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1359发布日期:2020-02-22 02:1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药物组合物防治有害生物的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尤其涉及一种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与农用抗生素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农业及园艺等作物生产中,由病虫害等引起的侵害依然非常显著,害虫对现有杀虫剂产生抗性及现有农药的环境不友好等原因,一直需要开发活性更好、用量更低、环境更友好的新杀虫剂或者杀虫剂组合物。例如cn101208009a公开了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组合物具有杀虫效果,并且现有技术中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杀虫剂、杀菌剂广泛用于各种不同的农作物。随着农药的不断使用,病虫害会对一些现有农药产品产生抗性,现有农药品种的杀虫活性不总是能满足许多农业实践的需要。杀虫剂组合物对提高杀虫剂的防效、扩大防治谱和延缓抗性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领域中,仍然期望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杀虫剂组合物或杀虫杀菌组合物以满足农业以及林木业需求。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药物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能够防治由害虫和病害等引起的多种农业、林业虫害和病害。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具有式i所示结构的酰胺类化合物,所述有效成分b包括其他杀虫剂或杀菌剂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组合;其中,z选自氢、氟、氯、溴、碘、氰基、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3-10元杂环基、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基、c1-c6烷基亚磺酰基、c1-c6卤代烷基亚磺酰基、c1-c6烷基磺酰基或c1-c6卤代烷基磺酰基;q选自c3-c8环烷基或c3-c8卤代环烷基;x选自氢、氟或三氟甲基;y1选自氟、氯、溴、碘、氰基、硝基、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卤代烷氧基、c2-c4烯基、c2-c4卤代烯基、c2-c4炔基、c2-c4卤代炔基、c3-c8环烷基、c3-c8卤代环烷基、c1-c6烷基羰基、c1-c6烷基亚磺酰基、c1-c6卤代烷基亚磺酰基、c1-c6烷基磺酰基或c1-c6卤代烷基磺酰基;y2选自溴、碘、氰基、硝基、c1-c6卤代烷基、c1-c6卤代烷氧基、c2-c4烯基、c2-c4卤代烯基、c2-c4炔基、c2-c4卤代炔基、c3-c8环烷基、c3-c8卤代环烷基、c1-c6烷基羰基、c1-c6烷基亚磺酰基、c1-c6卤代烷基亚磺酰基、c1-c6烷基磺酰基或c1-c6卤代烷基磺酰基;r1选自氢、氟或甲氧基;r2选自氟或三氟甲基;r3和r4分别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3-c8环烷基或c3-c8卤代环烷基;m表示0~5的整数(例如0、1、2、3、4或5);n表示0~3的整数(例如0、1、2或3);w1和w2独立地为氧原子或硫原子。以本发明所述的式i所示结构的间二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a,并配合有效成分b的药物组合物,由于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单一活性成分的使用量,另一方面防治效果显著提高,并且由于有效成分a能够在低剂量下达到80%以上、甚至90%-100%的杀虫活性,起效快,在施用一天后就可以发挥杀虫活性,在3天内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杀虫活性,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因此使得含有其的药物组合物同样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并且由于低剂量下效果好,减少药物浓度过大对植物以及人类的伤害,并且使得应用时产生药物残留少,更加利于环保。优选地,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间二酰胺3位为n-环丙甲基衍生物取代的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所述有效成分a为具有式ii所示结构的间二酰胺类化合物,所述有效成分b包括其他杀菌剂、杀虫剂或杀螨剂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组合;式ii中,z选自氢、氟、氯、溴、碘、氰基、c1-c6卤代烷基、c1-c6卤代烷氧基、c1-c6烷基磺酰基或c1-c6卤代烷基磺酰基;y选自c1-c6卤代烷基或c1-c6卤代烷氧基;r选自氢或甲基。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了具有式ii所示结构的间二酰胺类化合物,与有效成分b配合作为药物组合物的有效成分,二者协同增效,起效快,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在低剂量下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使得药物残留少,更加利于环保。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式i中,z选自氢、氟、氯、溴、碘、氰基、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甲磺酰基或三氟甲磺酰基;y选自三氟甲基或三氟甲氧基;r选自氢或甲基。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间二酰胺类化合物为具有通式ii的如下表1所示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表1有效成份a表1中h为氢原子、f代表氟原子、cl代表氯原子、br代表溴原子、i代表碘原子、cn代表氰基、cf3为三氟甲基、ocf3为三氟甲氧基、mes(o)2代表甲磺酰基、cf3s(o)2代表三氟甲磺酰基。本发明中,作为特别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间二酰胺类化合物为选自以下化合物1-14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在本发明中对有效成份b进行了选择,已知的农药有效成份有680多种,常用有效成份有100多种,大多数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农用抗生素类杀虫剂或杀菌剂,因其来自生物源,对环境友好,用量低,但也产生了抗药性,在实际生产中不得不加大用药量来使用。所述有效成分b选自现有技术中的抗生素类杀菌剂、杀虫剂或杀螨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有效成分b选自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多杀菌素、乙基多杀菌素、依维菌素、米贝尔霉素、多抗霉素、井冈霉素、春雷霉素、中生菌素等杀虫剂或杀菌剂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组合。