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29172阅读:来源:国知局
更具体地,构成乘员舱的 构件)抵接之前的早期,能够确保前侧连接部脱离。由此,在车辆前部中发生碰撞时,能够立 即引起前轮向后移动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远离(引起前轮向外偏移和向后移动)。由 此,当车辆前部中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使轮组件(前轮)确实地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远 离来使轮组件(前轮)向后移动。由此,尤其在短重叠碰撞时,即使在轮组件(前轮)伴随着与 碰撞体的碰撞而向后移动的状态下,由此向后移动的轮组件(前轮)能够例如与构成车身的 刚硬的车口槛抵接,从而使得能够大幅地降低轮组件穿透进入作为车身部的乘员舱内的危 险性。运使得能够适当地保护乘员。
[0021] 在运些情况下,当抵接构件增加向外输入使得向外输入变得比拆卸载荷大,且第 一臂构件或第二臂构件由于向外输入而在前侧连接部处从车身侧部构件脱离时,抵接构件 能够使轮组件至少绕着后侧连接部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外远离,且抵接构件能够使轮组件在 车辆前后方向上朝向后侧移位,其中所述后侧连接部是用于第一臂构件的连接部和用于第 二臂构件的连接部中的另一个连接部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后侧。进一步地,在此情况 下,后侧连接部可沿车辆前后方向具有中屯、轴,且轴套可允许第一臂构件或第二臂构件围 绕该中屯、轴在车辆上下方向上W旋转方式移位。更具体地,后侧连接部可包含轴套。
[0022] 依照此构造,在车辆前部中发生碰撞时,在没有引起轮组件从车辆脱落的情况下, 能够立即引起前轮向后移动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远离(引起前轮向外偏移和向后移 动),W便轮组件(前轮)能够与如构成车身的刚硬的车口槛抵接,从而使得能够大幅地降低 轮组件穿透进入作为车身部的乘员舱内的运种危险性。运使得能够适当地保护乘员,且有 效地防止从车辆脱落的轮组件与另外的车辆碰撞的运种次级危险性的发生。
[0023] 在运些情况下,拆卸载荷能够是使所述第一臂构件或所述第二臂构件从固定构件 脱离的载荷,固定构件整体地固定至所述车身侧部构件,W构成前侧连接部,所述第一臂构 件整体地附着至所述固定构件,所述第二臂构件整体地附着至所述固定构件。在此情况下, 更具体地,固定构件能够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具有中屯、轴的轴套,且所述轴套允许所述第一 臂构件或所述第二臂构件围绕所述中屯、轴在车辆上下方向上W旋转方式移位,且所述拆卸 载荷能够是从整体地固定至车身侧部构件的轴套脱离的载荷,所述第一臂构件或所述第二 臂构件整体地附着至所述轴套。
[0024] 依照此构造,前侧连接部能够极容易地确保用于车辆行驶在崎帳路面上所必需的 强度和刚性。注意的是,在此情况下,后侧连接部可具有比前侧连接部大的强度和刚性。选 择地,后侧连接部可使第一臂构件和第二臂构件围绕中屯、轴沿着车辆上下方向W旋转方式 移位。因而,能够满足W下的不相兼容的要求:足够确保前侧连接部的强度和刚性;且必要 时确实分离前侧连接部。
[0025] 进一步地,在运些情况下,抵接构件能够设置在如下位置中:在所述位置中,伴随 着所述碰撞,所述第一臂构件和所述第二臂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变 形。进一步地,在此情况下,更具体地,所述第一臂构件和所述第二臂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在 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变形的所述位置能够是对变形的抵抗力比其他部分的抵抗力小 的位置。
[00%]依照此构造,可W将抵接构件设置在位于第一臂构件和第二臂构件中的至少一个 中的伴随着碰撞对变形的抵抗力比其他部分的抵抗力小的那个位置,即可W将抵接构件设 置在位于第一臂构件和第二臂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伴随着碰撞的最脆弱部分(最脆弱位 置)。由此,即使第一臂构件和/或第二臂构件伴随着碰撞变形,也能够通过与抵接构件的抵 接来有效地抑制其变形量。因而,例如,在没有添加加强板或实行通过铁铸造的制造的情况 下,能够在低成本下W极简单的结构抑制第一臂构件和第二臂构件的变形量。由于能够由 此有效地抑制第一臂构件和/或第二臂构件的变形量,因此,能够施加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 的大载荷。因而,在碰撞发生时,能够确实使第一臂构件从连接部分离,或使第二臂构件从 连接部分离。
[0027] 因而,当碰撞发生在车辆的前部中时,能够通过确实地使轮组件(前轮)在车辆宽 度方向上向外远离来使轮组件(前轮)向后移动。由此,尤其在短重叠碰撞时,即使在轮组件 (前轮)伴随着与碰撞体的碰撞而向后移动的状态下,由此向后移动的轮组件(前轮)能够与 如构成车身的刚硬的车口槛抵接,从而使得能够大幅地降低轮组件穿透进入作为车身部的 乘员舱内的运种危险性。运样使得能够适当地保护乘员。
【附图说明】
[0028] 将参考附图在下文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特征、优势、W及技术和产业意 义,其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元件,且其中:
[0029] 图1是图示出依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示意图;
[0030] 图2是描述下臂与图1中的悬架构件的组装结构的示意图;
[0031] 图3是描述由于伴随着碰撞的输入而变形的下臂与悬架构件中形成的凸部之间的 抵接状态的视图;
[0032] 图4是描述向不包含用作抵接构件的凸部的用于车辆的普通车辆前部结构中的第 一臂构件的向外输入的视图;
[0033] 图5是描述向图1的用于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的第一臂构件的向外输入的视图;
[0034] 图6是图5的模型化关系的视图;
[0035] 图7是描述向后移动的轮组件的轨迹的视图;
[0036] 图8是描述依照本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视图;
[0037] 图9是描述依照本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视图;
[0038] 图10是描述依照本实施例的第S变形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视图;
[0039] 图11是描述通过改变构成图1的下臂的第一臂构件和第二臂构件的布置而获得的 下臂的视图;W及
