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盒前端加固结构和汽车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6998发布日期:2018-06-22 22:43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吸能盒前端加固结构和汽车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盒端板结构和汽车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大众化,提高汽车安全性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而汽车防撞梁系统是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对汽车防撞梁系统的研究非常关键。

目前国内汽车的很多零部件系统普遍采用钣金材料和铝合金材料。但是由于钣金结构的质量较大,不适合现在对汽车减重降耗的要求;而而铝合金防撞梁其材料自身延展性能很差,在正面高速碰撞过程中,碰撞过程中传力稳定性严重不足,易使得防撞梁前端与吸能盒开裂,车辆安全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传力稳定性的吸能盒前端加固结构和汽车车身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能盒前端加固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吸能盒、后端板和加固板,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后端板之间,所述吸能盒进一步包括侧板,所述加固板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吸能盒的所述侧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防撞梁为有弧度的横梁,所述吸能盒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吸能盒分别设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一侧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前防撞梁包括第一空腔和隔板,所述第一空腔数目为多个且布设于所述前防撞梁内部,所述第一空腔由所述前防撞梁内部的所述隔板隔设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为内部空腔结构,所述吸能盒包括四个首尾相接的所述侧板。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的所述侧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板为平板,所述加固板相对所述吸能盒的所述侧板及所述前防撞梁呈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板连接于两个所述吸能盒相互远离的一侧的所述侧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板两端到所述侧板的两侧边的距离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加固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分布于所述加固板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其包括上述的吸能盒前端加固结构。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吸能盒外侧板和前端板连接处设置加固板,使得吸能盒外侧板、前端板和加固板形成稳定三角,大大提高正面高速碰撞过程中吸能盒与后端板传力稳定性,能有效避免缝焊出现开裂现象,提高车体结构安全性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吸能盒前端板加固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吸能盒前端板加固结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吸能盒前端板加固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吸能盒前端加固结构,包括前防撞梁10、吸能盒20、后端板30和加固板40。吸能盒 20固定连接于前防撞梁10和后端板30之间,吸能盒20包括侧板201,加固板40一端固定连接于前防撞梁10,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吸能盒的侧板201。具体地,防撞前梁10、吸能盒20、后端板30和加固板40之间优先选择缝焊方式固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防撞梁10与吸能盒20连接处加设固定板40,大大加强了吸能盒20与前防撞梁10的连接强度,避免吸能盒20前端出现开裂,保证力传递稳定性,极大地提高了车体结构安全性能。

前防撞梁10为有一定弧度的横梁,两个吸能盒20分别位于前防撞梁10的一侧的两端。

前防撞梁10包括第一空腔101和隔板102,第一空腔101数目为多个且布设于前防撞梁10内部,第一空腔101由前防撞梁10内部的隔板 102隔设而成。当正面高速碰撞时,前防撞梁10优先变形吸收一部分能量,间接缓解后端板30与汽车车身的受力。

吸能盒20为内部空腔结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吸能盒20包括四个首尾相接的侧板201。

吸能盒20的侧板20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03。当正面碰撞时,由于吸能盒20的内部为空腔结构且其表面设有多个第一通孔203,使得吸能盒20能够及时变形,快速吸收碰撞能量。

本实施例中,吸能盒20优选性能更好的铝合金材料吸能盒。在其他实施例中,吸能盒20还可为钣金材料或者其他材料。

加固板40为平板,加固板40相对吸能盒20的侧板201及前防撞梁10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加固板40连接于两个吸能盒20相互远离的一侧的侧板201上。可以理解,加固板40也可连接于吸能盒20的其他侧板201。

加固板40两端到侧板201的两侧边的距离相同。由于加固板40位于吸能盒侧板201的中部,使得加固板40对碰撞时传递到吸能盒侧板 201和前防撞梁10连接处的传力性能更稳定。

如图3所示,加固板40上开设有第二通孔401,第二通孔401分布于加固板40上。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二通孔为两个,且两个第二通孔401对称分布于加固板40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通孔401的个数和形状不做限制,还可为凹槽等其他利于使得吸能盒极其本身变形的结构。

利用本吸能盒前端加固结构,当汽车受到正面碰撞时,使得前防撞梁10受到向后的撞击力,内部为空腔结构的前防撞梁10首先受力变形,首先吸收一部分撞击能量;其次,当撞击力继续传递到与前防撞梁10 固定连接的吸能盒20时,会给到吸能盒20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撞击力,与此同时,加固板40对侧板201的支撑力则能进一步抵消吸能盒20于前防撞梁10前端受到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撞击力,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前防撞梁10与吸能盒20连接处的牢固程度。

综上,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吸能盒侧板和前防撞梁的连接处设置加固板,使得吸能盒侧板、前防撞梁和加固板形成稳定三角结构,大大提高正面高速碰撞过程中吸能盒与后端板传力稳定性,能有效避免缝焊出现开裂现象,提高车体结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车身结构,本汽车车身结构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能盒前端加固结构,关于该汽车车身结构的其他技术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再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