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为含有下表2中所述间二酰胺类化合物(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药物组合物,但不限于表中所列组合。表2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为含有表1中所述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药物组合物,有效成份b不限于上述抗生素类药剂品种。采用水稻二化螟、水稻纵卷叶螟、蔬菜小菜蛾、蔬菜甜菜夜蛾、茄子蓟马、小麦粘虫、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等有害生物测试了药物组合物的联合作用,发现了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物。本发明所述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重量比是200:1~1:200,例如200:1、180:1、150:1、130:1、100:1、80:1、60:1、40:1、20:1、10:1、1:1、1:10、1:30、1:50、1:80、1:100、1:120、1:140、1:160、1:180或1:200等。在本发明中,所述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根据其含有的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不同,其优选重量配比不同,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当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选择表3中所述成分时,其优选的重量配比以及特别优选的重量配比如表3所示。表3有效成分a:有效成分b优选的重量比特别优选的重量比式i化合物:阿维菌素100:1~1:10050:1~1:50式i化合物:乙基多杀菌素100:1~1:10050:1~1:50式i化合物: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00:1~1:10080:1~1:80式i化合物:多杀菌素100:1~1:10060:1~1:60式i化合物:多抗霉素100:1~1:10020:1~1:20式i化合物:井冈霉素100:1~1:10050:1~1:50在本发明中,所述间二酰胺类化合物还可以替换为其互变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或其盐。在本发明中,包含所述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互变异构体、对映体、非对映体或其盐的药物组合物同样能够发挥与本发明所述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同样的作用效果,在低剂量下杀虫效果好、速效性佳。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制剂,所述药物制剂包括如上所述的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农药学上可接受的助剂和/或载体。优选地,在所述药物制剂中,所述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的重量百分含量为0.01-99%,例如0.01%、0.1%、1%、3%、5%、8%、10%、15%、18%、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或99%。优选地,所述农药学上可接受的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乳化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防腐剂、稳定剂或染色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优选地,所述分散剂包括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聚羧酸盐、甲醛缩合物、烷基苯磺酸钙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所述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萘磺酸盐、拉开粉bx、聚氧乙烯醚、eo/po嵌段聚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磷酸钠、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硫酸钠。所述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和丙三醇。所述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淀粉、甲基纤维素、淀粉磷酸酯钠、硅酸镁铝和聚乙烯醇。所述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磷酸三丁酯、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和聚醚类消泡剂。所述防腐剂选自甲醛、水杨酸苯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和山梨酸钾,所述稳定剂选自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苯烷、环氧大豆油和硅酸镁铝,所述染色剂选自偶氮颜料、氧化钛和氧化铁。优选地,所述载体包括填料和/或溶剂;优选地,所述农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固体载体和/或液体载体。优选地,所述固体载体包括天然的或合成的粘土和硅酸盐,例如天然硅石和硅藻土;硅酸镁例如滑石;硅酸铝镁例如高岭石、高岭土、蒙脱土和云母;白碳黑、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硫酸钙;石灰石;硫酸钠;胺盐如硫酸铵、六甲撑二胺。液体载体包括水和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包括芳烃例如三甲苯、苯、二甲苯、甲苯等;氯代烃例如氯代苯、氯乙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等;脂肪烃例如石油馏分、环己烷、轻质矿物油;醇类例如异丙醇、丁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和环己醇以及它们的醚和酯;酮类例如丙酮、环己酮以及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在杀虫剂组合物(即所述药物制剂)的配制过程中可以将活性组分与液体载体和/或固体载体混合,同时加入助剂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粘合剂、消泡剂、抗氧化剂等。优选地,所述药物制剂的剂型为可溶液剂、可溶粉剂、可溶粒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水乳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微乳剂、悬浮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超低容量液剂、热雾剂、展膜油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干粉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可溶粉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种子处理乳剂或种子处理液剂。