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606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通常,抗癌剂、免疫抑制剂等一旦医务工作者不慎接触就很危险的药剂以粉末 的状态被收纳在用橡胶塞将口部密封了的药瓶容器(药剂收纳容器)内。在从这样的药瓶容器中取出药剂时,进行以下操作。首先,将药瓶容器的口部与分取了溶解用液的注射器的口部通过连接器(参照 专利文献1)连接。接下来,在该连接状态下,从注射器向药瓶容器内注入溶解用液。 然后,通过进行抽吸(pumping)操作或振荡药瓶容器等而使药剂均勻地溶解在溶解用液 中。接下来,将溶解有药剂的溶解用液(以下称为“液剂”)吸引到注射器内而取出。在这样的操作中所使用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具有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 尖的中空针、支承中空针的接口(连接部)、和覆盖针尖的罩部件。罩部件能够沿着中 空针的长度方向移动,并能够在覆盖针尖的第一位置和使该针尖露出的第二位置之间位 移。而且,该连接器具有止动部件(安全闩),用于阻止罩部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不 经意的移动。这样的结构的连接器例如能够在以下的状态下使用将接口连接(安装) 在注射器上,操作止动部件而使罩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并用中空针刺穿药瓶容器的橡胶 塞(以下,将该状态称为“使用状态”)。在该使用状态下,注射器内与药瓶容器内通 过连接器(中空针)连通。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器中,若在使用状态下有将中空针从药瓶容器 的橡胶塞上拔除那样的力作用,则能够将中空针容易地从药瓶容器的橡胶塞上拔去。该 情况下,液剂会从露出的针尖飞散而附着于医务工作者等,或者导致医务工作者被针尖 不慎穿刺,从而存在无法通过该连接器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剂的问题。专利文献1 日本特表2005-5222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液体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器侧或向其 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送的连接器组装体。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包括呈筒状的第一连接器主体、被支承在该第一连接器主体的 内侧并具有在前端部开口的开口部的中空针、和具有能够被该中空针刺穿的第一刺穿部 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一密封部件;第二连接器,包括筒状的第二连接器主体、和设在该第二连接器主体上并具 有第二刺穿部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二密封部件,所述第二刺穿部在插入并安装在所述 第一连接器上的安装状态下被所述中空针刺穿;锁定机构,在所述安装状态下连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
4
锁定解除机构,解除基于所述锁定机构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 的连结;以及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维持所述第一刺穿部与所述第二刺穿部 的紧密接触,所述连接器组装体构成为,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刺穿部和所述第二刺 穿部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被所述中空针刺穿,并且,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比所述第 二刺穿部位于前端侧并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内露出,所述中空针的内腔部与所述第二 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通过所述开口部连通,当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拔去所述第二连接器时,在直到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 部比所述第二刺穿部位于基端侧为止的期间,通过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维持所述第一 刺穿部与所述第二刺穿部的紧密接触。由此,在安装状态下,第一连接器的中空针的内腔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 主体的内腔连通。经由该互相连通的中空针的内腔和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内腔,能够从第 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器侧或从第二连接器侧向第一连接器侧可靠地移送液体。此外,在安装状态下,能够维持基于锁定机构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 结。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上不经意地被拔去。由此,能够通 过安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安全地移送液体。此外,在安装状态下,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密封部件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密封部 件维持着紧密接触。由此,能够可靠地维持中空针的内腔与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内腔的液 密性(气密性),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通过这些内腔的液体从安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漏
出ο此外,当将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上拔去时,在直到中空针的开口部比第二 刺穿部位于基端侧为止的期间,通过紧密接触维持机构维持第一刺穿部与第二刺穿部的 紧密接触。由此,即使正在将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上拔去的过程中,也能够保持中 空针的内腔与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内腔的液密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这些内腔内的液 体从连接器组装体漏出。由此,使用连接器组装体,能够安全地进行液体的移送。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弹 压部件,所述弹压部件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内,并向前端方向弹压所述第一刺穿 部。由此,能够使紧密接触维持机构成为简单的结构,而且,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 刺穿部与第二刺穿部的紧密接触,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 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体。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将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一 连接器上拔去时的、所述中空针与所述第一刺穿部的滑动阻力比所述弹压部件的弹压力 小。由此,当在组装状态下解除对第一密封部件的推压力时,能够防止第一密封部 件在弹压部件的弹压力的作用下不经意地移动。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嵌 合部件,所述嵌合部件的形状呈环状,所述嵌合部件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部
5上,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嵌合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由此,能够使紧密接触维持机构成为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 刺穿部与第二刺穿部的紧密接触,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 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体。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将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一 连接器上拔去时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与所述嵌合部件的滑动阻力比所述弹 压部件的弹压力大。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连接器在弹压部件的弹压力的作用下不经意地被推 出(从第一连接器飞出),因此,能够维持第一密封部件与第二密封部件的紧密接触。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多 根肋,所述多根肋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部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并在所述安 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抵接。