,机架1内设有位于电磁铁10下方的储屑槽11,通过漏屑孔100实现将电磁铁10上的木屑收集到储屑槽11中,避免现有技术中用压缩空气吹木屑导致的环境粉尘污染问题。

如图2所示,钻刀2内设有下端开口的滑动腔23,滑动腔23的纵截面呈倒u字型。钻刀2的内侧壁上粘接有第一摩擦层,优选为棉布层22;钻刀2的内侧壁上滑动连接有可滑出滑动腔23的吸屑管3,吸屑管3的长度为25cm;吸屑管3的外侧粘接有用于与第一摩擦层摩擦产生静电的第二摩擦层,优选为塑料层30;棉布层22与塑料层30之间摩擦产生的静电为500ua;具体滑动连接方式为在棉布层22上开设竖向的键槽220,在塑料层30上开设能在键槽220内滑动的滑键31;为增强吸屑管3的滑动稳定性,可在吸屑管3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滑键31,如图3所示,滑键31的材料也为塑料;相应的键槽220的数量也为两个,并分别对称设在棉布层22上。钻刀2内的顶部和吸屑管3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弹性复位件,优选为拉簧32。

吸屑管3内滑动连接有活塞33,活塞33的顶部和钻刀2内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活塞杆34;活塞杆34与吸屑管3滑动连接。吸屑管3的管壁上设有吸屑通孔35,本实施例中吸屑通孔35的数量为六个,并两两对称。吸屑管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可被电磁铁10吸引的钻头5,钻头5优选为铁质材料;钻头5上设有带单向阀的进屑通孔50。

为了更方便地取出钻孔后的工件,可以在机架1上设置一气压缸12,并在气压缸12的输出轴上连接一推板120,实现用气压缸12自动推送工件。同时,吸屑管3没有开设吸屑通孔35的上段长度大于等于吸屑管3开设吸屑通孔35的下段长度。吸屑管3上铰接有可打开或者闭合吸屑通孔35的启闭门4。如图4所示,启闭门4优选为一自吸屑管3向钻刀2向下倾斜的斜板,斜板的上端与吸屑管3铰接,斜板的下端与钻刀2的内侧滑动连接,斜板与吸屑管3之间连接有压簧40;为了让斜板和钻头5的内侧接触时能密封得更好,可让斜板的下端为一楔形块。

步骤二,钻孔:将工件固定在电磁铁10上,使钻刀2和吸屑管3在转动的同时(钻刀2通过键槽220、滑键31的结构带动吸屑管3及吸屑管3底部的钻头5一起转动),不断向下移动,形成盲孔,钻刀2转速为1150r/min,钻刀2落速为15mm/min;盲孔的深度为5cm。

步骤三,吸屑:启动电磁铁10,将吸屑管3底部的钻头5固定住,同时启动液压缸21将让钻刀2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吸屑管3自动吸附盲孔中的木屑,电磁铁10的工作电流为1000a;具体过程为:活塞33跟着向上移动,且吸屑管3管壁上的吸屑通孔35漏出;吸屑通孔35中的启闭门4不再受到钻刀2的挤压,启闭门4在压簧40的作用下从吸屑通孔35中弹出,吸屑通孔35打开;活塞33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将盲孔中的木屑通过吸屑通孔35和进屑通孔50吸附到吸屑管3内;同时,棉布层22和塑料层30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还能吸附一部分的木屑在吸屑管3的外管壁上,由于要摩擦的地方才能吸附木屑,所以,吸屑通孔35不会被木屑堵住,而保证了吸屑通孔35的正常吸屑,从而很方便地将盲孔中的木屑吸走。

步骤四,下料:当活塞33上移到与吸屑管3的顶部相抵后,关闭电磁铁10,吸屑管3的钻头5失去电磁铁10的磁力,在拉簧32的作用下,吸屑管3自动上移,待吸屑管3移出盲孔后(吸屑管3自动上移的距离为14cm,即吸屑管3没有开设吸屑通孔35的上段长度),取下工件。具体过程为:由于吸屑管3没有开设吸屑通孔35的上段长度(14cm)大于等于吸屑管3开设吸屑通孔35的下段长度(11cm),所以当吸屑管3在初始的向上滑动过程中,钻刀2的内侧不会接触到吸屑管3开设有吸屑通孔35的下段,同时,进屑通孔50处的单向阀关闭,吸屑管3中的木屑不会从进屑通孔50排出,直到吸屑管3完全移出盲孔后,用气压缸12将加工后的木板6推离电磁铁10。

步骤五,排屑:在吸屑管3持续上移的过程中,吸屑管3内的木屑自动排出。具体过程为:活塞33在吸屑管3内相对向下移动,活塞33将吸屑管3内的木屑从下方的吸屑通孔35挤出;同时,启闭门4在于钻刀2内壁接触的过程中,被挤压到吸屑通孔35中将吸屑通孔35关闭,防止木屑进入到钻刀2和吸屑管3之间,有助于保证吸屑管3和钻刀2的正常上下移动;且钻刀2内壁也将吸屑管3外壁上的木屑向下挤掉。从吸屑通孔35出来的木屑和从吸屑管3外壁上脱落的木屑落到电磁铁10上,并通过电磁铁10上的漏屑孔100进入储屑槽11中,得以收集木屑。直到吸屑管3上移至图2的状态,整个装置即恢复原状,方便下一次的使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步骤一中吸屑管3的长度为33cm;棉布层22与塑料层30之间摩擦产生的静电为800ua;

步骤二中钻刀2转速为1300r/min,钻刀2落速为20mm/min;盲孔的深度为12cm;

步骤三中电磁铁10的工作电流为1300a;

步骤四中吸屑管3自动上移的距离为18cm。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