[0040] 图12是描述通过改变构成图1的下臂的第一臂构件和第二臂构件的布置而获得的 下臂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图1概略地 图示出依照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10。注意的是,在用于W下描述的每一附 图中所示的箭头"前"(FR)、箭头"外"(OUT)、箭头"上"(UP)分别指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 侦U、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W及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进一步地,用于 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IOW对称的方式构成,W便仅仅车辆的右侧图示在用于W下描述的每 一附图中。
[0042] 如图1所图示,用于车辆的车辆前部结构10包含构成悬架的下臂12、W及用作支撑 悬架的车身侧部构件的悬架构件14。下臂12构成麦弗逊式的前悬架,且包含第一臂构件16 和第二臂构件18。在第一臂构件16和第二臂构件18如后述那样彼此连接的情况下,在其之 间的连接部具有连接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设置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弯曲形状。
[0043]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臂构件16相对于第二臂构件18(支柱条)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 于前侧,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如图2所图示,例如,第一臂构件16构造为使得其在车辆宽 度方向上的内端通过焊接等来整体地附着至如下的用作固定构件的轴套20:所述轴套沿车 辆前后方向具有中屯、轴,且组装至悬架构件14。由此,在本实施例中,轴套20形成作为前侧 连接部的连接部22。运里,待后述的拆卸载荷取决于第一臂构件16相对于轴套20的焊接强 度,且基于车辆行驶在崎帳路面上所必需的强度来确定。进一步地,如图1所图示,第一臂构 件16构造为使得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支撑轮组件24(前轮)。因而,第一臂构件16将 用作车身侧部构件的悬架构件14连接至轮组件24(前轮)。
[0044] 如图1、图2所图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臂构件18延伸成大体弯曲为在车辆宽度方 向上从内侧向外侧弯的弧形形状,且构造为使得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整体地附着 (接合)至第一臂构件1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W便第二臂构件18连接至第一臂构件 16。进一步地,第二臂构件18构造为使得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通过焊接等来整体地 附着至轴套26,该轴套沿车辆上下方向具有中屯、轴且组装至悬架构件14。由此,在本实施例 中,轴套26形成作为后侧连接部的连接部28。因而,第二臂构件1則尋作为车身侧部构件的悬 架构件14连接至第一臂构件16, W支撑轮组件24(前轮)。
[0045] 运里,尽管此处未具体地图示出,但是轴套20包含沿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屯、轴或忍 杆、W及外圆筒,其中,忍杆和弹性构件(硫化橡胶等)容纳在所述外圆筒内。轴套20构造为 使得忍杆的两端部通过栓接等组装,W便轴套20整体地固定至悬架构件14(更具体地,待稍 后具体描述的悬架构件纵梁36),且第一臂构件16通过焊接等来整体地附着至外圆筒。同 时,尽管此处未具体图示出,但是轴套26包含沿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屯、轴或忍杆、W及外圆 筒,其中,忍杆和弹性构件(硫化橡胶等)容纳在所述外圆筒内。轴套26构造为使得在忍杆的 两端部中形成的带螺纹部通过螺母紧固等来组装,W便轴套26整体地固定至悬架构件14 (更具体地,待稍后具体描述的悬架构件纵梁36),且第二臂构件18通过焊接等来整体地附 着至外圆筒。
[0046] 悬架构件14如图1所图示的在俯视图中形成为框形,且整体地组装至沿车辆前后 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右的前侧构件30W形成车身。注意的是,车身设置有:车口槛32,其与前 侦鹏件30平行设置,W便车口槛32相对于前侧构件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且相对 于轮组件24(前轮)位于后侧;W及前抗扭的箱形断面元件34,其将前侧构件30连接至车口 槛32且限定乘员舱。
[0047] 悬架构件14包含未详细图示出的悬架构件前部和悬架构件后部、W及一对左右的 悬架构件纵梁36。注意的是,悬架构件前部和悬架构件后部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沿车辆 前后方向并排设置。
[0048] 悬架构件纵梁36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W便将悬架构件前部和悬架构件后部的在 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应外端彼此连接,并从而形成悬架构件14的侧部。进一步地,如图1、图 2所图示,第一臂构件16经由通过包含轴套20而形成的连接部22来连接至悬架构件纵梁36, 且第二臂构件18经由通过包含轴套26而形成的连接部28来连接至悬架构件纵梁36。
[0049] 进一步地,如图2W放大方式所图示地,在本实施例中的悬架构件纵梁36中,用作 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凸出的抵接构件的凸部36A形成在纵梁3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上, 良P,在其与下臂12相对的表面上,其中该下臂12通过包含彼此连接的第一臂构件16和第二 臂构件18而形成。如图2所图示,凸部36A相对于第一臂构件16的连接部22巧由套20)位于后 侧,且相对于第二臂构件18的连接部28巧由套26)位于前侧,其中,该连接部22用作在车辆前 后方向上位于前侧的前侧连接部,该连接部28用作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后侧的后侧连接 部。即,凸部36A设置在由第一臂构件16、第二臂构件18和悬架构件纵梁36包围的空间内。
[0050] 如图2所图示,本实施例中的凸部36A位于第二臂构件18的连接部28附近,且设定 成具有如下的凸出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