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图_3

文档序号:8493497阅读:来源:国知局
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汤剂。
[0039]实施例19:
称取原料芦根20g,冬瓜仁20g,薏苡仁20g,枇杷叶20g,黄芩10g,瓜萎皮10g,前胡10g,葶房子10g,地龙10g,滑石10g,苦杏仁6g,川射干6g,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散剂。
[0040]实施例20:
称取原料芦根80g,冬瓜仁80g,薏苡仁80g,枇杷叶80g,黄芩60g,瓜萎皮60g,前胡60g,葶房子60g,地龙60g,滑石60g,苦杏仁40g,川射干40g,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散剂。
[0041]实施例21:
称取原料芦根30g,冬瓜仁30g,薏苡仁30g,枇杷叶30g,黄芩20g,瓜萎皮20g,前胡20g,葶房子20g,地龙20g,滑石20g,苦杏仁10g,川射干10g,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丸剂。
[0042]实施例22:
称取原料芦根60g,冬瓜仁60g,薏苡仁60g,枇杷叶60g,黄芩50g,瓜萎皮50g,前胡50g,葶房子50g,地龙50g,滑石50g,苦杏仁30g,川射干30g,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丸剂。
[0043]实施例23:
称取原料芦根30g,冬瓜仁30g,薏苡仁30g,枇杷叶30g,黄芩15g,瓜萎皮15g,前胡15g,葶房子15g,地龙15g,滑石15g,苦杏仁10g,川射干10g,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口服液。
[0044]实施例24:
称取原料芦根15g,冬瓜仁15g,薏苡仁15g,枇杷叶15g,黄芩10g,瓜萎皮10g,前胡10g,葶房子10g,地龙10g,滑石10g,苦杏仁5g,川射干5g,按照常规方法制备成胶囊剂。
[0045]下面通过具体的临床研宄来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药物配方对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选自我院儿科门诊治疗的符合小儿支气管炎诊断标准的患者116例。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6岁,病程3?14天,平均6.5± 1.3天。
[0046]2.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I版)中的“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拟定以下标准:
(O以咳嗽为主症,可伴发热、头痛、乏力、纳差、腹痛、呕吐、腹泻等。
[0047](2)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啰音,以不固定的中粗湿啰音为主。
[0048](3 )外周血象示白细胞正常或偏低,继发细菌感染者可升高。胸部X线示阴性或仅见肺纹理增粗、紊乱。
[0049]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著的《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拟定以下标准:
Cl)以咳嗽、咯痰为主症。
[0050](2)肺部闻及干啰音或不固定的中粗湿啰音。
[0051](3)胸部X线示阴性或仅见肺纹理增粗、紊乱。
[0052]2.3中医辨证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著的《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拟定以下标准:
湿热郁肺证:
主症:咳嗽,痰多,痰稠色黄难咯。
[0053]次症:发热,粘涕,喉痒,小便短黄。
[0054]舌脉:舌质红,苔白黄腻,脉滑数。
[0055]具备主症及次症任意3项,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湿热郁肺证。
[0056]3.纳入标准
(I)符合西医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小儿支气管炎诊断标准、辩证标准的患者;(2)年龄3?14岁;(3 )签署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获得知情同意书含全过程符合GCP规定。
[0057]4.治疗方法
称取原料芦根15g,冬瓜仁15g,薏苡仁15g,枇杷叶15g,黄芩10g,瓜萎皮10g,前胡10g,葶苈子10g,地龙10g,滑石10g,苦杏仁5g,川射干5g,加入药材重量4-6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0.5-lh,收集水煎液备用,药渣弃去,制备成汤剂。发热较重者,加青蒿;流稠涕者,加苍耳子;流清涕者,加荆芥;痰黄稠者,加鱼腥草或蒲公英;苔白黄腻,湿偏盛,痰多者,加法半夏;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蒲黄炭。使用方法:口服,I日I剂,7d为I个疗程,观察I个疗程。
[0058]5.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儿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制定痊愈:体温正常,咳嗽、咯痰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消失;
有效:体温基本正常,咳嗽、咯痰症状明显减轻,肺部体征明显减少及减轻;
无效:经治疗后发热、咳嗽、咯痰症状无好转,肺部体征无减轻或进展至肺炎。
[0059]6.安全性观察指标
包括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
[0060]7.结果
经临床随访观察,116例共治愈87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治愈率75%,总有效率93.1%。试验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在试验前后一般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改变。
[0061]典型病例:张某,男,4岁半,2013年7月21日初诊。患儿咳嗽I周,经服用利巴韦林、急支糖浆配合超声雾化等治疗,未见好转,反而加重。现咳嗽连声,甚则干呕,痰黄质稠,咯之难出,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少,舌质偏红,舌苔白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郁肺,治以清热化湿,宣痹止咳,处方:芦根15g,冬瓜仁15g,薏苡仁15g,枇杷叶15g,黄芩10g,瓜萎皮10g,前胡10g,葶苈子10g,地龙10g,滑石10g,苦杏仁10g,川射干10g。水煎服,I H I剂,连服4剂。7月25日复诊,咳嗽明显好转,一天只咳嗽两三次,现口微渴,大便正常,小便增多微黄,舌苔薄腻,脉微数,改服上焦宣痹汤加减3剂而愈。
[0062]另外,通过试验证明本发明组合物对肺炎和哮喘具有类似的临床疗效。
[0063]支气管肺炎案:
李某,女,3岁零9月,2015年I月20日初诊。患儿咳嗽3天,伴发热半天(体温38°C ),先后就诊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 ~ II度,未见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右肺闻及中细湿鸣,心脏无异常;末梢血常规检查:CRP 15mg/L,胸部X片提示:支气管肺炎,拟收住院。因家长不愿用抗生素治疗,遂请中医诊治。刻诊:发热(体温39°C),无汗,咳嗽阵作,连声次频,剧则欲呕,痰鸣气促,大便干,小便黄,咽红,舌红苔白黄腻,脉滑数。诊为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辨证为湿热郁肺,治以化湿清热,宣痹止咳,方用苇茎宣痹汤加减,药用芦根15g冬瓜子15g薏苡仁15g苦杏仁1g黄苳1g瓜萎皮15g前胡15g川射干1g枇杷叶15g滑石1g葶房子1g地龙1g青蒿1g (另包),水煎服3剂。
[0064]I月23日复诊,患儿母亲诉服上方第I剂后热即退,咳嗽明显缓解,I天10余次,现每次咳两三声,不呕不喘,鼻塞无涕,大便稀,小便黄,苔白黄薄腻,脉滑微数,据此改用上焦宣痹汤加减,药用射干1g枇杷叶15g郁金1g黄芩1g瓜萎皮15g前胡15g苦杏仁1g滑石1g葶苈子1g京半夏1g苍耳子1g地龙10g,水煎服4剂。
[0065]I月29日三诊,患儿已不咳嗽,亦不流涕,唯胃纳欠佳,苔白脉平,遂处三仁汤加减4剂,调理善后。
[0066]哮喘案:
张某,男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