由此,能够使紧密接触维持机构成为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 刺穿部与第二刺穿部的紧密接触,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 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体。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将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一 连接器上拔去时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与所述多根肋的滑动阻力比所述弹压 部件的弹压力大。由此,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结被解除时,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在弹 压部件的弹压力的作用下不经意地被推出,因此,能够维持第一密封部件与第二密封部 件的紧密接触。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 螺旋状的槽,所述螺旋状的槽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上形成;突部,所述突部 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部上突出形成,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插入到所述槽中。由此,能够使紧密接触维持机构成为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 刺穿部与第二刺穿部的紧密接触,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 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体。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 侧,设置有能够沿其轴向移动的内筒,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设在所述内筒的前端部上的内筒侧卡合部、和设在 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端部上的第二连接器主体侧卡合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侧卡合 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内筒侧卡合部卡合,并在此时将所述第一刺穿部与所述第二 刺穿部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压缩。由此,能够使紧密接触维持机构成为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 刺穿部与第二刺穿部的紧密接触,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 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体。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锁定机构由以下构成第 一卡合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上以能够沿其径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弹性片,设在所 述第一连接器主体上,并向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侧弹压所述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部,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上,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由此,能够连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并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 器上不经意地脱离。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嵌合部件由弹性材料构 成。由此,能够在安装状态下可靠地维持第一刺穿部与第二刺穿部的紧密接触。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上设置 有呈环状的环状部件,所述环状部件能够在其轴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轴成为同轴的 位置和偏心的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卡合部由所述环状部件的缘部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二卡合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部上形成,并由该外周部的外径 扩大了的扩径部构成。由此,能够连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并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 器上不经意地脱离。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锁定解除机构由按压部构 成,所述按压部设在所述环状部件上,并抵抗所述弹性片的弹压力地按压该弹性片。由此,在解除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结状态时,通过经由推压部来抵抗 弹性片的弹压力地按压弹性片,能够容易地进行该解除。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刺穿部和所述第二刺 穿部分别呈板状,并以其厚度方向与轴向一致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安装状态下,能够由中空针将第一刺穿部和第二刺穿部一并刺穿。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刺穿部具有向前端方 向隆起的隆起部,所述第二刺穿部具有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供所述隆起部插入的凹部。由此,第一密封部件的端面与第二密封部件的端面的紧密接触面积变大,能够 更可靠地维持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特别是接合部附近的液密性(气密性),因此,能够 可靠地防止通过这些流路的液体从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漏出。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包括插入深度限制机构,所述 插入深度限制机构限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最大 插入深度。由此,能够防止将第二连接器过度地插入到第一连接器中。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器安装在注射器 外筒的口部上,所述注射器在前端部具有以管状突出的口部。由此,能够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 送液体。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连接器安装在能够收 纳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的口部上。由此,能够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 送液体。


图1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侧视图。图2是表示直到使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成为组 装状态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3是表示直到使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成为组 装状态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4是表示直到使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成为组 装状态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直到使图4所示的(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成为分解状态为止的 过程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直到使图4所示的(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成为分解状态为止的 过程的纵剖视图。图7是表示直到使图4所示的(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成为分解状态的过程 的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纵剖视 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纵剖视 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器的侧视 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组装状态下的第一连 接器主体和第二连接器主体的横剖视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器主体和第 二连接器主体的局部纵剖视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 接器的纵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纵剖视 图。图15是表示直到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密封部件和 第二密封部件紧密接触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16是表示直到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七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密封部件和 第二密封部件紧密接触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17是表示直到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八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密封部件和 第二密封部件紧密接触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18是表示安装在图8所示的第一连接器上的注射器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8
