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934592阅读:来源:国知局
央的闭合剖面S2,因此,后上部梁30能够恰当地承受向各种方向作用的应力。来自减振器的负荷由连结部30D所承受。来自减振器的负荷之后顺利地传递到后上部梁30的左端及右端。如图14A至图15B所示,在后上部梁30的前下方设置有左右的减振器支撑部22、22。
[0115]如图15A所示,作为后上部梁30的一部分而被利用的下板31具有前凸缘31a和后凸缘31b。前板32具有下凸缘32a和上凸缘32b。后板33具有前凸缘33a和后凸缘33b。
[0116]如图15A所示,后上部梁30的中央部具有:相对于闭合剖面S2的中心部向前下方延伸的前下延长部30F;相对于闭合剖面S2的中心部向上方延伸的上侧延长部30U;相对于闭合剖面S2的中心部向后方延伸的后侧延长部30R。
[0117]如图15A所示,前下延长部30F由凸缘31a、32a的接合结构所形成。上侧延长部30U由凸缘32b、33a的接合结构所形成。后侧延长部30R由凸缘31b、33b的接合结构所形成。
[0118]后上部梁30的闭合剖面S2的剖面中心位于左右的减振器支撑部22、22的后方。由于后上部梁30的闭合剖面S2细小,因此,用于设置附属机件(本实施方式中为车顶I)等部件的宽阔的空间便形成在后上部梁30的前下方所设置的左右的减振器支撑部22、22之间。后上部梁30能够将来自左右的减振器支撑部22、22的输入负荷在前下延长部30F的延伸设置方向上充分地承受。由于上侧延长部30U及后侧延长部30R加强了前下延长部30F,因此,几乎不会发生前下延长部30F的位置变化。
[0119]如图13所示,与减振器支撑部22连结的后上部梁30的连结部30D作为左右的侧板34、35与中央的下板31、前板32及后板33之间的接合部位而形成。由于在连结部30D中使用了较多的板体,因此,后上部梁30能够具备承受剪切负荷的高承受力。因此,来自减振器的负荷能够恰当地被连结部30D承受。上述的附图中所使用的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
[012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本发明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结构的后部车身结构。
[0121]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在轮室罩的上方将敞篷车的后舱盖可开闭地予以支撑,该后部车身结构包括:后翼子板,具有上缘,该上缘在所述轮室罩的上方且在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设置;舱梁,沿所述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支撑结构,支撑所述后舱盖;其中,所述上缘与所述舱梁连结,所述支撑结构包含连杆机构和支架部,所述连杆机构开闭所述后舱盖,所述支架部具有安装座,该安装座在所述车宽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轮室罩的顶部位于内侧并且支撑所述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通过所述支架部而被所述轮室罩支撑(第I技术方案)。
[0122]根据该结构,由于连杆机构通过支架部被轮室罩支撑,因此给车身带来高刚性。而且后部车身结构能够具有用于支撑后舱盖的紧凑的结构。
[0123]在第I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部也可包含与所述轮室罩连结的第一支架和与所述第一支架连结的第二支架;所述连杆机构也可通过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而被安装于所述轮室罩;所述安装座也可水平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也可包含从所述安装座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安装部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安装座更外侧的外侧安装部;所述下侧安装部也可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外侧安装部也可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倾斜地连结于所述第一支架。
[0124]在第I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支架部包含与所述轮室罩连结的第一支架和与所述第一支架连结的第二支架,所述连杆机构通过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而被安装于所述轮室罩,所述安装座水平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包含从所述安装座向下方延伸的下侧安装部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安装座更外侧的外侧安装部,所述下侧安装部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外侧安装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倾斜地连结于所述第一支架(第2技术方案)。
[0125]在该结构中,安装座的设置方向不仅包含安装座正水平地设置于第二支架的情形,而且在使后部车身结构能够给用于支撑舱盖的结构带来高刚性的前提下,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那样,还包含安装座大致水平地设置于第二支架的情形。
[0126]根据该结构,由于下侧安装部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地安装于第一支架,因此从后舱盖输入的上下方向的负荷被第二支架的下侧安装部沿倾斜方向承受。因此,相对于沿上下方向作用的负荷的剪切方向的负荷的比例增加。这意味着降低了向接合部剥离的方向的负荷。因此,第一支架便难以从轮室罩剥离。这样,后部车身结构能够给用于支撑舱盖的结构带来高刚性。
[0127]第二支架的外侧安装部能够将沿车宽方向作用的负荷沿倾斜方向承受。由于相对于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剪切方向的负荷的比例增加,因此,向引起接合部的剥离的方向作用的负荷降低,因此难以发生第一支架从轮室罩的剥离。因此,后部车身结构能够给用于支撑舱盖的结构带来高刚性。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原理,不会发生车身重量的过度增加,能够提高用于开闭后舱盖的连杆机构的支撑强度。
[0128]在第2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架也可设有前后的外侧安装部和外侧接合部,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轮室罩,所述外侧接合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更外侧接合于所述轮室罩(也就是,所述第一支架也可设有前外侧安装部、后外侧安装部以及外侧接合部,所述前外侧安装部和所述后外侧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轮室罩,所述外侧接合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前外侧安装部和所述后外侧安装部更外侧接合于所述轮室罩);也可在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与所述轮室罩之间分别形成有前后的闭合剖面(也就是,可以在所述前外侧安装部和所述轮室罩之间形成有前闭合剖面并且在所述后外侧安装部和所述轮室罩之间形成有后闭合剖面);也可形成有将所述前后的闭合剖面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连结的闭合剖面连结部(也就是,也可形成有将所述前闭合剖面和所述后闭合剖面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连结的闭合剖面连结部);也可在所述闭合剖面连结部与所述外侧接合部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所述凹部也可与所述轮室罩的上表面连结。