优选地,所述药物制剂的剂型为可溶液剂、可溶粒剂、悬浮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微囊悬浮剂、超低容量液剂、热雾剂、悬浮种衣剂或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或药物制剂在农业、林业、园艺上防治植物病害或虫害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的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或药物制剂适用于防治危害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果树、蔬菜、其它作物及花卉等的各种农林、园艺虫害及卫生害虫和病害。本发明组合物应用范围广泛,所应用的植物或作物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蔬菜类,黄瓜、丝瓜、西瓜、甜瓜、南瓜、吊瓜、菠菜、芹菜、甘蓝、白菜、葫芦、辣椒、茄子、番茄、葱、姜、蒜、韭菜、草莓、莴笋、菜豆、豇豆、蚕豆、萝卜、胡萝卜、马铃薯、山药;禾谷类,小麦、大麦、玉米、水稻、高粱;果树类,苹果、梨、香蕉、柑橘、葡萄、荔枝、芒果;花卉类,牡丹、月季、火鹤;油料作物,花生、大豆、油菜、向日葵、芝麻;糖料作物,甜菜、甘蔗;其他作物,如马铃薯、甘薯、烟草和茶;园艺、林业、家庭卫生、公共卫生区域等;以上列举植物或作物范围对药物组合物使用范围无限制作用。在本发明中,所述害虫包括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缨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等翅目、膜翅目、叶螨害虫,所述病害包括由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等引起的病害。优选地,所述害虫包括但不限于:棉铃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青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草地夜蛾、稻纵卷叶螟、稻蓟马、西花蓟马、瓜蓟马、葱蓟马、大姜蓟马、芒果蓟马、桃蚜、棉蚜、苜蓿蚜、苹果黄蚜、麦蚜、跳甲、椿象、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白蚁、蚊蝇、朱砂叶螨、柑橘红蜘蛛。所述病害包括但不限于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等。在本发明中,所述药物组合物或药物制剂的使用方式为喷雾、土壤处理、种子处理、飞防等。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在植物、作物或花卉的种子处理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向需要控制的植物病害或其生长的介质上施用有效剂量的如上所述的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或药物制剂。优选地,所述有效剂量为每公顷10-1000g,例如10g、20g、50g、80g、100g、120g、150g、180g、200g、250g、300g、350g、400g、450g、500g、600g、700g、800g、900g或1000g,优选每公顷20-500g。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剂的形式施用在病害或其生长介质上。通式i化合物(特别是通式i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溶解或分散于载体中或配制成制剂以便作为杀菌剂使用时更易于分散。例如:这些化学制剂可被配制成可溶液剂、乳油、可湿性粉剂、水乳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种子处理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微乳剂、悬浮乳剂、悬浮-微囊悬浮剂等。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与传统杀虫剂相比使用中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中有效成分a和有效成分b的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组合物使用量较单一活性成分单独使用时大大降低,防治效果显著提高;由于有效成份a对抗性害虫的显著活性,也解决了抗性二化螟、小菜蛾、蓟马等重要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用药。(2)因为有效成份a和有效成份b的不同作用机制,复配后可以延缓药剂抗药性产生,是有效的抗性风险管理工具,延长了药剂生命周期。(3)本发明所述有效成分a与不同防治对象的有效成分b进行复配组合,扩大了防治谱,节省用药人工成本,可应用于蔬菜、果树、花卉、禾谷、油料、糖料等作物及园艺、林业、卫生上的多种病虫害,此外,针对新出现的草地贪夜蛾具有极高的活性,可用于紧急防控,有利于维护环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合成实施例合成实施例1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化合物编号1)的制备:(1)2-氟-[3-(环丙甲基)胺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向反应瓶中依次加2-氟-3-胺基苯甲酸甲酯(20g,118.23mmol)、溴甲基环丙烷(20.75g,153.70mmol),碳酸钾(21.24g,153.70mmol),n,n-二甲基甲酰胺(200ml),在回流条件下搅拌16h,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关闭加热,结束反应。待反应液冷至室温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200ml),用乙酸乙酯(10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10:1),得淡黄色液体产物2-氟-[3-(环丙甲基)胺基[苯甲酸甲酯(13g,收率49.39%)。(2)2-氟-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向反应瓶中依次加苯甲酸(6.67g,53.78mmol)、甲苯(50ml)和二氯亚砜(31.99g,268.9mmol),在回流条件下反应2h,减压下浓缩甲苯,将浓缩后的残余物溶解在四氢呋喃(30ml)中待用。将2-氟-3-(n-环丙甲基胺基)苯甲酸甲酯(10.00g,44.82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100ml),加入吡啶(4.25g,53.78mmol),滴加上步制得的苯甲酰氯四氢呋喃溶液,常温搅拌4h。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用乙酸乙酯(50ml)溶解,有机层经依次用2m盐酸和饱和碳酸氢钠洗涤,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8:1),得无色液体产物2-氟-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苯甲酸甲酯(13.00g,收率88.70%)。