图1是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侧视图;图2 图4分别 是表示直到使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成为组装状态(安装 状态)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5 图7是表示直到使图4所示的(组装状态的)连接 器组装体成为分解状态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一 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一实施方 式)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18是表示安装在图8所示的第一连接器上的注射器 的局部纵剖视图。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 图9中(图10、图12 图17也 是一样)的上侧称为“前端”,将下侧称为“基端”,将图18中的上侧称为“基端”, 将下侧称为“前端”。如图1 图7所示,连接器组装体1具有装拆自由的第一连接器(凹连接器)2和 第二连接器(凸连接器)3。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器2预先安装(连接)在注射器(液 体收纳容器)20上。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器3安装在袋子(液体收纳容器)50上。该 连接器组装体1用于在将第二连接器3从其前端侧插入到第一连接器2中而这些连接器彼 此组装的组装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下,从第一连接器2侧向第二连接器3侧或者向其 相反方向移送液体。首先,在对连接器组装体1的构成进行说明之前,对供连接器组装体1所具有的 第一连接器2安装的注射器20、和供第二连接器3安装的袋子5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注射器20具有外筒(注射器外筒)201、能够在外 筒201内滑动的密封垫204、和沿着外筒201的长度方向(轴向)移动操作密封垫204的 推压杆(柱塞杆)206。密封垫204连结在推压杆206的前端。外筒201由有底筒状的部件构成,在前端侧底部的中央部,一体地突出形成有 相对于外筒201的主体部直径缩小的缩径部(口部)202。此外,如图8所示,缩径部202 是成为管状的部位,能够插入到第一连接器2中。由此,能够将注射器20 (外筒201)与 第一连接器2连接起来。在外筒201的后端外周,一体地突出形成有凸缘(外筒侧凸缘)203。此外,在外筒201的外周面上带有表示液量的刻度。作为外筒201的构成材料,例如能够举出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环状聚 烯烃、聚苯乙烯、聚4-甲基戊烯-1、聚碳酸酯、丙烯酸酯、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 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邻苯二甲酸酯等聚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聚酰 胺(例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12)这样的各种树脂,其中,从成形容易且 水蒸气透过性低的角度来看,优选聚丙烯、环状聚烯烃、聚酯这样的树脂。另外,为了 确保内部的可视性,优选外筒201的构成材料实质上是透明的。在这样的外筒201内,收纳(插入)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密封垫204。在密封垫 204的外周部,沿整个外周形成有多个(2个)环状的突部,这些突部一边紧密接触在外筒 201的内周面上一边滑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持液密性,并能够实现滑动性的提高。此外,在密封垫204上形成有在其后端面开放的中空部205。该中空部205供后 述的推压杆206的头部208螺入(嵌入)。在中空部205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作为密封垫204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举出天然橡胶、丁基橡 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_ 丁二烯橡胶、硅橡胶这样的各种橡胶材料、或者聚氨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烯烃类、苯乙烯类等各种热可塑性弹性体、或者它 们的混合物等弹性材料。推压杆206具有横截面呈十字状的棒状的主体部207。在主体部207的前端侧形成有插入到密封垫204的中空部205内并与密封垫204 连结的头部(连结部)208。在头部208的外周形成有能够与中空部205的内表面的内螺 纹螺合的外螺纹。通过将该外螺纹与内螺纹螺合,能够将密封垫204与推压杆206连结。 另外,密封垫204与推压杆206不限于基于螺合的连结,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凹凸嵌合等连 结的结构、通过粘接、熔接等固定的结构、以及一体成形的结构。此外,在主体部207的后端形成有圆盘状(板状)的凸缘209。此外,作为推压杆206的构成材料,可以采用与前述的作为外筒201的构成材料 而例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这样的结构的注射器20在由外筒201和密封垫204围成的空间200内,预先填 充有用于溶解袋子50内的例如粉末状的药剂Q的溶解用液P (例如生理盐水)。经由组 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1从注射器20向袋子50内供给溶解用液P,并投放用该溶解用液 溶解了的状态的药剂Q(液剂)。袋子50用于收纳粉末状的药剂Q。袋子50通过将具有挠性的两张片材的缘部 501彼此通过例如融敷(热融敷、高频融敷、超声波融敷等)接合从而构成。在袋子50 中,能够在由这些片材围成的空间502内收纳药剂Q。此外,在袋子50上形成有所述片材的缘部501彼此没有被融敷的部分。该部分 成为从袋子50中取出药剂Q时的口部503,供第二连接器3插入、接合。另外,作为该 接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基于粘接(通过粘结剂、溶剂进行的粘接)的方 法、和基于融敷(热融敷、高频融敷、超声波融敷等)的方法。袋子50如前所述具有可挠性,作为其构成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软质的树脂材料 (弹性材料)。作为该软质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丙烯、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的聚烯烃、聚氯乙烯、聚丁二烯、聚酰胺、聚酯、硅等,在 这些当中,特别优选使用聚丁二烯。当使用聚丁二烯作为袋子50的构成材料时,能够获 得适度的挠性、良好的耐药性以及防止药品吸附性。另外,作为药剂Q,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抗癌剂、免疫抑制剂等一旦 医务工作者不慎接触就很危险的药剂、或者抗生素、止血剂等使用时需要溶解的药剂、 或者小儿用药剂等需要稀释的药剂、或者疫苗、肝素、小儿用药剂等多次分取的药剂 等。此外,该药剂Q并不限于粉末状,例如也可以是液体状。下面说明连接器组装体1。如图1 图7所示,连接器组装体1具有第一连接器 2和第二连接器3。如图8(图2 图7也一样)所示,第一连接器2具有呈圆筒状的第一连接器 主体4 ;被支承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内侧的中空针5 ;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内侧以沿其轴 向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密封部件6;与第一密封部件6—起移动的内筒7;将第一 密封部件6向前端方向弹压的作为弹压部件的螺旋弹簧8 ;以及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上以 沿其径向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环状部件9。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器主体4呈有底筒状。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底部41的中心部,与第一连接器主体4同心地形成有呈管状的接口部42。该接口部42能够在其前 端部支承中空针5的基端部。此外,在接口部42的基端部中能够插入注射器20的口部 202。由此,第一连接器2被安装在注射器20上,在该安装状态下使用第一连接器2。 此外,在安装状态下,注射器20的空间200和中空针5的内腔(第一流路52)通过接口 部42连通。由此,能够从注射器20向中空针5内供给溶解用液P。此外,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前端开口部形成有其内径向着前端方向逐渐增大 的锥形部45。