[0129]在第2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一支架设有前后的外侧安装部和外侧接合部,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轮室罩,所述外侧接合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更外侧接合于所述轮室罩,在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与所述轮室罩之间分别形成有前后的闭合剖面,形成有将所述前后的闭合剖面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连结的闭合剖面连结部,在所述闭合剖面连结部与所述外侧接合部之间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轮室罩的上表面连结(第3技术方案)。
[0130]根据该结构,由于前后的闭合剖面被闭合剖面连结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连结,因此,负荷在前后方向上分散。因此,第一支架能够具有高强度。由于凹部的形成使得棱线增加,因此第一支架自身的刚性提高。
[0131]由于凹部与轮室罩的上表面连结,因此输入负荷还分散到轮室罩。由于车宽方向上宽阔的闭合剖面连结部形成在前后的外侧安装部之间,因此第一支架在车宽方向上能够具有尚刚性。
[0132]在第3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架也可包含内侧接合部,该内侧接合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更内侧接合于所述轮室罩(也就是,该内侧接合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前外侧安装部和所述后外侧安装部更内侧接合于所述轮室罩);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的各自的所述外侧安装部也可设置在所述内侧接合部的延长线上(也就是,也可以将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前外侧安装部、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后外侧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外侧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内侧接合部的延长线上)。
[0133]在第3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一支架包含内侧接合部,该内侧接合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更内侧接合于所述轮室罩,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的各自的所述外侧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内侧接合部的延长线上(第4技术方案)。
[0134]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分别包含设置在内侧接合部的延长线上的外侧安装部,因此负荷不是沿着下推轮室罩的方向而是沿着轮室罩的面方向(面延伸的方向)传递。
[0135]在第2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架也可包含前后的外侧安装部和内侧接合部,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轮室罩,所述内侧接合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更内侧接合于所述轮室罩(也就是,所述第一支架也可包含前外侧安装部、后外侧安装部以及内侧接合部,所述前外侧安装部和所述后外侧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轮室罩,所述内侧接合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前外侧安装部和所述后外侧安装部更内侧接合于所述轮室罩);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的各自的所述外侧安装部也可设置在所述内侧接合部的延长线上(也就是,也可以将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前外侧安装部、所述第一支架的所述后外侧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架的所述外侧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内侧接合部的延长线上)。
[0136]在第2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第一支架包含前后的外侧安装部和内侧接合部,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轮室罩,所述内侧接合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前后的外侧安装部更内侧接合于所述轮室罩,所述第一支架及所述第二支架的各自的所述外侧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内侧接合部的延长线上(第5技术方案)。
[0137]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分别包含设置在内侧接合部的延长线上的外侧安装部,因此负荷不是沿着下推轮室罩的方向而是沿着轮室罩的面方向(面延伸的方向)传递。
[0138]此外,为了在被高刚性化及被细身化的舱梁前方形成宽阔的附属机件设置空间,在第I技术方案中:也可在车身的侧部上设置有加油口,所述舱梁也可包含第一端部,该第一端部中形成有以避开所述加油口的方式向下方弯曲的下方弯曲部;在车辆的侧视下,所述加油口也可与所述下方弯曲部重叠,所述下方弯曲部也可包含前壁和第一上壁,该第一上壁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所述加油口的内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壁及所述第一上壁也可形成所述下方弯曲部的L状的侧面剖面。
[0139]在第I技术方案中,优选:在车身的侧部上设置有加油口,所述舱梁包含第一端部,该第一端部中形成有以避开所述加油口的方式向下方弯曲的下方弯曲部,在车辆的侧视下,所述加油口与所述下方弯曲部重叠,所述下方弯曲部包含前壁和第一上壁,该第一上壁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在所述加油口的内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壁及所述第一上壁形成所述下方弯曲部的L状的侧面剖面(第6技术方案)。
[0140]根据该结构,在车辆的侧视下,加油口与下方弯曲部重叠,因此,加油口的布局自由度提高。加油口与下方弯曲部重叠,因此,加油管难以与行李室的空间干涉。因此,行李室能够具有宽阔的空间。下方弯曲部具有形成L状的侧面剖面的前壁及上壁,因此,车身能够具有高刚性。而且车身的侧部上的加油口部分也能够具有高刚性。
[0141]由于舱梁设置在与加油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