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652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蒜烯醚,尤其涉及大蒜烯醚在制备药物中的一种应用。
背景技术
在1940年青毒素用开之前,人类全靠自己的天然免疫作用来保护自己的健康,现 在和将来依然主要靠人类自己的免疫系统来保护自己,所以维护好人类天然免疫功能比寻 找新的抗生素更迫切更重要!也更有可能。抗体(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受体(BCR)的一种分泌形式,通称免疫球蛋白,每个 IgG分子由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组成,通过二硫键彼此相连。轻链和重链的保守区分别用 CH和CL表示,而可变区用VH和VL表示。VH和VL的高变区参与与抗原的结合和选择。重 链的Y、μ、α、δ、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是不同种类抗体的区别所在。所有抗体的轻链均 来源于κ或λ。可见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通过16个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四聚体,形如 “Y”。Y形的两臂上部为可选择的和捕捉特异性抗原的可变区(V区),Y形的干部则为加工 处理特异抗原决定抗体类别的特定区,可以产生IgM、IgG、IgA、IgD和IgE。不难看出“二 硫键”是抗体的骨骼、桥梁(信号通道),具有支撑作用,极可能在天然免疫上发挥核心作用。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号称能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保健品,往往都价格不菲,而且 市场混乱。各类膏方近年来也深受欢迎,但是同样价高,而且必须经过医师诊断才能对症下 药,食用时机还有季节性。有分析指出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为代表的有益菌群具有广谱的免疫原性,能 刺激负责人体免疫的淋巴细胞分裂繁殖,同时还能调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但是这类细菌 对生存条件要很严格,保存很困难,导致价格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 应用。本发明的脂质体价格低廉,存储食用都很方便。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大蒜烯醚制备是取 10体积份的大豆磷脂或TEW-80、慢慢倒入1体积份的大蒜烯醚中,搅拌均勻;加蒸馏水至 100体积份;分装于IOml曲颈玻璃安瓿中、熔封、煮沸30 ‘消毒,并在20°C以下储藏、运输。本发明的组合物种有效成份取自大蒜提取物,利用助溶剂和大蒜素混溶,形成具 有既溶于油又溶于水的双亲性脂质体,与人体细胞膜具有亲和性,降低对人体细胞的毒性, 避免人体免疫系统的误杀。当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时,首先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 速地吞噬入侵者,最早作出反应的是巨噬细胞,而投入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它们吞噬病 原微生物,受其刺激后释放趋化因子、白介素和干扰素,以杀灭入侵微生物(直接的或间接 的)。
大蒜烯醚的刺激性而成为抗原、一进入体内,淋巴细胞便盯住它,但因其有亲和 性,两者结合在一起,淋巴细胞成为带有大蒜烯醚的生物导弹。所以大蒜烯醚进入机体后总 是与淋巴细胞一起进入炎症部或患部,当然包括突变体,肿瘤等,因此用大蒜烯醚治病无需 刻意寻找靶细胞。炎症部位、突变体、肿瘤等是淋巴细胞始终不变的追逐目标,这是大蒜烯 醚药理广泛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机制,可成为人类调节免疫功能的杠杆。大蒜烯醚-淋巴细胞生物导弹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以HIV-I入侵人体为例,初 期大蒜烯醚结合在细胞膜上,当病毒还有一些胞内寄生菌、原虫还在细胞膜上时,便在细胞 膜上打遭遇战。以HIV-I为例,gpl20、gp41进入细胞膜时,大蒜烯醚的脂溶性能溶解gpl20、 gp41蛋白而遭到触杀。大蒜烯醚吸附于细胞膜表面具有普遍意义,阻断病原微生物侵入细 胞内。而后大蒜烯醚的脂溶性而能进入细胞内,可与进入胞内的HIV-I争夺趋化因子受体 CCR5、CXCR4,阻断了 HIV-I与CCR5、CXCR4的结合,导致HIV-I不能与⑶4+T细胞膜融合。再 后,大蒜烯醚进入胞质内,与HIV-lNCp7衣壳蛋白的锌指结构结合,导致HIV-I无法复制。根 据大蒜烯醚的分子结构大蒜醚能进入染色体,由基因编码参与免疫球蛋白形成(组成性)。大蒜烯醚还能组成性地参与免疫球蛋白形成