(3)2-氟-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基]苯甲酸的合成将2-氟-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苯甲酸甲酯(13.00g,40.88mmol)溶解在甲醇(100ml)中,加入1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6.54g,163.52mmol,65.4ml),常温搅拌2h后,tlc监测反应完全。减压下浓缩除去甲醇,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水(100ml)中,用乙酸乙酯(50ml)萃取,舍弃有机相,用2m盐酸水溶液调节水相的ph为7,继续用乙酸乙酯(10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得到无色溶液产物,2-氟-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苯甲酸(12.00g,收率93.82%),放置过夜后成白色固体。(4)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的合成向反应瓶中依次加2-氟-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基)苯甲酸(0.40g,1.28mmol)、甲苯(6ml),二氯亚砜(0.75g,6.40mmol),在140℃下搅拌反应2h,减压下浓缩,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四氢呋喃(3ml)中待用。将2-溴-6-三氟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胺(0.52g,1.28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4ml),在-70℃下滴加二异丙基氨基锂(0.77ml,1.54mmol),5min后滴加上一步合成的2-氟-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基]苯甲酰氯的四氢呋喃溶液,在-70℃下搅拌30min,升至室温继续搅拌30min。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水(20ml),用乙酸乙酯(2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3:1),得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0.25g,收率27.84%)。化合物1的1hnmr(400mhz,cdcl3-d),δ[ppm]:8.15(d,j=2.1hz,1h),8.03(brs,2h),7.92(d,j=2.1hz,1h),7.55(brs,1h),7.35-7.21(m,5h),3.84(d,j=93.6hz,2h),1.14(brs,1h),0.59-0.40(m,2h),0.20(d,j=42.2hz,2h)。合成实施例2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氧基苯基]-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化合物编号3)的合成的合成向反应瓶中依次加2-氟-3-(n-(环丙甲基)苯甲酰胺)苯甲酸(0.50g,1.60mmol)、甲苯(6ml),二氯亚砜(1.07g,9.00mmol),在回流条件下搅拌反应2h,减压下浓缩甲苯,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四氢呋喃(3ml)中待用。将2-溴-4-七氟异丙基-6-三氟甲氧基苯胺(0.68g,1.60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4ml),在-70℃下滴加2m的二异丙基氨基锂四氢呋喃溶液(0.96ml,1.93mmol),5min后滴加上一步待用的四氢呋喃溶液,在-70℃下搅拌30min,升至室温继续搅拌30min。薄层层析色谱(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水(20ml),用乙酸乙酯(2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5:1),得目标产物(0.24g,收率20.50%),白色固体。化合物3的1hnmr(400mhz,cdcl3-d)数据如下(δ[ppm]):8.01-7.81(m,2h),7.58–7.51(m,3h),7.35-7.21(m,6h),3.85(d,j=64.0hz,2h),1.20-1.13(m,1h),0.50(d,j=7.8hz,2h),0.20(d,j=32.0hz,2h).合成实施例3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化合物编号4)的制备:(1)2-氟-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基]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向反应瓶中依次加4-氰基苯甲酸(0.80g,5.38mmol)、甲苯(6ml),二氯亚砜(3.2g,26.9mmol),在回流条件下搅拌反应2h,减压下浓缩甲苯,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四氢呋喃(3ml)中待用。将2-氟-[3-(环丙甲基)胺基]苯甲酸甲酯(1.0g,4.48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6ml),加入三乙胺(0.74g,5.38mmol),滴加4-氰基苯甲酰氯的四氢呋喃溶液,常温搅拌4h。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水(20ml),用乙酸乙酯(2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3:1),得无色液体产物2-氟-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苯甲酸甲酯(1.40g,收率88.83%)。(2)2-氟-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基]苯甲酸的合成将2-氟-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基]苯甲酸甲酯(1.40g,3.96mmol)溶解在甲醇(20ml)中,加入1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0.63g,15.86mmol,6.3ml),常温搅拌2h,tlc监测反应完全。减压下浓缩除去甲醇,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水(20ml)中,用乙酸乙酯(10ml)萃取,舍弃有机相,用2m盐酸水溶液调节水相的ph为7,继续用乙酸乙酯(1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得到2-氟-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基]苯甲酸(1.30g,收率96.79%),白色固体。(3)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的合成:向反应瓶中依次加2-氟-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苯甲酸(0.75g,2.22mmol)、甲苯(6ml)和二氯亚砜(1.31g,11.10mmol),在回流下搅拌反应2h,减压下浓缩,将浓缩后的残余物溶解在四氢呋喃(3ml)中待用。