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壁部上,在其前端部形成有沿着周向的槽43。在该槽43 中插入有呈环状的环状部件9。如图2 图7所示,环状部件9能够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径向(相对于轴垂直 的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移动。即,环状部件9能够在其轴与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 轴大致一致(成为同轴)的位置(参照图5 图7)、和轴彼此偏离(偏心)的位置(参照 图2 图4)之间移动。如图4所示,在组装状态下,环状部件9处于相对于第一连接器主体4偏心的位 置,作为缘部的一部分的第一卡合部91与后述的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卡合部105卡合。 由此,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3连结,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上不经 意地脱离。这样,在连接器组装体1中,配置在第一连接器2上的第一卡合部91和配置 在第二连接器3上的第二卡合部105作为在组装状态下连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锁 定机构而发挥作用。此外,如图5所示,通过向着图5中箭头A的方向使第一卡合部91从第二卡合 部105退避(离开),而能够解除第一卡合部91与第二卡合部105的卡合。由此,能够 将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中拔去(参照图5 图7)。这样,在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1中,在环状部件9的轴与第一连接器主体4 的轴大致一致的位置上,第一卡合部91能够与第二卡合部105卡合。可以将该位置称为 “卡合位置”。此外,在环状部件9的轴相对于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轴偏心的位置上,
第一卡合部91与第二卡合部105的卡合解除。可以将该位置称为“卡合解除位置”。此外,在环状部件9的外周部上设有对该环状部件9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片(按 压部)92。该操作片92被由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壁部的一部分构成的弹性片44弹压。 弹性片44的弹压方向是环状部件9从卡合解除位置向卡合位置移动的方向(图4中箭头 B的方向)。通过该弹性片44,在图4所示的组装状态下,第一卡合部91向着与第二卡 合部105卡合的图中箭头B的方向(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侧)被弹压。由此,在组装状 态下,能够防止环状部件9从卡合位置不经意地向卡合解除位置(与图4中的箭头B相反 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维持第一卡合部91与第二卡合部105的卡合状态(第一连接 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连结状态)。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 上不经意地脱离。此外,为了解除通过第一卡合部91与第二卡合部105卡合而实现的第一连接器 2与第二连接器3的连结状态,通过使环状部件9的操作片92抵抗弹性片44的弹压力而 按压该弹性片44,能够进行该解除(参照图5)。如图5所示,通过按压操作片92,第一 卡合部91向着图中箭头A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卡合部91与第二卡合部105的卡合被解除。在该解除状态下,能够向前端方向将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上拔去(参 照图5 图7)。这样,在连接器组装体1中,设于环状部件9上的操作片92作为进行第 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连结的解除操作的锁定解除机构而发挥作用。此外,在环状部件9的内周部上形成有其内径向着前端方向逐渐增大的第一锥 形部93。作为第一连接器主体4及环状部件9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 在对注射器20的外筒201进行的说明中所列举的材料。如图8所示,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轴上配置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中空针5。如 前所述,该中空针5的基端部被支承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接口 42上。中空针5呈管状,其内腔作为溶解用液P(液体)能够通过的第一流路52而发挥 作用。此外,中空针5的前端封闭,并形成有在壁部的前端部开口的侧孔(开口部)53。 侧孔53与第一流路52连通。在中空针5的前端形成有锐利的针尖51。如图3 图6所示,通过该针尖51, 能够将第一连接器4的第一密封部件6和后述的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密封部件(第二刺穿 部)11刺穿。如图4所示,在组装状态下,中空针5的从针尖51到形成有侧孔53的部 位在第二连接器3内露出(突出)。由此,通过中空针5的侧孔53,中空针5的内腔与 第二连接器3内连通,S卩,第一连接器2的第一流路52与后述的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流 路102连通。如图8所示,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件6。第一密封部件 6能够沿着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轴向移动,而在密封位置(参照图2、图7、图8)与退避 位置(参照图3 图6)之间位移,所述密封位置是第一密封部件6在中空针的前端侧将 第一流路52密封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第一密封部件6从密封位置向基端侧退避而被 中空针刺穿的位置。该第一密封部件6由弹性材料构成,作为该材料,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可以使用在对注射器20的密封垫204进行的说明中所列举的材料。第一密封部件6具有呈板状的头部(第一刺穿部)61、和在头部61的基端侧一体 地形成的腿部62。头部61是呈圆盘状的部位。该头部61以其厚度方向与中空针5的轴向(第一 连接器主体4的轴向)一致的方式设置。由此,当头部61沿着中空针5的轴向向基端侧 位移时,能够被中空针5的针尖51容易且可靠地刺穿。此外,在头部61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其外径向着前端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部 611。腿部62是呈管状的部位。腿部62的基端部被支承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接口 部42上。腿部62能够在其长度方向上伸缩,腿部62在头部61 (第一密封部件6)处于 退避位置时收缩,在头部61处于密封位置时通过该头部61自身的弹性力伸长。这样, 可以说,腿部62担任了向着使第一密封部件6从退避位置向密封位置位移的方向(前端 方向)弹压的弹压机构的一部分。此外,当头部61处于密封位置时,腿部62能够在其 内侧收纳中空针5。此外,在连接器组装体1中,将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上拔去时的、通过 中空针5在第一密封部件6的头部61上形成的刺穿孔613的内周部614与中空针5的外
12周部54之间的滑动阻力,被设定得比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小。由此,在解除对于在组装 状态下处于退避位置的第一密封部件6的头部61的推压力时,头部61能够在螺旋弹簧8 的弹压力的作用下回到密封位置。另外,作为这些力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设定方法,没有 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选择第一密封部件6、螺旋弹簧8的构成材料、调整第一密封部 件6的头部61的厚度、调整螺旋弹簧8的线径、圈数、调整中空针5的外径、以及调整 第一密封部件6的腿部62的厚度等方法。如图8所示,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侧,设置有能够沿其轴向移动的呈筒状的 内筒7。在内筒7的内周部上形成有其内径缩小了的缩径部71。该缩径部71例如通过 粘接(通过粘结剂、溶剂进行的粘接)等固定在第一密封部件6的头部61的基端面上。 由此,当第一密封部件6位移时,内筒7能够与该第一密封部件6 —起位移(参照图2 图7)。此外,当第一密封部件6处于密封位置时,内筒7与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周 部47上形成的阶梯部46抵接,从而被限制向前端方向的移动。作为内筒7的构成材料, 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在对注射器20的外筒201进行的说明中所列举的材料。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内,设置有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的螺旋弹簧8。螺旋弹 簧8配置在第一密封部件6的腿部62的外周侧,供该腿部62插通。此外,螺旋弹簧8在 压缩状态下其前端抵接于内筒7的缩径部71,基端抵接于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底部41。 由此,能够向前端方向可靠地弹压第一密封部件6。另外,作为弹压机构,除螺旋弹簧8 以外,也可以是由圆筒状或波纹状的橡胶构成的弹压机构。如图4所示,在组装状态下,当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密封部件11抵抗螺旋弹簧8 的弹压力而推压第一密封部件6时,第一密封部件6的头部61被螺旋弹簧8向前端方向 弹压,因此被按压在第二密封部件11上。