人类与入侵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无时无刻都在进行,通过以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为 主的固有免疫作用,入侵微生物基本上被杀灭,但也有漏网之鱼,一些病原微生物与巨噬细 胞、树突状细胞的长期较量,少数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就寄生 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的囊泡内,逃逸了固有免疫这一关,这是生物进化之必然, 还有感染的致病微生物数量过大,或毒力过强或者机体组织出现癌变,那么会刺激树突装 细胞、NK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分泌干扰素、穿孔素、颗粒酶等分子,杀死入侵微生物。但还是 不能完全杀灭干净,于是人体在固有免疫应答的基础上引发获得性免疫应答。获得性免疫 应答一旦启动,随即树突状细胞,NK细胞进一步活跃,在抗原的刺激下DC细胞被进一步激 活,B细胞开始分泌少量IgM抗体,DC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于是T细胞也被激活,诱道 产生辅助T细胞,随着TH2细胞的产生而激活B细胞,使成熟B细胞发育为成熟浆细胞。由 于Ig的产生有赖于抗原的刺激并相互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所以免疫球蛋白能杀灭细菌 中的胞外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是B细胞受体(BCR)的一种分泌形式,通称免疫球蛋白,每个IgG分子由两条 轻链和两条重链组成,通过二硫键彼此相连。轻链和重链的保守区分别用CH和CL表示,而 可变区用VH和VL表示。VH和VL的高变区参与与抗原的结合和选择。重链的Y、μ、α、 δ、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是不同种类抗体的区别所在。所有抗体的轻链均来源于κ或λ。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通过16个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四聚体,形如“Y”。Y形的 两臂上部为可选择的和捕捉特异性抗原的可变区(V区),Y形的干部则为加工处理特异抗 原决定抗体类别的特定区,可以产生IgM、IgG、IgA、IgD和IgE。由示意图不难看出“二硫 键”是抗体的骨骼、桥梁(信号通道),具有支撑作用,极可能在天然免疫上发挥核心作用。大蒜烯醚中的三种甲基烯丙基硫醚能增强B细胞增殖并增强抗体的分泌。大蒜烯 醚中含有甲基烯丙基一硫醚,甲基烯丙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三硫醚,三者占大蒜烯醚总量 的10-20%。这三种甲基烯丙基硫醚上的甲基极有可能在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甲基转移 到CPG中ODN (脱氧寡核苷酸)中的5位上,以增强B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的分泌。这样大蒜 烯醚中六种烯醚全部发挥效应。而且这种天然药物更适于人类生理特点。