将2-溴-6-三氟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胺(0.90g,2.22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4ml),在-70℃下滴加二异丙基氨基锂(1.30ml,2.66mmol),5min后滴加上一步制得的2-氟-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苯甲酰氯四氢呋喃溶液,在-70℃下搅拌30min,升至室温继续搅拌30min。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饱和氯化铵水溶液(20ml),用乙酸乙酯(2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3:1),得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环丙甲基)-4-氰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0.24g,收率14.91%)。化合物4的1hnmr(400mhz,cdcl3-d),δ[ppm]:8.14(d,j=2.0hz,1h),8.12-7.94(m,2h),7.91(t,j=1.4hz,1h),7.58-7.39(m,4h),7.32(t,j=7.9hz,1h),3.81(dd,j=76.0,18.8hz,2h),1.11(brs,1h),0.5(brs,2h),0.20(d,j=36.7hz,2h)。合成实施例4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环丙甲基)-4-(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化合物编号7)的制备:(1)向反应瓶中依次加2-氟-3-[n-(环丙甲基)-4-三氟甲基苯甲酰胺]苯甲酸(0.45g,1.12mmol)、甲苯(6ml),二氯亚砜(0.67g,5.60mmol),在回流条件下搅拌反应2h,减压下浓缩甲苯,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四氢呋喃(3ml)中待用。(2)将2-溴-6-三氟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胺(0.46g,1.12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4ml),在-70℃下滴加二异丙基氨基锂(0.70ml,1.42mmol),5min后滴加上一步待用的四氢呋喃溶液,在-70℃下搅拌30min,升至室温继续搅拌30min。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水(20ml),用乙酸乙酯(2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3:1),得目标产物(0.11g,收率13.75%)。化合物7的1hnmr(400mhz,cdcl3-d)δ[ppm]:8.21-7.79(m,4h),7.66-7.28(m,5h),3.85(d,j=104.7hz,2h),1.12(brs,1h),0.51(brs,2h),0.20(d,j=42.7hz,1h)。合成实施例5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环丙甲基)-4-氟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化合物编号8)的制备,制备方法如下:向反应瓶中依次加2-氟-3-[n-(环丙甲基)-4-氟-苯甲酰胺]苯甲酸(2.20g,6.67mmol)、甲苯(20ml),二氯亚砜(3.97g,33.35mmol),在回流条件下搅拌反应2h,减压下浓缩得到2-氟-3-[n-(环丙甲基)-4-氟苯甲酰胺]苯甲酰氯。将2-溴-6-三氟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胺(3.26g,7.99mmol)、n,n二异丙基乙胺(1.72g,13.30mmol)、4-n,n-二甲氨基吡啶(0.33g,2.69mmol)分别加入到2-氟-3-[n-(环丙甲基)-4-氟苯甲酰胺]苯甲酰氯中,在120℃下搅拌,反应2h后,停止加热。向反应液中加入水(20ml),用乙酸乙酯(2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pe:ea=3:1),得目标产物(1.80g,收率37.5%)。化合物8的1hnmr(400mhz,dmso-d6)δ[ppm]:10.56(s,1h),8.41(s,1h),7.95(s,1h),7.70-7.56(m,2h),7.38-7.32(m,3h),7.09(brs,2h),3.69(brs,2h),1.03-1.01(m,1h),0.41-0.39(m,2h),0.08-0.06(m,2h)。合成实施例6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环丙甲基)-4-氯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化合物编号10)的制备,制备方法如下:(1)向反应瓶中依次加2-氟-3-[n-(环丙甲基)-4-氯苯甲酰胺]苯甲酸(0.60g,1.76mmol)、甲苯(6ml),二氯亚砜(1.04g,8.80mmol),在回流条件下搅拌反应2h,减压下浓缩甲苯,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四氢呋喃(3ml)中待用。(2)将2-溴-6-三氟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胺(0.72g,1.76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4ml),在-70℃下滴加二异丙基氨基锂(1.05ml,2.11mmol),5min后滴加上一步待用的四氢呋喃溶液,在-70℃下搅拌30min,升至室温继续搅拌30min。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水(20ml),用乙酸乙酯(2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3:1),得目标产物(0.15g,收率11.63%)。化合物10的1hnmr(400mhz,cdcl3-d)δ[ppm]:8.18-7.84(m,4h),7.53(t,j=7.7hz,1h),7.37-7.07(m,4h),3.81(d,j=85.0hz,2h),1.11(brs,1h),0.49(brs,2h),0.17(d,j=32.1hz,2h)。合成实施例7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1-环丙基-乙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化合物编号2)的制备,制备方法如下:(1)3-[n-(1-环丙基乙基)氨基]-2-氟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将2-氟-3-氨基苯甲酸甲酯(2.00g,11.82mmol)溶解在1,2-二氯乙烷(65ml)中,室温下依次加入环丙基甲基酮(2.98g,35.47mmol)、三氟乙酸(8.08g,70.92mmol)和三乙酰氧基硼氢化钠(7.51g,35.47mmol),反应加热至45℃反应1h。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饱和nahco3溶液(50ml),用二氯甲烷(8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10:1),得目标产物(1.50g,收率53.5%),无色油状物。(2)3-[n-(1-环丙基)乙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酸甲酯的合成向反应瓶中依次加苯甲酸(1.54g,12.64mmol)、甲苯(15ml)和二氯亚砜(6.27g,52.68mmol),在回流条件下搅拌反应2h,减压下浓缩甲苯,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四氢呋喃(5ml)中待用。