由此,能够维持第一密封部件6与第二密封部 件11的紧密接触。这样,在连接器组装体1中,螺旋弹簧8作为在组装状态下维持第一 密封部件6与第二密封部件11的紧密接触的紧密接触维持机构而发挥作用。如图9(图2 图7也一样)所示,第二连接器3具有筒状的第二连接器主体10、 设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上的第二密封部件11、和安装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外周部101 上的嵌合部件12。第二连接器主体10是呈圆筒状的部件。该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内腔作为液体能 够通过的第二流路102而发挥作用。如图9所示,第二连接器主体10在其途中与袋子50 接合,能够分为插入到袋子50内的插入部103、和从袋子50露出(突出)的露出部(突 出部)104。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露出部104的外周部101上,形成有由其外径扩大了的 扩径部构成的第二卡合部105。如前所述,第二卡合部105是在组装状态下与第一连接器 2的环状部件9的第一卡合部91卡合的部位。在第二卡合部105的基端部上,形成有其 外径向着基端方向逐渐减小的第二锥形部106。当将第二连接器3插入到第一连接器2中而成为组装状态时,由于第二连接器主 体10是圆筒状的,所以能够将第二连接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以绕其轴的多个旋转角 度插入。此外,无论以哪个旋转角度将第二连接器3插入到第一连接器2中,第二连接 器3的第二卡合部105都能够与第一连接器2的环状部件9的第一卡合部91可靠地卡合 (参照图4)。
此外,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露出部104的外周部101上,在与第二卡合部105 相比靠近前端侧形成有其外径扩大了的扩径部(插入深度限制机构)107。在扩径部107 的基端部上形成有其外径向着基端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部108。如图2 图4所示,当将第二连接器3插入到第一连接器2中时,在第二连接器 3的插入界限(组装状态),第二连接器3 (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扩径部107的锥形部 108能够与第一连接器2 (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锥形部45抵接。由此,能够限制第二连 接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的最大插入深度,因此能够防止将第二连接器3过度地插入到 第一连接器2中。此外,将第二连接器3插入到第一连接器2中,直到第二连接器3的 扩径部107 (锥形部108)与第一连接器2的锥形部45抵接,由此,能够进行第一连接器 2的第一卡合部91与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卡合部105的卡合。此外,与之相伴地,第一 连接器2的中空针5的侧孔53在第二连接器3内开口,第一流路52与第二流路102连通 (参照图4)。作为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在对注射器 20的外筒201进行的说明中所列举的材料。如图9所示,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基端部插入(封入)有第二密封部件11。 第二密封部件11能够在第二流路102的基端部将该第二流路102密封。此外,第二密 封部件11在组装状态下被第一连接器2的中空针5刺穿(参照图4)。该第二密封部件 11由弹性材料构成,作为该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在对注射器20的密封垫 204进行的说明中所列举的材料。第二密封部件11是呈圆盘状(板状)的部件。该第二密封部件11以其厚度方 向与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轴向一致的方式设置。由此,在连接器组装体1成为组装状态 时,第二密封部件11能够被中空针5的针尖51容易且可靠地刺穿。此外,在第二密封部件11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其外径扩大了的凸缘部111。该凸 缘部111被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内周部内径扩大了的内侧扩径部109、和从第二连接器 主体10的基端侧被压入到第二连接器主体10中的环状的压入部件110夹持。由此,能 够防止第二密封部件11从第二连接器主体10脱离。如图9(图1也一样)所示,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露出部104的比第二卡合部 105靠近基端侧的部分上,安装有呈环状的嵌合部件12。嵌合部件12通过插入到在第二 连接器主体10的外周部101上沿着其周向形成的环状的凹部IOla中,从而被安装在第二 连接器主体10上。此外,嵌合部件12在连接器组装体1的分解状态(图1、图9所示的 状态)下,其外周部121比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外周部101更向外侧突出。即,在所述 分解状态下,嵌合部件12的外径比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外周部101的外径大。嵌合部 件12由弹性材料构成,作为该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在对注射器20的密封 垫204进行的说明中所列举的材料。如图2 图7所示,该嵌合部件12在从第二连接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插入 开始直到经过组装状态而被拔去的过程中,被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周部47向着其内侧 压缩。由此,嵌合部件12能够可靠地嵌合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周部47上。此外, 在连接器组装体1中,将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中拔去时的、嵌合部件12的外周 部121与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周部47的滑动阻力被设定得比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大。作为该设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选择嵌合部件12、螺旋弹簧8的构成材 料、调整螺旋弹簧8的线径、圈数、调整嵌合部件12的内径、外径或厚度、调整环状的 凹部IOla的外径等方法。这样的嵌合部件12与螺旋弹簧8同样,如后所述那样作为在组装状态下维持第 一密封部件6与第二密封部件11的紧密接触的紧密接触维持机构而发挥作用。此外,也 可以说,在第二连接器3中,嵌合部件12承受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下面,参照图2 图7来说明连接器组装体1从分解状态成为组装状态并再次成 为分解状态为止的、第一连接器2和第二连接器3的状态。(1)从分解状态直到成为组装状态(参照图2 图4)如图2所示,使分解状态的第二连接器3从其基端侧向着第一连接器2的前端部 接近。在分解状态下,第一连接器2的第一密封部件6位于密封位置,中空针5被收纳 在第一密封部件6内。由此,成为第一流路52封闭的状态。如图3所示,当将第二连接器3向第一连接器2内插入时,首先,第一连接器2 的位于密封位置的第一密封部件6的前端面612与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密封部件11的基 端面112接触。当将第二连接器3进一步向第一连接器2内插入时,第二密封部件11抵 抗第一连接器2的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将第一密封部件6向基端方向推压。由此,第 一密封部件6开始从密封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此时,第一密封部件6和第二密封部件 11依次被中空针5刺穿。然后,第二连接器3的嵌合部件12和第二卡合部105以其顺序进入到第一连接 器2的第一连接器主体4内。嵌合部件12 —边被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周部47压缩, 一边在该内周部47上滑动(参照图3)。此外,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卡合部105的第二锥形部106与第一连接器2的环状 部件9的第一卡合部91的第一锥形部93接触。伴随着第二连接器3向基端方向的移动, 第一卡合部91的第一锥形部93被第二锥形部106向图3中箭头A的方向推压(参照图 3)。此时,环状部件9抵抗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弹性片44的弹压力向图3中箭头A的方 向移动。如图4所示,将第二连接器3插入到第一连接器2中直到其扩径部107与第一 连接器主体4的锥形部45抵接或将要抵接的位置,停止该第二连接器3向基端方向的移 动。此时,第一卡合部91能够越过第二卡合部105,环状部件9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 弹性片44的弹压力(回复力)的作用下向图4中箭头B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卡合部 91与第二卡合部105卡合,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连结。由此,只要不对环状部 件9的操作片92进行按压操作,就不能够解除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连结。此 外,当第一卡合部91越过第二卡合部105时,能够获得卡定感。由此,能够把握第一卡 合部91与第二卡合部105已经卡合的情况。此外,第一密封部件6与图3所示的状态相比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被推压), 位于退避位置。在该位置,第一密封部件6与第二密封部件11 一起被中空针5刺穿。刺 穿这些密封部件6的中空针5的从其针尖51直到形成有侧孔53的部位向第二连接器主体 10内突出,侧孔53向着第二连接器主体10内开口。由此,第一流路52与第二流路102 通过侧孔53连通。