大蒜素、大蒜烯醚的刺激既能引发B细胞产生抗体而杀灭致病微生物的体液免 疫,又能引发τ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CTL),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细胞免疫作用。T细胞 杀灭病原微生物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识别病原体(配体)。而人类接触自然界的致病微 生物种类繁多,免疫细胞难以都能识别,因此只有依靠T细胞受体(TCR),T细胞受体能识别 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这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在所有核细 胞表面表达,当T细胞受体与携带特异性多肽-MHC分子识别时,T细胞被活化并对靶细胞 探取行动。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结构特点可以看到MHCI类分子,其重链α3 与β 2微球形成典型的Ig结构;MHC II类分子的结构,由2条α链和β多肽链形成异源 二聚体,每条链由2个结构域组成,α2与β 2结构域呈现典型的Ig结构。由此可知,不论 MHCI类分子,还是MHC II类分子都会有典型的Ig结构,所不同的是Ig的位列不同而已,也 由此看出CD8+T细胞杀死病原体的基础是Ig抗体,只是分布于细胞膜上的是固态性质的毒 素而已,便以与感染的细胞膜表面突变体,肿瘤细胞表面相接触,随即杀死它们。这样大蒜 稀醚与T细胞关系密切地联系了起来。苑文英等用“大蒜素对弓形虫感染的小鼠进行实验” 观察其对小鼠粘膜及系统性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证明大蒜素能促进小鼠睥T淋巴细胞 的增加,从而增强T细胞的免疫力。另外张珍等的大蒜素对免疫抑制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的 治疗与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经大蒜素治疗的小鼠CD4+T细胞数量有显著提高)。
具体实施例方式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的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大蒜烯醚制备是取 10体积份的大豆磷脂或TEW-80、慢慢倒入1体积份的大蒜烯醚中,搅拌均勻;加蒸馏水至 100体积份;分装于IOml曲颈玻璃安瓿中、熔封后经30 ‘煮沸消毒,并在20°C以下储藏、运输。分剂型
(甲)口服液10支一盒,相当于竹浙油包装。(乙)喷雾剂附以1支IOml塑料喷雾器、临用时用砂轮切割安瓿、将药液倒入喷雾 器内作喷雾用(喷雾剂的改进产品、保护环境、不使用氟利昂)用于喷鼻、口腔、咽喉、耳朵、 皮肤、阴部等防治感染。应10天内用完。(丙)灌注液附以1支IOml塑料注射器、塑料管、砂轮、用以肛门、阴道灌注。病毒
HIV-I病毒深入到细胞质基质内,所以难以杀灭,大蒜烯醚的脂溶性,使其能进入到细 胞质基质内,能接触HIV-I,这是大蒜烯醚第4步进攻HIV-I。最后大蒜烯醚被基因编码生 成抗体,再促使THl细胞生成CTL细胞,以外吐穿孔素、颗粒酶方式杀死HIV-I。郭庆畲医师 在非洲的临床实践已经给出了相对充分的佐证。另一个方面,大蒜烯醚具有抗癌作用
大蒜烯醚的抗癌作用,多有文献提及能抗⑴肺癌⑵肝癌⑶白血病⑷乳腺癌ω胃癌(6) 鼻咽癌⑵膀胱癌⑶皮肤癌⑶口腔癌(10) S180肉瘤(11)视网膜母细胞瘤(1 食道癌。再举1个有趣的抗癌实例报道,高玉民的超显微结构观察中见到数个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合围一个 肿瘤细胞的景象。还能抗突变,甚至逆转癌变。细胞凋亡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的胞外区,均有多个富含半胱氨酸残基 的保守序列,可与具有死亡结构域同源序列的蛋白质结合,在细胞凋亡信号的传递中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凋亡信号途径在细胞凋亡途径中有一条重要的依赖胱天蛋白酶(Caspase) 的重要途径。共有7种蛋白酶(Caspase )参与,Caspase的活性中心均含有半胱氨酸的残基, 其中的一个活性片段含有一个保守的五肽结构=Gln-Ala-Cys-Arg-Gly处于活心中心的半 胱氨酸残基对酶作用底物具有亲核基因的功能,诱导活化的Caspase相互结合,并水解底 物天门冬氨酸残基羧基端的肽键。CTL 穿孔素、颗粒酶穿孔素、颗粒酶通过hs/i^sL途径,CTL以外吐方式将穿孔 素、颗粒酶释放到由杀伤细胞和免疫细胞形成的突触中,颗粒内容物进入靶细胞,诱导杀伤 作用,导致细胞凋亡。而穿孔素前体在内质网中形成后并没有活性,需要经过半胱氨酸,蛋 白酶水解后才具活性。抑癌蛋白p53 有报道,颗粒酶K底物中有p53蛋白质,促使癌细胞凋亡。