将3-[n-(1-环丙基)乙基)氨基]-2-氟苯甲酸甲酯(2.50g,10.54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15ml),依次加入三乙胺(1.60g,15.80mmol)和上一步制备的酰氯的四氢呋喃溶液,在80℃下搅拌反应6h。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水(50ml),用乙酸乙酯(6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10:1),得目标产物(1.03g,收率28.6%),黄色固体。(3)3-[n-(1-环丙基)乙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酸将3-[(1-环丙基-乙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酸甲酯(1.00g,2.93mmol)溶解在甲醇(10ml)中,加入1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0.46g,11.72mmol,4.6ml),常温搅拌2h,tlc监测反应完全。减压下浓缩除去甲醇,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水(20ml)中,用乙酸乙酯(10ml)萃取,舍弃有机相,用2m盐酸水溶液调节水相的ph值为3,继续用乙酸乙酯(1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得目标产物(0.60g,收率62.6%)。(4)n-[2-溴-4-(1,1,1,2,3,3,3-七氟丙-2-基)-6-(三氟甲基)苯基]-3-[n-(1-环丙基-乙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酰胺的合成向反应瓶中依次加3-(n-(1-环丙)-乙基)苯甲酰胺基)-2-氟苯甲酸(0.60g,1.83mmol)、甲苯(6ml)和二氯亚砜(1.09g,9.16mmol),在140℃下搅拌反应2h,减压下浓缩甲苯,将浓缩后的残渣溶解在四氢呋喃(2ml)中待用。将2-溴-6-三氟甲基-4-七氟异丙基苯胺(0.75g,1.83mmol)溶解在四氢呋喃(6ml),在-70℃下滴加二异丙基氨基锂(1.10ml,2.20mmol),5min后滴加上一步待用的四氢呋喃溶液,在-70℃下搅拌30min,升至室温继续搅拌30min。tlc监测至反应不再进行时,结束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入水(20ml),用乙酸乙酯(20ml)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下浓缩,残余物经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为石油醚:乙酸乙酯=5:1),得目标产物(0.23g,收率17.5%),黄色固体。化合物2的1hnmr(400mhz,cdcl3-d),δ[ppm]:8.19(s,1h),8.05-7.95(m,1h),7.89(s,1h),7.77-7.73(m,1h),7.56-7.52(m,1h),7.28-7.11(m,6h),4.26-4.23(m,1h),1.63(brs,2h),1.51(brs,1h),0.89–0.40(m,5h)。除上面描述的化合物外,表1中部分化合物参照合成实施例1-7中相似的方法制备,下文表4中给出了参照合成实施例1-7合成的部分化合物的核磁数据。表4本发明的其他通式i化合物可参照上述方法合成。制剂实施例下列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组成比例及制备方法:制剂实施例1:24%化合物6·井冈霉素可溶液剂所述24%化合物6·井冈霉素可溶液剂的组成如下表5所示:表5名称折百(w/w,%)备注化合物612有效成分a井冈霉素12有效成分b丙二醇甲醚10助溶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润湿剂去离子水补足100溶剂制备方法:按照配方计算出各物料量,在250ml三口烧瓶里面,加入去离子水,将丙二醇甲醚加入,然后加入化合物6、井冈霉素,加热到30~40℃搅拌2小时,最后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溶解均匀,过滤,即得到24%化合物6·井冈霉素的可溶液剂。制剂实施例2:10%化合物8·阿维菌素乳油10%化合物8·阿维菌素乳油的组成如下表6所示:表6名称折百(w/w,%)备注化合物85有效成分a阿维菌素5有效成分b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乳化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乳化剂三甲苯补足100溶剂制备方法:按照配方计算出各物料量,在250ml三口烧瓶里面,加入三甲苯,将化合物8、阿维菌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加入,在40~50℃搅拌1.5小时,过滤,即得到10%化合物8·阿维菌素乳油。制剂实施例3:30%化合物4·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化合物4·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如表7所示:表7名称折百(w/w,%)备注化合物425有效成分a多抗霉素5有效成分b十二烷基硫酸钠1.5润湿剂木质素磺酸钠6分散剂高岭土补足100载体制备方法:按照配方计算出各物料量,将化合物4、多抗霉素、十二烷基硫酸钠、木质素磺酸钠、高岭土,混合均匀后,用气流粉碎机粉碎至平均粒径10微米,即得到30%化合物4·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制剂实施例4:25%化合物2·井冈霉素水乳剂25%化合物2·井冈霉素水乳剂如表8所示:表8制备方法:按照配方计算出各物料量,将化合物2、井冈霉素、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三甲苯,于40~50℃溶解均匀,作为a相;将去离子水、丙二醇、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搅拌溶解均匀,作为b相;在高剪切下,将a相缓慢加入b相,剪切至平均粒径1.5微米,加入0.1份卡松10份1%黄原胶溶液搅拌30分钟,即得到25%化合物2·井冈霉素水乳剂。制剂实施例5:15%化合物8·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化合物8·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如表9所示:表9制备方法:按照配方计算出各物料量,将去离子水、丙二醇、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木质素磺酸钠、卡松、消泡剂搅拌溶解均匀,加入乙基多杀菌素和化合物8剪切均匀,然后通过砂磨机研磨至平均粒径2微米,加入10份1%黄原胶溶液搅拌30分钟,即得到15%化合物8·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制剂实施例6:25%化合物3·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25%化合物3·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如表10所示:表10名称折百(w/w,%)备注化合物320有效成分a阿维菌素5有效成分b十二烷基硫酸钠1.5润湿剂木质素磺酸钠6分散剂萘甲醛聚合物磺酸钠2分散剂硫酸铵5崩解剂玉米淀粉20填料高岭土补足100填料制备方法:按照配方计算出各物料量,将化合物3、阿维菌素、十二烷基硫酸钠、木质素磺酸钠、萘甲醛聚合物磺酸钠、硫酸铵、玉米淀粉