15
此外,在退避位置处,第一密封部件6同样在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的作用下,能 够维持前端面612与第二密封部件11的基端面112紧密接触的状态。在这样的组装状态下,如前所述,第一连接器2的第一流路52与第二连接器3 的第二流路102连通。通过该彼此连通的第一流路52和第二流路102,能够从第一连接 器2侧向第二连接器3侧、或从第二连接器3侧向第一连接器2侧可靠地移送溶解用液 P。此外,在组装状态下,第一连接器2的第一卡合部91与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卡 合部105保持卡合。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将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上拔去,艮口, 能够可靠地防止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1不经意地分解。由此,通过连接器组装体1, 能够安全地移送溶解用液P。此外,在组装状态下,第一连接器2的第一密封部件6与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密 封部件11维持紧密接触。由此,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流路52和第二流路102的特别是 接合部附近的液密性(气密性),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通过这些流路的溶解用液P从组装 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1漏出。(2)从组装状态直到成为再次分解状态(参照图4 图7)如图5所示,当从图4所示的状态对第一连接器2的环状部件9的操作片92进 行按压操作时,第一连接器2的第一卡合部91向图5中箭头A的方向移动,从第二连接 器3的第二卡合部105离开。由此,第一卡合部91与第二卡合部105的卡合被解除, 即,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连结被解除。由此,第二连接器3能够向前端方向 移动,能够进行第二连接器3的拔去操作。此外,此时,第一连接器2的螺旋弹簧8在其弹压力的作用下经由第一密封部件 6推压第二密封部件11,要将第二连接器3向前端方向推出,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嵌合 部件12的外周部121与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周部47的滑动阻力大于螺旋弹簧8的弹压 力,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连接器3在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的作用下被不经意地推出 (从第一连接器2飞出)。由此,能够维持第一密封部件6与第二密封部件11的紧密接 触。如图6所示,当从图5所示的状态将第二连接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向前端方 向拉拔时,第二连接器3向着该方向移动。此时,如前所述,由于第一密封部件6的刺 穿孔613的内周部614与中空针5的外周部54的滑动阻力比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小,所 以,在该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的作用下,第一密封部件向着密封位置移动。此外,由于 拉拔第二连接器3时的、嵌合部件12相对于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周部47的嵌合力(滑 动阻力),该第一密封部件6的移动速度与第二连接器3的移动速度相同。由此,第一密 封部件6能够一边与第二密封部件11紧密接触,一边移动。如图7所示,当从图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将第二连接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向 前端方向拉拔时,第一密封部件6与前述同样地一边与第二密封部件11紧密接触一边移 动,返回到密封位置。此时,中空针5的侧孔53与第二密封部件11相比位于基端侧, 并被收纳在第一密封部件6内。此外,第一密封部件6的刺穿孔613和第二密封部件11 的刺穿孔113分别在自身封闭性的作用下关闭。由此,第一流路52和第二流路102分别 封闭。
然后,若将第二连接器3进一步向前端方向拉拔,则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 2上被拔去。这样,在连接器组装体1中,在将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上拔去时,第一 密封部件6从退避位置直到返回到密封位置都维持着与第二密封部件11的紧密接触。由 此,即使正在将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1分解的过程中,也能够保持第一流路52和第 二流路102的液密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这些流路中的液剂(液体)从连接器组装体 1漏出。由此,使用连接器组装体1,能够安全地进行液剂的移送。下面说明连接器组装体1的使用方法的一个例子。首先,准备安装在注射器20上的第一连接器2、和安装在袋子50上的第二连接 ^^ 3 ο使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互相接近(参照图1),并将第二连接器3插入到 第一连接器2中而成为组装状态(参照图4)。接下来,向前端方向推压注射器20的推压杆206。由此,注射器20内的溶解用 液P经由连接器组装体1流入到袋子50内。然后,振荡该袋子50。由此,药剂Q均勻 地溶解在溶解用液P中。接下来,将注射器20的推压杆206向基端方向拉拔,将液剂吸引到注射器20 内。接下来,按压操作第一连接器2的操作片92。由此,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 器3的连结被解除。然后,将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上拔去。接下来,将第一连接器2从注射器20上取下,从该注射器20投放液剂。(第二实施方式)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器的侧视 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组装状态下的第一连接器 主体和第二连接器主体的横剖视图。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主 要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二连接器主体的结构不同以外,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图10、图11所示的第二连接器主体IOA上,在外周部101—体地形成有沿着 其长度方向形成的6根肋13。如图11所示,各肋的顶部131分别在组装状态下与第一连 接器主体4的内周部47相抵接。此外,各肋131沿着第二连接器主体IOA的外周部101 的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中,从第一连接器2上拔去第二连接器3时的、 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周部47与所有肋13的滑动阻力比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大。通过这 样的力的大小关系,当按压操作第一连接器2的环状部件9的操作片92从而第一连接器 2与第二连接器3的连结被解除时,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连接器3在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 的作用下被不经意地推出。由此,能够维持第一密封部件6与第二密封部件11的紧密接 触。这样,各肋13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合部件12同样,作为紧密接触维持机构而 发挥作用。此外,由于拉拔第二连接器3时的、各肋1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主体4的内周 部47的滑动阻力,第一密封部件6能够以与第二连接器3相同的移动速度移动。由此,第一密封部件6能够一边与第二密封部件11紧密接触,一边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中,当将第二连接器3从第一连接器2上 拔去时,第一密封部件6从退避位置直到返回到密封位置都维持着与第二密封部件11的 紧密接触。由此,能够维持第一流路52和第二流路102的液密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 止这些流路中的液剂从连接器组装体1漏出。另外,肋的形成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根,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2 根、3根、4根、5根、7根以上。(第三实施方式)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器主体和第 二连接器主体的局部纵剖视图。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 主要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连接器主体和第二连接器主体的结构分别不同以外,与所 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如图12所示,在第一连接器主体4B上,在内周部47形成有螺旋状的4根槽 48。此外,在第二连接器主体IOB上,在外周部101的前端部突出形成有4个突部14。 当成为组装状态时,通过使第二连接器主体IOB相对于第一连接器主体4B绕其轴旋转, 而能够进行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的连结操作。此时,各突部14分别插入到一个 槽48内,并沿着该槽48移动。