肿瘤部位聚集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一个原因是趋化因子趋化血液中和肿瘤 临近的淋巴细胞集聚于肿瘤而将它歼灭之,肿瘤灶内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充满特殊 颗粒和嗜天青颗粒,这倒有点像NK细胞、CTL细胞分泌的颗粒酶K,莫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 细胞亦有此种特性成为P53 ?不论哪种趋化因子,总有由多个半胱氨酸组成分子内二硫键 (胱氨酸残基),而胱氨酸的分子结构很似大蒜烯醚中的DADS。这样大蒜油注入瘤体后出现 了淋巴细胞合围肿瘤细胞的情景。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先要伸出三条病毒原与人体细胞膜接触,亦与人体细胞膜二硫键 结合才具活性复制病毒,如适时使用大蒜烯醚,那正碰上大蒜烯醚,可说自投罗网。狂犬病毒、李斯特氏菌CTL毒素通过杀伤靶细胞杀灭狂犬病毒,可参见钱旻、马 瑞主译免疫生物学第五版科学出版,北京2008年5月342页。结核杆菌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内吞进入其囊泡。经过慢长的历史 性交量,结核杆菌适应了巨噬细胞囊泡的环境,人类似乎有些无能为力,在当今结核杆菌耐 药菌株的产生,大有结核病死灰复燃的样子,西方防疫专家显得惊慌,但是不要害怕,结核 杆菌这个古老的生物物种在地球上至少生存超过4. 5亿年,但是大蒜烯醚与它斗争了 4. 5 亿年以上,最后还是人类更胜一筹。AIDS患者最可怕的并发脑部、肺部结核和弓形虫感染, 多数患者死于这些感染,但是人总是有办法的,趁早用大蒜烯醚防治,大蒜烯醚既能杀死 HIV-I又能杀灭结核杆菌和弓形虫。大蒜烯醚能防治结核杆菌,大蒜烯醚可试治麻风病以及防治衣原体感染的沙眼, 有报道称将千余例沙眼患者,用专用器具括去沙眼的颗粒后,用生大蒜擦治、疗效显著,但 太麻烦,现在可用大蒜滴鼻(眼、耳)液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今年秋天“超级细菌”的报道声 中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第一位超级细菌!但是70年代的抑菌试验表明5
M 厂1就可以抑制并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许有人会问过了三十多年跨了一个世纪,
6这还可靠吗?回答是大蒜烯醚仍具有同样的杀伤力,这是因为大蒜素尚未广泛用开;根 据人类杭体形成的原理,变异的金葡球菌一旦侵入人体,人体会在变异的金葡球菌和大蒜 烯醚的双重刺激,相互作用后,人体的免疫细胞会生成特异性(针对入侵金葡菌)的抗体,即 抗体亦随之而变,人类要适应自然界就得跟着变、就得进化,人体内的抗体种类繁多,各人 体内的抗体不尽相同。这个机制的形成至少经历了 4. 5亿年,甚至更长!问题在于人们对 天然免疫了解得太少! 1拟8年英国科学家弗兰明发明了青毒素,历经12年于1940年开始 用开,这样青霉素不知保护了多少人的生命,减少了多少人的痛苦!如今随着抗生素广泛 使用,产生了耐菌性,随之耐药性的不断出现,时至今日对金葡菌、结核杆菌,人类似乎有些 束手无策。人们惧怕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心脏、重大伤口,惧怕绿脓杆菌感染严重烧伤等, 建议试用天然大蒜素注射液、胶囊。合成大蒜素,抗菌效价高于天然大蒜烯醚注射液,胶囊, 但要促进体内抗体形成,需先分解,然后再参与抗体的形成,见效慢。通过上述类似机制形成的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还可以杀灭卡氏肺孢子虫和 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许多病原微生物。上述寄生于细胞质基质中的HIV-1、流感病毒、牛痘病毒及利斯特菌由树突状、巨 细胞提呈抗原肽-MHCI类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形成CTL,由CTL杀死靶细胞;而寄生于 巨噬细胞的结核分枝干菌、麻风杆菌、利什曼原虫、卡氏肺孢子虫,由树突状细胞提呈抗原 肽-MHC II类/M-HCI复合物提呈给THl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加强吞噬活动。以上两种免疫 反应属于细胞介导的免疫即细胞免疫。而寄生于胞外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菌、肺炎 球菌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由树突细胞提呈抗原肽-抗原特异性B细胞的MHC II给TH2/TH1细 胞刺激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杀死病原体,这种免疫反应称为体液免疫。综上所述,不论是病毒或难治性细菌,不论寄生于细胞质基质还是巨噬细胞、树突 状细胞内都能在病原和大蒜烯醚的共同刺激下被杀灭。这是天然免疫中的获得性免疫或称 特异性免疫。分子