、高岭土混合均匀,通过气流粉碎机粉碎至平均粒径10~15微米,加入粉体量的17%的水捏合,然后通过旋转挤压造粒,50℃烘干3小时,筛分,即得25%化合物3·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制剂实施例7:5%化合物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分散油悬浮剂5%化合物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分散油悬浮剂如表11所示:表11名称折百(w/w,%)备注化合物13有效成分a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有效成分b脂肪酸聚氧乙烯醚10乳化剂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3乳化剂有机膨润土1增稠剂气相白炭黑1稳定剂油酸甲酯补足100载体制备方法:按照配方计算出各物料量,将油酸甲酯、脂肪酸聚氧乙烯醚、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搅拌溶解均匀,加入化合物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有机膨润土、气相白炭黑剪切均匀,然后通过砂磨机研磨至平均粒径4微米,即得到5%化合物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分散油悬浮剂。制剂实施例8:35%化合物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囊悬浮剂35%化合物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囊悬浮剂如表12所示:表12名称折百(w/w,%)备注化合物1015活性成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活性成分多芳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2囊材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分散剂eo/po聚合物(d-800)3乳化剂丙二醇4防冻剂三甲苯20溶剂己二胺0.5囊材1%黄原胶溶液10增稠剂卡松0.1防腐剂聚二甲基硅氧烷0.2消泡剂去离子水补足100载体制备方法:按照配方计算出各物料量,将化合物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芳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三甲苯,于40~50度溶解均匀,作为a相;另取去离子水、d-800、丙二醇、溶解均匀,作为b相;在高剪切下,将a相缓慢加入b相,剪切至平均粒径2~3微米,然后将物料加入到三口烧瓶里,加入己二胺,于50~60℃搅拌反应10小时,加入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卡松、消泡剂、1%黄原胶溶液搅拌1小时,即得到35%化合物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囊悬浮剂。生测实施例下列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部分实施,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生测实施例1:有效成份a对多种害虫具有显著活性靶标:小菜蛾3龄幼虫,粘虫3龄幼虫,二化螟3龄幼虫,均为室内饲养。方法:小菜蛾+浸叶饲喂法,粘虫+浸叶片饲喂法,二化螟+稻茎浸渍法。小菜蛾+浸叶饲喂法。参照ny/1154.14-2008,主要操作描述如下:将清洁的苞菜叶碟浸入药液中10s,晾干后置于培养皿中,每皿4碟,培养皿内放滤纸保湿。每皿接小菜蛾试虫10头,3次重复。置于光照培养箱内,温度25℃,光照14hl:10hd,培养。药后3天调查小菜蛾死活虫数,计算死亡率。粘虫+浸叶片饲喂法。参照ny/1154.14-2008,主要操作描述如下:将清洁的玉米叶段浸入药液中10s,晾干后置于培养皿中,每皿4片,培养皿内放滤纸保湿。每皿接粘虫试虫10头,3次重复。置于光照培养箱内,温度25℃,光照14hl:10hd,培养。药后3天调查粘虫死活虫数,计算死亡率。二化螟+稻茎浸渍法。参照ny/t1154.11-2008,主要操作如下:将清洁的稻茎浸入药液中10s后取出,放置于阴凉处晾干,放入指形管中,接入3龄二化螟幼虫10头,每处理重复3次,用棉黑布封管口,橡皮筋扎紧,置于光照培养箱,温度28℃,黑暗培养。药后3天调查二化螟死活虫数,计算各药剂处理的死亡率。结果如表13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化合物1-14均具有极显著杀虫活性。表13生测实施例2:有效成份a为式ii化合物与有效成份b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等的组合物,对水稻二化螟的活性测试靶标:二化螟3龄幼虫,室内饲养。方法:稻茎浸渍法。方法同生测实施例1。评价方法与标准如下:增效效果=实际死亡率%─理论死亡率%理论死亡率=1─(1─有效成份a在该剂量下的死亡率)(1─有效成份b在该剂量下的死亡率)增效效果≥20,表示显著增效;10≤增效效果<20,表示增效;-10≤增效效果<10之间,表示相加;增效效果<-10,表示拮抗,负值越大,拮抗程度越大。结果如表14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有效成份a为化合物4、化合物6、化合物7、化合物8、化合物9、化合物10、化合物11、化合物12、化合物13时,对二化螟具有优良活性;有效成份b为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时,对二化螟具有优良活性;当a与b组合时,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和显著增效。表14供试药剂室内对二化螟的杀虫活性生测实施例3:有效成份a为式ii化合物与有效成份b为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多杀菌素等的组合物,对蔬菜小菜蛾的活性测试靶标:小菜蛾3龄幼虫,室内饲养。方法:浸叶碟饲喂法,操作描述同生测实施例1,评价方法同生测实施例2。结果如表15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有效成份a为化合物1时,对小菜蛾具有优良活性;有效成份b为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多杀菌素时,对小菜蛾具有优良活性;当a与b组合时,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或显著增效。表15供试药剂室内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供试药剂或组合名称剂量mg/l3d死亡率%理论死亡率%增效效果联合作用方式化合物10.0136.67///阿维菌素0.0670///依维菌素0.475///多杀菌素0.0660///化合物1+阿维菌素0.01+0.0610068.3531.65显著增效化合物1+依维菌素0.01+0.410084.1715.83增效化合物1+多杀菌素0.01+0.0610074.6725.33显著增效生测实施例4:有效成份a为式ii化合物与有效成份与b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依维菌素、米贝尔霉素等的组合物,对粘虫的活性测试方法:浸虫法。操作描述如下:参照ny/1154.6-2006,主要操作描述如下:将10头试虫浸入药液中10s,晾干后置于培养皿中,每皿放入4片清洁的玉米叶段,培养皿内放滤纸保湿。3次重复。置于光照培养箱内,温度25℃,光照14hl:10hd,培养。药后3天调查粘虫死活虫数,计算死亡率。评价方法同生测实施例2。