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中,如前所述,由于突部14沿着槽48移动,所 以当在组装状态下按压操作第一连接器2的环状部件9的操作片92从而第一连接器2与 第二连接器3的连结被解除时,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连接器3在螺旋弹簧8的弹压力的作 用下被不经意地推出。由此,能够维持第一密封部件6与第二密封部件11的紧密接触。 这样,突部14与槽48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合部件12同样,作为紧密接触维持机构 而发挥作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一密封部件6能够 以与第二连接器3相同的移动速度移动。由此,第一密封部件6能够在从退避位置直到 返回到密封位置的过程中,都一边与第二密封部件11紧密接触,一边移动。由此,能够 保持第一流路52和第二流路102的液密性,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这些流路中的液剂从 连接器组装体1漏出。另外,槽48和突部14的形成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但是不限于此,例如 也可以是1个、2个、3个或5个以上。(第四实施方式)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 接器的纵剖视图。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 主要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连接器主体和第二连接器主体的结构不同以外,与所述第 一实施方式相同。如图13所示,在第一连接器2的内筒7C上,在其前端内周部设有由内径缩小了的缩径部构成的内筒侧卡合部72。此外,在第二连接器主体IOC上,在其基端外周部设 有由外径扩大了的扩径部构成的第二连接器主体侧卡合部15。在组装状态下,内筒侧卡 合部72与第二连接器主体侧卡合部15能够卡合。此外,此时,第一密封部件6的头部 61与第二密封部件11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被压缩。由此,第一密封部件6的头部61的前 端面612与第二密封部件11的基端面112更加可靠地紧密接触。此外,第一连接器2的内筒7C的内筒侧卡合部72与第二连接器主体IOC的第二 连接器主体侧卡合部15的卡合状态能够一直维持,直到第一密封部件6位于密封位置, 且以这些卡合部之间的卡合能够解除的程度的力将第二连接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拉 拔。这样,第一连接器2的内筒7C的内筒侧卡合部72与第二连接器主体IOC的第二连 接器主体侧卡合部15,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合部件12同样,作为紧密接触维持机构 而发挥作用。(第五实施方式)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纵剖视 图。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 主要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二连接器的结构/形状不同以外,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 同。图14所示的第二连接器3D安装在能够收纳用于溶解药剂Q的溶解用液P的药 瓶(液体收纳容器)40的口部401上。药瓶40是呈有底筒状并具有前端开口的前端开口 部的部件。该前端开口部成为药瓶40的口部401。在第二连接器3D中,第二连接器主体IOD的前端部的直径扩大,该前端部作为 连接部100,通过嵌合而连接在药瓶40的口部401上。此外,在药瓶40的口部401上,安装有用于使与第二连接器3D的连接部100的 连接更加可靠的接合器60。该接合器60是呈筒状的部件,在其基端外周部上突出形成有 凸缘部601。接合器60的前端部602插入到药瓶40的口部401中,凸缘部601被夹持 (压缩)在口部401与第二连接器3D的连接部100之间。通过这样的结构的第二连接器3D,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1能够将溶解用液 P从注射器30供给到药瓶40中。(第六实施方式)图15是表示直到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密封部件和 第二密封部件紧密接触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 主要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密封部件和第二密封部件的形状不同以外,与所述第一实 施方式相同。如图15(a) (c)所示,在第一密封部件6E上,在第一刺穿部61向着前端方向 突出形成有以圆锥状隆起的隆起部615。此外,在第二密封部件IlE上形成有凹部114。 凹部114以圆锥状凹陷形成。如图15(c)所示,在组装状态下,第一密封部件6E的隆起部615插入到第二密封部件IlE的凹部114中。此外,此时,第一密封部件6E(隆起部 615)的前端面612与第二密封部件11E(凹部114)的基端面112紧密接触。此外,这些 面之间的紧密接触面积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密封部件6的前端面612与第二密封部 件11的基端面112的紧密接触面积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第一流路52和第二流 路102的特别是接合部附近的液密性(气密性),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通过这些流路的溶 解用液P从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1漏出。此外,如图15(b)所示,当中空针5刺穿第二密封部件IlE时,中空针5的针尖 51被引导至(定心于)凹部114的中心(底部)115。由此,中空针5能够刺穿第二密封 部件IlE的中心。(第七实施方式)图16是表示直到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七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密封部件和 第二密封部件紧密接触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 主要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密封部件和第二密封部件的形状不同以外,与所述第六实 施方式相同。如图16(a)、(b)所示,在第一密封部件6F的第一刺穿部61上,在隆起部615的 外周侧形成有环状的凹部616。凹部616是其截面形状呈三角形的部位。此外,在第二 密封部件IlF的凹部114中形成有其外周部的外径向着基端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部116。 即,第二密封部件IlF的基端面112的外侧的部分呈锥形。如图16(b)所示,在组装状态下,第一密封部件6F的前端面612与第二密封部 件IlF的基端面112紧密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紧密接触点16a处的紧密 接触不够充分,也能够通过与之不同于的紧密接触点16b实现紧密接触。由此,能够更 可靠地维持第一流路52和第二流路102的特别是接合部附近的液密性(气密性),从而能 够可靠地防止通过这些流路的溶解用液P从组装状态的连接器组装体1漏出。(第八实施方式)图17是表示直到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第八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密封部件和 第二密封部件紧密接触为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以下,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 主要说明与前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事项则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密封部件和第二密封部件的形状不同以外,与所述第六实 施方式相同。如图17(a) (c)所示,在第一密封部件6G中,隆起部615的前端面612呈球 面状。此外,在第二密封部件IlG中,凹部114的基端面112呈球面状。如图17(a)所 示,在不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隆起部615的前端面612与凹部114的基端面112的曲 率互不相同,即,隆起部615的前端面612的曲率比凹部114的基端面112的曲率大。 由此,如图17(c)所示,在组装状态下,凹部114的基端面112以模仿隆起部615的前端 面612的形状的方式,S卩,以其曲率与隆起部615的前端面612的曲率相同的方式发生变 形。由此,在紧密接触点16a处,隆起部615的前端面612与凹部114的基端面112的紧密接触力最大,随着从紧密接触点16a向紧密接触点16b,所述紧密接触力变小。在希 望紧密接触力像这样存在变化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有效的。以上,就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 限于此,构成连接器组装体的各部可以置换成能够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结构。此外,也 可以附加任意结构物。此外,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也可以是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两个以上结构 (特征)的组合。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安装在第二连接器上的嵌合部件。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形成在第二连接器上的各肋都省略。此外,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形成在第一连接器上的槽、和形成在 第二连接器上的突部。