CD分子属于T细胞,B细胞、骨髓样细胞,NK细胞、血小板、粘附分子、内皮细胞、细胞因 子/趋化因子受体,非谱系、碳水化合物结构、树突状细胞、干细胞/祖细胞、基质细胞和红 细胞等14个组别。到2004年底已经命名的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为350个编号。白细胞分 化抗原即⑶分子,其中具有免疫球白超家族(IgSF)分子的占34%,如再加上IgSF-C2结构 相似IG折叠的III型纤维蛋白(Fn3)和某些细胞因子受体结构域总共占CD分子的54%即189 个。上述这些结构域都在胞外区,若再加上跨膜区的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及其受体超家族; 富含半胱氨酸清除剂受体家族以及TOOL样受体(TLR)的LRR结构,最后加上Link结构域都 含有Ig分子至少已达到⑶分子总数60%,即210个,这样Ig分子(免疫球蛋白\抗体)组 成了免疫系统的强大组成基础。人体内有那么多的含抗体的CD分子,必然需要相当数量的二硫键(胱氨酸或二烯 丙基二硫醚)以维持日常的生理活动。不习惯吃大蒜的山东栖霞县人比习惯吃大蒜的苍山 县人胃癌多12倍!日本学者让晚期乳腺癌患者食用大蒜,生存期延长。据报道上海妇女的 乳腺癌发病率日趋上升,当然原因很多,但与上海妇女特别是年轻女妇因社交需要忌食大 蒜不无关系。大蒜烯醚保护心脑血管,根据本申请人多年累积,有数十例中老年患者诊断为脑梗塞,因坚持吃大蒜,非但没谢世,健康还比当时要好多了!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大蒜烯醚,大蒜烯醚(大蒜油)具有挥发性,其实挥发性的实质在于 大蒜烯醚(大蒜油)分子结构两端都有一个双键,化学性质活泼,即分子运动速度快,成了载 体、减少了食油在血管上的沉积,带着搭载的油脂较快地排出体外(从大小便、肺)即加速了 摄入的食油排泄。也许有人间、食用混和油与大蒜油易混溶,进入体内是否还易混溶?回答 是肯定的用于大蒜油体内分布情况实验的小兔,连续70天摄食大蒜油,实验结束后处死 解剖,发现兔子的脂肪呈淡黄色与对照白色不同,但组织没有任何损害,说明大蒜油与兔子 体内油脂完全混溶了。大蒜油从蔬菜大蒜鳞茎中提取,经验和实验都证明没有毒性,口服吸收好,相比要 比日本TcAacco公司生产还在临床试验的小分子硫醚要胜一筹(41)。某患者37岁之前每逢冬春寒冷季节总发气管炎,经多地多家三甲医院治疗总是 治而不愈。后年调入某医院搞中草制剂,次年冬春季节,发现30多年的老气管炎却不治而 愈!由于其从事大蒜注射液生产,几乎天天夜夜无意吸入大蒜挥发油,夜里仍吸入是因为 手上粘有大蒜油所致。1981-1982年,某患者因过敏性鼻炎,一天揩湿一块手帕,滴大蒜滴鼻液后病情减 轻很多。2009年5、6月间,某患者患类风关瘫痪多年,痛得不能忍受,辗转求治各级医院, 病情并不好转,院方更开出病危通知,社区医师诊断为脑梗塞后施以大蒜素胶囊,2天后患 者开始苏醒,热度亦退了。2010年11月初该患者早就能下地,行走5-10分钟路,腋下淋巴 结亦小了,只是仍偶有疼痛,现每天晚上吃大蒜。上述四例,从各个不同侧面证明大蒜烯醚具有抑制免疫过度的作用,其机理同样 是CTL释放p53抑癌颗粒所取。
权利要求
1.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 于,所述大蒜烯醚制备是取10体积份的大豆磷脂或TEW-80、慢慢倒入1体积份的大蒜烯醚 中,搅拌均勻;加蒸馏水至100体积份;分装于IOml曲颈玻璃安瓿中、熔封并煮沸30 ‘消 毒,并在20°C以下储藏、运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大蒜烯醚,尤其涉及大蒜烯醚在制备药物中的一种应用。大蒜烯醚在制备调节人体免疫力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的脂质体价格低廉,存储食用都很方便。
文档编号A61K9/127GK102058758SQ20101060668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7日
发明者沈德铭, 沈沪生 申请人:沈德铭, 沈沪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