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化合物以及含有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28936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化合物以及含有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化合物以及含有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 器件,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具有改善的发光效率的化合物以 及含有所述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0002] 相比其它平板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IXD)、等离子显示板(PDP)、场发射显示 器(FED)等),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具有较简单的结构、各种加工优势、较高的亮度、卓越 的视角特性、较快的响应速度、以及较低的驱动电压,因此也将其充分开发,以用作平板显 示器(例如,壁挂式TV等)的光源,或者作为显示器、照明器、广告板等的背光单元。
[0003] 通常,当将直流电压施加至有机EL器件时,从阳极注入的空穴和从阴极注入的电 子重组形成电子空穴对,即,激子(excitons)。当激子回到稳定基态,则与之相应的能量转 移至发光材料,由此转化成光。
[0004] 为了提高有机EL器件的效能和稳定性,自从EastmanKodakCompany的C.W.Tang 等通过在两个相反电极之间形成串联有机薄膜,制成了以低电压运行的有机EL器件 (C.W.Tang,S.A.Vanslyke,AppliedPhysicsLetters,vol. 51,ρρ· 913,1987),针对用于具 有多层薄膜结构的有机EL器件的有机材料一直在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此类串联有机 EL器件的效能和寿命与薄膜材料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取决于薄膜材料的结构、特别 是主体材料(hostmaterial)、空穴传输层材料或电子传输层材料的结构,量子效率可极大 地变化。当材料的热稳定性降低时,材料可能在高温或驱动温度结晶,从而不期望地缩短器 件的寿命。
[0005] 目前已知用于有机EL器件的空穴传输材料是有问题的,因为由使用真空沉积形 成的薄膜在热学和电学方面不稳定,所以会由于在器件驱动时生成的热而迅速结晶,薄膜 材料同时也会改变,从而使器件的发光效率不期望地恶化。此外,被称为暗点的不发光部分 可能逐渐出现,并且在恒流驱动中电压可能会增加,从而不期望地损坏设备。
[0006] 同时,由于三重态能量(tripletenergy)低,使用磷光发光材料的有机EL器件不 限制发光层的发光材料中产生的三重态激子,从而不期望地降低了器件的发光效率。

【发明内容】

[0007] 技术问题
[0008]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用于有机EL器件的化合物以及含有该化合物的有机 EL器件,所述化合物具有高的电稳定性、高的电子和空穴传输能力,并且其中,上述化合物 由于其高的三重态能量而被用作发光层的主体,从而改善了磷光材料的发光效率。
[0009]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为提供用于有机EL器件的化合物以及含有该化合物的有机 电致发光器件,该化合物可被用作电子或空穴传输材料。
[0010] 技术方案 toon]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化合物, 所述化合物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
[0012] [化学式1]
[0013]
[0014] 在化学式1中,R1和R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取代 或未取代的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 杂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 团,或者R1和R2中的至少一个进一步和与其连接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偶联,以形成取代 或未取代的稠合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 取代的稠合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芳基基团;
[0015] R3至R6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R3至R6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 取代的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 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 其中,Ar5和Ar6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Ar5和Ar6各自独立地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烷 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取代 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芳基基团,或者Ar5和Ar 6 分别连接,连同其间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 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以及
[0016] Ar1至Ar4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Ar1至Ar4各自独立地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 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取 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芳基基团,或者Ar1至Ar4 进行连接,连同其间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 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或者Ar1至Ar4中的至少一个进一步和与其连接的氮原子β 位上的碳原子偶联,以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的稠合C1-C30杂芳基基团。
[0017]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R1和R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R1和R2各自独立地 为氢原子、
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R1和R2中的至少一个进一步和与其连接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 子偶联,以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环 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芳基
基团;
[0018]Y1为氧原子、硫原子h
[0019] Ar13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 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的C1-C30杂芳基基团;
[0020] R13和R14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R13和R14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 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 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
[0021] Ar7至Ar1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Ar7至Ar12各自独立地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 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取 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或者Ar7至Ar12 分别连接,连同其间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 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以及
[0022] R7至R1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R7至R1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 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 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
[0023]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R1和R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
者R1和R2中的至少一个进一步和与其连接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偶联,以形成取代或未取 代的稠合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芳基基团;
[0025] Ar13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 芳基基团;以及
[0026] Ar7至Ar1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Ar7至Ar12各自独立地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 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
[0027] R7至R12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R7至R12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 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 基基团〇
[0028]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Ar1至Ar4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Ar1至Ar4各自独立
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烷基基团、 、 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Ar1至Ar4 进行连接,连同其间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 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或者Ar1至Ar4中的至少一个进一步和与其连接的氮原子β 位上的碳原子偶联,以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的稠合C1-C30杂芳基基团;
[0029] Υ2为氧原子、硫原子或
[0030] Ar14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 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 的C1-C30杂芳基基团;以及
[0031] R13至R17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R13至R17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 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 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芳基基团。
[0032]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Ar1至Ar4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Ar1至Ar4各自独立
或者Ar1至Ar4进行连接,连同其 间的氮原子一起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 杂芳基基团,或者Ar1至Ar4中的至少一个进一步和与其连接的氮原子β位上的碳原子偶 联,以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合C1-C30杂 芳基基团;
[0033] Υ1为氢原子或硫原子;
[0034] R13至R17彼此相同或不同,并且R13至R17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 C1-C30烷基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环烷基基团、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0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