此外,在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形成在第一连接器上的内筒卡合部、 和形成在第二连接器上的第二连接器主体侧卡合部。此外,作为在组装状态下连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锁定机构,也可以是 由形成在第一连接器主体和第二连接器主体中的一方的主体的壁部(管壁)上的槽、和形 成在另一方的主体的壁部上并在组装状态下插入到槽中的突部构成的锁定机构。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包括第一连接器,包括呈筒状的第一连接器主体、 被支承在该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侧并在前端部具有开口的开口部的中空针、和具有能够 被该中空针刺穿的第一刺穿部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一密封部件;第二连接器,包括 筒状的第二连接器主体、和设在该第二连接器主体上并具有第二刺穿部的由弹性材料构 成的第二密封部件,所述第二刺穿部在插入并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上的安装状态下被 所述中空针刺穿;锁定机构,在所述安装状态下连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 器;锁定解除机构,解除基于所述锁定机构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 结;以及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维持所述第一刺穿部与所述第二刺穿部 的紧密接触,所述连接器组装体构成为,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刺穿部和所述第 二刺穿部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被所述中空针刺穿,并且,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比所 述第二刺穿部位于前端侧并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内露出,所述中空针的内腔部与所述 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通过所述开口部连通,当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拔去所述第二连 接器时,在直到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比所述第二刺穿部位于基端侧为止的期间,通 过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维持所述第一刺穿部与所述第二刺穿部的紧密接触。因此,能 够从第一连接器侧向第二连接器侧、或向其相反方向安全且可靠地移送液体。因此,本 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具有工业实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包括呈筒状的第一连接器主体、被支承在该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侧 并具有在前端部开口的开口部的中空针、和具有能够被该中空针刺穿的第一刺穿部的由 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一密封部件;第二连接器,包括筒状的第二连接器主体、和设在该第二连接器主体上并具有第 二刺穿部的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第二密封部件,所述第二刺穿部在插入并安装在所述第一 连接器上的安装状态下被所述中空针刺穿;锁定机构,在所述安装状态下连结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锁定解除机构,解除基于所述锁定机构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连 结;以及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维持所述第一刺穿部与所述第二刺穿部的紧 密接触,所述连接器组装体构成为,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刺穿部和所述第二刺穿部 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被所述中空针刺穿,并且,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比所述第二刺 穿部位于前端侧,并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内露出,所述中空针的内腔部与所述第二连 接器主体的内腔部通过所述开口部连通,当从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拔去所述第二连接器时,在直到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比 所述第二刺穿部位于基端侧为止的期间,通过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维持所述第一刺穿 部与所述第二刺穿部的紧密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弹压 部件,所述弹压部件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内,并向前端方向弹压所述第一刺穿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一 连接器上拔去时的、所述中空针与所述第一刺穿部的滑动阻力比所述弹压部件的弹压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嵌 合部件,所述嵌合部件的形状呈环状,所述嵌合部件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部 上,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嵌合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一连 接器上拔去时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与所述嵌合部件的滑动阻力比所述弹压 部件的弹压力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多根 肋,所述多根肋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部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形成,并在所述安装 状态下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一连 接器上拔去时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与所述多根肋的滑动阻力比所述弹压部 件的弹压力大。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 螺旋状的槽,所述螺旋状的槽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周部上形成;以及突部,所 述突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部上突出形成,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插入到所述槽中。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侧, 设置有能够沿其轴向移动的内筒,所述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具有设在所述内筒的前端部上的内筒侧卡合部、和设在所述 第二连接器主体的端部上的第二连接器主体侧卡合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侧卡合部在 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内筒侧卡合部卡合,并在此时将所述第一刺穿部与所述第二刺穿 部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压缩。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由以下构成第 一卡合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上以能够沿其径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弹性片,设在所 述第一连接器主体上,并向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侧弹压所述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 部,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上,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装体。该连接器组装体包括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主体、被支承在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侧并具有侧孔(53)的中空针、和具有能够被中空针刺穿的头部的第一密封部件;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主体、和设在第二连接器主体上并在安装状态下被中空针刺穿的第二密封部件;以及紧密接触维持机构,在安装状态下维持头部与第二密封部件的紧密接触,该连接器组装体构成为,当将第二连接器从第一连接器上拔去时,在直到中空针从第二密封部件拔去为止的期间,通过紧密接触维持机构维持头部与第二密封部件的紧密接触。
文档编号A61M39/10GK102015015SQ20098011587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日
发明者冈部博光, 平沼隆明, 竹本昌史 申请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