结果如表16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有效成份a为化合物3、化合物5时,对粘虫具有优良活性;有效成份b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依维菌素、米贝尔霉素时,对粘虫具有优良活性;当a与b组合时,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或显著增效。表16供试药剂室内对粘虫的杀虫活性生测实施例5:化合物8和阿维菌素的组合物对二化螟的活性测试虫源:二化螟3龄幼虫,室内饲养。方法:稻茎浸渍法,操作描述同生测实施例1,评价方法参照ny/t1154.7-2006,以共毒系数进行评价。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1)、式(2)、式(3)计算:式中:ati—混剂实际毒力指数;s—标准药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m—测试药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tti=a×pa+b×pb·························(2)式中: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a—a药剂实际毒力指数;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b—b药剂实际毒力指数;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式中:ctc—共毒系数;ati—混剂实际毒力指数;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结果如表17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化合物8和阿维菌素对二化螟均有较好活性;化合物8和阿维菌素复配,配比100:1~1:100的共毒系数为100.28~157.02,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化合物8和阿维菌素配比100:1~1:5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表17化合物8和阿维菌素的组合物对二化螟的共毒系数(药后3d)生测实施例6:化合物3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组合物对甜菜夜蛾的活性测试虫源:甜菜夜蛾3龄幼虫,室内饲养。方法:浸叶碟饲喂法。操作描述如下:将清洁的苞菜叶碟浸入药液中10s,晾干后置于24孔板中,每孔接甜菜夜蛾试虫1头,每处理24头。置于光照培养箱内,温度25℃,光照14hl:10hd,培养。药后3天调查死活虫数,计算死亡率。统计评价同生测实施例5结果如表18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化合物3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甜菜夜蛾均有较好活性;化合物3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配比160:1~1:160的共毒系数为101.05~277.48,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配比40:1~1:8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表18化合物3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组合物对甜菜夜蛾的共毒系数(药后3d)生测实施例7:化合物1和多杀菌素的组合物对小菜蛾的活性测试虫源:小菜蛾3龄幼虫,室内饲养。方法:浸叶碟饲喂法,操作描述同生测实施例1,统计评价同生测实施例5。结果如表19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化合物1和多杀菌素对小菜蛾均有较好活性;化合物1和多杀菌素复配,配比200:1~1:200的共毒系数为94.12~212.13,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在配比120:1~1:6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表19化合物1和多杀菌素的组合物对小菜蛾的共毒系数生测实施例8:化合物9和乙基多杀菌素的组合物对小菜蛾的活性测试虫源:小菜蛾3龄幼虫,室内饲养。方法:浸叶饲喂法。操作描述同生测实施例1,统计评价同生测实施例5。结果如表20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化合物9和乙基多杀菌素对小菜蛾均有较好活性;化合物9和乙基多杀菌素复配,配比100:1~1:100的共毒系数为102.27~314.59,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在配比50:1~1:50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表20化合物9和乙基多杀菌素的组合物对小菜蛾的共毒系数(药后3d)生测实施例9:化合物12和阿维菌素的组合物对小菜蛾的活性测试虫源:小菜蛾3龄幼虫,室内饲养。方法:浸叶饲喂法。操作描述同生测实施例1,统计评价同生测实施例5。结果如表21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化合物12和阿维菌素对小菜蛾均有较好活性;化合物12和阿维菌素复配,配比100:1~1:100的共毒系数为91.55~241.44,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在配比50:1~1:50时,共毒系数均在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表21化合物12和阿维菌素的组合物对小菜蛾的共毒系数生测实施例10:25%化合物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化合物10质量浓度为10%,多抗霉素质量浓度为15%)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粘虫作物和防冶对象:小麦,扬花初期,赤霉病、粘虫方法:叶面喷雾法,用水量45l/667m2结果如表22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25%化合物10·多抗霉素wp对小麦赤霉病和粘虫均具优良防效,达到了扩大活性谱、节省用药次数的目的。表22供试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粘虫的调查结果统计生测实施例11:24%化合物8·井冈霉素可溶液剂(化合物8质量浓度为12%,井冈霉素质量浓度为12%)田间防治稻纵卷叶螟,兼治水稻纹枯病作物和防冶对象:水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方法:叶面喷雾法,用水量45l/667m2结果如表23所示,由结果可以看出,24%化合物8·井冈霉素可溶液剂对水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均具有优良防效且,达到了扩大活性谱、节省用药次数的目的。表23供试药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兼治水稻纹枯病的调查结果统计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含有间二酰胺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实施例才能实施。所属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